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4306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由于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液晶显示面板可以提供较快的信号反应速度、更宽广的可视角度、更高的透光率、更高的对比率以及更完美的画质,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地使用。
请参照图1A~1B,图1A绘示乃传统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1B绘示乃沿着图1A的剖面线1B-1B’所视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在图1A~1B中,液晶显示面板10包括一第一基板11、一第二基板12、一翻转像素矩阵(flip pixel matrix)13,一共同电极14、一液晶层15及一W字型连续凸块17。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平行设置,翻转像素矩阵13形成于第一基板11之上,并至少多个像素。每一个像素具有相互耦接的一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及一像素电极。
在翻转像素矩阵13中,同一列的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皆与同一条扫描线耦接。此外,在同一行的像素中,部分的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与一第一数据线耦接,另一部分的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与邻近于第一数据线的第二数据线耦接,与第一数据线耦接的像素和与第二数据线耦接的像素交错排列。在此,以同一行的上下相邻的第一像素P1及第二像素P2为例作说明。
第一像素P1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一薄膜晶体管T1及一第一像素电极E1,第二像素P2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二薄膜晶体管T2及一第二像素电极E2。第一薄膜晶体管T1及第二薄膜晶体管T2分别与相互平行且相邻的一第一扫描线S1及一第二扫描线S2耦接,并分别与相互平行且相邻一第一数据线D1及一第二数据线D2耦接。共同电极14设置于第二基板12之上,液晶层15密封在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之间,并具有多个液晶分子15a。
W字型连续凸块17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一凸块17a、一第二凸块17b、一第三凸块17c及一第四凸块17d,第一凸块17a及第二凸块17b分别与第三凸块17c及第四凸块17d平行,第二凸块17b的一端对应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一凸块17a及第二凸块17b的连接处17e和第三凸块17c及第四凸块17d的连接处17f分别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E1的一第一侧边12a及第二像素电极E2的一第二侧边12b,第一侧边12a及第二侧边与第二数据线D2平行,并邻近于第二数据线D2。第二凸块17b及第三凸块17c的连接处17g对应于第一扫描线S1及第一数据线D1的交错区。第一凸块17a及第二凸块17b和第一侧边12a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三凸块17c及第四凸块17d和第二侧边12b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二凸块17b及第三凸块17c和第一数据线D1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如图1C所示,当第一像素电极E1与共同电极14之间以及第二像素电极E2与共同电极14之间被施加一电压时,第一凸块17a及第二凸块17b调整第一像素P1包括一第一显示域(domain)G1、一第二显示域G2、一第三显示域G3及一第四显示域G4,第三凸块17c及17d调整第二像素P1包括一第五显示域G5、一第六显示域G6及一第七显示域G7及一第八显示域G8。其中,第五显示域G5、第六显示域G6及第七显示域G7及第八显示域G8分别对应于第一显示域G1、第二显示域G2、第三显示域G3及第四显示域G4。
液晶层15a于第一显示域G1及第二显示域G2中的液晶分子15a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而液晶层15于第三显示域G3及第四显示域G4中的液晶分子15a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且液晶层15于第一显示域G1及第三显示域G3中的液晶分子15a的倒向方位相差90度。例如,液晶层15于第一显示域G1、第三显示域G3、第二显示域G2及第四显示域G4中的液晶分子15a的倒向方位依序为方位角45、135、225及315(45°、135°、225°及315°)。
如图1D所示,第一显示域G1、第二显示域G2、第三显示域G3及第四显示域G4分别对应于一第一透光区M1、一第二透光区M2、一第三透光区M3及一第四透光区M4。第五显示域G5、第六显示域G6及第七显示域G7及第八显示域G8分别对应于一第五透光区M5、一第六透光区M6、一第七透光区M7及一第八透光区M8。
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对应于部分的第三显示域G3及部分的第四显示域G4,导致第三透光区M3及第四透光区M4的透光区域都比第一透光区域M1及第二透光区域M2的透光面积小。此外,由于第二薄膜晶体管T2对应于部分的第八显示域G8,导致第八透光区M8比第五透光区域M5、第六透光区域M6及第七透光区域M7的透光面积小。其中,上述的第一透光区域M1、第二透光区域M2、第五透光区域M5、第六透光区域M6及第七透光区域M7的透光面积约相等。对于同一显示域所对应的透光区而言,第一透光区域M1及第五透光区M5的透光面积的和约等于第二透光区域M2及第六透光区M6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二透光区域M2及第六透光区M6的透光面积的和大于第三透光区域M3及第七透光区M7的透光面积的和,且第三透光区域M3及第七透光区M7的透光面积的和大于第四透光区域M4及第八透光区M8的透光面积的和。因此,在上下相邻的第一像素P1及第二像素P2中,不同显示域所对应的透光面积的和将会不同,导致第一像素P1及第二像素P产生显示域之间透光率不平衡(balance)的问题。当延伸至整行像素、或整个翻转像素矩阵13时,上述的显示域之间透光率不平衡的问题将会更明显,影响液晶显示器10的画面质量甚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液晶显示面板。其设置二反向设置且非连续的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于像素矩阵中的设计,大大地摆脱传统的W字型连续凸块的设计的羁绊,可以使得同一行任意上下相邻二像素的不同显示域可以达到透光率平衡及补偿的目的,大大地提升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质量及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像素矩阵,一共同电极、一液晶层、一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一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平行设置,像素矩阵形成于第一基板之上,并至少具有一第一像素及一第二像素。第一像素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一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及一第一像素电极,第二像素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二薄膜晶体管及一第二像素电极。第一薄膜晶体管及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与相互平行的一第一扫描线及一第二扫描线耦接,并分别与相互平行的一第一数据线及一第二数据线耦接。共同电极设置于第二基板之上,液晶层密封在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第一像素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之间,用以于共同电极及第一像素电极被施加一电压时调整第一像素包括一第一显示域(domain)、一第二显示域、一第三显示域及一第四显示域。第一薄膜晶体管对应于部分的第三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第二显示域、第三显示域及第四显示域分别对应于一第一透光区域、一第二透光区域、一第三透光区域及一第四透光区域。
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第二像素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之间,并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反向设置,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于共同电极及第二像素电极被施加电压时调整第二像素包括一第五显示域、一第六显示域、一第七显示域及一第八显示域。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于部分的第七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八显示域,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一第五透光区域、一第六透光区域、一第七透光区域及一第八透光区域。
其中,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第三显示域、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及第二显示域,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二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三透光区域及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四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皆基本上相等。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配合附图以及优选实施例,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A绘示乃传统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1B绘示乃沿着图1A的剖面线1B-1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C绘示乃图1A的W字型连续凸块将像素调整成多个显示域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D绘示乃对应于图1C的显示域的透光区域的示意图。
图2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B绘示乃沿着图2A的剖面线2B-2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2C绘示乃图2B的液晶层于四显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倒向方位的示意图。
图2D绘示乃图2A的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将像素调整成多个显示域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E绘示乃对应于图2D的显示域的透光区域的示意图。
图3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3B绘示乃沿着图3A的剖面线3B-3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3C绘示乃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具有狭缝的像素电极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4B绘示乃沿着图4A的剖面线4B-4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5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5B绘示乃沿着图5A的剖面线5B-5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5C绘示乃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具有狭缝的像素电极的示意图。
图6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6B绘示乃沿着图6A的剖面线6B-6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6C绘示乃图6B的液晶层于四显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倒向方位的示意图。
图6D绘示乃图6A的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将像素调整成多个显示域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E绘示乃对应于图6D的显示域的透光区域的示意图。
图7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7B绘示乃沿着图7A的剖面线7B-7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7C绘示乃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具有狭缝的像素电极的示意图。
图8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8B绘示乃沿着图8A的剖面线8B-8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9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9B绘示乃沿着图9A的剖面线9B-9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9C绘示乃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具有狭缝的像素电极的示意图。简单符号说明10、20、40、50、60、70、90、100、110液晶显示面板11、21、71第一基板12、22、72第二基板12a、32a、72a第一侧边12b、32b、72b第二侧边13翻转像素矩阵14、24、74共同电极15、25、75液晶层15a、25a、75a液晶分子17W字型连续凸块17a、27a、77a第一凸块17b、27b、77b第二凸块17c、30a、77c第三凸块17d、30b、77d第四凸块23、73像素矩阵26、36、46、66、76、96、106、116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7、80第一V字型凸块27c、30c、47c、51c、77e、77f、77g、78e、78f、78g、107e、107f、107g、108e、108f、108g连接处28、82第三V字型凸块29、39、49、69、79、99、109、119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30、81第二V字型凸块31、85第四V字型凸块32、78a第五凸块
33、78b第六凸块34、78c第七凸块35、78d第八凸块38、38a、47、91、91a、120第一V字型狭缝41、41a、47a、94、94a、107a第一狭缝42、42b、47b、95、95a、107b第二狭缝39、39a、51、92、92a、121第二V字型狭缝44、38b、51a、102、102a、107c第三狭缝45、45a、51b、103、102b、107d第四狭缝61、61a、97、97a、125第四V字型狭缝62、62a、、108a第五狭缝63、63a、108b第六狭缝64、64a、108c第七狭缝65、65a、108d第八狭缝68、68a、93、93a、122第三V字型狭缝72c第三侧边72d第四侧边83第九凸块84第十凸块86第五V字型凸块87第六V字型凸块88第十一凸块89第十二凸块98、98a、126第五V字型狭缝101、101a、127第六V字型狭缝107第一W字型狭缝108第二W字型狭缝123第九狭缝124第十狭缝128第十一狭缝129第十二狭缝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特别提出在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multi-domain verticalalignment,MVA)液晶显示面板中设置一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一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使得同一行上下相邻二像素的不同显示域可以达到透光率平衡及补偿的目的,大大地提升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质量。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与传统的W字型连续凸块17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并非为连续结构,且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一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为反向设置。至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一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的实际应用实务将以多个实施例

如下。
实施例一请同时参照图2A~2B,图2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B绘示乃沿着图2A的剖面线2B-2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在图2A~2B中,液晶显示面板20包括一第一基板21、一第二基板22、一像素矩阵23,一共同电极24、一液晶层25、一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6及一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9。
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平行设置,像素矩阵23形成于第一基板21之上,并具有多个像素。在像素矩阵23中,同一列的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皆与同一条扫描线耦接。此外,在同一行的像素中,部分的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与一第一数据线耦接,另一部分的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与邻近于第一数据线的第二数据线耦接,与第一数据线耦接的像素和与第二数据线耦接的像素交错排列。在此,以同一行的上下相邻的第一像素P1及第二像素P2为例作说明,上述的像素矩阵23例如为翻转像素矩阵(flip pixel matrix)。
第一像素P1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一薄膜晶体管T1及一第一像素电极E1,第二像素P2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二薄膜晶体管T2及一第二像素电极E2。第一薄膜晶体管T1及第二薄膜晶体管T2分别与相互平行且相邻的一第一扫描线S1及一第二扫描线S2耦接,并分别与相互平行且相邻一第一数据线D1及一第二数据线D2耦接。共同电极24设置于第二基板22之上,液晶层25密封在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2之间,并具有多个液晶分子25a。
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第一像素P1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2之间,用以于共同电极24及第一像素电极P1被施加一电压V时调整第一像素P1包括一第一显示域(domain)、一第二显示域、一第三显示域及一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第二显示域、第三显示域及第四显示域分别表示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对应于部分的第三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第二显示域、第三显示域及第四显示域分别对应于一第一透光区域、一第二透光区域、一第三透光区域及一第四透光区域。也就是说,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将对应于第一像素P1的液晶层25内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调整成一第一方向、一第二方向、一第三方向及一第四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分别对应于第一透光区域、第二透光区域、第三透光区域及第四透光区域。
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第二像素P2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2之间,并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反向设置。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于共同电极24及第二像素电极E2被施加电压V时调整第二像素P2包括一第五显示域、一第六显示域、一第七显示域及一第八显示域。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表示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为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及第八方向。第二薄膜晶体管T2对应于部分的第七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八显示域,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一第五透光区域、一第六透光区域、一第七透光区域及一第八透光区域。也就是说,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将对应于第二像素P2的液晶层25内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调整成一第五方向、一第六方向、一第七方向及一第八方向。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及第八方向分别对应于第五透光区域、第六透光区域、第七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
其中,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第三显示域、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及第二显示域,即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及第八方向分别与第三方向、第四方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互平行。透过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的设计,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二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三透光区域及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四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皆基本上相等,使得第一像素P1及第二像素P2的不同显示域之间透光率可以达到平衡及补偿的目的,大大地提升液晶显示器20的画面质量。
如图2C所示,液晶层25于第一显示域G1及第二显示域G2中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而液晶层25于第三显示域G3及第四显示域G4中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且液晶层25于第一显示域G1及第三显示域G3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相差90度。例如,液晶层25于第一显示域G1、第三显示域G3、第二显示域G2及第四显示域G4中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依序为方位角45、135、225及315(45°、135°、225°及315°),即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分别为朝向方位角45、135、225及315的方向。此外,液晶层25于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中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分别与液晶层25于第三显示域G3、第四显示域G4、第一显示域G1及第二显示域G2中的液晶分子25a的倒向方位相同,即第七方向、第八方向、第五方向及第六方向分别为朝向方位角45、135、225及315的方向,表示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及第八方向分别与第三方向、第四方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互平行。
至于本实施的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的结构,以及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如何将一个像素调整成四显示域的方式将举例说明如下。
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6例如包括第一V字型凸块(protrusion)27,第一V字型凸块27形成于第一基板21之上。第一V字型凸块27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一凸块27a及一第二凸块27b,第二凸块27b的一端对应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一凸块27a及第二凸块27b的连接处27c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E1的一第一侧边32a,第一侧边32a与第二数据线D2平行,并邻近于第二数据线D2。其中,第一凸块27a及第二凸块27b和第一侧边32a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此外,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9例如包括一与第一V字型凸块27反向设置的第二V字型凸块30,第二V字型凸块30形成于第一基板21之上。第二V字型凸块30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三凸块30a及一第四凸块30b,第三凸块30a及第四凸块30b分别与第二凸块27b及第一凸块27a平行。第四凸块30b的一端对应于第二薄膜晶体管T2,第三凸块30a及第四凸块30b的连接处对应于第二像素电极E2的一第二侧边32b。第二侧边32b与第一数据线D1平行,并邻近于第一数据线D1,第三凸块30a及第四凸块30b和第二侧边32b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6还包括一第三V字型凸块28、一第五凸块32及一第六凸块33,第三V字型凸块28、第五凸块32及第六凸块33皆形成于共同电极24之上。第三V字型凸块28与第一V字型凸块26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凸块27a及第二凸块27b之间。第五凸块32及第六凸块33分别与第一凸块27a及第二凸块27b平行,且第一V字型凸块27位于第五凸块32、第六凸块33及第二V字型凸块28之间。另外,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9还包括一第四V字型凸块31、一第七凸块34及一第八凸块35,第四V字型凸块31、第七凸块34及第八凸块35皆形成于共同电极24之上。第四V字型凸块31与第二V字型凸块30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三凸块30a及第四凸块30b之间。第七凸块34及第八凸块35分别与第三凸块30a及第四凸块30b平行,且第二V字型凸块30位于第七凸块34、第八凸块35及第四V字型凸块31之间。
如图2D所示,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6将第一像素P1调整成显示域C1~C8,显示域C2及C4为上述的第一显示域G1,显示域C1及C3为上述的第二显示域G2。此外,显示域C6及C8为上述的第三显示域G3,显示域C5及C7为上述的第四显示域G4。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9将第二像素P2调整成显示域C9~C 16,显示域C14及C16为上述的第七显示域,等同于第一显示域G1。显示域C15及C13为上述的第八显示域,等同于第二显示域G2。显示域C10及C12为上述的第五显示域,等同于第三显示域G3。显示域C9及C11为上述的第六显示域,等同于第四显示域G4。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6及部分的显示域C7,即部分的第三显示域G3及部分的第四显示域G4。第二薄膜晶体管T2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14及部分的显示域C15,即部分的第七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八显示域。
如图2E所示,显示域C1~C16对应于透光区域F1~F16。透光区域F2及F4为第一显示域G1所对应的第一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1及F3为第二显示域G2所对应的第二透光区域。此外,透光区域F6及F8为第三显示域G3所对应的第三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5及F7为第四显示域G4所对应的第四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14及F16为第七显示域所对应的第七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15及F13为第八显示域所对应的第八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10及F12为第五显示域所对应的第五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9及F11为第六显示域所对应的第六透光区域。其中,若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越大,表示此透光区域内的液晶分子25a的分布面积越大。反之,若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越小,表示此透光区域内的液晶分子25a的分布面积越小。
在第一像素P1中,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6及部分的显示域C7,第三透光区域及第四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比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二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小。在第二像素P2中,由于第二薄膜晶体管T2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14及部分的显示域C15,第七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比第五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小。其中,第三透光区域、第四透光区域、第七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约相等,第一透光区域、第二透光区域、第五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约相等。
因此,透过本实施例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9的设计,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F2+F4+F14+F16,第二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F1+F3+F13+F15、第三透光区域及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F6+F8+F10+F12,第四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F5+F7+F9+F11基本上相等,使得第一像素P1及第二像素P2的不同显示域之间透光率可以达到平衡及补偿的目的,大大地提升液晶显示器20的画面质量。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第七凸块34可与第六凸块33连接。第一V字型凸块27及第二V字型凸块30可形成于共同电极24之上,第三V字型凸块28、第五凸块32及第六凸块33可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P1之上,第四V字型凸块31、第七凸块34及第八凸块35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P2之上。此外,凸块及共同电极24之间、凸块及第一像素电极E1和凸块及第二像素电极E2之间可设置垂直取向膜。
实施例二请同时参照图3A~3B,图3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3B绘示乃沿着图3A的剖面线3B-3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40与实施例一的液晶显示面板2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3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39,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36与实施例一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6不同之处在于第一V字型狭缝(slit)38、第一狭缝42及第二狭缝43,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39与实施例一的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9不同之处在于第二V字型狭缝41、第三狭缝44及第四狭缝45,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
在图3A~3B中,第一V字型狭缝38、第一狭缝42、第二狭缝43、第二V字型狭缝41、第三狭缝44及第四狭缝45皆形成于共同电极24中。第一V字型狭缝38与第一V字型凸块27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凸块27a及第二凸块27b之间。第一狭缝42及第二狭缝43分别与第一凸块27a及第二凸块27b平行,第一V字型凸块27位于第一狭缝42、第二狭缝43及第一V字型狭缝38之间。第二V字型狭缝41与第二V字型凸块30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三凸块30a及第四凸块30b之间。第三狭缝44及第四狭缝45分别与第三凸块30a及第四凸块30b平行,第二V字型凸块30位于第三狭缝44、第四狭缝45及第二V字型狭缝41之间。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一V字型狭缝38。此外,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二V字型狭缝41。另外,第一V字型凸块27及第二V字型凸块30可形成于共同电极24之上,如图3C所示,第一V字型狭缝38a、第一狭缝42a及第二狭缝43a皆可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P1中,第二V字型狭缝41a、第三狭缝44a及第四狭缝45a皆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P2中。其中,本实施例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一V字型狭缝38a,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二V字型狭缝41a。
实施例三请同时参照图4A~4B,图4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4B绘示乃沿着图4A的剖面线4B-4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40与实施例一的液晶显示面板2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4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49,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46与实施例一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6不同之处在于第一V字型狭缝47,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49与实施例一的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29不同之处在于第二V字型狭缝51,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
在图4A~4B中,第一V字型狭缝47及第二V字型狭缝51分别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E1及第二像素电极E2中,并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一狭缝47a及一第二狭缝47b。第一狭缝47a及第二狭缝47b的连接处47c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E1的第一侧边32a,第一狭缝47a及第二狭缝47b和第一侧边32a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三V字型凸块28与第一V字型狭缝47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狭缝47a及第二狭缝47b之间。第五凸块32及第六凸块33分别与第一狭缝47a及第二狭缝47b平行,第一V字型狭缝47位于第五凸块32、第六凸块33及第三V字型凸块28之间。第二V字型狭缝51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三狭缝51a及一第四狭缝51b。第三狭缝51a及第四狭缝51b的连接处51c对应于第二像素电极E2的第二侧边32b,第三狭缝51a及第四狭缝51b和第二侧边32b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四V字型凸块31与第二V字型狭缝51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三狭缝51a及第四狭缝51b之间。第七凸块34及第八凸块35分别与第三狭缝51a及第四狭缝51b平行,第二V字型狭缝51位于第七凸块34、第八凸块35及第四V字型凸块31之间。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一V字型狭缝47。此外,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二V字型狭缝51。另外,第一V字型狭缝47及第二V字型狭缝51可形成于共同电极24中,第三V字型凸块28、第五凸块32及第六凸块33皆可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P1之上,第四V字型凸块31、第七凸块34及第八凸块35皆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P2之上。
实施例四请同时参照图5A~5B,图5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5B绘示乃沿着图5A的剖面线5B-5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60与实施例三的液晶显示面板5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6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69,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66与实施例三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46不同之处在于第三V字型狭缝68、第五狭缝62及第六狭缝63,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69与实施例三的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49不同之处在于第四V字型狭缝61、第七狭缝64及第八狭缝65,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
在图5A~5B中,第三V字型狭缝68、第五狭缝62、第六狭缝63、第四V字型狭缝61、第七狭缝64及第八狭缝65皆形成于共同电极24中,第三V字型狭缝68与第一V字型狭缝47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狭缝47a及第二狭缝47b之间。第五狭缝62及第六狭缝63分别与第一狭缝47a及第二狭缝47b平行,第一V字型狭缝47位于第五狭缝62、第六狭缝63及第三V字型狭缝68之间。第四V字型狭缝61与第二V字型狭缝51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三狭缝51a及第四狭缝51b之间。第七狭缝64及第八狭缝65分别与第三狭缝51a及第四狭缝51b平行,第二V字型狭缝51位于第七狭缝64、第八狭缝65及第四V字型狭缝61之间。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三V字型狭缝68。此外,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四V字型狭缝61。另外,第一V字型狭缝47及第二V字型狭缝51可形成于共同电极24中,如图5C所示,第三V字型狭缝68a、第五狭缝62a及第六狭缝63a皆可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P1中,第四V字型狭缝61a、第七狭缝64a及第八狭缝65a皆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P2中。其中,本实施例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三V字型狭缝68a,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取代第四V字型狭缝61a。
实施例五请同时参照图6A~6B,图6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6B绘示乃沿着图6A的剖面线6B-6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在图6A~6B中,液晶显示面板70包括一第一基板71、一第二基板72、一像素矩阵73,一共同电极74、一液晶层75、一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6及一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9。第一基板71与第二基板72平行设置,像素矩阵73形成于第一基板71之上,并具有多个像素,在此以同一行的上下相邻的一第一像素P3及一第二像素P4为例作说明。第一像素P3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一薄膜晶体管T3及一第一像素电极E3,第二像素P4具有相互耦接的一第二薄膜晶体管T4及一第二像素电极E4。第一薄膜晶体管T3及第二薄膜晶体管T4分别与相互平行且相邻的一第一扫描线S3及一第二扫描线S4耦接,并分别与相互平行且相邻一第一数据线D3及一第二数据线D4耦接。共同电极74设置于第二基板72之上,液晶层75密封在第一基板71及第二基板72之间,并具有多个液晶分子75a。
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第一像素P3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71及第二基板72之间,用以于共同电极74及第一像素电极E3被施加一电压V时调整第一像素P3包括一第一显示域、一第二显示域、一第三显示域及一第四显示域。第一薄膜晶体管T3对应于部分的第三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第二显示域、第三显示域及第四显示域分别对应于一第一透光区域、一第二透光区域、一第三透光区域及一第四透光区域。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第二像素P4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71及第二基板72之间,并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反向设置。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于共同电极74及第二像素电极E4被施加电压V时调整第二像素P4包括一第五显示域、一第六显示域、一第七显示域及一第八显示域。第二薄膜晶体管T4对应于部分的第七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八显示域,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一第五透光区域、一第六透光区域、一第七透光区域及一第八透光区域。
其中,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第三显示域、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及第二显示域,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二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三透光区域及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四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皆基本上相等。
如图6C所示,液晶层75于第一显示域G1及第二显示域G2中的液晶分子75a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而液晶层75于第三显示域G3及第四显示域G4中的液晶分子75a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且液晶层75于第一显示域G1及第三显示域G3的液晶分子75a的倒向方位相差90度。例如,液晶层75于第一显示域G1、第三显示域G3、第二显示域G2及第四显示域G4中的液晶分子75a的倒向方位依序为方位角45、135、225及315(45°、135°、225°及315°)。此外,液晶层75于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中的液晶分子75a的倒向方位分别与液晶层75于第三显示域G3、第四显示域G4、第一显示域G1及第二显示域G2中的液晶分子75a的倒向方位相同。
至于本实施的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的结构,以及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如何将一个像素调整成四显示域的方式将举例说明如下。
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6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E3之上,并包括一第一W字型凸块77。第一W字型凸块77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一凸块77a、一第二凸块77b、一第三凸块77c及一第四凸块77d,第一凸块77a及第二凸块77b分别与第三凸块77c及第四凸块77d平行,第四凸块77d的一端对应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3。第一凸块77a及第二凸块77b的连接处77e和第三凸块77c及第四凸块77d的连接处77f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E3的一第一侧边72a,第一侧边72a与第二数据线D4平行,并邻近于第二数据线D4。第二凸块77b及第三凸块77c的连接处77g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E3的一与第一侧边72a相对的第二侧边72b,第二侧边72b与第一数据线D3平行,并邻近于第一数据线D3。第一凸块77a、第二凸块77b、第三凸块77c及第四凸块77d和第一侧边72a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二凸块77b及第三凸块77c和第二侧边72b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9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E4之上,并包括一与第一W字型凸块77反向设置的第二W字型凸块78。第二W字型凸块78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五凸块78a、一第六凸块78b、一第七凸块78c及一第八凸块78d,第五凸块78a及第七凸块78c与第二凸块77b及第四凸块77D平行。第六凸块78b及第八凸块78d与第一凸块77a及第三凸块77c平行,第八凸块78d的一端对应于第二薄膜晶体管E4。第五凸块78a及第六凸块78b的连接处78e和第七凸块78c及第八凸块78d的连接处78f对应于第二像素电极E4的一第三侧边72c,第三侧边72c与第一数据线D3平行,并邻近于第一数据线D3。第六凸块78b及第七凸块78c的连接处78g对应于第二像素电极E4的一与第三侧边72c相对的第四侧边72d,第四侧边72d与第二数据线D4平行,并邻近于第二数据线D4。第五凸块78a、第六凸块78b、第七凸块78c及第八凸块78d和第三侧边72c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六凸块78b及第七凸块75c和第四侧边72d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此外,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6还包括一第一V字型凸块80、一第二V字型凸块81、一第三V字型凸块82、一第九凸块83及一第十凸块84,第一V字型凸块80与第一凸块77a及第二凸块77b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凸块77a及第二凸块77b之间。第二V字型凸块81与第二凸块77b及第三凸块77c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二凸块77b及第三凸块77c之间。第三V字型凸块82与第三凸块77c及第四凸块77d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三凸块77c及第四凸块77d之间。第九凸块83及第十凸块84分别与第一凸块77a及第四凸块77d平行,第一凸块83位于第一V字型凸块80及第九凸块83之间,第四凸块77d位于第三V字型凸块82及第十凸块84之间。
另外,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9还包括一第四V字型凸块85、一第五V字型凸块86、一第六V字型凸块87、一第十一凸块88及一第十二凸块89,第四V字型凸块85与第五凸块78a及第六凸块78b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五凸块78a及第六凸块78b之间。第五V字型凸块86与第六凸块78b及第七凸块78c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六凸块78b及第七凸块78c之间。第六V字型凸块87与第七凸块78c及第八凸块78d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七凸块78c及第八凸块78d之间。第十一凸块88及第十二凸块89分别与第五凸块78a及第八凸块78d平行,第五凸块78a位于第四V字型凸块85及第十一凸块88之间,第八凸块78d位于第六V字型凸块87及第十二凸块89之间。其中,第十凸块84可与第十一凸块88连接。
如图6D所示,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6将第一像素P3调整成显示域C1~C16,显示域C2、C4、C10及C12为上述的第一显示域G1,显示域C1、C3、C9及C11为上述的第二显示域G2。此外,显示域C6、C8、C14及C16为上述的第三显示域G3,显示域C5、C7、C13及C15为上述的第四显示域G4。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9将第二像素P4调整成显示域C17~C32,显示域C22、C24、C30及C32为上述的第七显示域,等同于第一显示域G1。显示域C21、C23、C29及C31为上述的第八显示域,等同于第二显示域G2。显示域C18、C20、C26及C28为上述的第五显示域,等同于第三显示域G3。显示域C17、C19、C25及C27为上述的第六显示域,等同于第四显示域G4。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3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14及部分的显示域C15,即部分的第三显示域G3及部分的第四显示域G4。第二薄膜晶体管T4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30及部分的显示域C31,即部分的第七显示域及部分的第八显示域。
如图6E所示,显示域C1~C32对应于透光区域F1~F32。透光区域F2、F4、F10及F12为第一显示域G1所对应的第一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1、F3、F9及F11为第二显示域G2所对应的第二透光区域。此外,透光区域F6、F8、F14及F16为第三显示域G3所对应的第三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5、F7、F13及F15为第四显示域G4所对应的第四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22、F24、F30及F32为第七显示域所对应的第七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21、F23、F29及F31为第八显示域所对应的第八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18、F20、F26及F28为第五显示域所对应的第五透光区域,透光区域F17、F19、F25及F27为第六显示域所对应的第六透光区域。其中,若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越大,表示此透光区域内的液晶分子75a的分布面积越大。反之,若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越小,表示此透光区域内的液晶分子75a的分布面积越小。
在第一像素P3中,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3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14及部分的显示域C15,第三透光区域及第四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比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二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小。在第二像素P3中,第二薄膜晶体管T4对应于部分的显示域C30及部分的显示域C31,第七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比第五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小。其中,第三透光区域、第四透光区域、第七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约相等,第一透光区域、第二透光区域、第五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约相等。
因此,透过本实施例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9的设计,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F2+F4+F10+F12+F22+F24+F30+F32、第二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F1+F3+F9+F11+F21+F23+F29+F31、第三透光区域及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可以表示为F6+F8+F14+F16+F21+F23+F29+F31及第四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F5+F7+F13+F15+F17+F19+F25+F27。调整装置基本上相等,使得第一像素P3及第二像素P4的不同显示域之间透光率可以达到平衡及补偿的目的,大大地提升液晶显示器70的画面质量。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第一W字型凸块77及第二W字型凸块78可形成于共同电极74之上,第一V字型凸块80、第二V字型凸块81、第三V字型凸块82、第九凸块83及第十凸块84皆可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E3之上,第四V字型凸块85、第五V字型凸块86、第六V字型凸块87、第十一凸块88及第十二凸块89皆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E4之上。
实施例六请同时参照图7A~7B,图7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7B绘示乃沿着图7A的剖面线7B-7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90与实施例五的液晶显示面板7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9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99,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96与实施例五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6不同之处在于第一V字型狭缝91、第二V字型狭缝92、第三V字型狭缝93、第一狭缝94及第二狭缝95,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99与实施例五的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9不同之处在于第四V字型狭缝97、第五V字型狭缝98、第六V字型狭缝103、第三狭缝102及第四狭缝103,其余相同的构成要件继续沿用标号,并不再赘述。
在图7A~7B中,第一V字型狭缝91、第二V字型狭缝92、第三V字型狭缝93、第一狭缝94、第二狭缝95、第四V字型狭缝97、第五V字型狭缝98、第六V字型狭缝103、第三狭缝102及第四狭缝103皆形成于共同电极74中。第一V字型狭缝91与第一凸块77a及第二凸块77b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凸块77a及第二凸块77b之间。第二V字型狭缝92与第二凸块77b及第三凸块77c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二凸块77b及第三凸块77c之间。第三V字型狭缝93与第三凸块77c及第四凸块77d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三凸块77c及第四凸块77d之间。第一狭缝94及第二狭缝95分别与第一凸块77a及第四凸块77d平行,第一凸块77a位于第一V字型狭缝91及第一狭缝94之间,第四凸块77d位于第三V字型狭缝93及第二狭缝95之间。
第四V字型狭缝97与第五凸块78a及第六凸块78b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五凸块78a及第六凸块78b之间。第五V字型狭缝98与第六凸块78b及第七凸块78c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六凸块78b及第七凸块78c之间。第六V字型狭缝101与第七凸块78c及第八凸块78d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七凸块78c及第八凸块78d之间。第三狭缝102及第四狭缝103分别与第五凸块78a及第八凸块78d平行,第五凸块78a位于第四V字型狭缝97及第三狭缝102之间,第八凸块78d位于第六V字型狭缝101及第四狭缝103之间。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分别取代上述的V字型狭缝。另外,第一W字型凸块77及第二W字型凸块78可形成于共同电极74之上,如图6C所示,第一V字型狭缝91a、第二V字型狭缝92a、第三V字型狭缝93a、第一狭缝94a及第二狭缝95a皆可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E3中,第四V字型狭缝97a、第五V字型狭缝98a、第六V字型狭缝103a、第三狭缝102a及第四狭缝103a皆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E4中。
实施例七请同时参照图8A~8B,图8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8B绘示乃沿着图8A的剖面线8B-8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100与实施例五的液晶显示面板7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0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09,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06与实施例五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6不同之处在于第一W字型狭缝107,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09与实施例五的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79不同之处在于第二W字型狭缝108。
在图8A~8B中,第一W字型狭缝107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E3之中,并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一狭缝107a、一第二狭缝107b、一第三狭缝107c及一第四狭缝107d。第一狭缝107c及第二狭缝107b分别与第三狭缝107c及第四狭缝107d平行,第四狭缝107d的一端对应于第一薄膜晶体管T3。第一狭缝107a及第二狭缝107b的连接处107e和第三狭缝107c及第四狭缝107d的连接处107f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E3的一第一侧边72a,第一侧边72a与第二数据线D4平行,并邻近于第二数据线D4。第二狭缝107b及第三狭缝107c的连接处107g对应于第一像素电极E3的一与第一侧边72a相对的第二侧边72b,第二侧边72b与第一数据线D3平行,并邻近于第一数据线D3。第一狭缝107a、第二狭缝107b、第三狭缝107c及第四狭缝107d和第一侧边72a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二狭缝107b及第三狭缝107c和第二侧边72b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第二X字型狭缝108与第一W字型狭缝107反向设置,并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E4之中。第二W字型狭缝108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一第五狭缝108a、一第六狭缝108b、一第七狭缝108c及一第八狭缝108d,第五狭缝108a及第七狭缝108c与第二狭缝107b及第四狭缝107D平行,第六狭缝108b及第八狭缝108d与第一狭缝107a及第三狭缝107c平行,第八狭缝108d的一端对应于第二薄膜晶体管E4。第五狭缝108a及第六狭缝108b的连接处108e和第七狭缝108c及第八狭缝108d的连接处108f对应于第二像素电极E4的一第三侧边72c,第三侧边72c与第一数据线D3平行,并邻近于第一数据线D3。第六狭缝108b及第七狭缝108c的连接处108g对应于第二像素电极E4的一与第三侧边72c相对的第四侧边72d,第四侧边72d与第二数据线D4平行,并邻近于第二数据线D4。第五狭缝108a、第六狭缝108b、第七狭缝108c及第八狭缝108d和第三侧边72c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第六狭缝108b及第七狭缝75c和第四侧边72d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分别取代上述的V字型狭缝。另外,第一W字型狭缝107及第二W字型狭缝78可形成于共同电极74中,第一V字型凸块80、第二V字型凸块81、第三V字型凸块82、第九凸块83及第十凸块84皆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E3之上,第四V字型凸块85、第五V字型凸块86、第六V字型凸块87、第十一凸块88及第十二凸块89皆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E4之上。
实施例八请同时参照图9A~9B,图9A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电路架构的平面示意图,图9B绘示乃沿着图9A的剖面线9B-9B’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110与实施例七的液晶显示面板10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16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19,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16与实施例七的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06不同之处在于第一V字型狭缝120、第二V字型狭缝121、第三V字型狭缝122、第九狭缝123及第十狭缝124,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09与实施例七的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109不同之处在于第四V字型狭缝125、第五V字型狭缝126、第六V字型狭缝127、第十一狭缝128及第十二狭缝129。
在图9A~9B中,第一V字型狭缝120、第二V字型狭缝121、第三V字型狭缝122、第九狭缝123、第十狭缝124、第四V字型狭缝125、第五V字型狭缝126、第六V字型狭缝127、第十一狭缝128及第十二狭缝129皆形成于共同电极74中。第一V字型狭缝120与第一狭缝107a及第二狭缝107b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狭缝107a及第二狭缝107b之间。第二V字型狭缝121与第二狭缝107b及第三狭缝107c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二狭缝107b及第三狭缝107c之间。第三V字型狭缝122与第三狭缝107c及第四狭缝107d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三狭缝107c及第四狭缝107d之间。第九狭缝123及第十狭缝124分别与第一狭缝107a及第四狭缝107d平行,第一狭缝107a位于第一V字型狭缝120及第九狭缝123之间,第四狭缝107d位于第三V字型狭缝122及第十狭缝124之间。
第四V字型狭缝125与第五狭缝108a及第六狭缝108b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五狭缝108a及第六狭缝108b之间。第五V字型狭缝126与第六狭缝108b及第七狭缝108c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六狭缝108b及第七狭缝108c之间。第六V字型狭缝127与第七狭缝108c及第八狭缝108d所形成的V字形结构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七狭缝108c及第八狭缝108d之间。第十一狭缝128及第十二狭缝129分别与第五狭缝108a及第八狭缝108d平行,第五狭缝108a位于第四V字型狭缝125及第十一狭缝128之间,第八狭缝108d位于第六V字型狭缝127及第十二狭缝129之间。
然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可以明了本实施例的技术并不局限在此,例如,本实施例亦可用二垂直但不相连的狭缝分别取代上述的V字型狭缝。另外,第一W字型狭缝107及第二W字型狭缝108可形成于共同电极74之上,如图9C所示,第一V字型狭缝120a、第二V字型狭缝121a、第三V字型狭缝122a、第九狭缝123a、第十狭缝124a皆形成于第一像素电极E3中,第四V字型狭缝125a、第五V字型狭缝126a、第六V字型狭缝127a、第十一狭缝128a及第十二狭缝129a皆可形成于第二像素电极E4中。
其中,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液晶显示面板可应用于可携式电子产品、车用型液晶屏幕、液晶电视或桌上型计算机屏幕。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其设置二反向设置且非连续的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于像素矩阵中的设计,大大地摆脱传统的W字型连续凸块的设计的羁绊,可以使得同一行任意上下相邻二像素的不同显示域可以达到透光率平衡及补偿的目的,大大地提升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质量及实用性。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相互平行设置;像素矩阵,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之上,并至少具有第一像素及第二像素,该第一像素具有相互耦接的第一薄膜晶体管及第一像素电极,该第二像素具有相互耦接的第二薄膜晶体管及第二像素电极,该第一薄膜晶体管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与相互平行的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耦接,并分别与相互平行的第一数据线及第二数据线耦接;共同电极,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之上;液晶层,密封在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的方式形成于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之间,用以于该共同电极及该第一像素电极被施加电压时调整该第一像素包括第一显示域、第二显示域、第三显示域及第四显示域,该第一薄膜晶体管对应于部分的该第三显示域及部分的该第四显示域,该第一显示域、该第二显示域、该第三显示域及该第四显示域分别对应于第一透光区域、第二透光区域、第三透光区域及第四透光区域;以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的方式形成于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之间,并与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反向设置,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于该共同电极及该第二像素电极被施加该电压时调整该第二像素包括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该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于部分的该第七显示域及部分的该第八显示域,该第五显示域、该第六显示域、该第七显示域及该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第五透光区域、第六透光区域、第七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其中,该第五显示域、该第六显示域、该第七显示域及该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该第三显示域、该第四显示域、该第一显示域及该第二显示域,该第一透光区域及该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该第二透光区域及该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该第三透光区域及该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该第四透光区域及该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皆基本上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液晶层于该第一显示域及该第二显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而该液晶层于该第三显示域及该第四显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倒向方位相差180度,且该液晶层于该第一显示域及该第三显示域的液晶分子的倒向方位相差90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V字型凸块,该第一V字型凸块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凸块及第二凸块,该第二凸块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一薄膜晶体管,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和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与该第一V字型凸块反向设置的第二V字型凸块,该第二V字型凸块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三凸块及第四凸块,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分别与该第二凸块及该第一凸块平行,该第四凸块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二薄膜晶体管,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和该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三V字型凸块、第五凸块及第六凸块,该第三V字型凸块与该第一V字型凸块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之间,该第五凸块及该第六凸块分别与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平行,该第一V字型凸块位于该第五凸块、该第六凸块及该第三V字型凸块之间;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四V字型凸块、第七凸块及第八凸块,该第四V字型凸块与该第二V字型凸块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之间,该第七凸块及该第八凸块分别与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平行,该第二V字型凸块位于该第七凸块、该第八凸块及该第四V字型凸块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V字型狭缝、第一狭缝及第二狭缝,该第一V字型狭缝与该第一V字型凸块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之间,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分别与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平行,该第一V字型凸块位于该第一狭缝、该第二狭缝及该第一V字型狭缝之间;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V字型狭缝、第三狭缝及第四狭缝,该第二V字型狭缝与该第二V字型凸块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之间,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分别与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平行,该第二V字型凸块位于该第三狭缝、该第四狭缝及该第二V字型狭缝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V字型狭缝,该第一V字型狭缝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狭缝及第二狭缝,该第二狭缝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一薄膜晶体管,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和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与该第一V字型狭缝反向设置的第二V字型狭缝,该第二V字型狭缝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三狭缝及第四狭缝,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分别与该第二狭缝及该第一狭缝平行,该第四狭缝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二薄膜晶体管,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和该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W字型凸块,该第一W字型凸块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及第四凸块,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分别与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平行,该第四凸块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一薄膜晶体管,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的连接处和该第三凸块及第四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二凸块及该第三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一凸块、该第二凸块、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和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该第二凸块及该第三凸块和该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与该第一W字型凸块反向设置的第二W字型凸块,该第二W字型凸块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五凸块、第六凸块、第七凸块及第八凸块,该第五凸块及该第七凸块与该第二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平行,该第六凸块及该第八凸块与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三凸块平行,该第八凸块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二薄膜晶体管,该第五凸块及该第六凸块的连接处和该第七凸块及第八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第三侧边,该第三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六凸块及该第七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与该第三侧边相对的第四侧边,该第四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五凸块、该第六凸块、该第七凸块及该第八凸块和该第三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该第六凸块及该第七凸块和该第四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8.一种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相互平行设置;像素矩阵,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之上,并至少具有第一像素及第二像素,该第一像素具有相互耦接的第一薄膜晶体管及第一像素电极,该第二像素具有相互耦接的第二薄膜晶体管及第二像素电极,该第一薄膜晶体管及该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与相互平行的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耦接,并分别与相互平行的第一数据线及第二数据线耦接;共同电极,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之上;液晶层,密封在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的方式形成于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之间,用以于该共同电极及该第一像素电极被施加电压时将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的该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的倒向方位调整成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该第三方向及该第四方向分别对应于第一透光区域、第二透光区域、第三透光区域及第四透光区域;以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以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的方式形成于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二基板之间,用以于该共同电极及该第二像素电极被施加电压时将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的该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的倒向方位调整成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及第八方向,该第五方向、该第六方向、该第七方向及该第八方向分别对应于第五透光区域、第六透光区域、第七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其中,该第五方向、该第六方向、该第七方向及该第八方向分别与该第三方向、该第四方向、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相互平行,该第一透光区域及该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该第二透光区域及该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该第三透光区域及该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该第四透光区域及该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皆基本上相等。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V字型凸块,该第一V字型凸块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凸块及第二凸块,该第二凸块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一薄膜晶体管,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和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与该第一V字型凸块反向设置的第二V字型凸块,该第二V字型凸块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三凸块及第四凸块,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分别与该第二凸块及该第一凸块平行,该第四凸块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二薄膜晶体管,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和该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V字型狭缝、第一狭缝及第二狭缝,该第一V字型狭缝与该第一V字型凸块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之间,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分别与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平行,该第一V字型凸块位于该第一狭缝、该第二狭缝及该第一V字型狭缝之间;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V字型狭缝、第三狭缝及第四狭缝,该第二V字型狭缝与该第二V字型凸块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之间,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分别与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平行,该第二V字型凸块位于该第三狭缝、该第四狭缝及该第二V字型狭缝之间。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V字型狭缝,该第一V字型狭缝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狭缝及第二狭缝,该第二狭缝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一薄膜晶体管,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和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与该第一V字型狭缝反向设置的第二V字型狭缝,该第二V字型狭缝具有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三狭缝及第四狭缝,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分别与该第二狭缝及该第一狭缝平行,该第四狭缝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二薄膜晶体管,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和该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三V字型狭缝、第五狭缝及第六狭缝,该第三V字型狭缝与该第一V字型狭缝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之间,该第五狭缝及该第六狭缝分别与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平行,该第一V字型狭缝位于该第五狭缝、该第六狭缝及该第三V字型狭缝之间;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四V字型狭缝、第七狭缝及第八狭缝,该第四V字型狭缝与该第二V字型狭缝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之间,该第七狭缝及该第八狭缝分别与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平行,该第二V字型狭缝位于该第七狭缝、该第八狭缝及该第四V字型狭缝之间。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V字型凸块、第一凸块及第二凸块,该第一V字型凸块与该第一V字型狭缝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之间,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分别与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平行,该第一V字型狭缝位于该第一凸块、该第二凸块及该第一V字型狭缝之间;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V字型凸块、第三凸块及第四凸块,该第二V字型凸块与该第二V字型狭缝同向而平行设置,并位于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之间,该第三凸块及该第四凸块分别与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平行,该第二V字型狭缝位于该第三凸块、该第四凸块及该第二V字型凸块缝之间。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第一W字型狭缝,该第一W字型狭缝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狭缝、第二狭缝、第三狭缝及第四狭缝,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分别与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平行,该第四狭缝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一薄膜晶体管,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二狭缝的连接处和该第三狭缝及第四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二狭缝及该第三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一像素电极的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一狭缝、该第二狭缝、该第三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和该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该第二狭缝及该第三狭缝和该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其中,该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包括与该第一W字型狭缝反向设置的第二W字型狭缝,该第二W字型狭缝具有依序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五狭缝、第六狭缝、第七狭缝及第八狭缝,该第五狭缝及该第七狭缝与该第二狭缝及该第四狭缝平行,该第六狭缝及该第八狭缝与该第一狭缝及该第三狭缝平行,该第八狭缝的一端对应于该第二薄膜晶体管,该第五狭缝及该第六狭缝的连接处和该第七狭缝及第八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第三侧边,该第三侧边与该第一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一数据线,该第六狭缝及该第七狭缝的连接处对应于该第二像素电极的与该第三侧边相对的第四侧边,该第四侧边与该第二数据线平行,并邻近于该第二数据线,该第五狭缝、该第六狭缝、该第七狭缝及该第八狭缝和该第三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该第六狭缝及该第七狭缝和该第四侧边之间的夹角皆为45度。
全文摘要
一种多显示域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像素矩阵、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及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第一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调整第一像素包括第一显示域、第二显示域、第三显示域及第四显示域。第二多显示域调整装置用以调整第二像素包括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一第八显示域。第五显示域、第六显示域、第七显示域及第八显示域分别对应于第三显示域、第四显示域、第一显示域及第二显示域,第一透光区域及第七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二透光区域及第八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三透光区域及第五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第四透光区域及第六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的和皆基本上相等。
文档编号G02F1/133GK101038407SQ20061006762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7日
发明者林丽年, 王东荣 申请人: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