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镜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6563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头镜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收纳位置和摄影位置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
背景技术
近来,数码相机小型化的需求并未停滞,特别是为了提高携带性,而更重视相机薄型化,因此要求成为限制相机薄型化的镜头镜筒单元的薄型化。已知作为镜头镜筒单元的薄型化方法,是在不使用时,使透镜群和摄影元件的间隔减少,而将镜头镜筒沉胴以收纳的方式来实施。
此外,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15861号公报)中,在收纳状态时,摄影透镜群的一部分从摄影光轴转移而被拉入以沉胴,以达到在收纳状态下的镜头镜筒的薄型化。此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85934号公报)中,也有为了不牺牲透镜群的移动量,而将透镜伸出用的啮合筒薄型化的方法。
通常驱动数码相机的聚焦透镜的聚焦驱动装置,是通过与摄影光轴平行配置的聚焦马达、以及安装在聚焦马达的移动螺丝装置所构成。这类聚焦驱动装置由于在摄影光轴方向占有聚焦马达全长加上移动螺丝全长的距离,在如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关于薄型化的镜头镜筒,将聚焦驱动装置配置在镜头镜筒内侧是困难的。因此,如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般,聚焦驱动装置不得不配置在镜头镜筒的外侧,在从正面看镜头镜筒单元的场合中,存在着镜头镜筒单元在平面上变大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不仅使摄影透镜群的一部转移收纳而达到薄型化,同时使聚焦驱动装置配置在镜头镜筒的内侧,在平面上将镜头镜筒单元全体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包括摄影元件,产生被摄影体的影像信号;聚焦马达,在镜头镜筒内侧,驱动配置在摄影元件的侧方的聚焦透镜群;以及摄影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的透镜群,在收纳时,在镜头镜筒内侧从摄影光轴上,回避收纳至摄影元件的侧方。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摄影光学系统是从被摄影侧,由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所构成,上述聚焦透镜群是第三透镜群。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在摄影光轴方向驱动聚焦透镜群的透镜驱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是配置在聚焦马达侧方。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上述透镜驱动装置是由移动螺丝装置所构成。
上述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从摄影光轴上转移收纳至摄影元件侧方的透镜群是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在镜头镜筒收纳时,摄影元件、聚焦马达、以及摄影透镜群的一部分是相对于摄影光轴,可以大约在同一平面的状态被收纳,而达成镜头镜筒的薄型化。此外,因为可有效率地配置这类构成元件在镜头镜筒内部,所以在平面上也可达成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因为作为聚焦透镜群的第三透镜群是配置在接近摄影元件的位置,可容易构成和配置在摄影元件侧方的聚焦马达的连动装置,而可达成该装置简单化。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由于将配置在已知聚焦马达前端的聚焦透镜群的透镜驱动装置配置在聚焦马达侧方,可缩短光轴方向的占有距离,而可达成镜头镜筒的薄型化。此外,由于将聚焦马达和透镜驱动装置配置在镜头镜筒内侧,可在平面上将镜头镜筒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由于将聚焦透镜群的透镜驱动装置通过移动螺丝所构成,所以可在简单构成下,以高精度驱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胴式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由于可从对光学性能影响较大的被摄影体侧,一面维持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的相对位置关系,一面可转移收纳这些透镜群,所以可在维持镜头镜筒的光学性能同时,达成薄型化。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在广角侧的摄影位置中的镜头镜筒的剖面图;图2是镜头镜筒的聚焦驱动装置的剖面图;图3是在摄影位置中的镜头镜筒的正面透视图;图4是从固定筒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图5是固定筒的啮合沟部的剖面图;图6是从旋转筒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图7是从限制筒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图8是限制筒啮合板部的剖面图;图9是从啮合筒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图10是从直进筒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
图11是从第一透镜框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图12是从第二透镜框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图13是在收纳位置中的镜头镜筒的剖面图;图14是在收纳位置中的镜头镜筒的正面透视图;图15是在收纳位置中的镜头镜筒的正面图;图16是在摄影位置中的镜头镜筒的正面图;图17是固定筒的啮合沟位置的指示图;图18是限制筒的啮合沟位置的指示图;图19是啮合筒的啮合沟位置的指示图;图20是在望远侧的摄影位置中的镜头镜筒的剖面图;图21是旋转筒旋转角度和各移动构件的光轴方向移动距离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1说明本实施例的镜头镜筒的全体构成。此实施例是将本实用新型适用在数码相机用的变焦镜头镜筒。
图1是显示在广角侧的摄影位置中的镜头镜筒2的剖面图。摄影光学系统是从被摄影体侧,依序由第一透镜群31、第二透镜群32、第三透镜群33、低通滤镜(low pass filter)34、CCD(摄影元件)35所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是J1。摄影光轴J1与镜头镜筒的中心轴J2平行,而与中心轴J2偏心。变焦是通过使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分别在摄影光轴J1方向移动而进行,聚焦(focusing)是通过第三透镜群33在摄影光轴J1方向移动来进行。从被摄影体侧通过第一透镜群31、第二透镜群32、第三透镜群33的光束是通过低通滤镜34,而被导引至CCD35。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光轴方向”的记载,特别是没有预告时意味和摄影光轴J1平行的方向。
固定筒61是固定在本体1,在固定筒61的后方,CCD架(holder)21以覆盖固定筒61的开口的方式被固定。在CCD架21,低通滤镜34是被连接支持在CCD35前方的开口部21a。此外,CCD35是和散热板22被一体支持,而CCD35是通过其散热板22而被固定在CCD架21。在散热板22后方,置有用以转送由CCD35生成的电子信号的CCD用可挠性(flexible)印刷基板23。
进行聚焦的第三透镜群33、以及驱动第三透镜群33的聚焦驱动装置3是相对于CCD架21加入的。图2显示聚焦驱动装置3的剖面图。支持第三透镜群33的第三透镜群框41是通过设置在CCD架21的一对导引轴A42和导引轴B43,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持在光轴方向上。导引轴A42是第三透镜群框41的主要导引轴,而导引轴B43是作为第三透镜群框41的旋转限制用,且可以以滑动的方式嵌入在第三透镜群框41形成的导引孔41a和41b。
聚焦马达44是在固定筒61内部被设置在第三透镜群33和CCD35侧方、相对于CCD架21是固定的。聚焦马达44的旋转驱动力是从聚焦马达齿轮45,透过聚焦齿轮46、47,而被传递至移动螺丝48,通过移动螺丝48和螺帽49的螺合关系,第三透镜群框41在光轴方向进退。由于聚焦马达44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聚焦齿轮46、47而被减速,移动螺丝48可以得到充分的旋转扭矩(torque)。第三透镜群框41是通过第三透镜群框弹簧50而在光轴方向上被加力。聚焦马达44是通过配设在CCD架21后方的透镜驱动用可挠性印刷基板51,而通过相机的控制电路被控制。
图3是显示在摄影位置中的镜头镜筒2的正面透视图。在固定筒61的上部,配置变焦马达81和减速齿轮列82。聚焦马达81的驱动力是通过减速齿轮列82而传递至变焦齿轮83。变焦齿轮83是通过和光轴方向平行的齿轮轴84,而相对固定筒6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持。变焦马达81、减速齿轮列82、变焦齿轮83是在镜头镜筒2的伸出装置中的驱动装置部。变焦马达81是通过配设在CCD架21后方的透镜驱动用可挠性印刷基板51,而被相机的控制电路控制。
图4是表示从固定筒61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在固定筒61的内周,形成导引旋转筒62的三个啮合沟61a、以及导引限制筒63的三个啮合沟61b。限制筒63的啮合沟61a是以较旋转筒62的啮合沟61b为深的方式被形成。两啮合沟61a、61b是具有共有同一啮合轨迹的区域61c。在此区域61c,形成如图5所示的两段形状的啮合沟。
图6是表示从旋转筒62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旋转筒62是位于固定筒61的内周侧,在设在旋转筒62的孔部62a,被插入三个旋转筒啮合板销(floor pin)64(图中未标出)、和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a卡合。此外,在旋转筒62的外周,在插入的三个旋转筒啮合板销64的附近位置,具有和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a大致卡合的形状的突起部62b。此突起部62b的功能将在下文描述。在旋转筒62的外周部,设置和变焦齿轮83啮合的齿轮部62c,来传递由变焦马达81、减速齿轮列82、变焦齿轮83所构成的驱动装置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变焦齿轮83的旋转,旋转筒62在中心轴J2四周旋转时,旋转筒62是沿着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a被缩入或伸出。
图7是表示从限制筒63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限制筒63是位于旋转筒62的内周侧,设置在限制筒63外周的爪部63a是与设置在旋转筒62内周的沟部62d卡合,对于旋转筒62,可以沿光轴方向相互旋转,而对光轴方向的相对位移是被限制的。在限制筒63的外周,形成三个啮合板63b,和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b卡合。限制筒63的啮合板63b的剖面形状是如图8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和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b的直线区域61d、61e卡合时,啮合板63b的平面63c被卡合,和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b的斜面区域61c卡合时,啮合板63b的平面63d被卡合。
图9是表示从啮合筒65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啮合筒65是位于限制筒的内周侧,在外周形成三个啮合板65a。啮合板65a是与被设置在限制筒63内周的啮合沟63e卡合,啮合筒65是通过和限制筒63的相对旋转,而通过限制筒63的啮合沟63e进行缩入或伸出的动作。此外,在被设置在啮合筒65的孔部65b,插入三个啮合筒导引轴66,此啮合筒导引轴66是贯通限制筒63的孔部63f,和被设置在旋转筒62内周部的光轴方向的直进沟62e卡合。因此,啮合筒65和旋转筒62是无法相对旋转,但可在光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也就是说,旋转筒62和限制筒63的是相对旋转,啮合筒65是沿着限制筒63的啮合沟63e而成为进行缩入或伸出的动作的构件。
图10是表示从直进筒67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直进筒67是位于啮合筒65的内侧,设置在啮合筒65的内周面的爪部65c是通过被夹入于设置在直进筒67外周的突起部67a、67b,限制直进筒67和啮合筒65在光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但彼此可进行相互旋转的动作。被设置在直进筒67外周面侧的导引爪部67c是与被设置在限制筒63内周部的光轴方向的直进沟63g卡合。因此,直进筒67和限制筒63是无法相对旋转,但可在光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图11是表示从第一透镜框68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第一透镜框68是位于啮合筒65的内侧,支持第一透镜群31。在被设置在第一透镜框68的孔部68a,插入三个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69,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的外周侧的啮合板部69a是和被设置在啮合筒65内周的啮合沟65d卡合。此外,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69的内周侧的导引部69b是和被设置在直进筒67的光轴方向的直进导引孔67d卡合。因此,第一透镜框68是通过啮合筒65和直进筒67的相对旋转、以及啮合筒65和限制筒63的相对旋转,而不是直进筒67和限制筒63相对旋转,成为在光轴方向沿着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d被缩入或伸出的构件。
图12是表示从第二透镜框70的外周面侧所见的展开图。第二透镜框70是位于直进筒67的内侧,支持第二透镜群32。在第二透镜框70的外周面形成三个啮合板70a,啮合板70a是和被设置在啮合筒65内周的啮合沟65e卡合。此外,第二透镜框70的啮合板70a的根部70b是和被设置在直进筒67的光轴方向的直进导引孔67e卡合。因此,第二透镜框70是通过啮合筒65和直进筒67的相对旋转、以及啮合筒65和限制筒63的相对旋转,而不是对于直进筒67和限制筒63相对旋转,成为在光轴方向沿着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d被缩入或伸出的构件。
在第二透镜框70,为了遮蔽来自被摄影体侧的入射光,安装快门单元(shutter unit)71。将设置在快门单元71的制动器(actuator)71a和相机的控制电路连接的快门用可挠性印刷基板72,从快门单元71,通过镜头镜筒2的内部,与配设在CCD架21后方的透镜驱动用可挠性印刷基板51相连接。
在第二透镜框70和第一透镜框68之间,设置群间加力弹簧73,而将第二透镜框70和第一透镜框68沿着光轴方向朝互相拉离的方向加力。因此,可消除第一透镜框68和啮合筒65的啮合卡合部的松弛、以及第二透镜框70和啮合筒65的啮合卡合部的松弛,从而稳定光学性能。
在此,说明关于从镜头镜筒2的收纳位置伸出至摄影位置的动作。
图13是表示在收纳位置中的镜头镜筒2的剖面图。此外,图14是表示在收纳位置中的镜头镜筒2的正面透视图。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的中心轴为J3,在第三透镜群33、低通滤镜34、以及CCD35的侧方,且在聚焦驱动装置3的侧方,被收纳于自摄影光轴J1离开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第三透镜群33和低通滤镜34以及CCD 35、聚焦驱动装置3的三个区块(block),是被收纳在垂直于光轴的大约同一平面上。
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是一边以镜头镜筒2的中心轴J2为中心旋转,而在光轴方向被伸出而成为如图1所示的摄影位置的状态。从镜头镜筒2的正面看的话,从如图15所示的状态,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是一面在Z1方向旋转,一面被伸出而成为如图16所示的摄影位置的状态。在摄影位置,由于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的中心轴J3和摄影光轴J1是一致的,所以镜头镜筒2的中心轴J2和摄影光轴J1的偏心距离,以及镜头镜筒2的中心轴J2和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的中心轴J3的偏心距离是相等的。
在镜头镜筒2的收纳位置中,被插入在旋转筒62的旋转筒啮合板销64是位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1)位置,限制筒的啮合板63b是位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11)位置。此外,啮合筒65的啮合板65a是位于限制筒63的啮合沟63(1)位置,被插入在第一透镜框68的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69是位于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1)位置,第二透镜框70的啮合板70a是位于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11)位置(图17、18、19)。
通过变焦齿轮83的旋转,旋转筒62在中心轴J2的四周旋转时,旋转筒啮合板销64是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1)位置,往61(2)位置方向移动而在光轴方向被伸出。另一方面,限制筒63是对于旋转筒62限制其朝光轴方向的相对移动,且由于通过被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b导引,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11)位置,沿着61(12)位置,在光轴方向被直进伸出。限制筒63是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11)位置移动到61(12)位置为止期间,由于旋转筒62和限制筒63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啮合筒65的啮合板65a是从限制筒63的啮合沟63(1)位置向63(2)位置方向,与此同时,由于啮合筒65和限制筒63之间产生相对旋转,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69是从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1)位置向65(2)位置方向,第二透镜框70的啮合板70a是从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11)位置向65(12)位置方向移动。
旋转筒啮合板销64在到达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2)位置时,限制筒63的啮合板63b是在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12)位置,啮合筒65的啮合板65a是在限制筒63的啮合沟63(2)位置,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69是在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2)位置,第二透镜框70的啮合板70a是在啮合筒65的啮合沟65(12)位置,各自被驱动。
通过此动作,限制筒63在光轴方向上被直进伸出,且因为啮合筒65、第一透镜框68、以及第二透镜框70也在光轴方向上被直进伸出,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成为在光轴方向的被摄影体侧上被直进伸出。
因此,在之后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开始旋转运动之前,可将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直进伸出至不会和在其侧方的第三透镜群33、低通滤镜34、CCD35、以及聚焦驱动装置3干涉的位置为止。
旋转筒啮合板销64是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2)位置伸出旋转筒62持续旋转至61(3)位置时,限制筒63的啮合板63b是到达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13)位置。在此动作中,为了使旋转筒62的角度的平均伸出量与限制筒63的角度的平均伸出量相同,制成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a、61b,旋转筒62和限制筒63不会发生相对旋转。
因此,旋转筒62、限制筒63、啮合筒65、直进筒67、第一透镜框68、以及第二透镜框70是成为一体的;一面在中心轴J2的四周旋转,一面伸出。
在此动作的途中,旋转筒啮合板销64在通过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13)位置之时,由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b以较啮合沟61a深的方式被形成,虽然旋转筒啮合板销64是在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a的61(14)侧的卡合消失,然而由于设置在旋转筒62的突起部62b是大致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a卡合,而可以平顺地且不变动负荷的方式被伸出。也就是说,旋转筒啮合板销64是对于固定筒61的啮合沟61a作为主要的导引部,最好在旋转筒啮合板销64通过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13)位置时,设置在已知作为导引部的旋转筒62的突起部62b以达成导引功能。上述“大致卡合”是表示设置在已知作为导引部的旋转筒62的突起部62b的卡合,是对于作为主要导引部的旋转筒啮合板销64的卡合,以不成为过度拘束等而阻碍导引功能的程度下卡合的状态。
旋转筒啮合板销64在到达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3)位置、且限制筒63的啮合板63b在到达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13)位置时,摄影光轴J1、和第一透镜群31以及第二透镜群32的中心轴J3是一致。
旋转筒啮合板销64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3)位置伸出旋转筒62持续旋转至61(4)位置的话,限制筒63的啮合板63b是在光轴方向上,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13)位置直进伸出至61(14)位置为止。此时的移动和旋转筒啮合板销64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1)位置被驱动至61(2)位置之时为同样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旋转筒62和限制筒63之间产生相对旋转,而啮合筒65的啮合板65a是从限制筒63的啮合沟的63(2)位置被驱动至63(4)位置,且啮合筒65和限制筒63产生相对旋转,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69是从啮合筒65的啮合沟的65(2)位置被驱动至65(4)位置,而第二透镜框70的啮合板70a是从啮合筒65的啮合沟的65(12)位置被驱动至65(14)位置。此位置是镜头镜筒2的广角侧的摄影位置,且为相当于图1的剖面图的位置。
其次,说明关于从广角侧的摄影位置到望远侧的摄影位置为止的变焦动作。
旋转筒62是通过变焦齿轮83旋转,旋转筒啮合板销64是从固定筒61的啮合沟的61(4)位置(相当于广角侧的摄影位置的位置)被驱动至61(5)位置(相当于望远侧的摄影位置)为止。由于此范围的固定筒61的啮合沟是形成在相对于光轴方向的垂直方向,旋转筒62是不会在光轴方向上被伸出,而在旋转轴J2四周旋转,限制筒63是成为停止的状态。在此动作中,因为旋转筒62和限制筒63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啮合筒65的啮合板65a是从限制筒63的啮合沟的63(4)位置被驱动至63(5)位置为止,且因为啮合筒65和限制筒63之间产生相对旋转,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69是从啮合筒65的啮合沟的65(4)位置被驱动至65(5)位置为止,而第二透镜框70的啮合板70a是从啮合筒65的啮合沟的65(14)位置被驱动至65(15)位置为止。因为限制筒63是停止的,支持第一透镜群31的第一透镜框68和支持第二透镜群32的第二透镜框70是不会在中心轴J2四周旋转,而在光轴方向分别进退。啮合筒65和限制筒63各自的啮合沟是形成从广角侧至望远侧为止可依序变化焦点距离的形状。图20是在望远侧的摄影位置中的镜头镜筒2的剖面图。
从望远侧的摄影位置至广角侧的摄影位置方向的驱动,由于亦可使变焦齿轮83旋转在反方向,通过驱动变焦齿轮83的变焦马达81的控制,可得到任意的焦点距离。此外,关于从广角侧的摄影位置至收纳位置为止的驱动,因为使变焦齿轮83旋转在反方向时,而进行上述说明的相反方向的动作,可引导至如图13所示的收纳状态。
图21是表示旋转筒62的旋转角度和镜头镜筒2的各移动构件的光轴方向移动距离的关系图。横轴是旋转筒62的旋转角度,纵轴是至旋转筒62、限制筒63、啮合筒65、第二透镜框70、第一透镜框68的光轴方向的绝对移动距离。在图21(图17、18、19)中,对应于各移动构件移动时的通过点的啮合沟的位置。通过图21,可理解镜头镜筒2的各移动构件的光轴方向移动的关系。
通过上述结构,在镜头镜筒2的摄影位置,可将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移动在摄影光轴J1上所定的位置而变焦,在收纳位置(相机不使用时的位置),使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转移至第三透镜群33和低通滤镜34和CCD35的侧方以及聚焦驱动装置3的侧方,可将镜头镜筒2薄型化。
此外,通过移动螺丝48构成作为聚焦透镜群的第三透镜群33的透镜驱动装置,因为配置在聚焦马达44的侧方,所以聚焦驱动装置3不会限制对于镜头镜筒2的光轴方向的厚度。通过此聚焦驱动装置3,可充分确保移动螺丝48的光轴方向的长度,也就是说,因为可充分地确保第三镜头群33的光轴移动量,可增大对于光学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将聚焦驱动装置3配置在镜头镜筒2的内侧,因为可有效率地布置(layout)各构成元件,可将自正面观看镜头镜筒2时的面积小型化。因此,也可以对本体1的小型化有所贡献。
此外,由于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是通过限制筒63内侧的筒状构成元件一起被支持,所以可使对光学性能影响较大的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的透镜光轴的偏心和相对倾斜减少,因此可在摄影位置维持光学性能。
此外,因为这类的伸出装置是以变焦马达81作为驱动源,由于仅通过旋转筒62的旋转被进行,没有必要另外设置专用的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的转移装置及其驱动源,镜头镜筒2的构成是被简单化,可达成小型化。
虽然已说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可能有各种的变形。
例如,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将聚焦马达44配置在光轴方向,若配置效率较佳的话,也可配置在和光轴垂直的方向等的任意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变焦镜头镜筒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但也可适用不进行变焦动作的镜筒所有的单焦点镜头镜筒。即使在适用于单焦点镜头镜筒时,也可在与适用于变焦镜头镜筒的场合的同样收纳位置,以达到薄型化,且在平面的大小也可小型化。
镜头镜筒的光学系统并不必要非通过三个透镜群所构成,即使是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也可。使转移的透镜群也不被限制在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可选择光学系统中的任意的透镜群。
因为可提供达成镜头镜筒薄型化和小型化、携带性佳的相机,所以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利用价值高。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符号说明1本体; 2镜头镜筒;3聚焦驱动装置; 4变焦观景单元;21CCD架;22散热板;23CCD用可挠性印刷基板; 31第一透镜群;32第二透镜群; 33第三透镜群;34低通滤镜; 35CCD;41第三透镜群框; 44聚焦马达;45聚焦马达齿轮; 46、47聚焦齿轮;48移动螺丝; 49螺帽;50第三透镜群框弹簧; 51透镜驱动用可挠性印刷基板61固定筒; 62旋转筒;63限制筒; 64旋转筒啮合板销;65啮合筒; 66啮合筒导引轴;67直进筒; 68第一透镜框;69第一透镜框啮合板销; 70第二透镜框;71快门单元; 72快门用可挠性印刷基板81变焦马达; 82减速齿轮列;83变焦齿轮;
权利要求1.一种镜头镜筒,特别是在沉胴式的数码相机用镜头镜筒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影组件,生成被摄影体的影像信号;聚焦马达,在镜头镜筒内侧,驱动配置在摄影组件的侧方的聚焦透镜群;以及摄影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的透镜群,在收纳时,在镜头镜筒内侧从摄影光轴上,被回避收纳至摄影组件的侧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摄影光学系统从被摄影体侧起,由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构成,而上述聚焦透镜群为第三透镜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在摄影光轴方向驱动聚焦透镜群的透镜驱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聚焦马达侧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驱动装置是通过移动螺丝装置所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中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从摄影光轴上转移收纳至摄影组件侧方的透镜群为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lens)镜筒,其可在收纳时有效率地配置构成元件,以可薄型化和小型化。聚焦马达在镜头筒内侧,驱动配置在摄影组件的侧方的聚焦透镜群;在镜头镜筒(2)的摄影位置、使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在摄影光轴(J1)的所定位置移动而变焦(zooming),在收纳位置、使第一透镜群(31)和第二透镜群(32)转移在(CCD 35)的侧方且至聚焦(focus)驱动装置(3)的侧方,以达成收纳时的薄型化。由于在镜头镜筒(2)内侧配置聚焦驱动装置(3),可使配置效率提高,且在平面上也可达成小型化。
文档编号G02B7/04GK2786646SQ200420112269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4日
发明者阪本宇正 申请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欧普提雅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