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045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使堆叠托盘上所堆叠的薄片对齐的功能的薄片堆叠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关于连接至图像形成设备并用于堆叠大量薄片的薄片堆叠设备,对于能够在排出薄片之前高精度地使薄片对齐的性能的需求日趋增长。日本特开2006-206331论述了以下设备,其中,在堆叠托盘上设置对齐构件,并且通过使对齐构件相对于与薄片排出方向平行的薄片端面进行接触和分离来对齐薄片端面以将薄片堆叠在一起。 然而,在将薄片宽度为Wl的薄片堆叠在堆叠托盘701上并且将薄片宽度为与薄片宽度Wl不同的W2的薄片堆叠在薄片宽度为Wl的薄片上的情况下,需要消除已堆叠的薄片和各对齐板的底面之间的间隙。为此,如图17所示,对齐板A和B需要抵接已堆叠的薄片的最上面薄片的上表面。当在对齐板与堆叠薄片的最上面薄片的上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对齐板A在图1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移动时,对齐板A的底面与堆叠薄片的最上面薄片发生摩擦。这导致薄片上的调色剂发生分离,由此担心图像质量的劣化。此外,当附着有调色剂的对齐板的底面接触其它薄片时,将使得调色剂附着至该薄片,由此担心图像质量的劣化。此外,即使在没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地方,薄片表面也与对齐板发生摩擦,并且薄片质量可能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能够防止损坏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薄片的薄片堆叠设备。此外,本说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能够防止使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薄片的图像质量劣化的薄片堆叠设备。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薄片堆叠设备,包括排出单元,用于排出薄片;堆叠托盘,用于堆叠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薄片;对齐单元,用于使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与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对齐,其中所述对齐单元包括第一对齐构件和第二对齐构件,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端相接触以使薄片对齐;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叠在所述第一薄片上的情况下,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对薄片进行图像形成;排出单元,用于排出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堆叠托盘,用于堆叠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薄片;对齐单元,用于进行对齐操作,以使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与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对齐,其中所述对齐单元包括第一对齐构件和第二对齐构件,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端相接触以使薄片对齐;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叠在所述第一薄片上的情况下,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图I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3示出操作显示单元。图4A和4B是自动整理器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自动整理器的结构的框图。图6A和6B示出堆叠托盘和对齐板的位置。图7示出自动整理器中的薄片输送。图8A 8D示出整理(sort)模式时的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操作。图9A 9G示出移位整理(shift sort)模式时的堆叠托盘上的薄片对齐操作。图IOAlOC示出自动整理模式选择画面。图11示出薄片进给托盘选择画面。图12A和12B示出原稿尺寸混合堆叠模式设置画面。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薄片排出操作的流程图。图14是示出对齐处理操作的流程图。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薄片排出操作的流程图。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三典型实施例的薄片排出操作的流程图。图17示出将不同薄片宽度的多个薄片堆叠在一起时的对齐操作。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图I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设备10和用作薄片堆叠设备的自动整理器500。图像形成设备10配备有用于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器200和用于在薄片上形成所读取的图像的打印机350。原稿进给设备100从第一页开始逐一进给面朝上设置在原稿托盘101上的原稿,并且将原稿输送至稿台玻璃102上的预定读取位置。然后,原稿进给设备100将原稿排出至排出托盘112上。此时,扫描器单元104固定在预定读取位置。当原稿穿过读取位置时,由扫描器单元104读取原稿的图像。更具体地,当原稿穿过读取位置时,利用扫描器单元104的灯103的光来照射原稿,并且经由镜105、106和107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引导至透镜108。穿过透镜108的光在图像传感器109的摄像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该图像转换成图像数据并输出该图像数据。将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数据作为视频信号输入至打印机350的曝光单元110。打印机350的曝光单元110基于从图像读取器200输入的视频信号来调制激光束并且输出调制后的激光束。激光束在利用多面镜进行扫描的同时被施加至感光鼓111。在感光鼓111上形成与所扫描的激光束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利用从显影装置113供给的显影剂将感光鼓1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为显影剂图像。利用拾取辊127或128从设置在打印机350内的上侧盒114和下侧盒115进给薄 片。利用薄片进给辊129或薄片进给辊130将所进给的薄片输送至定位辊126。当薄片的前端到达定位棍126时,以预定时刻来驱动定位棍126,并且将薄片输送至感光鼓111和转印单元116之间的间隙。利用转印单元116将感光鼓111上所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至所进给的薄片。将转印有显影剂图像的薄片输送至定影单元117,其中定影单元117通过对薄片加热和加压来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在该薄片上。利用挡板121和排出辊118将穿过定影单元117的薄片从打印机350排出至图像形成设备的外部(自动整理器500)。在薄片的两面上均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薄片经由反转路径122输送至双面输送路径124,并且进一步将薄片再次输送至定位辊126。参考图2的框图说明整体控制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器的结构和整体系统结构。图2是示出用于整体控制图I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如图2所示,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电路单元900,并且CPU电路单元900包括CPU 901、只读存储器(ROM) 902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903。CPU 901是用于进行整个图像形成系统的基本控制的CPU,以及写入了控制程序的ROM 902和用于进行处理的RAM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连接至CPU 901。CPU 901利用ROM 902中所存储的控制程序来整体地控制各种控制单元911、921、922、904、931、941和951。RAM 903临时存储控制数据并且用作控制中所涉及的计算处理的工作区域。原稿进给设备控制单元911基于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命令来控制原稿进给设备100的驱动。图像读取器控制单元921控制扫描器单元104和图像传感器109等的驱动,并且将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信号传送至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在将来自图像传感器109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进行各处理,并且将数字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以将视频信号输出至打印机控制单元931。此外,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对从计算机905经由外部接口(I/F) 904所输入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各种处理,并且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以将视频信号输出至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的处理操作由CPU电路单元900进行控制。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基于所输入的视频信号来控制曝光单元110和打印机350,并且进行图像形成和薄片输送。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安装在自动整理器500中,并且经由与CPU电路单元900的信息交换来控制整个自动整理器的驱动。以下详细说明该控制的内容。操作显示装置控制单元941在操作显示装置400和CPU电路单元900之间交换信息。操作显示装置400包括用于设置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各种功能的多个键以及用于显示表示设置状态的信息的显示单元等。将与各键相对应的键信号输出至CPU电路单元900,并且基于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信号而在操作显示装置400上显示相应的信息。图3示出图I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操作显示装置400。配置在操作显示装置400上的按键包括用于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键402、用于中断图像形成操作的停止键403、用于数值设置的数字键40Γ413、清除键415和复位键416等。此外,还配置有在其表面上形成触摸面板的显示单元420,从而可以在画面上形成软键。作为后处理模式,本图像形成设备具有诸如非整理模式、整理模式、移位整理模式和装订整理模式(装订模式)等的各种处理模式。通过来自操作显示装置400的输入操作进行这些处理模式的设置等。例如,当设置后处理模式时,在图3所示的初始画面上选择“自动整理”键417。然后,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菜单选择画面,并且可以利用选择画面来进行处理模式的设置。参考图4A和4B说明自动整理器500的结构。图4A和4B是示出图I的自动整理 器50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A是自动整理器500的正面图,以及图4B示出从薄片排出侧观察的自动整理器500中所包括的堆叠托盘701。自动整理器500进行诸如以下处理等的各种薄片后处理顺次取入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并且将多个薄片对齐并装订成一束的处理;以及利用订书钉装订薄片束的后端的装订。自动整理器500经由输送辊对511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取入至输送路径520。经由输送棍对512、513和514来输送输送棍对511所取入的薄片。输送路径传感器570、571、572和573被设置在输送路径520中,各自用于检测薄片的通过。输送辊对512与输送路径传感器571 —起设置在移位单元580中。移位单元580可以利用如下所述的移位马达M5在与输送方向垂直的薄片宽度方向上使薄片移动。如果在输送辊对512夹持薄片的状态下驱动移位马达M5,则薄片可能在进行输送的同时在宽度方向上偏移。在移位整理模式中,针对每一复制件,薄片束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移位。偏移量在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向前移位(前侧移位)的情况下为15mm或者在向里移位(里侧移位)的情况下为15mm。在没有移位指定的情况下,将薄片排出至与前侧移位的情况相同的位置。当经由输送路径传感器571的输入检测到薄片已通过移位单元580时,自动整理器500驱动移位马达M5,并且将移位单元580恢复至中心位置。在输送棍对513和514之间,配置有用于将由输送棍对514反转输送的薄片引导至缓冲路径523的切换挡板540。利用后述的螺线管SLl来驱动切换挡板540。在输送辊对514和515之间,配置有用于在上侧薄片排出路径521和下侧薄片排出路径522之间切换输送路径的切换挡板541。切换挡板541利用后述的螺线管SL2进行驱动。当将切换挡板541切换至上侧薄片排出路径521侧时,利用缓冲马达M2所驱动的输送辊对514将薄片引导至上侧薄片排出路径521,并且利用薄片排出马达M3所驱动的输送辊对515将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上。输送路径传感器574设置在上侧薄片排出路径521上,并且用于检测薄片的通过。当将切换挡板541切换至下侧薄片排出路径522侧时,利用缓冲马达M2所驱动的输送辊对514将薄片引导至下侧薄片排出路径522。利用薄片排出马达M3所驱动的输送辊对517和518将薄片进一步引导至处理托盘630。输送路径传感器575和576设置在下侧薄片排出路径522中,并且用于检测薄片的通过。
利用束排出马达M4所驱动的束排出辊对680,根据后处理模式将引导至处理托盘630的薄片排出至处理托盘630或堆叠托盘700上。另外,如图4B所示,在堆叠托盘701上配置对齐板711a(第一对齐构件)和711b (第二对齐构件)。对齐板711a和711b用作用于使排出至堆叠托盘711上的薄片的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齐的对齐构件。同样,如图4B所示,在堆叠托盘700上配置对齐板710a和710b。对齐板710a和710b使排出至堆叠托盘700上的薄片的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齐。可以分别利用后述的下侧托盘对齐马达Ml I和M12来使对齐板710a和710b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将对齐板710a配置在前侧,以及将对齐板710b配置在里侧。以相同的方式分别利用后述的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和MlO来驱动对齐板711a和711b。将对齐板711a配置在前侧,以及将对齐板711b配置在里侧。此外,分别利用上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和下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4,使对齐板710和711在对齐位置(图6A)和缩回位置(图6B)之间围绕对齐板轴712垂直移动。 利用后述的托盘升降马达M15和M16来升降堆叠托盘700和701。利用后述的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来检测托盘表面或托盘上的最上面薄片的表面。通过根据来自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的输入来驱动托盘升降马达M15和M16,自动整理器500进行控制,以使得托盘表面或托盘上的最上面薄片的表面总是处于固定位置。此外,堆叠托盘700和701利用薄片有无检测传感器730和731来检测堆叠托盘700和701上是否存在薄片。参考图5说明用于控制自动整理器500的驱动的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的结构。图5是示出图2的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的结构的框图。如图5所示,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包括CPU 952、R0M953和RAM 954等。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与CPU电路单元900进行通信以进行诸如命令的发送和接收以及作业信息和薄片传送通知等的数据交换,并且执行ROM 953中所存储的各种程序以控制自动整理器500的驱动。说明自动整理器500所包括的各种输入和输出功能。自动整理器500配备有用于驱动输送薄片用的输送辊对51广513的如下部件入口马达Ml、缓冲马达M2、薄片排出马达M3、移位马达M5、螺线管SLl和SL2、以及输送路径传感器570 576。此外,作为用于驱动处理托盘630的各种构件的单元,自动整理器500配备有用于驱动束排出辊680的束排出马达M4、用于驱动对齐构件641的对齐马达M6和M7、以及用于升降摇动引导件的摇动引导件马达M8。此外,自动整理器500配备有用于升降堆叠托盘700和701的托盘升降马达M15和M16、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以及薄片有无检测传感器730和731。此外,自动整理器500配备有堆叠托盘上的对齐操作用的如下部件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和M10、下侧托盘对齐马达Mll和M12、上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以及下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 14。首先,参考图3、7、8A 8D、10A 10C和11说明整理模式中的薄片流程。当用户在图像形成设备10的操作显示装置400上在图3所示的初始画面上按下“薄片选择”键418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如图11所示的薄片进给盒选择画面。用户选择要用于作业的薄片。在该情况下,选择“A4”尺寸。当用户在图像形成设备10的操作显示装置400上在图3所示的初始画面上选择“自动整理”键417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如图IOA所示的自动整理菜单选择画面。当用户在图IOA中选择了“整理”键的状态下按下确认键时,设置整理模式。如果针对每一组复制件薄片束存在偏移,则用户选择“移位”键,并且在该状态下,按下确认键。然后,设置移位模式。当用户指定整理模式并且输入作业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 901向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通知诸如薄片尺寸和选择了整理模式的事实等的与作业相关的信息。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在一个打印作业中排出薄片之后,对下一打印作业的薄片进行移位操作以使得该薄片的排出位置与前一作业的薄片的排出位置不同。将各打印作业的这种移位操作称为作业间移位。当将薄片P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至自动整理器500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 901向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通知要开始薄片的传送。此外,CPU 901 向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通知诸如薄片移位信息和薄片宽度信息等的薄片信息。当通知开始薄片传送时,CPU 952驱动入口马达Ml、缓冲马达M2和薄片排出马达M3。结果,如图7所示,转动输送辊对511、512、513、514和515,并且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P取入自动整理器500中,并在自动整理器500中进行输送。当输送路径传感器571检测到薄片时,意味着输送辊对512夹持薄片P,从而CPU952通过驱动移位马达M5来移动移位单元580并且使薄片在宽度方向上偏移。如果从CPU 901通知的薄片信息中所包括的移位信息是“无移位指定”,则将薄片整体向前侧偏移15mm。当利用螺线管SL2将切换挡板541转动至如图7所示的位置时,将薄片P引导至上侧薄片排出路径521。当输送路径传感器574检测到薄片P的后端的通过时,CPU 952驱动薄片排出马达M3以使得输送辊对515以适于堆叠的速度进行转动,并且将薄片P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上。参考图8A1D,与前侧移位操作相关地说明整理模式时的对齐操作。图8A 8D示出从薄片排出侧观察的堆叠托盘701。一对对齐板711a和711b在开始作业之前在图8A所示的初始位置处待机。当开始作业时,如图8B所示,前侧对齐板711a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移动至对齐待机位置,其中,对齐待机位置与前侧薄片端位置Xl相隔了预定量M,前侧薄片端位置Xl与中心位置相隔了通过相加移位量Z和薄片宽度的一半W/2所获得的距离。对齐板711a保持在对齐待机位置处待机,直到排出薄片为止。里侧对齐板71 Ib在与里侧薄片端位置X2相隔预定量M的对齐待机位置处待机,其中,里侧薄片端位置X2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相隔了通过从薄片宽度的一半W/2减去移位量Z所获得的距离。当在将薄片P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之后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如图SC所示,前侧移位板711a向着堆叠托盘的中心移动了预定推进量2M,从而使得薄片P抵接处于停止的里侧对齐板711b。结果,将薄片P向对齐板711b侧移位了预定量Μ。当在薄片P抵接对齐板711b之后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如图8D所示,对齐板711a移动至对齐待机位置。对齐板711a在远离薄片P的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两倍的预定量M,即移动了 2M,并且保持待机,直到将下一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为止。当偏移量Z是15mm,并且预定量M是5mm时,前侧对齐板711a在对齐操作时将薄片P推进了 5mm,以使得对齐操作后的薄片的偏移量是10mm。重复上述操作,并且每当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上时,都进行薄片对齐。接着参考图3、7、9A 9G和IOA IOC说明薄片整理模式中的薄片流程。当在图IOB所示的自动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上选择了 “整理”键和“移位”键的状态下按下确认键时,设置移位整理模式。当用户指定移位整理模式并且输入作业时,如整理模式的情况那样,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 901向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通知选择移位整理模式。以下说明三个薄片构成一组复制件的情况下的移位整理模式中的操作。当将薄片P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至自动整理器500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 901向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 952通知开始薄片传送。
当通知开始薄片传送时,CPU 952驱动入口马达Ml、缓冲马达M2和薄片排出马达M3。结果,如图7所示,转动输送辊对511、512、513、514和515,并且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P取入自动整理器500中,并在自动整理器500中进行输送。当输送路径传感器571检测到输送辊对512夹持薄片P时,CPU952通过驱动移位马达M5来移动移位单元580以使薄片偏移。当从CPU 901通知的薄片移位信息表示“前侧”时,将薄片向前侧偏移15_,并且当该信息表示“里侧”时,将薄片向里侧偏移15_。将切换挡板541转动至由螺线管SL2所示的位置,并且将薄片P引导至上侧薄片排出路径521。当输送路径传感器574检测到薄片P的后端的通过时,CPU 952驱动薄片排出马达M3以使得输送辊对515以适于堆叠的速度进行转动,并且将薄片P排出至堆叠托盘701 上。参考图9A、G,与将移位方向从前侧改变为里侧的情况相关地说明移位时的对齐板的操作。图9A 9G示出从薄片排出侧观察的堆叠托盘701。如图9A所示,当前侧对齐板711a的移动操作完成时,如图9B所示,对齐板711a和711b以远离堆叠托盘701的方式垂直地相隔预定量。接着,对齐板711a和711b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至下一薄片对齐待机位置。如图9C所示,前侧对齐板711a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移动至对齐待机位置,其中,对齐待机位置与前侧薄片端位置X I相隔了预定量M,前侧薄片端位置Xl与中心位置相隔了通过从移位宽度的一半W/2减去移位量Z所获得的距离。里侧对齐板711b从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移动至对齐待机位置,其中,对齐待机位置与里侧薄片端位置X2相隔了预定量M,里侧薄片端位置X2与中心位置相隔了通过相加移位量Z和薄片宽度的一半W/2所获得的距离。当完成了向着对齐待机位置的移动时,如图9D所示,对齐板711a和711b向着堆叠托盘701垂直地移动预定量,并且保持待机,直到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为止。此时,对齐板711a与已经堆叠的薄片的上表面接触。如图9E所示,当在将薄片P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之后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如图9F所示,对齐板711b向着堆叠托盘的中心移动了预定推进量2M,并且使得薄片P抵接对齐板71 la。当在该状态下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如图9G所示,对齐板71 Ib在与堆叠托盘中心相对的方向上移动了预定推进量2M,并且保持待机,直到下一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为止。如上所述,当改变移位方向时,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临时使对齐板与堆叠托盘在向上方向上将分开,然后在改变对齐位置之后使对齐板下降,并且每当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上时,都进行薄片对齐。当用户在图IOA所示的自动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上选择“排出目的地选择”键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如图IOC所示的薄片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当用户选择排出目的地并且按下确认键时,选择排出目的地,并且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如图IOA所示的自动整理菜单选择画面。对在堆叠托盘上堆叠宽度不同的多个薄片的不同宽度混合堆叠进行说明。当用户在图3的画面上按下“薄片选择”键418时,显示如图11所示的薄片进给托盘选择画面。当用户选择“自动选择”键时,设置自动薄片选择模式。自动薄片选择模式是自动选择尺寸与原稿尺寸相对应的薄片的模式。
接着,当用户按下“应用模式”键419时,显示如图12A所示的应用模式选择画面。接着,当用户按下图12A中的“原稿尺寸混合堆叠”键时,显示如图12B所示的原稿尺寸混合堆叠画面。接着,当用户选择“不同宽度”键并且按下确认按钮时,设置不同宽度混合模式。当用户在该状态下按下开始键402时,逐一进给堆叠在自动原稿进给器(ADF) 100上的多个原稿,并且自动选择用于容纳尺寸与各原稿相对应的薄片的薄片进给托盘,并进给薄片。结果,将宽度不同的多个薄片堆叠在堆叠托盘上。另外,不仅在复制原稿图像的情况下而且在接收和打印计算机所准备的数据的情况下,如果存在图像尺寸不同的页,则将不同宽度的多个薄片堆叠在堆叠托盘上。尽管上述不同宽度混合堆叠涉及一个打印作业,但后述的不同宽度混合堆叠也可以涉及两个打印作业。当用户在图3所示的画面上选择“薄片选择”键418时,显示如图11所示的薄片进给托盘选择画面。这里,假定用户选择了“A4”进给托盘。当在该状态下执行图像形成时,将A4尺寸的薄片堆叠在堆叠托盘上。接着,假定用户已经在图3的画面上选择了“薄片选择”键418并且在图11所示的画面上选择了“B5”进给托盘。当在没有改变薄片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执行图像形成时,将B5尺寸的薄片堆叠在前一打印作业中已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A4尺寸的薄片上。另外,不仅在复制原稿图像的情况下而且在接收和打印计算机所准备的数据的情况下,如果在打印作业中所使用的薄片的尺寸不同,则将不同宽度的多个薄片堆叠在堆叠托盘上。参考图13的流程图说明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所执行的薄片排出操作。在以下说明中,将CPU 952将要确定是否对其进行对齐处理的薄片称为对象薄片。关于对象薄片之前的薄片(前一薄片),已经确定了是否对该薄片进行对齐处理。在步骤S1001中,CPU 952判断是否从CPU 901接收到薄片信息。薄片信息包括关于薄片是否是作业的第一个薄片或者作业的最终薄片的作业信息;薄片宽度W;以及偏移量Z。此外,该信息可以是关于单个作业的薄片信息或涵盖多个作业的薄片信息。当接收到薄片信息时(步骤S100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002,并且当未接收到薄片信息时(步骤S1001中为“否”),再次重复进行步骤S1001中的处理。
在步骤S1002中,CPU 952基于薄片宽度W和偏移量Z,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图8B所示的前侧薄片端位置XI,并且将所计算出的值存储在RAM 954中。然后,处理进入步骤
51003。Xl=ff/2+Z在步骤S1003中,CPU 952基于薄片宽度W和偏移量Z,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图8B所示的里侧薄片端位置X2,并且将所计算出的值存储在RAM 954中。然后,处理进入步骤
51004。X2=ff/2-Z·
在步骤S1004中,CPU 952基于来自薄片有无检测传感器730和731的输入来判断堆叠托盘上是否存在薄片。当判断为不存在薄片时(步骤S100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005,并且当判断为存在薄片时(步骤S100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009。在步骤S1005中,CPU 952将RAM 954中存储的用于存储作为第一薄片的前一薄片的宽度的变量w初始化为0,并且将用于存储对前一薄片是否进行了对齐操作的变量fig设置为TRUE (真)。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06。在步骤S1006中,CPU 952将RAM 954中存储的用于存储是否对作为第二薄片的对象薄片进行对齐操作的变量Flg设置为TRUE。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07。在步骤S1007中,CPU 952执行后述的对齐处理(图14),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1008。在步骤S1007中,CPU 952对将变量Flg设置为TRUE的薄片进行对齐操作,并且不对将变量Flg设置为FALSE (假)的薄片进行对齐操作。参考图14的流程图说明对齐处理。在步骤SlOO中,CPU 952参考Flg值。如果变量Flg设置为TRUE (步骤SlOO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1,以及,如果变量Flg设置为FALSE (步骤SlOO中为“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I 19。在步骤SlOl中,CPU 952基于薄片信息来判断对象薄片是否是打印作业的第一个薄片,或者基于fig值来判断前一薄片是否是进行了对齐操作的薄片。如果对象薄片是作业的第一个薄片或者如果变量fig设置为FALSE (步骤SlOl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2。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I 10。在步骤S102中,CPU 952驱动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和MlO以及上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 13,以将对齐板711从图8A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至图SB所示的待机位置。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3。在步骤S103中,CPU 952基于输送路径传感器574的输出来判断是否检测到薄片后端(OFF边缘)。如果检测到薄片后端(步骤S103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4。如果未检测到薄片后端(步骤S103中为“否”),则再次重复步骤S103中的处理。在步骤S104中,CPU 952判断自检测到薄片后端起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段。如果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步骤S104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5,而如果未经过预定时间段(步骤S104中为“否”),则再次重复步骤S104中的处理。在步骤S105中,CPU 952根据薄片信息中所包括的偏移量Z来判断薄片移位方向。当偏移量Z等于或大于O时(步骤S105中为“是”),判断为要进行前侧移位,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106。而当偏移量Z小于O时(步骤S105中为“否”),判断为要进行里侧移位,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lll。
在步骤S106中,如图8C所示,CPU 952使对齐板711a向着堆叠托盘的中心移动,并且驱动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以使薄片P抵接处于停止的对齐板711b,从而进行对齐操作。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7。在步骤S107中,CPU 952判断自对齐板711a的移动起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段。如果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步骤S107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8。如果未经过预定时间段(步骤S107中为“否”),则再次重复步骤S107中的处理。在步骤S108中,如图8D所示,CPU 952驱动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以使对齐板711a在薄片宽度方向上沿着远离薄片P的方向移动。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9。在步骤S109中,CPU 952基于薄片信息来判断对象薄片是否是作业的最终薄片。如果对象薄片是作业的最终薄片(步骤S109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20。而如果对象薄片不是作业的最终薄片(步骤S109中为“否”),则对齐处理完成,并且处理返回至图13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08。
在步骤Slll中,CPU 952使对齐板711b在宽度方向上向着堆叠托盘的中心移动,并且驱动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 10以使薄片抵接处于停止的对齐板711a。然后,处理进入步骤 S112。在步骤S112中,CPU 952判断自对齐板711b的移动起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段。如果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步骤S112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13。而如果未经过预定时间段(步骤S112中为“否”),则再次重复步骤S112中的处理。在步骤S113中,CPU 952驱动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lO以使对齐板711b在薄片宽度方向上沿着远离薄片P的方向移动,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109。在步骤SllO中,CPU 952将对象薄片的偏移量Z和前一薄片的偏移量z进行比较,并且将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W和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W进行比较。当偏移量Z等于偏移量z并且薄片宽度W等于薄片宽度w时(步骤SllO中为“是”),将对象薄片堆叠在与前一薄片相同的位置处,以使得处理进入步骤S103。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114以改变对齐板711的待机位置。在步骤S114中,如图9B所示,CPU 952驱动上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以使对齐板711a和711b与堆叠托盘701相隔预定量。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15。在步骤S115中,CPU 952判断上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的驱动是否完成。如果驱动完成(步骤S115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16。否则(步骤S115中为“否”),再次重复步骤SI 15中的处理。在步骤S116中,CPU 952驱动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和MlO以使对齐板711a和71 Ib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至下一薄片用的对齐待机位置。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17。在步骤S117中,CPU 952判断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和MlO的驱动是否完成。如果驱动完成(步骤S117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18。否则(步骤S117中为“否”),再次重复步骤SI 17中的处理。在步骤S118中,如图9D所示,CPU 952驱动上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3以使对齐板711a和711b向着堆叠托盘701移动预定量。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3。在步骤S119中,CPU 952基于变量fig的设置来判断前一薄片是否进行了对齐操作。如果前一薄片进行了对齐操作,换句话说,如果变量fig设置为TRUE(步骤S119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20。否则(步骤S119中为“否”),对齐处理完成。在步骤S120中,CPU 952驱动上侧托盘对齐马达M9和MlO以及上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 13以使对齐板711a和711b移动至图8A所示的初始位置。然后,对齐处理完成。在上述的本典型实施例中,尽管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701上,但在薄片排出至堆叠托盘700上时也进行相同的操作。在该情况下,CPU 952基于输送路径传感器576的输出来检测薄片后端,并且驱动下侧托盘对齐马达Mll和M12以及下侧托盘对齐板升降马达M14来进行对齐操作。·返回参考图13,在步骤S1008中,CPU 952用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W代替W,用前侧薄片端位置Xl代替Xl,用里侧薄片端位置X2代替X2,用变量Flg代替f lg,并且用变量Z代替z,然后处理完成。在步骤S1009中,CPU 952判断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W是否等于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W。如果这两个薄片宽度彼此相等(步骤S1009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10。否则(步骤S1009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011。在步骤S1010中,CPU 952基于变量fig的设置来判断前一薄片是否进行了对齐操作。如果变量fig设置为TRUE( S卩,在进行了对齐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10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1006。如果变量Hg设置为FALSE (即,在不进行对齐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10中为“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1011。在步骤SlOll中,CPU 952将变量Flg设置为FALSE以不对对象薄片进行任意对齐操作,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1007。例如,进行如下假定选择“上侧托盘”(堆叠托盘701)作为排出目的地,在堆叠托盘701上没有薄片的状态下,将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五个薄片的尺寸设置为“A4”,并且将第三个和第四个薄片的尺寸设置为“B5”。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薄片,将变量Flg设置为TRUE,以使得对第一个和第二个薄片进行对齐操作,而针对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薄片,将变量Flg设置为FALSE,以使得不对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薄片进行对齐操作。以这种方式,当在堆叠托盘上堆叠薄片宽度与已堆叠在该堆叠托盘上的薄片的薄片宽度不同的薄片时,如在A4尺寸的薄片上堆叠B5尺寸的薄片的情况那样,不进行对齐操作。因此,不担心对齐板与已堆叠薄片发生摩擦,从而可以防止已堆叠薄片的质量劣化。在堆叠托盘上堆叠薄片宽度与已堆叠在该堆叠托盘上的薄片的薄片宽度不同的薄片的情况下禁止一律进行对齐操作的原因在于便于进行控制。参考图15的流程图说明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所执行的薄片排出操作。在图13所示的第一典型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9中,当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与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不同时,不对对象薄片一律进行对齐操作。第二典型实施例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当要排出的薄片的宽度大于前一薄片的宽度时,对对象薄片进行对齐操作。在图15的流程图中,步骤S200fS2011的处理与图13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lOOfSlOll的处理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在步骤S2009中,当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W与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w不同时(步骤S2009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2012。在步骤S2012中,CPU 952判断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W是否大于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W。当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W大于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W时(步骤S201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2013。否则(步骤S2012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2014。在步骤S2013中,CPU 952将变量Flg设置为TRUE,以对对象薄片进行对齐操作。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007。另一方面,在步骤S2014中,CPU 952将变量Flg设置为FALSE,以不对对象薄片进行对齐操作。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007。随后的操作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操作相同。例如 ,进行如下假定选择“上侧托盘”(堆叠托盘701)作为排出目的地,在堆叠托盘701上没有薄片的状态下,将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五个薄片的尺寸设置为“A4”,并且将第三个和第四个薄片的尺寸设置为“B5”。针对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五个薄片,将变量Flg设置为TRUE,以使得对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五个薄片进行对齐操作。而针对第三个和第四个薄片,将变量Flg设置为FALSE,以使得不对第三个和第四个薄片进行对齐操作。以这种方式,在要堆叠在已堆叠薄片上的薄片的薄片宽度小于已堆叠薄片的薄片宽度的情况下,如在A4尺寸的薄片上堆叠B5尺寸的薄片的情况那样,不对较小宽度的薄片进行对齐操作。对较大宽度的薄片进行对齐操作。由此,不担心对齐板与已堆叠薄片发生摩擦,从而可以防止已堆叠薄片的质量劣化。如果要堆叠在已堆叠薄片上的薄片的薄片宽度大于已堆叠薄片的薄片宽度,如在B5尺寸的薄片上堆叠A4尺寸的薄片的情况那样,对较大宽度的薄片同样进行对齐操作。结果,可以在不担心对齐板与已堆叠薄片发生摩擦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对齐操作,并且可以在不同宽度混合堆叠的情况下获得对齐物。参考图16的流程图说明根据第三典型实施例的自动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所执行的薄片排出操作。在图13所示的第一典型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9中,当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与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不同时,不对对象薄片一律进行对齐操作。第三典型实施例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考虑到前一薄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堆叠位置和对象薄片的偏移方向来判断是否对对象薄片进行对齐操作。在图16的流程图中,步骤S3001 S3004和步骤S3006 S3011中的处理与图13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01 S1004和步骤S1006 SlOll中的处理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在步骤S3004中,当判断为在堆叠托盘上不存在薄片时(步骤S300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3005。在步骤S3005中,CPU952在RAM 954中,分别将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W、前一薄片的前侧薄片端位置Xl和前一薄片的里侧薄片端位置x2初始化为O并且将变量fig设置为TRUE。随后的操作与图13的流程图中的操作相同。在步骤S3009中,如果判断为对象薄片的薄片宽度W与前一薄片的薄片宽度w不同(步骤S3009中为“否”),则在步骤S3012中,CPU 952基于偏移量Z的值来判断对象薄片是设置为前侧移位还是里侧移位。当偏移量Z是正值时(步骤S3012中为“是”),判断为要进行前侧移位,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3013。当偏移量Z是负值时(步骤S3012中为“否”),判断为要进行里侧移位,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3016。在步骤S3013中,CPU 952基于变量fig的设置来判断前一薄片是否进行了对齐操作,并且同时,将堆叠对象薄片时的前侧薄片端位置Xl与前一薄片的前侧薄片端位置Xl进行比较。当前侧薄片端位置Xl等于或大于前侧薄片端位置Xl时,即使进行对齐处理,对齐板711a也不在已堆叠的前一薄片上移动。另一方面,当前侧薄片端位置Xl小于前侧薄片端位置xl时,如果进行对齐处理,则对齐板711a将在前一薄片上移动。由此,当前侧薄片端位置Xl等于或大于前侧薄片端位置xl并且将变量fig设置为TRUE时(步骤S301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3014。否则(步骤S3013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3015。在步骤S3014中,CPU 952将变量Flg设置为TRUE。随后步骤中的处理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处理相同。另一方面,在步骤S3015中,CPU 952将变量Flg设置为FALSE。随后步骤中的处理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处理相同。在步骤S3016中,CPU 952基于变量fig的设置来判断前一薄片是否进行了对齐操作,并且同时,将堆叠对象薄片时的里侧薄片端位置X2和前一薄片的里侧薄片端位置x2进行比较。当里侧薄片端位置X2不在里侧薄片端位置x2的内侧(靠近中心)时,如果进行对齐处理,则对齐板711b不在已堆叠的前一薄片上移动。另一方面,在里侧薄片端位置X2在里侧薄片端位置x2的内侧的情况下,如果进行对齐处理,则对齐板711b将在前一薄片上移动。由此,如果里侧薄片端位置X2不在里侧薄片端位置x2的内侧并且变量Hg设置为TRUE (步骤S3016中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3017。否则(步骤S3016中为“否”), 处理进入步骤S3018。在步骤S3017中,CPU 952将变量Flg设置为TRUE。随后步骤中的处理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处理相同。另一方面,在步骤S3018中,CPU 952将变量Flg设置为FALSE。随后步骤中的处理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处理相同。例如,进行如下假定选择“上侧托盘”(托盘701)作为排出目的地,并且将第一作业的薄片尺寸设置为“A4”并将第二作业的薄片尺寸设置为“信纸”。此外,假定在堆叠托盘701上不存在薄片。在该情况下,第一作业的薄片与第二作业的薄片在移位方向上不同。假定第一作业的薄片进行前侧移位,第二作业的薄片进行里侧移位。在该情况下,在对齐第一作业的A4尺寸的薄片时,前侧的对齐板711a移动。在对齐第二作业的信纸尺寸的薄片时,里侧的对齐板711b移动。与A4尺寸的薄片的里侧薄片端位置相比,发生偏移并被排出的信纸尺寸的薄片的里侧薄片端位置处于距离堆叠托盘中心更远的位置处。换句话说,第二作业的薄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不位于第一作业的薄片的两端的位置的内侧,由此针对第一作业和第二作业的薄片,将变量Flg设置为TRUE。结果,还可以对第二作业的薄片进行对齐操作。换句话说,当要在已堆叠薄片上堆叠薄片宽度比已堆叠薄片小的薄片时,可以对薄片进行对齐操作。此外,例如,进行如下假定选择“上侧托盘”(堆叠托盘701)作为排放目的地,并且将第一作业的薄片尺寸设置为“A4”,并将第二作业的薄片尺寸设置为“B5”。此外,假定在堆叠托盘701上不存在薄片。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一作业的薄片进行前侧移位并且第二作业的薄片进行里侧移位,第二作业的薄片的两个侧端的位置也位于第一作业的薄片的两个侧端位置的内侧。因此,禁止对第二作业的薄片进行对齐操作。由此,不担心对齐板与已堆叠薄片发生摩擦,从而可以防止已堆叠薄片的质量劣化。可以将本发明应用至允许用户选择根据上述第一典型实施例 第三典型实施例的排出操作之一的系统。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可以单独地或者以任意适当组合来提供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各特征以及(适当情况下的)权利要求和附图 。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堆叠设备,包括 排出单元,用于排出薄片; 堆叠托盘,用于堆叠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薄片; 对齐单元,用于使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与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对齐,其中所述对齐单元包括第一对齐构件和第二对齐构件,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端相接触以使薄片对齐;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叠在所述第一薄片上的情况下,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第二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则所述控制单元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以及如果所述第二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则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对齐单元进行所述对齐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所述第二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端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端的内侧,则所述控制单元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中的一个对齐构件保持与所述第一薄片的上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对齐单元使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中的另一个对齐构件抵接所述第二薄片的侧端以使所述第二薄片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禁止对所述第一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则所述控制单元也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片堆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齐单元还包括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用于使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上升或下降, 其中,如果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则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上升,以使得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薄片的上表面分离开。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对薄片进行图像形成; 排出单元,用于排出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 堆叠托盘,用于堆叠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薄片; 对齐单元,用于进行对齐操作,以使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与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对齐,其中所述对齐单元包括第一对齐构件和第二对齐构件,所述第一对齐构件和所述第二对齐构件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端相接触以使薄片对齐;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堆叠托盘所堆叠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叠在所述第一薄片上的情况下,禁止对所述第二薄片进行所述对齐单元的 对齐操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薄片堆叠设备包括对齐单元,所述对齐单元用于使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在与薄片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对齐。所述对齐单元包括第一对齐构件和第二对齐构件,第一对齐构件和第二对齐构件用于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第一对齐构件和第二对齐构件与堆叠托盘所堆叠的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侧端相接触以使薄片对齐。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已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第一薄片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同的第二薄片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偏移的方式堆叠在该第一薄片上的情况下,所述薄片堆叠设备禁止对第二薄片进行对齐单元的对齐操作。
文档编号B65H31/38GK102910480SQ20121027798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4日
发明者安藤裕, 西村俊辅, 横谷贵司, 加藤仁志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