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0712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



背景技术:

在许多电子产品的装饰件上,设置有3D浮点,以实现立体的视觉效果。目前实现3D浮点的方式是采用注塑或者热压工艺,首先通过开模,在模具的表面上形成凹陷的半球面凹点,然后通过注塑或者热压,使半球面凹点在装饰件的上表面形成半球面凸点。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注塑或者热压需要制作注塑模具或者热成型模具,开模费用较高且周期长。

这种装饰件的上表面上形成3D浮点,3D浮点的高度过高,无法结合传统的印刷工艺进行上色,只能通过喷涂的方式上色,在操作上有诸多不便。此外,当上述工艺的模具已经确定时,3D浮点的大小就已经确定,无法再做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产品,除非重新开模,而重新开模会导致成本增加、交期延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成本较高、且无法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产品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成本较低且容易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包括:

薄板状的透明材料,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转印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多个第一3D浮点;以及

转印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多个第二3D浮点;

所述第一表面上的第一3D浮点整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3D浮点绕着垂直于所述透明材料方向的轴线旋转1~10度的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产品装饰件,所述第一3D浮点和第二浮点的高度为0.05~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产品装饰件,所述第一3D浮点和第二3D浮点呈纵横交错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产品装饰件,所述第一3D浮点和第二3D浮点呈蜂窝状交错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产品装饰件,所述第一3D浮点和第二3D浮点呈球形或者三角锥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产品装饰件,所述透明材料是0.5mm-2mm的薄板。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产品装饰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转印工艺,降低了开模的费用,且改变两个表面上的第一3D浮点与第二3D浮点相互错开的角度,即可实现不同效果的产品装饰件。这显著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在本实用新型的透明材料的第一表面转印第一3D浮点后的示意图;

图2是在本实用新型的透明材料的第二表面转印第二3D浮点后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中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的截面图;

图3B是第一表面上的第一3D浮点整体相对于第二表面上的第二3D浮点绕着垂直于透明材料方向的轴线旋转1~10度的夹角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夹角为3度时的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夹角为6度时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夹角为3度时的示意图;

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夹角为6度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是在本实用新型的透明材料101的第一表面转印第一3D浮点102后的示意图;图2是在本实用新型的透明材料101的第二表面转印第二3D浮点103后的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中具有3D浮点的产品装饰件的截面图;图3B是第一表面上的第一3D浮点102整体相对于第二表面上的第二3D浮点103绕着垂直于透明材料101方向的轴线旋转1~10度的夹角的示意图。如图1-3B所示,在制作本实用新型的产品装饰件100时,采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呈矩阵分布的网点图档。之后通过印前制版工艺,制作带有网点的树脂纹路印版。针对两个不同表面上的不同浮点,需要制作两个不同的树脂纹路网版。接下来将树脂纹路网版作为转印模具,对透明材料101进行印刷。

如图1和图2所示,该透明材料101是0.5mm-2mm的薄板,由PC(聚碳酸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该透明材料101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在与第一表面上的凸点对应的树脂纹路网版上,在相互间隔的不同位置涂覆一定量的UV胶。将透明材料101的第一表面贴置于对应的树脂纹路网版上,采用胶辊106在透明材料101的第一表面上施压适当的压力并滚动,使得UV胶在压力的作用下,均匀地扩散于透明材料101和树脂纹路网版之间,并布满透明材料101的第一表面。对UV胶进行光固化,之后将透明材料101从树脂纹路网版上剥离。由于树脂纹路网板上形成凹点,固化后的UV胶上也形成对应的多个第一3D浮点102。

以同样的方式,采用对应的树脂纹路网版,在透明材料101的第二表面上转印多个第二3D浮点103。

如图3A和3B所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转印完毕后,产品装饰件100的两面均形成3D浮点。其中第一表面上的第一3D浮点102和第二表面上的第二3D浮点103的分布频率相同,且彼此对应,第一3D浮点102和第二浮点103的高度为0.05~0.5mm,高度过大会造成颗粒感太强。

第一3D浮点102与对应的第二3D浮点103可以均为球形、或者三角锥形,第一表面上的第一3D浮点102整体相对于第二表面上的第二3D浮点103绕着垂直于透明材料101方向的轴线旋转1~10度的夹角。随着错开角度的不同,产品装饰件100所形成的3D效果也会不同。以下将举例说明。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102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103整体夹角为3度时的示意图;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102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103整体夹角为6度时的示意图。如图4A和4B所示,在这两个实施例中,第一3D浮点102和第二3D浮点103呈纵横交错排布,且两个实施例中的排布和尺寸等没有任何变化,改变的仅仅是第一3D浮点102与第二3D浮点103整体之间错开的角度。由图可以看出,在错开角度为3度和6度时,分别形成不同视觉效果的产品装饰件100。

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102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103整体夹角为3度时的示意图;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第一表面的第一3D浮点102与第二表面的第二3D浮点103整体夹角为6度时的示意图。如图5A和5B所示,在这两个实施例中,第一3D浮点102和第二3D浮点103呈蜂窝状交错排布,且两个实施例中的排布和尺寸等没有任何变化,改变的仅仅是第一3D浮点102与第二3D浮点103整体之间错开的角度。由图可以看出,在错开角度为3度和6度时,分别形成不同视觉效果的产品装饰件1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产品装饰件100采用转印工艺,降低了开模的费用,且改变两个表面上的第一3D浮点102与第二3D浮点103相互错 开的角度,即可实现不同效果的产品装饰件100。这显著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