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镜头模块与感测单元间相对距离的照相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03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整镜头模块与感测单元间相对距离的照相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聚焦位置的照相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将调焦模块与镜头模块分开设置的照相模块,其可使调焦模块控制镜头模块移动时,镜头模块不会因旋转而与壳体摩擦产生落尘来导致感测单元灵敏度下降。
背景技术
随着照相手机需求的增加,现成照相模块的使用也日益普及,这些照相模块的构造通常非常简单,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照相模块10的示意图。照相模块10由一镜头20与一壳体30所组成,镜头20的外部具有螺纹结构,而壳体30具有一孔洞,该孔洞内部有与上述螺纹相对应的螺纹,所以当镜头20依照图中箭头方向所示的方向旋转时,镜头20会慢慢嵌入壳体30的孔洞中,在壳体30内部,该孔洞位置的下方置放有一光学传感器(未显示),所以可通过旋转镜头20来调整镜头20与该光学传感器间的相对距离以使得光线能正确的聚焦至该光学传感器上。请参考图2,图2为图1所示的照相模块10的剖视图。如前所述,镜头20与壳体30间具有螺纹结构,当镜头20旋转时,其会随着螺纹方向而移动,使得镜头20接近或远离光学传感器40,不幸的是,由于螺纹结构的关系,当镜头20旋转时其与壳体30间接触面的摩擦会产生落尘(particle)50a~50c,因为光学传感器40位于镜头20的正下方,所以落尘会直接掉落在光学传感器40上(如落尘50c所示)而影响光学传感器40感测光线以成像的功能,因此便会大幅降低照相模块10的效能。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将调焦模块与镜头模块分开设置的照相模块,因此当调焦模块控制镜头模块移动时,镜头模块不会因旋转而与壳体摩擦产生落尘导致感测单元灵敏度下降,以解决上述问题。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其揭露一种照相模块。该照相模块包括有一感测单元(sensor unit),用来感测光线并将光线转换成影像;一镜头模块,包括有一透镜组,用来收集光线并使其聚焦;以及一调焦模块,耦接于该透镜组,该调焦模块控制该透镜组不经由转动的方式来移动,以调整该透镜组与该感测单元间的相对距离,使该镜头模块能将光线聚焦在该感测单元上。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其另揭露一种照相模块。该照相模块包括有一感测单元,用来感测光线并将光线转换成影像;一镜头模块,用来收集光线并使其聚焦,该镜头模块包括有一透镜组与一承载座(holder),该透镜组用来收集光线并使其聚焦,该承载座用来保护该感测单元,该感测单元位于该承载座的内侧;以及一调焦模块,耦接于该承载座的外侧,该调焦模块调整该镜头模块与该感测单元间的相对距离,以使该镜头模块能将光线聚焦在该感测单元上。
本发明照相模块将调焦模块与镜头模块分开设置,使得转动调焦模块来带动透镜组随的移动时,由于调焦模块并不位于感测单元正上方,所以因调焦模块转动所产生的落尘并不会掉落在感测单元上;另一方面,由于透镜组移动时并不会与壳体间产生旋转运动,所以本发明照相模块不会有落尘的问题,因此感测单元的成像功能便不会受到落尘的影响而减低其灵敏度。


图1为现有照相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照相模块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照相模块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照相模块的元件组成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照相模块通过调焦工具来调整透镜组的位置的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的照相模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3与图4与图5,图3为本发明照相模块100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而图4为图3所示的照相模块100的元件组成示意图。本发明照相模块100可以应用在有照相需求的各种装置上,例如有照相功能的行动电话等等。照相模块100包括有一镜头模块115、一感测单元(sensor unit)140以及一调焦模块145,其中镜头模块115包括有一上壳体(top cover)120、一透镜组(lens set)130与一承载座(holder)170。上壳体120上具有一开孔(opening)180,其位置对应于调焦模块145的设置位置。感测单元140位于透镜组130的正下方。此外,本实施例中,调焦模块145包括有一定位柱(guide pin)150与一弹簧160。若要移动透镜组130的位置以调整透镜组130与感测单元140间的相对距离以使得透镜组130能将光线聚焦在感测单元140,则可将一调焦工具(例如一金属圆柱)插入图3中所示开孔180中,并通过旋转该调焦工具来带动调焦模块145以控制透镜组130的移动,请参考图5,图5为图3所示的照相模块100通过调焦工具110来调整透镜组130的位置的示意图。举例来说,当调焦工具110依据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时,透镜组130则会移近感测单元140;然而,当调焦工具110按照箭头所示的方向反方向旋转时,透镜组130则会远离感测单元140。于是通过调焦工具110与调焦模块145,便能调整透镜组130与感测单元140间的相对距离。
为了详细说明照相模块100的调焦机制,请参考图6,图6为图3所示的照相模块100的剖视图。照相模块100可大致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感测单元140,用来感测光线并将光线转换成影像;第二部分为透镜组130,用来收集光线并使其聚焦;第三部分为调焦模块145,用来调整透镜组130与感测单元140间的相对距离,以使透镜组130能将光线聚焦在感测单元140上。调焦模块145耦接于透镜组130,其主要是由一可旋转元件所构成,例如一端附有螺纹的定位柱150,此外,为了使透镜组130的位置能精准地受调焦模块145所控制,调焦模块145另包括一弹性元件,例如弹簧160。弹簧160一端固定于上壳体120,另一端则顶在透镜组130延伸出的一突出臂上,而弹簧160的弹力会推挤透镜组130使得透镜组130与位于透镜组130下方的定位柱150密合,如此一来,当定位柱150相对于承载座170上下移动时透镜组130也会相对于感测单元140上下移动,此外,定位柱150附有螺纹的一端与承载座170中具有与该螺纹相对应的螺纹的一孔洞以螺纹咬合的方式相连接,因此定位柱150可通过旋转的方式相对于承载座170上下移动,而图5中的调焦工具110即经由开孔180与定位柱150连接,所以调焦工具110旋转时便能带动定位柱150旋转,再进一步的带动透镜组130相对于感测单元140上下移动以调整焦距。由于定位柱150与感测单元140间隔着承载座170,所以定位柱150旋转时与承载座170摩擦所产生的落尘(particle)由于承载座170的阻绝而不会掉落至感测单元140上,而透镜组130虽在感测单元140正上方,但是其移动时与上壳体120间并不是以螺纹嵌合以旋转方式移动,所以透镜组130移动时根本不会产生落尘或者所产生的落尘量会远少于上述现有技术所产生的落尘量。
本实施例中弹簧160的主要作用为提供一弹力使得透镜组130与位于透镜组130下方的定位柱150密合,所以弹簧160可以使用任何具有相同功效的弹性元件来替代,而弹簧160的位置也不一定必须位于上壳体120与透镜组130延伸臂之间,例如弹簧160可以置放在承载座170与透镜组130延伸臂之间,提供一弹力来拉扯透镜组130,使得透镜组130与下方的定位柱150密合。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将透镜组130延伸臂固定在定位柱150上,例如在定位柱150上安装两金属片,将透镜组130延伸臂夹在两金属片中以固定透镜组130,使得定位柱150移动时能带动透镜组130一起移动,上述变化均属本发明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照相模块,其包括有一感测单元(sensor unit),用来感测光线并将光线转换成影像;一镜头模块,包括有一透镜组(lens set),用来收集光线并使其聚焦,以及一调焦模块,耦接于该透镜组,用来调整该透镜组与该感测单元间之相对距离,使该镜头模块能将光线聚焦在该感测单元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镜头模块另包括有一承载座(holder),用来保护该感测单元;其中该调焦模块分别耦接于该承载座与该透镜组,以及该调焦模块可带动该透镜组相对于该承载座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调焦模块为一可旋转元件,用来相对于该承载座旋转以产生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调焦模块的一端具有螺纹并与该承载座中具有与该螺纹相对应的一孔洞以螺纹咬合的方式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镜头模块另包括有一上壳体(top cover),承载在该承载座上,用来保护该透镜组,以及该调焦模块包括有一弹性元件,一端耦接于该透镜组,另一端耦接于该上壳体,用来施加一弹力以使得该透镜组与该调焦模块密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弹性元件为一弹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镜头模块另包括有一上壳体(top cover),承载在该承载座上,用来保护该透镜组,以及该调焦模块包括有一弹性元件,一端耦接于该透镜组,另一端耦接于该承载座,用来施加一弹力以使得该透镜组与该调焦模块密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弹性元件为一弹簧。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模块,其中该感测单元位于该承载座的内侧,以及该调焦模块耦接于该承载座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模块,其应用于一移动电话(mobilephone)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照相模块,其包括有一感测单元,用来感测光线并将光线转换成影像;一镜头模块,包括有一透镜组,用来收集光线并使其聚焦;以及一调焦模块,耦接于该透镜组,该调焦模块控制该透镜组不经由转动的方式来移动,以调整该透镜组与该感测单元间的相对距离,使该镜头模块能将光线聚焦在该感测单元上。
文档编号G02B13/16GK1955779SQ20051011809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5日
发明者李宜明, 陈泳全, 陈彦光 申请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