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载物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6409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移动式载物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显微镜的可移动式载物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可移动载物台,主要由活动载物台和固定平台组成;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中央有一圆形凹槽;固定平台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圆形凹槽的内径;活动载物台的底部圆形凹槽平面与设置在固定平台顶部上的钢球紧密接触;压圈的横载面呈L型,压圈通过螺纹连接活动载物台,压圈的端面压至固定平台上,并与固定平台滑动或滚动接触,起导向限位作用。
上述压圈的端面压住固定平台的凹槽平面,保证活动载物台平稳移动或旋转。
上述活动载物台圆形凹槽平面与固定平台上平面之间有一间隙,在间隙内涂上油脂,利用油脂粘着力产生阻尼作用,使活动载物台在无外力作用下固定不动。
上述活动载物台圆形凹槽平面与固定平台上平面之间的间隙等于钢球凸出固定平台上平面的距离,约为0.2mm。
由于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是利用压圈的连接和活动载物台的自重使得活动载物台的底部圆形凹槽平面与固定平台顶部所嵌入的三只钢球保持紧密接触,活动载物台的圆形凹槽平面与固定平台上平面之间间隙控制在0.2mm,借助油脂润滑作用,实现了载物台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旋转,并实现被观察的目标能在物镜光轴上的目的。因而,操作起来较为方便、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载物台,主要活动载物台1、钢球2、固定平台3和压圈4构成。
活动载物台1的底部中央有一呈圆形凹槽11。
固定平台3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1圆形凹槽11的内径,其差值用来限位和控制移动范围。
固定平台3上平面嵌入三只钢球2,在钢球2下部有凹端紧定螺钉7,用来调节三只钢球2在同一水平面上。活动载物台1底部圆形凹槽11的平面与固定平台3顶部上三只钢球2紧密接触,底部圆形凹槽11的平面与固定平台3顶部平面之间的间隙涂上油脂,间隙控制约为0.2mm。
压圈4的横截面呈L形,压圈4的外螺纹41与活动载物台1的内螺纹12连接,压圈4的端面42压着固定平台3的凹槽平面31,并与固定平台3滑动或滚动接触,起调节滑动松紧及限位作用。压圈4中部有二只小螺钉5,用于固定和防止压圈4反松。
光孔板6通过螺钉固定平台3上,活动载物台1上安装有两压片8用于压紧切片。
本实用新型运用于显微镜上,如图3所示,利用压圈4连接活动载物台1和活动载物台1的自重,使得活动载物台1的底部圆形凹槽11平面与固定平台3顶部所嵌入的三只钢球2保持紧密接触,借助活动载物台1的圆形凹槽11平面与固定平台3上平面之间间隙中的油脂润滑作用,实现了载物台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旋转,同时,也利用油脂粘着力产生阻尼作用,使活动载物台1在无外力作用下固定不动,从而实现被观察的目标能准确定位在物镜光轴上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可移动载物台,主要由活动载物台和固定平台组成;其特征在于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中央有一圆形凹槽;固定平台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圆形凹槽的内径;活动载物台的底部圆形凹槽平面与设置在固定平台顶部上的钢球紧密接触;压圈的横载面呈L型,压圈通过螺纹连接活动载物台,压圈的端面压至固定平台上,并与固定平台滑动或滚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载物台,其特征在于压圈的端面压住固定平台的凹槽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载物台,其特征在于活动载物台圆形凹槽平面与固定平台上平面之间有一间隙,在间隙内涂上油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移动载物台,其特征在于活动载物台圆形凹槽平面与固定平台上平面之间的间隙等于钢球凸出固定平台上平面的距离,约为0.2mm。
专利摘要一种可移动载物台,主要由活动载物台和固定平台组成;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中央有一圆形凹槽;固定平台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圆形凹槽的内径;活动载物台的底部圆形凹槽平面与设置在固定平台顶部上的钢球紧密接触;压圈的横载面呈L型,压圈通过螺纹连接活动载物台,压圈的端面压至固定平台上,并与固定平台滑动或滚动接触,起导向限位作用。此可移动式载物台运用于显微镜中,可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旋转、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文档编号G02B21/26GK2507029SQ0126323
公开日2002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01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9日
发明者杨泽声 申请人: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