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薄片排出至后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106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将薄片排出至后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其中,将后处理设备连接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并且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在不进行缓冲的情况下实现与进行缓冲时所实现的水平相同的薄片输出生产率的提高。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用于容纳薄片的薄片进给器和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机。所述后处理设备对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进行后处理。在对于多个薄片进行用于在薄片的双面上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的情况下,根据打印作业中所指定的对薄片要进行的后处理的信息,在“交替循环”和“块循环”之间选择双面打印时的薄片循环方式。
【专利说明】将薄片排出至后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所输送薄片上形成图像并且将薄片排出至后处理设备的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图像形成系统众所周知,在该系统中,将后处理设备连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后处理设备对从图像形成设备输送来的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进行诸如订钉或打孔等的后处理。
[0003]此外,提出了一种后处理设备,该设备用于将从图像形成设备所接收到的薄片顺次堆叠在被设置于堆叠托盘的上游位置处的中间托盘(以下称为“处理托盘”)上,并且在将用于形成小册子的所有薄片堆叠在处理托盘上之后,对处理托盘上所堆叠的薄片束进行诸如订钉或骑马钉装订等的后处理。将在处理托盘上经过了后处理的薄片束从处理托盘排出至堆叠托盘。
[0004]此外,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设备通过在对前一薄片束进行后处理期间进行用于将多个随后的薄片相互重叠在一起的处理(以下称为“缓冲”)来提高薄片输出生产率(例如,参考日本特开平09-48545)。更具体地,将薄片卷绕在被设置在要进行后处理的处理托盘的上游位置处的缓冲辊上,然后停止该缓冲辊并使其保持等待状态。然后,当随后的薄片到达缓冲辊使得该随后的薄片与所卷绕的薄片重叠的位置时,再次驱动该缓冲辊。如上所述,通过相互重叠构成随后的薄片束的预定数量的薄片,由此使得在处理托盘上正对前一薄片束进行后处理期间,防止用于构成随后的薄片束的薄片被排出到处理托盘上。结果,可以在不会增大图像形成设备中输送薄片的间隔的情况下对各薄片束进行后处理,这样防止了薄片输出生产率的降低。
[0005]然而,在上述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为了对诸如A3薄片等的大尺寸薄片或者诸如SRA(supplementary raw format A)薄片等的全出血大小的薄片进行缓冲,设备的大小和制造成本不可避免地增大。因此,一些希望被安装在办公室中的小型化图像形成设备被配置成仅能够对小尺寸薄片进行缓冲,或者它们中的一些原本没有被配置成进行缓冲。如果后处理设备如上所述对通过这类图像形成设备形成了图像的薄片束进行诸如订钉或骑马钉装订等的后处理,则薄片输出生产率降低。
[0006]此外,即使在图像形成设备配置成能够对大尺寸薄片进行缓冲的情况下,由于相互堆叠的薄片所导致的未对齐、因薄片的刚性增大而由输送路径和各薄片之间的摩擦所导致的图像缺陷或者其它类似问题,图像形成设备有时也无法对诸如铜版纸或厚纸等的特殊薄片进行缓冲。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如上所述的后处理,则薄片输出生产率同样降低。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其中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与其连接的后处理设备,并且能够在不进行缓冲的情况下实现与进行缓冲时所实现的水平相同的薄片输出生产率的提高。
[0008]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容纳单元,用于容纳薄片;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输送单元,用于将薄片从所述容纳单元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使得在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第一面上形成了图像的薄片进一步再次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在薄片的不同于第一面的第二面上也形成图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能够连接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后处理设备要执行的后处理的信息;控制单元,用于在要在多个薄片各自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两者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得通过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来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重复地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连续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交替地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不同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并且之后连续执行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选择单元,用于在要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基于所述获取单元所获取的后处理的信息,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
[0009]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容纳单元,用于容纳薄片;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输送单元,用于将薄片从所述容纳单元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使得在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第一面上形成了图像的薄片进一步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在薄片的不同于第一面的第二面上也形成图像;后处理单元,用于对利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的薄片进行后处理;控制单元,用于在要在多个薄片各自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两者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得通过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来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重复地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连续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交替地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不同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并且最后连续执行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选择单元,用于在要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后处理单元要执行的后处理的信息,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
[0010]根据本发明,在对薄片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根据要对薄片进行的后处理的类型,在“交替循环”和“块循环”之间选择薄片循环方式。这使得可以在不依赖于后处理设备的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与进行缓冲所实现的水平相同的薄片输出生产率的提高。
[0011]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系统的部分断面的图。
[0013]图2是图1中的自动整理器的详细断面图。
[0014]图3是图1中的操作台单元的操作面的外观的平面图。
[0015]图4A?4D是示出图3中的液晶显示部上所显示的显示画面的例子的图。
[0016]图5是控制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操作的控制器的框图。
[0017]图6是图5中的自动整理器控制器的框图。
[0018]图7A和7B是分别示出使用“交替循环”的双面打印和使用“块循环”的双面打印的图。
[0019]图8A?8D是分别示出使用“交替循环”的双面打印时的薄片的输送状态的图。
[0020]图9A?9D是示出使用“块循环”的双面打印时的薄片的输送状态的图。
[0021]图10是通过图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CPU电路单元的CPU所执行的循环方式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0022]图1lA和IlB是分别示出指定骑马钉装订模式的情况下使用“交替循环”的双面打印和使用“块循环”的双面打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参考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4]图1是应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系统1000的部分断面的图。
[0025]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000包括用于在所输送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10和作为被连接至图像形成设备10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后处理设备的自动整理器 500。
[0026]作为图像形成设备10的例子,可以是复印件、传真机、打印机、以及作为它们的组合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然而,图像形成设备10不局限于这些设备中的一个,而是可以采用这些设备中的任一个作为图像形成设备10。
[0027]自动整理器500进行各种类型的后处理,包括:用于顺次引出从图像形成设备10内所排出的薄片、使所引出的多个薄片对齐、并且将对齐后的薄片整合成一个薄片束的处理;用于在薄片束的后端形成孔的打孔处理;用于利用订书钉固定后端的订钉处理;分页处理;以及不分页处理。
[002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设备10和自动整理器500被构造成相互分开的单元。自动整理器500可被选择为要连接至图像形成设备10的备选单元,因此,还可以单独使用图像形成设备10。然而,这并非限制性的,并且可将图像形成设备10和自动整理器500 —体构成。
[0029]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用于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器200和用于在薄片上形成所读取图像的打印机300。
[0030]图像读取器200在其上装配有原稿进给器100。如图1所示,原稿进给器100从首页开始以面朝上方式,逐一顺次左向进给放置在原稿托盘101上的原稿。在穿过弯曲路径之后,从左向右将各进给的原稿输送至平板玻璃102上,从而使得薄片通过读取位置,然后向设置在外部的排出托盘112排出。在各原稿从左向右通过平板玻璃102上的读取位置时,通过保持在读取位置处的扫描器单元104读取原稿的图像。更具体地,在各原稿通过读取位置时,利用来自扫描器单元104的灯103的光来照射要读取图像的原稿面,并且经由镜105?107将从原稿反射的光引导至透镜108。穿过了透镜108的光在图像传感器109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0031]通过图像传感器109将光学读取的原稿的图像转换成图像数据,然后输出。通过图像信号控制器922 (参考图5)对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作为视频信号输入给打印机300的曝光控制器110。
[0032]曝光控制器110基于输入的视频信号来对激光束进行调制,并且输出调制后的激光束。在通过多棱镜IlOa进行扫描的同时,将输出激光束照射在感光鼓111上。根据所扫描的激光束,在感光鼓111上形成静电潜像。
[0033]利用从显影装置113所提供的显影剂(调色剂)将静电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此外,与开始激光束的照射同步地,从上段盒114、下段盒115、手动薄片进给器125和薄片再进给路径124中的一个向图像形成路径120进给薄片。上段盒114、下段盒115和手动薄片进给器125用作用于容纳薄片的容纳单元。
[0034]在进给的薄片到达辊119时,薄片暂时停止。图像形成设备10的CPU电路单元900(参考图5)参考作业信息来检查暂时停止的薄片和紧接在暂时停止的薄片之前所输送的薄片(紧接在前的薄片)各自的薄片大小和后处理模式,并且计算设备10所需的后处理时间,从而确定与紧接在前的薄片的薄片输送时间间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设备10的CPU电路单元900基于作业信息的内容,确定薄片输送时间间隔。然而,这并非限制性的,并且CPU电路单元900可以经由通信线LI (参考图6)将作业信息通知给自动整理器500的控制器951(以下称为“自动整理器控制器(参考图6),并且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基于作业信息来确定薄片输送时间间隔并经由通信线LI将所确定的薄片输送时间间隔输出给图像形成设备10,因而图像形成设备10可以获取薄片输送时间间隔。注意,作业信息包括薄片的大小和基重、薄片材料的种类和后处理模式等。
[0035]暂时停止的薄片保持停止状态,直到经过了与所确定的薄片输送时间间隔相对应的时间为止。在经过了与所确定的薄片输送时间间隔相对应的时间的情况下,薄片从停止状态释放,并且被输送至感光鼓111和转印部116之间的辊隙。然后,转印部116将感光鼓111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薄片上。
[0036]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输送至定影部117,并且定影部117通过对薄片进行加热和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上。经由挡板121和排出辊118将穿过定影部117的薄片从打印机300排出至图像形成设备10外部(即,排出至自动整理器500)。
[0037]在该操作中,为了以薄片的图像形成面朝下的状态(面朝下状态)排出薄片,通过挡板121的切换操作,将穿过定影部117的薄片引导至反转路径122。然后,在薄片的后端通过挡板121之后,使薄片换向,并且通过排出辊118从打印机300排出。将薄片排出的这一方式称为“反转排出”。当如在使用原稿进给器100在薄片上形成从原稿所读取的图像的情况或者在薄片上形成从计算机905 (参考图5)所输出的图像的情况一样,从首页开始顺次形成图像时,进行反转排出,并且排出薄片从而使得所排出薄片符合正确的页顺序。[0038]此外,在指示用于在薄片的双面上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作业的情况下,通过挡板121的切换操作,将薄片引导至反转路径122,进一步输送至双面打印反转路径123,然后暂时停止。此后,使薄片换向以将其输送至薄片再进给路径124,并且按照上述定时将该薄片再次进给至感光鼓111和转印部116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将薄片引导至反转路径122的情况下,以薄片的图像形成面朝上的状态(面朝上状态),通过排出辊118排出薄片。
[0039]将从打印机300排出的薄片输送至自动整理器500中。自动整理器500对薄片进行上述各种类型的后处理。
[0040]图2是自动整理器500的详细断面图。
[0041]在图2中,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传送至自动整理器500的入口辊对502。通过入口马达Ml(参考图6)来驱动入口辊对502,以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引导至自动整理器500中。通过同样利用入口马达Ml驱动的输送辊对503和504,向缓冲棍505输送利用入口棍对502引导至自动整理器500中的薄片。输送传感器531被设置在入口辊对502和输送辊对503之间的输送通道上的预定位置处,并且检测薄片在该位置处的通过。
[0042]打孔单元580被设置在输送辊对503和504之间的预定位置处。为了对薄片的后端进行打孔,自动整理器500在薄片的后端到达打孔单元580的时刻,停止薄片的输送,并且通过打孔马达Mll (参考图6)来驱动打孔单元580以对薄片进行打孔。
[0043]通过缓冲马达M2 (参考图6)来驱动缓冲辊505。缓冲辊505将利用输送辊对503和504输送至缓冲辊505的预定数量的薄片以堆叠方式卷绕在缓冲辊505的外周。在按压保持辊512?514的同时,通过缓冲辊505的转动,将所输送薄片卷绕在缓冲辊505的外周上。沿着缓冲辊505的转动方向输送卷绕的薄片。在本实施例中,缓冲辊505可卷绕的薄片的大小在薄片输送方向的长度上不大于216mm。因此,A3大小的薄片(420mmX297mm)无法卷绕在缓冲辊505上。
[0044]螺线管SI (参考图6)驱动的切换挡板511被设置在保持辊513和514之间,并且螺线管S2(参考图6)驱动的切换挡板510被设置在保持辊514的下游位置处。
[0045]切换挡板511用于从缓冲辊505剥离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薄片,并且将剥离的薄片引导至不分页路径521。
[0046]切换挡板510用于从缓冲辊505剥离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薄片,并且将剥离的薄片引导至分页路径522,或者用于以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状态下将薄片引导至缓冲路径 523。
[0047]为了将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薄片引导至不分页路径521,使切换挡板511工作以从缓冲辊505剥离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薄片,并且将剥离的薄片引导至不分页路径521。通过利用排出马达M3 (参考图6)驱动的输送辊对509,将引导至不分页路径521中的薄片排出至样品托盘701上。用于检测薄片在不分页路径521上的输送状态的输送传感器533被设置在不分页路径521上的预定位置处。
[0048]为了将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一个薄片或多个薄片引导至缓冲路径523中,切换挡板510和511两者都不工作,而是以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状态,将薄片输送至缓冲路径523。用于检测薄片在缓冲路径523上的输送状态的输送传感器532被设置在缓冲路径523上的预定位置处。[0049]当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薄片被引导至分页路径522时,切换挡板511不工作,但是切换挡板510工作,从而从缓冲辊505剥离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薄片,并且将剥离的薄片引导至分页路径522。将引导至分页路径522中的薄片经由排出马达M3(参考图6)所驱动的输送辊对506和螺线管S3(参考图6)所驱动的切换挡板526引导至下排出路径524或装订路径525中。用于检测薄片在分页路径522上的输送状态的输送传感器534被设置在分页路径522上的预定位置处。
[0050]通过输送辊对507,将由切换挡板526引导至下排出路径524中的薄片排出至处理托盘630上。通过与输送辊对507同步进行驱动的滚花带661和利用桨马达M7(参考图6)所驱动的桨660,向着薄片输送方向的后端侧拉回被排出至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使被拉回的薄片抵接止动器631并停止在那儿。
[0051]分别通过前对齐马达M5和后对齐马达M6(参考图6)沿着宽度方向来移动处理托盘630上的被设置在与薄片输送方向垂直的横向上的近侧和远侧的各个位置处的对齐构件641。注意,“近侧”是指朝向图2的观察者的一侧,并且“远侧”是指远离图2的观察者的一侧(以下相同)。
[0052]通过对齐构件641来对堆叠在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进行对齐处理,并且在需要时进行订钉处理等,然后通过由排出辊680a和680b所构成的排出辊对680排出至堆叠托盘700上。
[0053]通过束排出马达M4(参考图6)驱动排出辊对680。通过摇动导轨650支持排出辊680b。通过摇动马达M8(参考图6)驱动摇动导轨650,以使得以排出辊680b与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中的最上面的薄片接触的方式进行摇动。当排出辊680b与处理托盘630的最上面的薄片接触时,排出辊680b与排出辊680a相协作地向堆叠托盘700排出处理托盘630上的薄片束。
[0054]通过托盘升降马达M12(参考图6)使堆叠托盘700升起和降下。通过薄片面检测传感器540 (参考图6)来检测堆叠托盘700的表面或者堆叠托盘700上的薄片中的最上面薄片的上表面。基于来自薄片面检测传感器540的传感器输出,以堆叠托盘700的表面或最上面薄片的上表面处于固定水平的方式驱动控制托盘升降马达M12。注意,样品托盘701不像堆叠托盘700那样升降,并且被固定在图2所示的位置处。
[0055]利用订书机601进行订钉处理。通过订钉马达M9 (参考图6)驱动订书机601,并且订书机601进行用于利用订书钉在薄片输送方向上对处理托盘630上所堆叠的薄片束的后端进行固定的处理,即订钉处理。此外,订书机601被配置成可通过订书机移动马达M10(参考图6)沿处理托盘630的外周移动,并且在薄片到达订钉位置之前移动至指定的订钉位置。
[0056]通过利用排出马达M3驱动的辊对802,将利用切换挡板526从分页路径522引导至装订路径525中的薄片引导至装订托盘830中。装订入口传感器831被设置在装订路径525上的预定位置处。
[0057]装订托盘830设置有利用排出马达M3驱动的中间辊803以及利用薄片定位马达M13(参考图6)驱动以沿装订托盘830上下移动的薄片定位构件816。薄片定位构件816等待在与骑马钉订书机810进行订钉处理的位置相距薄片长度的一半的位置处,并且接收进入装订托盘830的各薄片。[0058]在与薄片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通过骑马对齐马达M14 (参考图6)移动被设置在装订托盘830的近侧和远侧的骑马对齐构件(未示出),并且骑马对齐构件对装订托盘830上所堆叠的薄片进行对齐。
[0059]此外,砧811被设置在与骑马钉订书机810相对的位置处。通过骑马钉装订马达M15 (参考图6)来驱动骑马钉订书机810,并且骑马钉订书机810与砧811相协作地对堆叠在装订托盘830上的薄片束进行订钉处理。
[0060]在订书机810的各下游位置处,设置利用折叠马达M16(参考图6)驱动的折叠辊对804和与折叠辊对804相对的位置处的推压构件815。通过推压马达M17 (参考图6)启动推压构件815,从而使得其对装订托盘830中所接收到的薄片束进行推压,并且以折叠状态将薄片束推压进折叠辊对804之间。
[0061]折叠棍对804以折叠状态将被推压至折叠棍对内的薄片束向下游方向输送。通过利用折叠马达M16驱动的折叠辊对805进一步输送折叠的薄片束,然后排出至装订托盘702。装订出口传感器832被设置在紧挨在折叠辊对805的下游,且用于检测折叠的薄片束的输送状态。
[0062]通过输送器马达M18 (参考图6)顺次向下游方向输送排出至装订托盘702上的薄片束。
[0063]图3是图1中的控制台单元400的外观的平面图。
[0064]如图3所示,在控制台单元400上配置用于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打印作业)的开始键402、用于中断图像形成操作的停止键403、用于设置例如数值的数字键404?412和414、识别(ID)键413、清除(C)键415、以及复位(Reset)键416。此外,包括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部420被设置在控制台单元400的上部分,并且在其画面上显示各种软键。
[0065]图像形成系统1000具有各种后处理模式,包括不分页模式、分页模式、订钉分页模式(装订模式)和装订模式。根据用户通过控制台单元400的输入操作,进行后处理模式的选择性设置。例如,当用户按下作为图3所示的初始画面上的软键中的一个的“应用模式”键420a时应用模式”键420a突出显示,然后如图4A所示,在液晶显示部420上显示“应用模式选择”画面。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应用模式选择”画面上所显示的多个模式按钮中的一个来选择性地设置期望的模式。
[0066]当用户按下例如该画面上的“打孔”键420b时,如图4A所示使“打孔”键420b突出显示,并且设置打孔模式。然后,当用户按下“0K”键420c时,完成应用模式的设置,然后再次显示图3所示的初始画面。然后,当用户按下开始键402时,开始进行打孔。
[0067]另一方面,当用户按下“装订”键420d时,如图4B所示使“装订”键420d突出显示,并且显示“薄片进给器选择”画面。如图4C所示,在“薄片进给器选择”画面上显示用于选择容纳各种大小的薄片的盒中的一个的键。当用户按下例如用于选择容纳A3大小的薄片的盒的键420e、然后按下“下一步”键420f时,如图4D所示显示“骑马钉装订设置”画面。
[0068]当选择了装订模式时,至少进行对折,并且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进行骑马钉装订。因此,当选择了装订模式时,显示“骑马钉装订设置”画面。在“骑马钉装订设置”画面上显示“骑马钉装订”键420g和“非骑马钉装订”键420h,并且用户选择是否使用这些键进行骑马钉装订。例如,当用户按下“骑马钉装订”键420g、然后按下“0K”键420c时,完成骑马钉装订的设置,并且再次显示图3所示的初始画面。当进行了装订模式的设置、并且用户按下了开始键402时,开始进行装订。注意,当设置了骑马钉装订模式时,自动设置双面打印模式。
[0069]在本实施例中,在薄片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279.4mm的条件下,允许自动整理器500对薄片进行骑马钉装订。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可被卷绕在缓冲辊505上的薄片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不大于216mm。因此,当通过自动整理器500进行骑马钉装订时,无法进行缓冲。
[0070]图5是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000的整体操作的控制器800的框图。
[0071]如图5所示,控制器800包括包含CPU(中央处理单元)901、ROM(只读存储器)902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903的CPU电路单元900。CPU901执行存储在例如R0M902中的控制程序,从而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000的整体操作(具体地,对控制器911、921、922、931、941和951进行控制)。RAM903临时存储控制数据,并且还用作伴随该控制所执行的计算操作用的工作区。
[0072]原稿进给器控制器911基于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指示,驱动控制原稿进给器100。图像读取器控制器921驱动控制扫描器单元104和图像传感器109等,并且将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传送给图像信号控制器922。
[0073]图像信号控制器922将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然后对数字信号进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此后,图像信号控制器922将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然后将视频信号输出给打印机控制器931。此外,图像信号控制器922对经由外部接口(I/F)904从计算机905输入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然后将视频信号输出给打印机控制器931。通过CPU电路单元900来控制图像信号控制器922所进行的处理操作。打印机控制器931基于输入的视频信号来驱动曝光控制器110。
[0074]控制台单元控制器941进行工作以使得在控制台单元400和CPU电路单元900之间交换信息。控制台单元400将与键402?416 (参考图3)各自的操作相对应的键信号输出给CPU电路单元900 (包括对各软键的操作),并且接收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信号以将与该信号相对应的信息显示在液晶显示部420上。
[0075]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被装配在自动整理器500上,并且与CPU电路单元900交换信息,从而驱动控制自动整理器500的整体操作。
[0076]图6是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的框图。
[0077]如图6所示,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包括CPU952、R0M953和RAM954。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经由通信IC(集成电路)(未示出)和通信线LI与图像形成设备10的CPU电路单元900通信,从而在它们之间交换诸如作业信息和薄片的接收/传送的通知等的数据。此外,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根据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指示执行存储在R0M953中的各种程序,从而驱动控制自动整理器500。
[0078]自动整理器500包括如上所述用于输送薄片的入口马达Ml、缓冲马达M2、排出马达M3、螺线管SI?S3和输送传感器531?534。此外,自动整理器500设置有如上所述用于进行诸如分页、打孔和订钉处理等的后处理的束排出马达M4、前对齐马达M5、后对齐马达M6、浆马达M7、摇动马达M8、订钉马达M9、订书机移动马达M10、打孔马达Mll和托盘升降马达M12。此外,自动整理器500包括如上所述用于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入口传感器831和装订出口传感器832、薄片定位马达M13、骑马对齐马达M14、骑马钉装订马达M15、折叠马达M16、推压马达M17和输送器马达M18。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531?534以及831和832的传感器输出来控制马达Ml?M18和螺线管SI?S3,因此,将马达Ml?M18、螺线管SI?S3以及各种传感器531?534及831和832连接至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
[0079]图像形成系统1000能够执行分别使用“交替循环”(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块循环”(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两种类型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双面打印循环方式),并且根据预定条件在这两种类型之间切换双面图像形成处理。下面,在假定提供包括下面的设置的打印作业的情况下,分别说明使用“交替循环”和“块循环”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0080]薄片进给器:下段盒115 (薄片大小:A3);
[0081]要打印的薄片数量:3个薄片X3组
[0082]后处理模式:不分页模式。
[0083]首先,参考图7A和8A?8D来说明使用“交替循环”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0084]图7A和7B是各自示出在指示上述打印作业时用于通过转印部116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薄片上的进度的例子的图,并且图7A和7B各自的水平轴表示时间。图7A示出在选择“交替循环”时所设置的进度,并且图7B示出在选择“块循环”时所设置的进度。
[0085]图7A和7B中的各块中的薄片和η各自表示I?3的整数中的一个)表示各自由三个薄片所构成的三个薄片束中的第m薄片束的第η薄片。此外,“第一面”表示各薄片的第一个面,并且“第二面”表示该薄片的第二个面。
[0086]图8Α?8D是各自示出在选择“交替循环”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沿输送路径的薄片的输送状态的图。图8Α?8D所示的薄片m-n(k) (m和η各自表示I?3的整数中的一个4表示整数I或2)表示图像形成对象是第m(在所示例子中,第一、第二或第三)薄片束的第η (在所示例子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或第三(第三个))薄片的第k(在所示例子中,第一或第二)面。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对象”不仅包括要形成图像的薄片面(表面),还包括已形成了图像的薄片面(表面)。
[0087]当开始“交替循环”时,首先,如图8A所示,从下段盒115顺次进给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即仅三个薄片,并且在各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
[0088]然后,当在第一面上已形成了图像的第一薄片到达薄片再进给路径124时,此后,如图SB所示,对来自薄片再进给路径124的薄片再输送和来自下段盒115的薄片进给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在图像形成对象是第一面的薄片和图像形成对象是第二面的薄片之间交替切换要被输送至图像形成路径120的薄片。
[0089]此后,如图SC所示,将第一面和第二面两者上都形成了图像的薄片向着自动整理器500进行输送,并且将仅在第一面上形成了图像的薄片从反转路径122输送至双面打印反转路径123。
[0090]然后,如图8D所示,重复上述操作的序列,直到从下段盒115进给了由打印作业所指定的薄片的数量(即,9个薄片=3个薄片X3组(多个薄片))为止。
[0091]在“交替循环”中,如图7A所示,在第一组的三个薄片(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连续进行图像形成之后,使作为第一组的第一薄片的第二面的“ 1-1 (第二面)”进行图像形成。此后,交替进行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和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然后,当作为第三组的第三薄片的第一面的“3-3 (第一面)”进行图像形成时,使第三组的三个薄片(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此时,在假定以“Ts”来表示通过转印部116进行薄片上的图像形成的时间间隔(以下称为“图像形成时间间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的等式来计算进行向着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下游的自动整理器500的薄片排出的时间间隔Tp(以下称为“薄片排出时间间隔”)。
[0092]Tp=Ts X 2 ο
[0093]接着,参考图7Β和9Α?9D来说明使用“块循环”的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0094]图9Α?9D是各自示出在选择了“块循环”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设备10中沿薄片输送路径的薄片的输送状态的图。
[0095]当开始“块循环”时,首先,如图9Α所示,从下段盒115顺次进给多个薄片,例如三个薄片(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并且在各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
[0096]然后,当第一面上已形成了图像的薄片组(块)中的第一薄片在穿过定影部117、反转路径122和双面打印反转路径123之后分别到达薄片再进给路径124时,停止来自下段盒115的连续薄片进给。
[0097]此后,如图9Β所示,将第一面上形成了图像的第一薄片从薄片再进给路径124再次输送至图像形成路径120,并且在第一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此后,将第一薄片输送至自动整理器500。
[0098]如上所述,在对于由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所构成的薄片组的双面打印中,当将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最后一个从薄片再进给路径124输送至图像形成路径120时,如图9C所示,从下段盒115进给由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所构成的下一薄片组中的第一薄片,以开始针对由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所构成的下一薄片组的双面打印。
[0099]此后,如图9D所示,对由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所构成的各组重复该双面打印操作。
[0100]在“块循环”中,如图7Β所示,当在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顺次形成了图像时,在作为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最后一个薄片的第一面的“1_3(第一面)”之后,使作为第一薄片的第二面的“ 1-1 (第二面)”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在作为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最后一个薄片的第二面的“1_3(第二面)”之后,使作为下一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第一个薄片的第一面的“2-1 (第一面)”进行图像形成。
[0101]然后,对薄片进给时刻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最后一个薄片和下一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第一个薄片之间的薄片进给时间间隔大于此前的薄片进给时间间隔。
[0102]此时,在假定以“Ts”来表示通过转印部116进行薄片上的图像形成的时间间隔(即“图像形成时间间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的等式来计算与该循环的间断不相对应的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l和与该循环的间断相对应的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2。
[0103]Tpl=Ts
[0104]Tp2=TsX (N+l)
[0105]与该循环的间断不相对应的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l是在除这些薄片中的最后一个以外的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顺次进行图像形成期间排出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每一个的时间间隔。此外,与该循环的间断相对应的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2是从排出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最后一个薄片到排出下一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第一个薄片为止的时间间隔。然而,“N”表示循环薄片的数量。注意,在可以循环的循环薄片的数量不小于构成一组的薄片的数量成立的情况下,将N(循环薄片的数量)设置成构成一组的薄片的数量。
[0106]也就是说,当通过使用三个薄片作为一组进行“块循环”时,第一组中的第三薄片“1-3”和第二组中的第一薄片“2-1”之间的排出时间间隔为Tp2=4Ts,其是在选择“交替循环”时所设置的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的两倍。
[0107]图10是通过图像形成设备10 (具体地,CPU电路单元900的CPU901)所执行的循环方式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0108]参考图10,首先,CPU901进行等待,直到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打印作业)为止(步骤SI),并且当CPU901接收到打印作业时,CPU901判断在打印作业中是否指定了双面打印(步骤S2)。如果在步骤S2判断为指定了单面打印,则CPU901终止该循环方式选择处理,而如果指定了双面打印,则CPU901进入步骤S3。
[0109]在步骤S3,CPU901判断在打印作业中是否指定了多个薄片作为用于构成要打印的各薄片束的薄片的数量。如果在步骤S3判断为指定了一个薄片作为用于构成各薄片束的薄片的数量,则CPU901将循环方式设置成“交替循环”(步骤S10),随后终止该循环方式选择处理。
[0110]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判断为指定了多个薄片作为用于构成各薄片束的薄片的数量,则CPU901进入步骤S4。
[0111]在步骤S4,CPU901基于要打印的薄片的大小,计算各薄片的图像形成时间间隔Ts0例如,当在A3大小的薄片上以打印速度30PPM(页/分钟)形成图像时,计算图像形成时间间隔Ts=2000(msec)。将计算出的图像形成时间间隔Ts存储在RAM903中。用于设置图像形成时间间隔Ts的方法不局限于该计算,而且可以如下操作来设置图像形成时间间隔Ts:预先准备用于将薄片大小和图像形成时间间隔的值相关联的表并且将该表存储在R0M902中,从该表读出与要打印的薄片相关联的图像形成时间间隔的值,并且将由此从该表所读出的值设置为图像形成时间间隔Ts。
[0112]接着,在步骤S5,CPU901基于步骤SI所接收到的打印作业中所指定的后处理模式,计算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作为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是薄片之间的后处理时间间隔。将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存储在RAM903中。用于设置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的方法不局限于该计算,并且可以通过如下操作来设置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预先准备用于将后处理模式和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的值相关联的表并且将该表存储在R0M902中,从该表读出与打印作业中所指定的后处理模式相关联的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的值,并且将由此从该表所读出的值设置为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可选地,可以将经由通信线LI (参考图6)从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所获取的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的值设置为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
[0113]然后,在步骤S6,CPU901基于步骤SI接收到的打印作业中所指定的后处理模式,计算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作为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将所计算出的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存储在RAM903中。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是薄片束之间的后处理时间间隔。类似地,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可以从预先存储在R0M902中的表中读出并进行设置,或者可以经由通信线LI从自动整理器控制器951来获取并进行设置。
[0114]然后,CPU901将存储在RAM903中的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和与“块循环”的间断不相对应的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l(=Ts)进行比较(步骤S7),并且如果获得Tpd>Tpl (=Ts),则CPU901将循环方式设置成“交替循环”(步骤S10)。另一方面,如果获得Tpd ( Tpl (=Ts),则 CPU901 进入步骤 S8。
[0115]在步骤S8,CPU901将存储在RAM903中的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和与“块循环”的间断相对应的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2 (=Ts X (N+1))进行比较,并且如果获得Tbd≤Tp2 (=Ts X (Ν+1)),则CPU901将循环方式设置成“交替循环”(步骤S10)。另一方面,如果获得Tbd〈Tp2(=TsX (N+1)),则CPU901将循环方式设置成“块循环”(步骤S9)。然后,CPU901终止该循环方式选择处理。
[0116]在终止该循环方式选择处理之前,将步骤S9或SlO所设置的循环方式存储在RAM903中。根据如上所设置的循环方式顺次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0117]如在打孔模式下一样,在对薄片逐一进行后处理的模式下,需要增大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并且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等于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另一方面,如在骑马钉装订模式的情况下一样,在对每一个薄片束进行后处理的模式下,需要增大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而不需要增大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
[0118]当指示进行指定“A3”作为薄片大小、指定“双面”作为打印对象面、指定“3个薄片X3(组)”作为打印薄片的数量、并且指定“打孔模式”作为后处理模式的打印作业时,CPU901按照如下计算并设置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和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
[0119]Tpd=TsX 1.3
[0120]Tbd=Tpd
[0121]另一方面,当指示进行指定“A3”作为薄片大小、指定“双面”作为打印对象面、指定3个薄片X3(组)作为打印薄片的数量、并且指定“骑马钉装订模式”作为后处理模式的打印作业时,CPU901按照如下计算并设置后处理薄片时间间隔Tpd和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
[0122]Tpd=Ts
[0123]Tbd=Ts X 3
[0124]当指示进行指定打孔模式的打印作业时,在图10的循环方式选择处理的步骤S7的判断中,获得TpdXTpl,因此处理从步骤S7进入步骤S10,其中,在步骤S10,将“交替循环”设置为循环方式。
[0125]另一方面,当指示进行指定骑马钉装订模式的打印作业时,在循环方式选择处理的步骤S7的判断中,获得Tpd ( Tpl,因此处理从步骤S7进入步骤S8。通过下面的等式在步骤S8获得Tbd〈Tp2,因此处理从步骤S8进入步骤S9,其中,在步骤S9,将“块循环”设置为循环方式。
[0126]Tp2=TsX (N+1)
[0127]=Ts X 4
[0128]图1lA和IlB是各自示出在指定骑马钉装订模式时用于通过转印部116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薄片上的进度的例子的图。图1lA示出在选择“交替循环”时所设置的进度,并且图1lB示出在选择“块选择”时所设置的进度。
[0129]当选择“交替循环”时,如图7A所示,从薄片“ 1-3 (第二面)”到薄片“2-1 (第二面)”的薄片输送时间间隔仅等于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2Ts)。因此,需要通过辊119使得薄片“2_1(第二面)”等待与“Tbd-2Ts”相对应的时间,以使得如图1lA所示,从薄片“ 1-3 (第二面)”开始的薄片输送时间间隔等于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 (=Ts X 3)。结果,薄片输出生产率降低了与等待时间“Tbd-2Ts”相对应的程度。
[0130]在这种情况下,在“块循环”中,如图7B所示,从薄片“1_3(第二面)”到薄片“2-1(第二面)”的薄片输送时间间隔等于薄片排出时间间隔Tp2(=TsX4),并且时间“TsX4”大于后处理薄片束时间间隔Tbd。因此,不必使用辊119使得薄片“2-1 (第二面)”等待。在该打印作业中,在“块循环”中,将薄片输出生产率提高与该时间相对应的程度。这样在薄片输出生产率的提高方面提供了与能够对A3大小的薄片进行缓冲的自动整理器缓冲两个A3大小的薄片时所提供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0131]注意,在用于构成一个薄片束的薄片的数量不能被循环薄片的数量N除尽时,可以改变循环薄片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将循环薄片的数量N最大设置成3个薄片,但在例如由5个薄片构成一组的情况下,可以按照3个薄片的循环+2个薄片的循环来进行薄片的循环。此外,在由4个薄片构成一组的情况下,可以按照2个薄片的循环+2个薄片的循环来进行薄片的循环。
[0132]可选地,可以选择循环方式,从而使得仅在构成一组的薄片的数量能够被循环薄片的数量N除尽时才选择“块循环”,并且在其它情况下选择“交替循环”。
[0133]尽管已经参考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0134]本申请要求2012年7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159601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容纳单元,用于容纳薄片; 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 输送单元,用于将薄片从所述容纳单元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使得在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第一面上形成了图像的薄片进一步再次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在薄片的不同于第一面的第二面上也形成图像;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能够连接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后处理设备要执行的后处理的信息; 控制单元,用于在要在多个薄片各自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两者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得通过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来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重复地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连续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交替地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不同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并且之后连续执行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 选择单元,用于在要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基于所述获取单元所获取的后处理的信息,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选择单元基于如下内容来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在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连续执行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时所设置的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作为在逐薄片进行后处理时所设置的薄片之间的时间间隔的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最后一个薄片和下一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第一个薄片之间的第二薄片排出时间间隔;以及作为在对多个薄片所构成的薄片束各自进行后处理时所设置的薄片束之间的时间间隔的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不大于所述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并且所述第二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大于所述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而在所述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不大于所述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并且所述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不小于所述第二薄片排出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构成一组的薄片的数量是I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获取单元从所述后处理设备获取所述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
7.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容纳单元,用于容纳薄片; 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 输送单元,用于将薄片从所述容纳单元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使得在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第一面上形成了图像的薄片进一步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在薄片的不同于第一面的第二面上也形成图像; 后处理单元,用于对利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的薄片进行后处理; 控制单元,用于在要在多个薄片各自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两者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得通过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来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重复地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连续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用于进行如下处理:连续执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之后交替地执行所输送的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和从所述容纳单元所输送的不同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并且最后连续执行第一面上进行了图像形成的所述第二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 选择单元,用于在要执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后处理单元要执行的后处理的信息,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所述选择单元基于如下内容来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其中一个处理:在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连续执行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各自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时所设置的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作为在逐薄片进行后处理时所设置的薄片之间的时间间隔的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最后一个薄片和下一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薄片中的第一个薄片之间的第二薄片排出时间间隔;以及作为在对多个薄片所构成的薄片束各自进行后处理时所设置的薄片束之间的时间间隔的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不大于所述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并且所述第二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大于所述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一双面图像形成处理,而在所述第一后处理时间间隔不大于所述第一薄片排出时间间隔、并且所述第二后处理时间间隔不小于所述第二薄片排出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在构成一组的薄片的数量是I的情况下,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所述第二双面图像形成处理。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3576488SQ201310303262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8日
【发明者】三宅聪行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