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堆叠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104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片堆叠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叠薄片的薄片堆叠装置,更特别地,本 发明涉及一种薄片堆叠装置,在该薄片堆叠装置中,当开闭装 置主体的盖时可以折叠排出托盘,当关闭盖时使排出托盘延伸, 并且当打开盖时折叠排出托盘,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薄片 堆叠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一种从装置主体排出在装置主体中形成图像 的记录纸张(薄片),并且在装置主体的排出托盘上堆叠这些薄 片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是复印机、传真机、 打印机以及具有这些机器的复合功能的机器。
作为排出托盘,存在以下托盘当记录薄片是A3尺寸及长 尺寸时,如有必要,可以使该托盘延伸,从而可以堆叠薄片, 并且可以处理长薄片。该盘被称为延伸托盘。
作为延伸托盘,存在一种固定式托盘,该托盘仅形成为板 状形状,如有必要,该托盘被装配和固定到装置主体的外壳的 一部分。存在一种转动式托盘,借助于转轴将该托盘安装到装 置主体的外部,使得该托盘可以转动,当不使用该托盘时,该 托盘与外部紧密接触,而当使用该托盘时,该托盘与外部分开 并且被打开。
作为转动式延伸托盘,存在一种开闭装置主体的开/闭式托 盘,该托盘形成外壳的一部分,并且还用作装置主体的盖。作 为开/闭式托盘,存在一种延伸式托盘,如有必要,该托盘可以 进一步被拉出,并且可以在装置被打开的状态下延伸(日本特开2006-188363号/>才艮)。
作为延伸托盘,存在一种托盘,在该托盘中,在转动盖的 位置处设置维护盖,当要更换装置主体中的盒或者要进行维修 时,该维护盖开闭装置主体。
近年来的图像形成装置要求节省空间,减小安装面积或者 占用面积。在装置主体的外壳的上部也被用作排出托盘的情况 下,由于装置主体的尺寸限制,难以确保可以堆叠长薄片的排 出托盘的长度。
通常,在具有固定式延伸托盘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 由于延伸托盘突出到装置主体侧,因此必须增加图像形成装置 占用的空间区域(占用区域)。
在具有转动式延伸托盘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当打开 延伸托盘时,延伸托盘从装置主体侧突出。因此,必须确保宽 的占用区域,如果未考虑打开延伸托盘时的占用区域,则不能 打开延伸托盘。
布置维护盖附近具有延伸托盘的图像形成装置时必须考虑 延伸托盘的开/闭量、延伸盖的移动量以及维护盖的开/闭量, 并且必须确保宽的占用区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片堆叠装置,在该装置中,当 打开或者关闭装置主体的盖时可以折叠排出托盘,能够安装可 以堆叠长薄片的排出托盘,并且不需要宽的占用区域或者宽的 安装面积,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薄片堆叠装置 的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内容
一种薄片堆叠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盖,其可以相对 于装置主体开闭;以及堆叠部,其上堆叠被排出的薄片;该堆
5叠部设置在装置主体和盖上,并且随着盖打开可以折叠堆叠部。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其在薄片上形
成图像;以及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之一所述的堆叠部。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堆叠装置,随着打开或者关闭装置主体
的盖可以折叠排出托盘,能够安装可以堆叠长薄片的排出托盘,
而不需要宽的安装面积,可以节省空间。
通过以下典型实施例的说明(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
征将变得明显。


图l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l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沿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当打开上盖并且折叠排出托盘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 侧视图5是图l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排出托盘的侧视图7是图6所示的排出托盘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 的剖视图8是被折叠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 图9是被折叠的排出托盘的侧视图10是图9所示的排出托盘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 的剖视图11是上盖与上游托盘之间的连接部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12是当关闭上盖时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的排出 托盘的剖视图;图13是当打开上盖时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的上盖和排出托盘的剖视图;图14是与图12对应的另一排出托盘的图;以及图15是当打开上盖并且折叠排出托盘时,图14所示的排出托盘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的剖视图,并且图15与图13对应。
具体实施方式
将基于

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一体 地结合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片堆叠装置。除非另外说明, 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部件的材 料、形状和相对布置。图l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2 是图l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侧视图。图3是沿记录纸张的 输送方向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当打开作为盖的上盖130并且折 叠排出托盘200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图l所示的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排出托 盘的侧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排出托盘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 向(薄片排出方向)截取的剖视图。图8是被折叠的排出托盘 的立体图。图9是被折叠的排出托盘的侧视图。图10是图9所示 的排出托盘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的剖视图。图11是上 盖130与上游托盘210之间的连接部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图12 是当关闭上盖130时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的排出托盘的 剖视图。图13是当打开上盖13 0时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截取 的上盖和排出托盘的剖视图。图像形成装置IOO(图1 )主要包括装置主体110、前盖120、 上盖130和排出托盘200。装置主体110 (图3)在其中的记录纸张(薄片)P上形成 彩色图像。基于来自外部的图像信息用激光扫描仪12的激光照 射装置主体中的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对应的感光鼓 lly、 llm、 llc和llb,进行调色剂显影,并且在感光鼓的外 周上形成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14在循环转印 带13上顺次叠加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且一次转印每种颜 色的调色剂图像。
由薄片供给辊16送出薄片盒15中的记录纸张,并且由一对 引出辊17引出记录纸张。记录纸张一旦被一对定位辊18接收, 歪斜供给就修正为直的供给,然后,记录纸张与转印带上的调 色剂图像对准,并且被送到二次转印辊19与转印带13之间的辊 隙。
二次转印辊19在转印带13上转印调色剂图像,并且在记录 纸张上二次转印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之 后,由定影装置20加热薄片,定影该调色剂图像,由一对排出 辊21和22输送薄片,并且将其排出到排出托盘200中并堆叠。
在上述结构中,感光鼓lly、 llm、 llc和llb、 一次转印 辊14和二次转印辊19构成图像形成部2 3 。
前盖120绕下部120a开闭装置主体110的前部。
轴132 (图12)从上盖130的后端部130a (图l)突出。轴 132与装置主体110的后端部110a接合,使得轴132从装置主体 110的上部的水平位置朝后方位置向上转动(图4)。因此,上 盖130相对于装置主体110开闭,并且打开装置主体的内部。
作为堆叠部的排出托盘200被分割成作为分割构件的四部 分,即上游托盘210、中间托盘220、下游托盘230以及作为上 盖130侧的堆叠部的 一部分的薄片堆叠部133。上盖130的薄片 堆叠部133也作为上盖130的一部分,并且还作为排出托盘200的一部分。下游托盘230被固定到装置主体110。这样,排出托 盘200设置在装置主体110上,并且上盖130横过作为上盖130 的转动支点的轴132,以形成连杆结构。尽管在本实施例中排 出托盘200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被分割成四部分,但是只要 排出托盘200#皮分割成两部分以上,本发明就不限于该结构。这些托盘(分割构件)彼此可转动地连接。于是,当打开 上盖13 0时可以折叠排出托盘2 0 0,当关闭上盖13 0时可以使排 出托盘200延伸。上游托盘210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箭头A的方向)的 上游端通过上游连接部211 (图ll和图12)与上盖130可转动地 连接,上游托盘210的下游端通过中间连接部212 (图7)与中 间托盘2 2 0可转动地连接。如图3和图ll至图13所示,薄片堆叠部133还作为上盖130 的一部分和排出托盘200的一部分。上游连^f妄部211布置在薄片 堆叠部133的下游。上游连接部211 (图ll和图12)具有从上游 托盘210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两侧突出的柱状 轴213。轴213与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形成在上盖130上的作 为引导部的长槽131可动地接合。将轴213从形成在长槽131的 一端中的容纳部233插入长槽131中。轴213可以从上盖130突 出,而长槽131可以形成在上游托盘210中。尽管本实施例的引 导部具有底部以增强其外观和强度,但是引导部可以是通孔。中间连接部212(图7)具有以下结构设置在中间托盘220 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两侧的半圆状轴容纳部 215与设置在上游托盘210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 的两侧的柱状突起214接合。轴容纳部215具有弹性,并且当轴 容纳部215容纳突起214时,开口 215a—打开就接着返回到初始 位置。突起214可以从中间托盘220突出,而轴容纳部215可以形成在上游托盘210中。
中间托盘220 (图7 )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的上游端通 过中间连接部212与上游托盘210可转动地连接,中间托盘220 的下游端通过下游连接部231与下游托盘230可转动地连接。
下游连接部231(图7)具有以下结构设置在中间托盘220 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两侧的半圆状轴容纳部 217与从下游托盘230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两 侧突出的柱状突起216接合。轴容纳部217具有弹性,并且当轴 容纳部217容纟内突起216时,开口 217a—打开就接着返回到初始 位置。突起216可以从中间托盘220突出,而轴容纳部217可以 形成在下游托盘230中。
通过固定爪232将下游托盘230固定到装置主体IIO。
在该结构中,中间连接部212 (图7 )和下游连接部231设 置在排出托盘200的下表面侧,从而可以在记录纸张堆叠面 200a上堆叠记录纸张。
中间连接部212 (图7)和下游连接部231的轴容纳部215 和217设置在中间托盘220的两端,使得开口 215a和217a指向 下。因此,当组装排出托盘200时,从上方将中间托盘220推入 突起214和216中,并且可以容易地安装轴容纳部215和217, 因此可以容易地执行组装操作。
上游连接部211 (图12和图11 )包括长槽131和轴213。于 是,排出托盘200的轴213由于其自重在长槽131中沿记录纸张 的排出方向向下游移动,排出托盘200在中间连接部212和下游 连接部231处弯曲,排出托盘200形成为整个排出托盘200凹下 为U形的形状,存在难以堆叠记录纸张的顾虑。因此,支撑肋 221从中间托盘220的下表面突出(图l),该支撑肋221抵靠装 置主体110的后端部110a,以防止排出托盘200形成为凹下形状。代替设置支撑肋,上游托盘的下游端210b (图7)和中间
托盘的上游端220a可以彼此抵靠、中间托盘的下游端220b和下 游托盘230的上游容纳部230a可以彼此抵靠,以避免该凹下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绕轴132打开上盖130(图ll和图12 ), 则上游连接部211与下游连接部231之间的距离减小。于是,上 游托盘210和中间托盘220跟随上盖130转动并且弯曲。上游托 盘210随着通过上游连接部211的轴213与上盖130的长槽131 之间的相对运动打开上盖130而移动,并且上游托盘210转动。 此时,上游托盘210绕中间连接部212转动并且移动。中间托盘 220绕下游连接部231沿与上盖130的打开方向相同的方向转 动。由于下游托盘230固定到装置主体110,因此不管上盖130 是打开动作还是关闭动作,下游托盘230都不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当打开上盖130时,排出托盘200的各元件 的位置关系如下
首先,作为第 一连接部的上游连接部211被设置成比作为 第二连接部的中间连接部212低,该上游连接部211使上游托盘 210与上盖13 0连接,该中间连接部212使作为另 一 分割构件的 中间托盘220与上游托盘210连接。
优选地,移除排出托盘200上的记录纸张之后打开或者关 闭上盖130。然而,如果建立了上述位置关系,则当使用者在 排出托盘200上堆叠记录纸张的状态下错误地打开上盖130时, 可以防止排出托盘上的记录纸张掉落。
如图ll和图12所示,当上游托盘随着打开上盖130而移动 以及该上游托盘转动时,如果确保排出口 140与上游托盘210 之间的宽的空间S,则可以防止记录纸张被夹在排出口 140与上 游托盘210之间。其次,由中间连接部212形成的弯曲部K被设定成被容纳在当从天花板看上盖130位于打开位置的装置时的投影面内。也 就是说,该结构防止弯曲部K突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区域 的夕卜部。这可以通过各构件的长度关系来设定。作为选择,如图13 所示,可以由下游托盘230的上游容纳部230a容纳中间托盘220 来限制转动动作,使得弯曲部K被容纳在投影面内。在该情况 下,上游容纳部230a是限制构件。当排出托盘200关闭上盖130时,使图像形成装置延伸,而 当打开上盖时折叠图像形成装置。于是,当打开上盖时整个装 置的占用区域、即安装面积不需要很宽,可以节省空间。不管上盖130是打开动作还是关闭动作,排出托盘200都不 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安装区域凸出(突出),图像形成装置的 占用区域、即安装面积不需要很宽,可以节省空间。尽管排出托盘200被折叠成四部分,但是,与图14和图15 所示的排出托盘201类似,可以省略设置在装置主体中的堆叠 部的一部分,并且排出托盘200可被折叠成三部分。也就是说,在图14和图15所示的排出托盘201的情况下, 省略了排出托盘200的下游托盘230,通过下游连接部241将中 间托盘2 2 0可转动地设置在装置主体的作为排出托盘的 一 部分 250上。尽管图14和图15中的排出托盘与图l至图13中的中间托 盘220相同,但是图14和图15中的排出托盘用附图标记240表 示。下游连接部2 41具有以下结构设置在作为分割构件的糸卄 出托盘240的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两侧的半圆状 轴容纳部243与从装置主体的 一部分250的两侧突出的柱状突 起242接合。轴容纳部243具有弹性,当轴容纳部243容纳突起242时,开口 243a—打开就接着返回到初始位置。突起242可以 从排出托盘240突出,而轴容纳部243可以形成在装置主体的一 部分250上。
具有排出托盘201的图像形成装置也显示出与具有排出托 盘200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的效果。
当打开上盖13 0时,作为堆叠部的排出托盘2 01的各构件的 位置关系如下
首先,作为第 一连接部的上游连接部211被设定成比作为 第二连接部的中间连接部212低,该上游连接部211使上游托盘 210与上盖130连接,该中间连接部212使作为另 一分割构件的 排出托盘240与上游托盘210连接。
这样,即使当使用者在排出托盘201上堆叠记录纸张的状 态下错误地打开上盖130时,也可以防止排出托盘上的记录纸 张掉落。
由于确保了排出口 140与上游托盘210之间的宽的空间S, 因此可以防止记录纸张被夹在排出口 140与上游托盘210之间。
其次,由中间连接部212形成的弯曲部K被设定成被容纳在 当从上方看上盖130位于打开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投影面 内。也就是说,该结构防止弯曲部K突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安 装区域的外部。
这可以通过各构件的长度关系来设定,但是如图15所示, 可以由从装置主体的一部分突出的容纳件251容纳排出托盘 240,转动动作受到限制,并且弯曲部K可被容纳在投影面内。 在该情况下,容纳件251是限制构件。
这样,不管上盖130是打开动作还是关闭动作,排出托盘 201都不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安装区域凸出(突出),图像形 成装置的占用区域、即安装面积不需要很宽,可以节省空间。两个排出托盘200和201具有的共同结构在于,作为分割构 件的上游托盘210与具有薄片堆叠部133的上盖130连接,该薄 片堆叠部133作为构成排出托盘的一部分的分割构件。在作为 与装置主体110连接的分割构件的下游托盘230和240中,排出 托盘200的下游托盘230与装置主体110 —体地形成,而排出托 盘201的排出托盘240与装置主体110可转动地连接。两个排出 托盘200和201的上游端与上盖130—体地形成,两个排出托盘 200和201的下游端与装置主体一体地设置或者可转动地设置 在装置主体上,并且被设置在上盖130和装置主体上。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薄片堆叠装置一体地结合在装置 主体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即使薄片堆叠装置作为如处理 薄片的整理装置等独立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连接,本发明同样 有效。
尽管已经参照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了解本发 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将符合 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些变形、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07年5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07-137841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 包含于此。
权利要求
1. 一种薄片堆叠装置,其包括 装置主体;盖,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开闭;以及 堆叠部,其上堆叠被排出的薄片;其中,所述堆叠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和所述盖上,并且 随着所述盖打开可以折叠所述堆叠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堆叠部被设置成横过所述盖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转动支点。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堆叠部具有沿所述薄片的排出方向分割的多个分割构件,并且随着所述盖打开而能够转动所述多个分割构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上部,以及 所述堆叠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其使多个分割构件中的一个分割构件与所述盖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其使所述分割构 件中的另 一个分割构件与所述一个分割构件连接,并且所述第 一连接部的位置被设定成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位置低。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叠部包括使多个分割构件中的 一 个分割构件与所述 盖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沿所述薄片的排出方向延伸 的引导部和可以与所述引导部接合并且可以移动的轴。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薄片堆叠装置还包括限制构件,当折叠所述堆叠部时,所述 限制构件限制所述分割构件的转动动作,从而防止所述堆叠部 突出到所述装置主体的安装区域的外部。
7.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其在薄片上形成图像;以及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之一所述的堆叠部。
全文摘要
一种薄片堆叠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折叠需要随着装置主体的盖开闭而转动的排出托盘。当打开盖时,排出托盘被折叠,并且不需要宽的安装面积和宽的占用面积。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其在记录纸张上形成图像;上盖(130),其开闭装置主体;以及排出托盘(200),其上堆叠从装置主体排出的薄片。沿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将排出托盘分割成薄片堆叠部(133)和托盘(210、220和230),排出托盘设置在装置主体和盖上。这些托盘可转动地连接,使得随着上盖打开可以折叠这些托盘,而随着上盖关闭可以使这些托盘延伸。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311838SQ20081009830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4日
发明者水口浩平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