黄道经纬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2994阅读:9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黄道经纬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使用天文学黄道经纬坐标观测太阳,行星等天体运动轨迹和确定太阳黄道节气的天象观测演示仪,它可作为科研、教学、科普教具和工艺美术装饰品。
目前,观测太阳、行星等天体的运动轨迹,使用的是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由于天文望远镜设备精密,庞大,复杂,需用特定的场地,不能作为科学普及型教具,多用于科学普及的平面示意图又很难进行形象教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由简单机械装置构成的,能清楚、形象地演示使用黄道经纬坐标观测太阳、行星等天体运动轨迹的演示仪,能作为科研、教学、科普教育用观测演示仪,又能作为工艺装饰品供观赏用。
本黄道经纬演示仪是由两面都刻有去极度的子午圈,内外弧面刻有去极度分的极至圈,内外弧面刻有宫度,上下侧面分别刻有宫度名称和节气的黄道圈,内外弧面刻有去极度分的黄道经圈,正中带有横表的通轴,带有花纹的半圆托座。两条背向而立的吉祥物支座,十字交梁和四只动物组成的支脚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黄道经纬演示仪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工艺精美,能够清楚、形象地演示使用黄道经纬坐标观测太阳、行星等天体运动轨迹,确定太阳的黄道节气、既是科研、科学、科普教育用观测仪,又是供观赏用工艺美术装饰品。
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黄道经纬演示仪结构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黄道经纬演示仪立体图。其中1、子午圈2、北极轴3、南极轴4、极至圈5、夏至点6、冬至点7、黄道圈8、黄北极轴9、黄南极轴10、黄道经圈11、通轴12、横表13、半圆托座14、支座15、十字交梁16、支脚17、水平螺栓18、孔穴19、极轴黄道经纬演示仪最外层正立着的大圈是子午圈(1),圈内外两面均刻有去极度,两极处分别安有极轴(19),极轴是由一钢轴与半圆轴契合,使子午圈固定在由花纹组成的半圆托座(13)上。在子午圈的里面是极至圈(4),极至圈由北极轴(2)和南极轴(3)与子午圈相联接,可四方游动,联接方式与极轴相同,也可用滚珠轴承相联,极至圈两面刻有去极度分。黄道圈(7)与极至圈相直交于夏至点(5)和冬至点(6),黄道圈的两面刻有宫度,上下侧平面分别刻有宫度名称和节气。最里面是黄道经圈(10),黄道经圈通过黄北极轴(8)和黄南极轴(9)与极至圈相联,联接方式与南、北极轴相同。黄南极轴和黄北极轴之间有一通轴(11)相联,通轴中部有一个横表(12)。半圆托座被支座(14)托住按放在十字交梁(15)上,支座可用吉祥物或其它装饰物造形构成。十字交梁伸出的四端下方各有一个支脚(16)托着十字交梁,支脚可用动物或其它装饰物造形构成。在十字交梁伸出的四端平面上各有一个水平螺栓(17),它与半圆支座中央孔穴(18)里的正对着子午圈顶部的一个小钩上挂着的铅锤共同调节整个仪器的水平面。本黄道经纬演示仪的材质可为金属或非金属,可用镀金、镀铬、镀铝及珐琅装饰仪器表面。
权利要求1.一种由底座、支架、子午圈、极至圈、黄道圈、黄道经圈、通轴组成的黄道经纬演示仪,其特征在于(1)两面刻有去极度的子午圈(1)被极轴(19)固定在坐在支脚(16)托着的十字交梁(15)上的支座(14)托起的半圆托座(13)上;(2)黄道圈(7)与极至圈(4)相直交,由极至圈通过北极轴(2)和南极轴(3)固定在子午圈上;(3)黄道经圈(10)由黄道北极轴(8)和黄道南极轴(9)固定在极至圈上,两极轴由一中部带有横表(12)的通轴(11)相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道经纬演示仪,其特征在于极轴(19),北极轴(2),南极轴(3),黄道北极轴(8),黄道南极轴(9)均为半圆轴瓦契合或滚珠轴承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道经纬演示仪,其特征在于半圆支座(13),支座(14),底座(16),均为花纹,吉祥物,动物或其它装饰物造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道经纬演示仪,其特征在于,它的材质为金属或非金属,用镀金、镀铬、镀铝及珐琅装饰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使用黄道经纬坐标观测太阳,行星等天体运动轨迹,确定太阳的黄道节气的天象观测演示仪,它是由子午圈、极至圈、黄道圈、黄道经圈、通轴以及用吉祥物、动物或其它装饰物造型构成的底座组成,可作为科研、教学、科普教具和工艺美术装饰品。
文档编号G09B27/00GK2046253SQ8920736
公开日1989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1989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1989年5月26日
发明者邓静如 申请人:北京天文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