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用布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041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纤用布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用布线装置,所述布线装置采用光学插座连接引入到建筑物的墙壁内或地板下的光纤缆线。
背景技术
传统上,公开了一种光纤用布线装置(例如,参见日本已审专利申请公开号2,793,183),其中将敷设到建筑物内的光纤缆线引入到设置在建筑物墙壁表面内的嵌入盒(flush box)中,且使用一个利用根据嵌入型布线装置而标准化了的安装框架连接到嵌入盒的光学插座。
在上述将光学插座连接到设置在墙面内的嵌入盒的布线装置中,为了容纳引入到嵌入盒空的空间内的光纤缆线的剩余长度部分,弯曲光纤缆线的剩余长度部分。但是,当光纤缆线被弯曲到曲率半径比最小允许曲率半径小时,传输损耗会增加或者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会降低。结果是,存在需要将光纤缆线的曲率半径控制在最小允许曲率半径或更大的曲率半径的问题,对光纤缆线剩余长度部分的处理变得麻烦,破坏了可加工性。另外,在操作时,当将光纤缆线在剩余长度部分弯曲的状态下推入到嵌入盒中时,光纤缆线容易因弹力发生膨胀而回到其初始的膨胀状态或者被嵌入盒内的其他物质绊住。结果是,难以可靠地保护光纤缆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破坏信号传输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光纤缆线连接工作性能的光纤用布线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纤用布线装置,该布线装置包括光学插座,该光学插座包括插座主体及光纤用容座,所述插座主体安装在建筑物外表面内开设的安装开口上,光纤用容座设在插座主体上并具有面向插座主体外面的插头连接孔;固定敷设在建筑物内并连接到光纤用容座的光纤缆线的绕线器,光纤缆线以比最小允许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绕在绕线器上;及设在插座主体上以便保持建筑物内的绕线器的保持器,其中光纤用容座和绕线器沿前后方向彼此平行设置从而光纤缆线的芯线在光纤用容座与绕线器之间被弯曲,并且光纤用容座和绕线器设有与芯线的弯曲部分接触的膨胀防止部分,以便避免弯曲部分沿远离光纤用容座和绕线器的方向膨胀。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其中所述绕线器包括包覆层保持部分和绕线部分,所述包覆层保持部分用于保持光纤缆线的包覆层部分且设置在容座侧的绕线器的一部分上,所述绕线部分用于卷绕光纤缆线的芯线且设置在相对于包覆层保持部分与容座相对的绕线器的一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其中绕线器设有钮,保持器包括接纳部分和导引部分,其中接纳部分形成为大体上一侧开口的盒子形状以便容纳从其所述一侧插入到其中的绕线器,导引部分形成在接纳部分的内表面上以便在接纳绕线器时引导绕线器与钮结合。
根据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四方面,其中保持器包括接纳部分和接纳空间,其中接纳部分形成为大体上一侧开口的盒子形状以便容纳从盒子的所述一侧插入到其内的绕线器,接纳空间形成在与盒子的所述一侧相反的底表面与绕线器之间,以便接纳光纤缆线的芯线。


通过参考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从前面看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从后面看的分解透视图;图3A至3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在接纳状态下的视图,其中图3A是前视图,图3B是侧视图,而图3C是仰视图;图4A和4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从前面看的外部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从后面看的外部透视图;图6是图3A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沿线A-A的剖视图;图7A至7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的突出状态的视图,其中图7A是前视图,图7B是沿线B-B的剖视图,图7C是沿线C-C的剖视图;图8A和8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用布线装置的视图,其中图8A是其中绕线器没有被接纳的剖视图,图8B是其中绕线器被接纳的剖视图;图9A和9B是光纤用布线装置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其中图9A是涉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而图9B是涉及参考例的剖视图;及图10A和10B是光纤用布线装置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其中图10A是涉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而图10B是涉及参考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图1至10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这些实施例轻易地应用于实践中。但是,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另外,在下面将要进行的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提到左、右、顶、底方向时,以图3A的前面作为前侧。因此,图3B的右边为后端。
如图1至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装置包括具有与安装框架相同尺寸的窗口81,三个布线装置连接到所述安装框架,三个布线装置中每一个都为按照JIS(日本工业标准)标准化的大正方形的一个模块;固定在安装开口内的金属安装框架8,安装开口开在建筑物的外表面;插座主体1,插座主体1能够相对于具有三个模块尺寸的安装框架8连接;盖子2,盖子2被可旋转地支撑以便打开和关闭形成在插座主体1的前表面上的开口;与盖子2的后表面侧相连的光纤用容座3(下文简称为容座);将容座3固定至盖子2的压板4,卷绕光纤缆线100的绕线器5,连接至容座3的光纤插头连接到光纤缆线100;连接至插座主体1并将绕线器5固定在建筑物内的保持器6;以及连接到插座主体1前侧的装饰盖7。
在插座主体1内,其左、右、顶、底方向上的四侧由侧壁11a、11a、11b和11c围成,其上部的大约一半在前后方向上敞开,其下部的大约一半由与后部件11d一体形成的合成树脂模制体制成。另外,在左右侧壁11a的后侧外表面上,两个钩连凸出12a分别从上下两侧凸出,所述两个钩连凸出12a钩连到将在下面进行描述的安装框架8的钩连框件88上,而在顶侧壁11b和底侧壁11c的前侧外表面上,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两个钩连凹部12c,下面将要进行描述的装饰盖7的弹性钩连件73与钩连凹部12c钩连。另外,在顶侧壁11b的前侧部分上,形成用于可旋转地支撑盖子2的支承部分13,且在顶侧壁11b的后侧部分上,形成与容座3相连的光纤插头插入其中的凹口14。
另外,凸出件15a的横梁连接至下侧壁11c的前侧边,凸出件15a具有L形截面以便从后部件11d的下侧边朝着前侧直立。在凸出件15a的前部形成台阶部分15b,其中由于台阶部分15b,凸出件15a的前部比凸出件15a的后部低一个台阶。此外,在凸出件的左右两侧上,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两个朝向前端侧开口的狭缝15c直到后部件11d。挠性件15插入狭缝15c、15c内,从而其后边缘连接到后部件11d而其前边在厚度方向(垂直方向)上可弯曲。此外,钩连孔15d形成在挠性件15的前侧部分,以便沿着台阶部分15b在厚度方向上穿过挠性件15并与突出到盖子2下端部分的中心的钩连凸出件25或突出到压板4下端的中心的钩连凸出件44钩连/分离。
另外,在左右侧壁11a、11a的内侧表面上,从顶侧壁11b与左右侧壁11a之间的连接部分到垂直方向上的几乎中心部分形成肋16a,以便在接纳盖子2时与盖子2两侧部分的后边缘相接触,每一个肋16a具有从其顶部到底部向后缩进的倾斜表面。此外,在左右侧壁11a、11a的内侧表面的每一个下部上,形成从侧壁11a的前边朝着后侧凸出的多个肋16b,以便在盖子2突出前侧时与设置在盖子2的两侧部21的接合爪21a相接合。
另外,在左右两侧,在后部件11d的上侧后表面的左右两侧上一体地形成用于支撑保持器6的支撑部分17。每一支撑部分17具有支撑槽17a,该支撑槽17a的侧面彼此相对且下端开口。保持器6通过支撑槽17a可拆卸地连接至后部件11d的后表面。
如图1和2所示,盖子2由合成树脂模制体制成,其中具有矩形形状的前部20,从前部20的后表面的左右两侧朝着后向延伸并具有类似扇形形状的侧部21、21,从侧部21、21的下部的后边缘向后侧突出的腿件21c、21c以及形成在前部20的上端两侧以便向上凸出的轴支撑部分22、22一体形成。盖子2构成接纳单元,用于接纳容座3并将容座3保持在前部20的后表面与每一侧部21、21之间的空间内。轴支撑部分22、22为圆柱形,其轴向大体平行于左右方向,并且在轴支撑部分22的每一中心部分以穿透方式形成轴孔22a,旋转轴10的两端插入轴孔22a。在弹簧元件9接纳到插座主体1的支承部分13的支承凹部13a中并且插座主体1的支承部分13置于轴支撑部分22、22之间后,旋转轴10按顺序依次插入到形成在插座主体1的一个侧壁11a中的轴孔11e、一个轴支撑部分22的轴孔22a、支承部分13的支承凹部13a、另一轴支撑部分22的轴孔22a以及另一个侧壁11a的轴孔11e内,从而盖子2的上端相对于插座主体1可枢转。弹簧元件9总是朝向前侧偏压盖子2的下端侧。此外,弹簧元件9的中心部分弯曲成U形,并在弹簧元件9的两端形成螺旋部分9b、9b。
另外,多个与容座3的外壳30的前表面相接触的支撑肋23从前部20的后表面在侧部21、21之间与侧部21相平行地凸出。每一支撑肋23形成为随着到达上侧其凸出长度逐渐增加。此外,在每一支撑肋23的下部,形成与外壳30的表面形状相符的台阶部分23a。与插座主体1的肋16b相接合的每一接合爪21a、21a从盖子2的腿件21c、21c的后端向外凸出。在腿件21c内分别形成用于固定压板4的螺钉24插入其中的清孔21b。
容座3的外壳30由中空元件构成,该中空元件由合成树脂模制体制成并具有长方体形状。在外壳30中,前部(当将其连接到盖子2时该前部为下部)侧的外圆周表面从后部(当将其连接到盖子2时该后部为上部)侧的外圆周表面突出。此外,外壳3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壁31分隔成左右接纳腔32、32。这里,接纳腔32的上侧部分变成第一插头连接部分,连接到敷设在建筑物内的光纤缆线的第一光纤插头103与第一插头连接部分相连,接纳腔32的下侧部分变成第二插头连接部分,从建筑物的外表面侧插入穿过外壳的下侧孔(插头连接孔)的第二光纤插头(未示出)与该第二插头连接部分相连,且在每一接纳腔32的中间部分设置套管,用于布置和保持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插头连接部分的光纤插头的套圈。
压板4通过拉拔并弯曲金属板的工艺形成。在压板4中,与容座3的外壳30的后表面接触并且具有矩形形状的接触件40,从接触件40的左右下边缘向后凸出的支撑件41、41,从接触件40的下侧边缘中心向下突出的倾斜件42,以及从倾斜件42的左右边缘向前突出的接触件42a、42a一体形成。在每一支撑件41的中间部分内形成螺钉24拧入其中的锥形孔43,支撑件41的前端延伸到与盖子2的腿件21c的后端的后表面(也就是,接合爪21a的后表面)相对的位置。此外,钩入挠性件15的钩连孔15d的钩连凸出件44从倾斜件42的下侧边缘的中心向下突出。
如图1和2所示,绕线器5具有绕线体50,绕线体50由合成树脂模制体制成并具有其轴向长度比其直径小的扁圆柱形状。在绕线体50的外圆周表面上,一体形成有从绕线体50后端的整个圆周上沿径向凸出的凸缘51,同时一体形成有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下侧部分沿径向突出的凸缘52。此外,与绕线体50的外圆周表面平行的凸出件53、53与朝向前侧的凸缘52的外圆周部分的左右两侧一体形成。从绕线体50的上前边缘向前突出的凸出件54与其一体形成。凸出件54形成为其沿周边方向的宽度随着其到达前侧减小,弯曲成L形以便与凸出件54相平行的压迫件55与朝向外面的凸出件54的前侧部分的一个侧边缘一体形成。另外,在绕线体50的外圆周表面的上侧一体形成牵引壁56a和56b,牵引壁56a和56b沿前后方向从与凸出件54的连接部分朝着外圆周方向突出到中间位置,每一牵引壁56a和56b弯曲为圆弧形,从而可以其到达后侧其间的间隔加宽。此外,一个牵引壁56a的前端与压迫件55一体形成。在绕线体50的前端的中心部分形成凹成矩形的凹部50a,并且连接在凹部50a的上下边缘之间的钮58与绕线体50一体形成。此外,钮58比绕线体50的前端更向前凸出。在绕线体50的前端面的下侧部分内,在绕线体的左右两侧上形成钩连凹部59、59,形成在下面将要描述的保持器6的内侧表面上的钩子(未示出)与所述钩连凹部59、59钩连。
在绕线体50的外圆周表面内,比凸缘52更靠近前侧的部分构成包覆层保持器。包覆层没有剥离的光纤缆线插入包覆层保持器中,包覆层插入并保持在从凸缘52突出的凸出件53与绕线体50的外圆周表面之间,这样就固定了光纤缆线的包覆层。剥离了包覆层的光纤缆线的芯线穿过凸缘52和牵引壁56a或56b之间的间隔而引入到凸缘51和52之间的绕线体50(绕线部分),芯线绕在绕线体50上,将光纤缆线的芯线穿过牵引壁56a和56b的前部之间的牵引槽57牵引到绕线器5的外侧。当用手握持形成在绕线体50的前表面上的钮58时,可以执行这种绕线工作。绕线体50的外圆周表面具有比最小允许曲率半径更大的曲率半径以便不会影响卷绕的光纤缆线(例如,玻璃纤维制成的光纤缆线)的信号传输性能,其中卷绕的光纤缆线的信号传输性能没有恶化。此外,位于牵引槽57两侧的牵引壁56a和56b的拐角的内圆周表面由曲率半径大于卷绕的光纤缆线的最小允许曲率半径的R曲面构成,以便不影响沿着牵引壁56a和56b牵引的光纤缆线的信号传输性能。绕线体50、凸缘51和52以及牵引壁56a和56b的表面最好通过焊接、抛光等构成可滑动的表面,这样卷绕的光纤缆线的包覆层或芯线就能够在其上旋转以减小张力。
另外,如图1和2所示,容纳绕线器5并与插座主体1可拆卸地连接的保持器6由合成树脂模制体制成,并包括为其下开口被底壁阻塞的中空元件的外壳60。外壳60的前后侧壁61a和61b构造为半圆形部件从水平延伸的矩形底侧突出,侧壁61a和61b通过从除顶面以外的外周边直立起来的外周壁61c相互连接。由侧壁61a和61b以及外周壁61c包围的空间部分作为容纳绕线器5的接纳部分62。在外壳60的前侧壁61a上沿垂直方向形成具有与绕线器5的钮58相近宽度的导引槽63,该导引槽63朝向顶面开口,且从绕线体50的前表面向前突出的钮58插入到导引槽63中,从而绕线器5插入到接纳部分62同时被导引。在侧壁61a的前表面侧上形成从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朝着前侧凸出的凸出模片64。钩连到插座主体1的支撑槽17a上的钩连件64a从凸出模片64的前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沿侧面方向突起,钩连到在支撑槽17a的表面上凹入地形成的钩连凹部17b的钩连凸出64b从各钩连件64a的后表面突起。此外,从左右两边缘朝向前侧突出的凸出件65a和65b在凸出模片64的前上端上一体地形成,当绕线器5容纳到接纳部分62内时,两凸出件65a和65b形成到形成在绕线器5内的牵引壁56a和56b的高度。此外,两凸出件65a和65b的截面形成为圆弧形,这样,在两凸出件65a和65b之间的间隔内,位于后端的间隔与牵引槽57的宽度大体相等,并且该间隔随着到达前侧而加宽。其中一个(左)凸出件65a比另一个(右)凸出件65b更向前侧突出。在两凸出件65a和65b的相对表面上,形成底壁65c以连接两凸出件65a和65b的相对表面。当绕线器5容纳到接纳部分62中时,底壁65c连续到形成在绕线器5上的牵引槽57的底表面。与底壁65c相平行的压迫件66从其中一个凸出件65a顶端的前侧部分延伸出,向下突出的钩连部分66a与压迫件66的前端一体形成。由凸出件65a和65b以及底壁65c包围的空间构成导引槽65。
在此,外周壁61c沿左右方向的间隔比绕线器5的凸缘51的外径稍大,保持器6制成为小尺寸单元,在由向外的弹力引起缆线的卷绕直径增大时,卷绕在接纳绕线器5上的光纤缆线被控制以便增加大于必要,同时保持其最小允许曲率半径。在后侧壁61b(参照图6)的内侧表面上形成连接到形成在绕线器5内的凸缘51的下侧半圆部分的台阶部分61d,凸缘51的下侧半圆部分与台阶部分61d相接触,钮58的下端与导引槽63的下端相接触,这样,当绕线器5容纳到接纳部分62中时,能够确保用于绕线器5和接纳部分62的下部之间的光纤缆线的芯线的接纳空间67。因此,即使由于向外的弹力使卷绕在绕线器5上的芯线膨胀而产生剩余部分,也能够通过将剩余部分推入接纳空间67而防止芯线的剩余部分从接纳部分62被向外挤出。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对光纤缆线的芯线进行保护。
装饰盖7由合成树脂模制体制成,其中矩形框状前部70和侧面部分72一体形成,矩形框状前部70具有插座主体1的前端部分插入其中的垂直细长孔71,侧面部分72从前部70的周围边缘向后突出。在前部70的后表面上,在孔71的上下边缘上分别形成两个钩连到插座主体1的钩连凹部12c的弹性钩连件73。多个与下面将要描述的安装框架8的侧面件83的前端表面相接触的凸出74从侧面部分72的每个后边缘以预定的相互间隔突出。
安装框架8形成矩形框形状,其中在矩形框中心形成了安装开口81,安装开口81具有与用于根据JIS等标准化了的大正方型可互换的布线装置使用的安装框架的尺寸相同的尺寸。在沿纵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各侧面件82中,至少形成细长孔84、连接孔85和锥形孔86,用于将安装框架8连接到嵌入盒(未示出)的盒用螺钉插入细长孔84、用于将安装框架8连接到诸如石膏板一类的墙壁的结构件的公知的插入元件(未示出)插入连接孔85,以及锥形孔86用于将板状框架(未示出)等连接到前表面的板用螺钉。此外,在面对安装开口81的侧面件82、82的侧边缘处,形成向前突起以便与插座主体1的上下侧壁11b和11c相接触的接触件87、87。另一方面,沿安装框架8的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每一侧面件83、83被朝向后侧弯曲成接近于直角,侧面件83、83的前端部分沿左右方向被向外弯曲成接近于直角。更进一步,在侧面件83、83的后边缘上,在上下侧面的每一个上一体地形成钩连到插座主体1的钩连凸出12a的呈U形的钩连框件88。
下文将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光纤用布线装置的装配方法。
首先,在将外壳30的方向对准使其前表面与从前部20的后表面突出的肋23相接触之后,将容座插进由盖子2的前部20和侧部21、21围绕成的接纳部分内。此时,肋23的台阶部分23a与外壳30的台阶部分相接触,从肋23的下侧部分向后侧延伸的肋23b与外壳30的下侧部分的前表面相接触,于是外壳30安装到了盖子2中。在这一状态下,压板4的接触件40与外壳30的后上表面相接触,且接触件42a与外壳30的后下表面相接触。然后,将穿过腿件21c的贯通孔21b的螺钉24插入到形成在压板4的支撑件41内的锥形孔43中以便将压板4固定至盖子2,于是,容座3被放置在压板4与盖子2之间。此时,由于压板4的支撑件41的前端位于后侧部分而不是从腿件21c的接合爪21a突出的部分,因此向内压迫侧部的力能够被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压板4的支撑件41接纳。
然后,当将插座主体1与盖子2相结合时,弹簧元件9的中心部分9a的中心件钩连到插座主体1的支承部分13的下部,弹簧元件9的两螺旋部分9b、9b插入到形成在支承部分凹部13a两端的凹陷(未示出)内,以便支承部分凹部13a的两末端与螺旋部分9b、9b的开口孔相连通。接下来,盖子2设置在插座主体的前侧,以便将支承部分13插入在盖子2的轴支撑部分22、22之间,且旋转轴10按顺序插入到形成在一个侧壁11a内的轴孔11e、一个轴支撑部分22的轴孔22a、一个螺旋部分9b的开口孔、支承部分13的支承凹部13a、另一个螺旋部分9b的开口孔、另一个轴支撑部分22的轴孔22a以及另一个侧壁11a的轴孔11e内。此处,在旋转轴10内,其从插入侧的一端到靠近另一端的部分的直径比轴孔11e、22a盒支承凹部13a的内径稍小,这样能够插入旋转轴10。然而,另一端10a的直径比轴孔11e的内径大,并且在旋转轴10的外表面进行压花处理。因此,当将另一端10a最终压入轴孔11e时,旋转轴10就固定到了插座主体1上。此时,从弹簧元件9的螺旋部分9b、9b延伸出来的每一个延伸部分9c、9c与盖子2的前部20的后表面弹性地接触,这样,用于从插座主体1的前部沿向前突出的方向旋转盖子2的偏压力施加到了盖子2上。特别是,盖子2的上端部分沿旋转轴10枢轴转到插座主体1,用于从插座主体1的前部绕旋转轴10沿向前突出的方向旋转盖子2的下端部分的偏压力通过弹簧元件9施加到盖子2上。
如上所述,容座安装到了盖子上,并且盖子2连接到了插座主体1以便完成光纤用布线装置的装配。图3A至3C、4B和6描述了盖子2克服弹簧元件9的偏压力旋转到插座主体1的前部的状态,且形成在盖子2的下端部分的钩连凸出件25的前端在挠性件15的弹力作用下钩连到钩连孔15d。此时,盖子2的前部的前表面与插座主体1的前表面几乎平齐,在接纳状态下(这一状态为非使用状态),与前部20的后表面相接的容座3被容纳到插座主体1内。此时,侧部21、21的后边缘的倾斜表面与从插座主体1的侧壁11a、11a的内表面突起的肋16a、16a的前端表面相接触,从而限制了盖子2的向后运动。
在此非使用状态,当将朝向插座主体1的前侧露出的挠性件15的操作部分15e向下压时,挠性件15的前部向下弯曲,钩连凸出件25的前端与钩连孔15d分离,从而弹性元件的偏压力施加到盖子2上以便在图6中沿顺时针方向绕旋转轴10旋转。当盖子2的下端向前旋转时,形成在盖子2的两腿件21c上的每个接合爪21a分别钩连到形成在插座主体1左右侧壁11a的内侧表面上的肋16b的后端部分,从而控制盖子2的向前旋转,并且盖子2从插座主体1的前部向前突出,于是前部20向下倾斜,容座3的插头连接孔向下面对前部20的下端部分与插座主体1的前侧之间的外部。这一突出状态是使用状态,其中进行插头连接。在这一状态下,安装在盖子2上的压板4的钩连凸出件44钩连到挠性件15的钩连孔15d内,且钩连凸出件44也钩连到钩连孔15d的后边缘,于是限制了盖子2的向后旋转,并且盖子2被保持在盖子向前突起的状态(参考图7A至7C)。
另外,从上述使用状态,当挠性件15的操作部分15e被向下压以便挠性件15的前侧部分向下弯曲时,形成在压板4内的钩连凸出件44的前端与钩连孔15d脱离。在钩连凸出件44与钩连孔15d之间的接合被释放的状态下,当盖子2的下侧部分克服弹簧元件9的偏压力被向后压(压到插座主体1的前部)并且盖子2绕旋转轴10沿图7B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盖子2的侧部21、21后端边缘与形成在插座主体1的侧壁11a上的肋16a相接触。因此,盖子2的向后旋转就得到了控制。此外,在挠性件15的弹力的作用下形成在盖子2下端的钩连凸出件25的前端钩连到钩连孔15d内,于是盖子2前部20的前表面与插座主体1的前表面几乎平齐,并且与前部20的后侧相连接的容座3容纳到插座主体1内。这里,弹簧元件9与具有操作部分15e的挠性件15构成使盖子2与容座3跳起的弹跳机构。图4A和4B分别为光纤用布线装置在使用状态和非使用状态的外部透视图。图5是从后面看时光纤用布线装置的外部透视图。
下文将描述如图9A所示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光纤用布线装置安装到嵌入盒91的连接孔93内的构造方法,嵌入盒91埋在在建筑物的外表面上开口的诸如护墙板或混凝土墙的墙壁92内。
首先,将插座主体1的前部从后侧插入到安装框架8的安装开口81内,将分别从安装框架8的侧面件83、83的各个后边缘突出的两个钩连框件88插入到形成在插座主体1的侧壁11a、11a的外侧表面上的钩连突起12a内,钩连框件88的后侧件发生弹性形变,以便钩连到形成在钩连突起12a的后边缘上的凹部12b,于是插座主体1固定到安装框架8。
然后,如图9A所示,用于与芯线102的前端相连接的光纤的第一插头103穿过形成在插座主体1的上侧壁11b上的凹口14而引入到插座主体1内,芯线102通过将光纤缆线100的包覆层101剥离而暴露出来。此处,将光纤缆线100敷设到建筑物内(在护墙板的情况下,位于护墙板后面的墙壁内;而在混凝土墙的情况下,则在混凝土墙内)并引入到埋在墙壁内的嵌入盒内。然后,将第一插头103插入到插座的开口的第一插头连接部分,第一插头103通过盖子2保持并连接到容座3。
如上所述,在光纤用第一插头103连接到容座3之后,将保持器6连接到插座主体1的后部11d,并将连接到光纤用第一插头103的光纤芯线102穿过保持器6的压迫件66的下部而插入到导引槽65内,并将其从导引槽65的后端向后拉伸。在保持器6的连接内,在保持器6的前表面上形成的每一钩连件64a从支撑槽17a的下端分别钩连到一体形成在后部11d的左右后侧上的支撑部分17的各个支撑槽17a,而形成在钩连件64a的后表面上的钩连突起64b钩连到形成在支撑槽17a内的相对表面上的钩连凹部17b,于是钩连件64a被保持在钩住状态,从而保持器6连接到插座主体1的后部11d。
在从保持器6的导引槽65将光纤缆线100向后拉伸使之卷绕到绕线器5上的绕线工艺中,光纤缆线100的包覆层101的前端(剥离掉包覆层的端部)被保持在绕线体50的外圆周表面与凸出件53、53(包覆层保持部分)之间,光纤的芯线102穿过凸出件53与牵引壁56a或56b之间的间隔而引入到位于凸缘51和凸缘52之间的绕线部分,于是光纤的芯线102绕在绕线部分上。通过用手握持形成在绕线体50前表面上的钮58,就可以执行这一绕线步骤。这样,就能够很容易地进行绕线工作。
当光纤的芯线102的剩余长度较短,在将光纤的芯线102穿过牵引槽57而从凸出件54与压迫件55之间的间隔拉伸到外面之后,绕线器5就如图8A和8B所示插入到保持器6的接纳部分62,并被保持在保持器6内。此外,当绕线器插入时,通过与形成在保持器6的侧壁61a内的导引槽63的互锁,可以对钮58进行导引,于是绕线器5就可以很轻易地插入到保持器6内,并且能够将绕线器5沿法线方向容纳并保持在接纳部分62内。更进一步,由于绕线器5沿法线方向被容纳和保持,于是牵引槽57的前端和保持器6的导引槽65的后端彼此连通,因此牵引槽57和导引槽65构成了导引光纤芯线102的导引路径。更进一步,当插入绕线器5直到接纳部分62内的绕线体50的下边缘与侧壁61b的内表面的台阶部分61d相接触时,形成在绕线体50的前端表面上的钩连凹部59就钩连到形成在侧壁61a上的钩连突起68,从而防止绕线器5被拉出。此外,当侧壁61a的钩连突起钩连到钩连凹部59时,利用侧壁61a的弹性和形成在钩连凹部59下侧的锥形表面,可以很容易地执行钩连步骤。
另外,在绕线器5被保持在与插座主体1相连的保持器6内之后,保持器6、插座主体1的后部以及容纳到嵌入盒91(参照图9A)内的光纤缆线100的包覆层101的剩余部分,和连接螺钉(未示出)利用形成在安装框架8的上下侧面件82内的细长孔84固定到嵌入盒的锥形孔(未示出)内。然后,装饰盖7的弹性钩连件73钩连到插座主体1的钩连凹部12c以将装饰盖7连接到插座主体1的前表面侧,于是装饰板90就通过接合爪(未示出)或螺钉连接到了安装框架8的前表面侧。利用该装饰板90,可以盖住连接孔和安装框架8,插座主体1的前部和装饰盖7通过装饰盖90上的孔向外露出,由此完成构造。
在这一构造状态下,为了使光纤用布线装置的接纳空间尽可能的小,容座3和绕线器5彼此相互平行地设置且光纤芯线102的拉伸方向向上,光纤芯线102在容座3和绕线器5之间弯曲以便向上凸起。这里,与光纤插头103相连的光纤芯线穿过保持器6的导引槽65和绕线器5的牵引槽57而引入到绕线器5的绕线部分。然而由于从上侧压迫光纤芯线102弯曲部分的压迫件66和55分别设置在保持器6和绕线器5上,因此能够防止光纤芯线102的弯曲部分向上侧(沿远离容座3和绕线器5的方向)膨胀。此外,将光纤芯线102的剩余长度部分设置在比压迫件55和66低的位置,这样就能够可靠地保持光纤芯线10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膨胀防止部分,在保持器6和绕线器5上分别设置了压迫件55和66。然而,压迫件也可以仅设置在保持器6或绕线器5上。
另外,如上所述,容座3和绕线器5沿前后方向彼此平行,而光纤芯线102在其间弯曲成倒U形。然而,由于需要使芯线102的曲率半径比最小允许曲率半径大以免破坏光纤缆线的信号传输性能,因此很难使光纤插头103和绕线部分(凸缘51和52之间的部分)之间的间隔比根据最小允许曲率半径确定的长度更短。结果是,在绕线器5的绕线体50内,当保持包覆层101的包覆层保持器设置在后侧而不是光学芯线102卷绕在其上的绕线部分时,如图9B所示,就延长了从插座主体的前表面到绕线器5的后表面的长度,于是只有深度很深的标准盒可以用作嵌入盒91。与此相反,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绕线器5的绕线体50中,由于包覆层保持器设置在前侧(容座3侧)而不是绕线部分上,包覆层保持器就可以利用容座3与绕线部分之间的空间进行设置,这就能够缩短插座主体1的前表面与绕线器5的后表面之间的长度。结果是,可以使用较浅深度的盒子作为嵌入盒91。
另外,在这种构造状态下,由于向外的弹力,绕在容纳于接纳部分62内的绕线器5上的光纤芯线102的绕线直径增大,于是在卷绕的光纤芯线102与绕线体50之间产生间隔。然而,如图10B所示,在绕线器5容纳在保持器6的接纳部分62中的状态下,当在绕线器5的绕线体50与接纳部分62的下部之间没有空间时,光纤芯线102在膨胀部分的作用下从接纳部分62被挤出到上侧。结果是,被挤出到上侧的光纤芯线102的剩余长度部分可能与嵌入盒的外体相接触。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设在绕线器5的凸缘51的下侧半圆部分连接到形成在保持器6的侧壁61b的内侧表面上的台阶部分61d,同时钮58的下端与导引槽63的下端相接触,于是在保证了绕线体50与接纳部分62的下部之间的接纳空间的情况下将绕线器5容纳到接纳部分62内。因此,就能够通过将光纤芯线的剩余部分推入到接纳空间67而避免剩余部分被挤到接纳部分62的外侧。结果是,能够可靠地保护光纤芯线10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光纤缆线卷绕在具有比最小允许曲率半径更大的曲率半径的绕线器上,因此能够仅通过将光纤缆线的芯线绕到绕线器上而很容易地在不破坏信号传输性能的情况下处理芯线的剩余部分。此外,在绕线器保持在保持器内的状态下,由于膨胀防止单元与芯线的弯曲部分相接触,能够避免光纤芯线的弯曲部分沿远离插座和绕线器的方向膨胀,这样就能够可靠地保持光纤缆线的芯线。
为了使光纤用布线装置的接纳空间更小,光纤用容座和绕线器沿前后方向彼此平行设置,光纤缆线的芯线在光纤用容座和绕线器之间弯曲。然而,需要使芯线的曲率半径比最小允许曲率半径大以免破坏光纤缆线的信号传输性能。根据这一事实,就要求使光纤用容座与绕线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比最小允许曲率半径所决定的间距更大。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绕线器内,由于维持光纤包覆层的包覆层保持部分设置在用于光纤容座侧的部分,卷绕芯线用的绕线器设置在与光纤用容座相对的部分,于是包覆层保持器就可以利用光纤用容座与绕线器之间的空间进行设置。因此,就能够缩短插座主体的前表面与绕线器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在深度较浅的空间容纳绕线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绕线器设有钮,这样就能够通过握紧钮而将芯线卷绕到绕线器上,这就提高了绕线工作的效率。此外,由于在接纳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与钮相连的引导绕线器的导引槽,在导引槽内导引钮,这同样可以提高可操作性,从而能够很简单地执行将绕线器容纳到保持器的接纳部分的接纳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由于光纤缆线的芯线用接纳空间形成在设置在保持器上的接纳部分的底面和绕线器之间,因此即使卷绕在绕线器上的芯线在向外的弹力的作用下发生膨胀产生剩余部分,也能够通过将剩余部分推入接纳空间而避免芯线的剩余部分从接纳空间中被挤出。结果是,能够可靠地保护光纤缆线的芯线。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例举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能够以多种形式修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因此,这些修改显然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纤用布线装置,该光纤用布线装置包括光学插座,所述光学插座包括插座主体和光纤用容座,所述插座主体安装于在建筑物的外表面内开设的安装开口上,所述光纤用容座设置到插座主体上并且具有面对插座主体外侧的插头连接孔;绕线器,所述绕线器固定敷设在建筑物内并与光纤用容座相连的光纤缆线,并且光纤缆线以大于最小允许曲率半径的曲率半径卷绕到所述绕线器上;以及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设置在插座主体上以将绕线器保持在建筑物的内侧,其中所述光纤用容座和所述绕线器沿前后方向彼此平行设置,从而光纤缆线的芯线在所述光纤用容座和绕线器之间弯曲,且所述光纤用容座和所述绕线器设置有膨胀防止部分,所述膨胀防止部分与芯线的弯曲部分相接触,以便防止所述弯曲部分沿远离光纤用容座和绕线器的方向膨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用布线装置,其中所述绕线器包括包覆层保持部分和绕线部分,所述包覆层保持部分用于保持光纤缆线的包覆层部分且设置在容座侧的绕线器的一部分上,所述绕线部分用于卷绕光纤缆线的芯线且设置在相对于包覆层保持部分与容座相对的绕线器的一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用布线装置,其中所述绕线器设有钮,并且保持器包括接纳部分和导引部分,其中接纳部分形成为一侧开口的大体盒子形状,以便容纳从所述一侧插入到其内的绕线器,且所述导引部分形成在接纳部分的内表面上,以便在接纳绕线器时与钮结合引导绕线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用布线装置,其中所述保持器包括接纳部分和接纳空间,其中接纳部分形成为一侧开口的大体盒子形状,以便容纳从盒子的所述一侧插入到其内的绕线器,且所述接纳空间形成在与盒子的所述一侧相对的底面与绕线器之间,以便容纳光纤缆线的芯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不破坏光纤缆线的信号传输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光纤缆线的连接工作效率的光纤用布线装置,包括安装于在建筑物的外表面内开设的安装开口上的插座主体,设置到插座主体上并且具有面对插座主体外侧的插头连接孔的容座,包括绕线体的绕线器,该绕线体50具有比敷设在建筑物内并连接到插头的光纤缆线的最小允许曲率半径更大的外圆周表面且光纤缆线的芯线卷绕在绕线体上,及设在插座主体上以便将绕线器固定在建筑物内侧的保持器,其中光纤用容座与绕线器沿前后方向彼此平行设置,压迫件与绕线器和保持器一体形成以与芯线的弯曲部分相接触,从而避免弯曲部分发生膨胀。
文档编号G02B6/00GK1677144SQ20051007175
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0日
发明者田中智, 吉田大, 杵川安一, 正垣善弘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