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725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和抖动修正功能的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中搭载有小型的摄像机模块。对于这样的摄像机模块,适用具有以下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地进行拍摄被拍摄物时的对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为“AF功能”,AF:Auto Focus,自动聚焦);以及对拍摄时产生的手抖(振动)进行光学修正以减轻图像模糊的抖动修正功能(以下称为“OIS功能”,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例如专利文献1)。

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用于使透镜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自动聚焦用驱动部(以下称为“AF用驱动部”);以及用于使透镜部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摆动的抖动修正用驱动部(以下称为“OIS用驱动部”)。

AF用驱动部包括,例如配置于透镜部周围的自动聚焦用线圈部(以下称为“AF用线圈部”),以及相对于AF用线圈部在径向上间隔配置的自动聚焦用磁铁部(以下称为“AF用磁铁部”)。通过利用由AF用线圈部和AF用磁铁部构成的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使包含透镜部和AF用线圈部的自动聚焦可动部(以下称为“AF可动部”)相对于包含AF用磁铁部的自动聚焦固定部(以下称为“AF固定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自动地进行对焦。以下,将AF可动部和AF固定部统称为“自动聚焦单元(AF单元)”。

在此,将对位于最短拍摄距离的被拍摄物进行对焦时的透镜位置(最受光侧)称为“微距位置”,将对位于无限远的被拍摄物进行对焦时的透镜位置(最成像侧的位置)称为“无限远位置”。即,从微距位置到无限远位置的范围是AF可动部的可移动范围。

OIS用驱动部包括,例如配置于AF单元的OIS用磁铁部、以及相对于OIS用磁铁部在光轴方向上间隔配置的OIS用线圈部。OIS可动部(AF单元和OIS用磁铁部)以相对于OIS固定部(OIS用线圈部)在光轴方向上间隔的状态被支撑部件支撑。通过利用由OIS用磁铁部和OIS用线圈部构成的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使OIS可动部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摆动,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OIS用磁铁部也可以与AF用磁铁部兼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扁薄化。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于外周面配置有AF用线圈部的镜头架(构成AF可动部的一部分)与配置有AF用磁铁部(与OIS用磁铁部兼用)的磁铁支架(构成AF固定部的一部分)通过弹性支撑部(上侧板簧、下侧板簧)连接。进行对焦时,AF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至AF用驱动部的音圈电机的驱动力(推动力)与弹性支撑部的恢复力达到平衡状态,在该状态下保持。因此,AF用驱动部的音圈电机需要相当于下侧板簧和上侧板簧在最大位移时的恢复力的驱动力。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为了限制AF可动部向光轴方向成像侧的移动,在下侧板簧的成像侧配置隔板,在不进行对焦的无通电时,由于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的反张力,AF可动部被推向隔板侧而最近接隔板(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即,AF可动部在不进行对焦的无通电时被保持在无限远位置,在进行对焦通电时向微距位置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05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移动终端的薄型化,期望摄像机模块的进一步小型化、省电化。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省电化。另外,应对移动终端的高机能化(摄像机模块的高倍率化)也并非易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省电化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该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自动聚焦用驱动部,其包括配置于透镜部周围的自动聚焦用线圈部和相对于所述自动聚焦用线圈部在径向上间隔配置的自动聚焦用磁铁部,通过利用由所述自动聚焦用线圈部和所述自动聚焦用磁铁部构成的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使包含所述自动聚焦用线圈部的自动聚焦可动部相对于包含所述自动聚焦用磁铁部的自动聚焦固定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自动地进行对焦;以及抖动修正用驱动部,其包括配置于包含所述自动聚焦可动部和所述自动聚焦固定部的自动聚焦单元的抖动修正用磁铁部、以及相对于所述抖动修正用磁铁部在光轴方向上间隔配置的抖动修正用线圈部,通过利用由所述抖动修正用线圈部和所述抖动修正用磁铁部构成的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使包含所述抖动修正用磁铁部的抖动修正可动部相对于包含所述抖动修正用线圈部的抖动修正固定部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摆动,从而进行抖动修正,所述自动聚焦用驱动部包括连接所述自动聚焦可动部和所述自动聚焦固定部的弹性支持部,所述自动聚焦可动部被所述弹性支持部在光轴方向两侧可移动地支撑。

本发明的摄像机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透镜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自动聚焦可动部的透镜部;以及拍摄通过所述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的撮像部。

本发明的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摄像机模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对焦时,AF可动部能够在光轴方向两侧移动,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即使AF可动部的可移动范围(从无限远位置到微距位置的范围)相同,AF可动部的移动量也较小、弹性支撑部的位移量(最大位移量、累计位移量)也明显较小。因此,能够降低对焦时的耗电量,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省电。另外,能够使AF用驱动部的音圈电机(AF用线圈部、AF用磁铁部)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智能手机的图。

图2是摄像机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摄像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OIS可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OIS可动部的上方立体图。

图7是OIS可动部的下方立体图。

图8是OIS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阻挡器结构的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二阻挡器结构的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透镜驱动装置

2 屏蔽罩

10 OIS可动部

11 AF可动部

111 镜头架

112 AF用线圈部

12 AF固定部

121 磁铁支架

122 磁铁部(AF用磁铁部、OIS用磁铁部)

122A~122D 永久磁铁

13 上侧弹性支撑部

13A、13B 上侧板簧

14 下侧弹性支撑部、下侧板簧

20 OIS固定部

21 线圈基板

211 OIS用线圈部

211A~211D OIS线圈

22 传感器基板

222 位置检测部

222A、222B 霍尔元件

23 基体部件

30 支撑部件

M 智能手机

A 摄像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A的智能手机M的图。图1A是智能手机M的主视图,图1B智能手机M的后视图。

智能手机M例如搭载摄像机模块A,作为背面摄像机OC。摄像机模块A具备自动聚焦功能及抖动修正功能,能够自动地进行拍摄被拍摄物时的对焦,并且对拍摄时产生的手抖(振动)进行光学修正来拍摄不模糊的图像。

图2是摄像机模块A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摄像机模块A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正交坐标系(X,Y,Z)进行说明。在下述的图4~图10中也用相同的正交坐标系(X,Y,Z)进行表示。以在使用智能手机M实际进行拍摄的情况下,X方向为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Y方向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Z方向为前后方向的方式搭载摄像机模块A。即,Z方向为光轴方向,图中上侧为光轴方向受光侧(也称为“微距位置侧”),下侧为光轴方向成像侧(也称为“无限远位置侧”)。

摄像机模块A具备:透镜收纳在圆筒状的镜筒中的透镜部(图示略)、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拍摄通过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的撮像部(图示略)、以及覆盖全体的屏蔽罩2等。

屏蔽罩2为在从光轴方向观察到的俯视时呈正方形的有盖方筒,在上表面具有圆形的开口2a。透镜部(图示略)从该开口2a面对外部。屏蔽罩2在底部具有用于安装到透镜驱动装置1(基体部件23)上的卡合片2b。卡合片2b比屏蔽罩2的底部更向下方突出。

撮像部(图示略)具有摄像元件(图示略),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光轴方向成像侧。摄像元件(图示略)例如由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构成。摄像元件(图示略)对由透镜部(图示略)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图4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OIS可动部10、OIS固定部20、以及支撑部件30等。OIS可动部10包括构成OIS用音圈电机的OIS用线圈部与OIS用磁铁部中的任意一者,是在抖动修正时在XY平面内摆动的部分。OIS固定部20是包括OIS用线圈部与OIS用磁铁部中的另一者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OIS用磁铁部配置于OIS可动部10,OIS用线圈部配置于OIS固定部20。另外,OIS可动部10是包括AF用驱动部的“AF单元”。

OIS可动部10相对于OIS固定部20间隔配置于光轴方向受光侧,通过支撑部件30与OIS固定部20连接。具体而言,支撑部件30由沿着Z方向延伸的4根吊线构成(以下称为“吊线30”)。吊线30的一端(上端)固定于OIS可动部10(上侧弹性支撑部13),另一端(下端)固定于OIS固定部20(线圈基板21)。OIS可动部10在XY平面内可摆动地被吊线30支撑。

应予说明,4根吊线30中的两根用于对AF用线圈部112供电。另外,吊线30的根数不限于4根,有多根即可。

图5是OIS可动部1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OIS可动部10的上方立体图。图7是OIS可动部10的下方立体图。

如图5~图7所示,OIS可动部10具备AF可动部11、AF固定部12、上侧弹性支撑部13、以及下侧弹性支撑部14等。AF可动部11包括构成AF用音圈电机的AF用线圈部与AF用磁铁部中的任意一者,是对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部分。AF固定部12是包括AF用线圈部与AF用磁铁部中的另一者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AF用线圈部配置于AF可动部11,AF用磁铁部配置于AF固定部12。AF可动部11相对于AF固定部12间隔配置于径向内侧,通过上侧弹性支撑部13和下侧弹性支撑部14与AF固定部12连接。

AF可动部11包括镜头架111和AF用线圈部112。

镜头架111是圆筒状的部件,透镜部(图示略)通过粘接或螺纹连接固定在内周面。

镜头架111在周面的下半部包括被倒角的四边形的线圈绕组部111a。线圈绕组部111a的平坦面111b为用于限制AF可动部11向光轴方向受光侧移动的被卡止部(以下称为“第一被卡止部111b”)。

镜头架111在周面的上半部于与X方向和Y方向(以下称为“十字方向”)相交的四个部分,具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111c。该突出部111c为用于限制AF可动部11向光轴方向成像侧移动的被卡止部(以下称为“第二被卡止部111c”)。第二被卡止部111c形成为,比线圈绕组部111a更向径向外侧伸出。

镜头架111在周面的上半部于与将十字方向旋转45°的方向(以下称为“对角方向”)相交的四个部分,具有突出部111d。该突出部111d为用于固定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弹簧固定部(以下称为“上弹簧固定部111d”)。

在上弹簧固定部111d中配置有用于定位并固定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凸起111e。另外,在四个上弹簧固定部111d中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上弹簧固定部111d配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捆绑部111h。

镜头架111在下表面的四个角具有固定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下弹簧固定部111f。在下弹簧固定部111f中配置有用于定位并固定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下侧凸起111g。

AF用线圈部112是在对焦时被通电的空心线圈,在镜头架111的线圈绕组部111a的外周面绕组。AF用线圈部112的一端被捆绑在一个捆绑部111h上,另一端被捆绑在另一个捆绑部111h上。

AF固定部12具有磁铁支架121和磁铁部122。在图5中,以磁铁部122安装于磁铁支架121的状态表示,但实际上是在将AF可动部11插入磁铁支架121之后,安装磁铁部122。

磁铁支架121是俯视时呈正方形的方形筒状。磁铁支架121的侧壁彼此的四个连接部(沿Z轴方向的四个边)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弯曲(弯曲部121a)。吊线30配置于该弯曲部121a。

磁铁支架121在上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呈环状伸出的阻挡器部121b。阻挡器部121b在与十字方向相交的四个部分具有第一凹槽部121c,在与对角方向相交的四个部分具有第二凹槽部121d。

第一凹槽部121c与镜头架111的第二被卡止部111c对应,第二凹槽部121d与镜头架111的上弹簧固定部111d对应。

磁铁支架121在上表面的四个角上具有固定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弹簧固定部121e。在上弹簧固定部121e中配置有用于定位并固定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凸起121f。梯形柱状的上侧凸起121f的周围形成为比磁铁支架121的上表面略凹陷(减震材配置部121i)、在安装上侧板簧13A、13B时,形成缝隙。减震材配置部121i的角部(弯曲部121a的上部)形成为比下部更向外侧延伸。

磁铁支架121在下表面的四个角具有固定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下弹簧固定部121g。在下弹簧固定部121g中配置有用于定位并固定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下侧凸起121h。

磁铁部122具有四个长方体形状的永久磁铁122A~122D。永久磁铁122A~122D沿着磁铁支架121的四个侧壁的内表面配置。永久磁铁122A、122C在Y方向上相对配置,永久磁铁122B、122D在X方向上相对配置。永久磁铁122A~122D以在AF用线圈部112中形成与径向正交的磁场的方式被磁化。例如、永久磁铁122A~122D被磁化为,内周侧为N极、外周侧为S极。

AF用音圈电机是由磁铁部122和AF用线圈部112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部122兼用AF用磁铁部与OIS用磁铁部。

上侧弹性支撑部13是例如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是由相同形状的两个部件13A、13B构成的(以下称为“上侧板簧13A、13B”)。上侧板簧13A、13B配置为以光轴为中心点对称,上侧弹性支撑部13作为整体、俯视时呈正方形。

上侧板簧13A、13B分别具有两个弹簧部131、132。弹簧部131具有:固定于镜头架111的镜头架固定部131a;配置于从镜头架固定部131a旋转90°的位置并固定在磁铁支架121上的磁铁支架固定部131b;以及连接镜头架固定部131a与磁铁支架固定部131b的臂部131c。同样地、弹簧部132具有镜头架固定部132a、磁铁支架固定部132b、以及臂部132c。镜头架固定部131a、132a在臂部131c的内侧连接,磁铁支架固定部131b、132b在臂部132c的外侧连接。

镜头架固定部131a、132a具有与镜头架111的上侧凸起111e对应的固定孔131d、132d。磁铁支架固定部131b、132b具有与磁铁支架121的上侧凸起121f对应的固定孔131e、132e。

另外,磁铁支架固定部131b、132b具有插入吊线30的一端的线固定孔131f、132f。形成线固定孔131f、132f的部分以易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通过其与吊线30的弯曲,吸收落下时的冲击,因此,吊线30不会塑性变形或断裂。

下侧弹性支撑部14与上侧弹性支撑部13同样地,是由例如铍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以下称为“下侧板簧14”)。下侧板簧14具有四个弹簧部141~144。弹簧部141~144分别包括,固定于镜头架111的镜头架固定部14a、配置于从镜头架固定部14a旋转90°的位置并固定在磁铁支架121上的磁铁支架固定部14b、以及连接镜头架固定部14a和磁铁支架固定部14b的臂部14c。

相邻的镜头架固定部14a在臂部14c的内侧通过内侧环部14f连接。相邻的磁铁支架固定部14b在臂部14c外侧通过外侧环部14g连接。

镜头架固定部14a具有与镜头架111的下侧凸起111g对应的固定孔14d。磁铁支架固定部14b具有与磁铁支架121的下侧凸起121h对应的固定孔14e。

在组装OIS可动部10时,首先,将上侧板簧13A、13B的磁铁支架固定部131b、132b安装于磁铁支架121的上弹簧固定部121e。另外,将下侧板簧14的镜头架固定部14a安装于镜头架111的下弹簧固定部111f。

然后,将镜头架111从光轴方向成像侧插嵌到磁铁支架121上。这时,镜头架111的第二被卡止部111c被嵌入磁铁支架121的第一凹槽部121c,上弹簧固定部111d被嵌入第二凹槽部121d。并且,上侧板簧13A、13B的镜头架固定部131a、132a被安装到镜头架111的上弹簧固定部111d上。镜头架固定部131a被焊接于捆绑在镜头架111的捆绑部111h上的AF用线圈部112的一端和另一端、电连接。另外,下侧板簧14的磁铁支架固定部14b被安装于磁铁支架121的下弹簧固定部121g。

然后,从下侧板簧14的臂部14c与外侧环部14g围成的区域插入永久磁铁122A~122D,并粘接于磁铁支架121。这样组装了OIS可动部10(AF用驱动部)。

图8是OIS固定部2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8所示,OIS固定部20具备线圈基板21、传感器基板22、以及基体部件23等。

线圈基板21是俯视时为正方形的基板,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1a。线圈基板21在四角具有插入吊线30的另一端(下端)的线固定孔21b。另外,线圈基板21在开口21a的周缘部上于与对角方向相交的位置具有定位孔21c。

线圈基板21在光轴方向上、与磁铁部122相对的位置具有OIS用线圈部211。OIS用线圈部211具有与永久磁铁122A~122D对应的四个OIS线圈211A~211D。以使从永久磁铁122A~122D的底面发射的磁场沿Z方向横穿OIS线圈211A~211D各自的长边部分的方式,设定OIS线圈211A~211D和永久磁铁122A~122D的大小和配置。OIS用音圈电机是由磁铁部122和OIS用线圈部211构成的。

传感器基板22与线圈基板21同样地、是俯视时为正方形的基板,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2a。传感器基板22在开口22a的周缘部上、与线圈基板21的定位孔21c对应位置上具有定位孔22b。传感器基板22在沿X方向的两边上具有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第一卡止片22c。另外,传感器基板22在沿Y方向的两边上具有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第二卡止片22d。

传感器基板22包括:检测XY平面上的OIS可动部10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222;用于给AF用线圈部112和OIS用线圈部211供电的电源线(图示略);从位置检测部222输出的检测信号用的信号线(图示略)。

位置检测部222是由例如利用霍尔效应检测磁场的霍尔元件222A、222B(磁传感器)构成的。霍尔元件222A、222B配置于传感器基板22的下表面的相邻的两边各自的大致中央的位置。通过用霍尔元件222A、222B对由磁铁部122形成的磁场进行检测,能够确定XY平面上的OIS可动部10的位置。应予说明,与磁铁部122不同,位置检测用磁铁也可以配置于OIS可动部10。

基体部件23与线圈基板21同样地、是俯视时为正方形的部件,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3a。基体部件23在开口23a的周缘部上、与线圈基板21的定位孔21c和传感器基板22的定位孔22b对应的位置具有定位凸起23b。另外,基体部件23在开口23a的周缘部上、与霍尔元件222A、222B对应的位置具有霍尔元件收纳部23e。另外,基体部件23在侧壁上,与传感器基板22的第一卡止片22c对应的位置具有小凹部23c,在与第二卡止片22d对应的位置具有大凹部23d。小凹部23c和大凹部23d形成为,朝向下方并向外侧扩展的锥形。

在组装OIS固定部20时,首先,通过焊接使线圈基板21与传感器基板22粘接。由此,OIS用线圈部211与传感器基板22的电源线(图示略)电连接。

然后,将线圈基板21的定位孔21c和传感器基板22的定位孔22b插嵌到基体部件23的定位凸起23b上,并将线圈基板21和传感器基板22载置于基体部件23上。通过将传感器基板22的第一卡止片22c卡合到基体部件23的小凹部23c中,将第二卡止片22d卡合到大凹部23d中,线圈基板21和传感器基板22被固定于基体部件23。这样组装了OIS固定部20。

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时,吊线30的一端(上端)插通于上侧板簧13A、13B的线固定孔131f、132f、通过焊接固定。由此,吊线30与上侧板簧13A、13B电连接。

另外,吊线30的另一端(下端)插通于线圈基板21的线固定孔21b、通过焊接固定。由此,吊线30与传感器基板22的电源线电连接。能够通过吊线30和上侧板簧13A、13B对AF用线圈部112供电。

另外,以包围吊线30的方式,在磁铁支架121的减震材配置部121i(包含延出部的内侧)配置减震材料(图示略)。减震材料介于上侧板簧13A、13B与磁铁支架121之间。使用分配器能够容易地将减震材料涂覆于减震材配置部121i。作为减震材料,可以适用例如紫外线固化性硅胶。

由于使减震材料(图示略)介于上侧板簧13A、13B与磁铁支架121之间,抑制了不必要的共振(高阶谐振模式)的产生,因此,能够确保动作的稳定性。

屏蔽罩2以其卡合片2b抵接于传感器基板22的第一卡止片22c的方式,安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由于基体部件23的小凹部23c呈锥形,传感器基板22的第一卡止片22c与屏蔽罩2的卡合片2b之间产生推力。因此,屏蔽罩2与传感器基板22无需焊接而电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屏蔽罩2接地,能够隔断EMC(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噪音。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抖动修正时,对OIS用线圈部211通电。通向OIS用线圈部211的通电电流由外部的控制部(图示略)进行控制。若对OIS用线圈部211通电,则利用磁铁部122的磁场与流经OIS用线圈部211的电流的相互作用,在OIS用线圈部211中产生洛伦兹力(弗莱明左手定则)。洛伦兹力的方向为与磁场方向(Z方向)和流经OIS用线圈部211的长边部分的电流方向(X方向或Y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或X方向)。由于OIS用线圈部211被固定,因此磁铁部122中产生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为OIS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具有磁铁部122的OIS可动部10在XY平面内摆动,进行抖动修正。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自动对焦时,对AF用线圈部112通电。流向AF用线圈部112的通电电流由外部的控制部(图示略)控制。若向AF用线圈部112通电,则利用磁铁部122的磁场与流经AF用线圈部112的电流的相互作用,在AF用线圈部112中产生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为与磁场方向(X方向或Y方向)和流经AF用线圈部211的电流方向(Y方向或X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由于磁铁部122被固定,因此AF用线圈部112中产生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为AF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具有AF用线圈部112的AF可动部1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进行对焦。

在此,在不进行对焦的无通电时,AF可动部11处于被上侧板簧13A、13B、以及下侧板簧14,悬挂在无限远位置与微距位置之间的状态(以下称为“基准状态”)。即,在OIS可动部10中,AF可动部11(镜头架111)以相对于AF固定部12(磁铁支架121)定位的状态,在Z方向两侧可位移地被上侧板簧13A、13B、以及下侧板簧14弹性支撑。

在进行对焦时,根据是使AF可动部11从基准状态移动到微距位置侧还是使其移动到无限远位置侧,来控制电流的流向。另外,根据AF可动部11的移动距离,控制电流的大小。

图9是表示用于限制AF可动部11向无限远位置侧移动的阻挡器结构的立体剖面图。在图9中,示出了AF可动部11在基准状态的情况。

如图9所示,若对焦时AF可动部11向无限远位置侧移动,则镜头架111的第二被卡止部111c靠近磁铁部122的上表面。并且,在AF可动部11移动了冲程S1时,镜头架111的第二被卡止部111c抵接到磁铁部122的上表面,限制了进一步的移动。镜头架111的第二被卡止部111c抵接到磁铁部122的上表面的位置为无限远位置。

图10是表示用于限制AF可动部11向微距位置侧移动的阻挡器结构的立体剖面图。在图10中,示出了AF可动部11在基准状态的情况。

如图10所示,若对焦时AF可动部11向微距位置侧移动,则镜头架111的第一被卡止部111b靠近磁铁支架121的阻挡器部121b。并且,在AF可动部11移动了冲程S2时,镜头架111的第一被卡止部111b抵接到磁铁支架121的阻挡器部121b,限制了进一步的移动。镜头架111的第一被卡止部111c抵接到磁铁支架121的阻挡器部121b的位置为微距位置。

这样,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AF用驱动部,其包括配置于透镜部(图示略)周围的AF用线圈部112和相对于AF用线圈部112在径向上间隔配置的AF用磁铁部(磁铁部122),通过利用由AF用线圈部112和AF用磁铁部122构成的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使包含AF用线圈部112的AF可动部11相对于包含AF用磁铁部122的AF固定部12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自动对焦。

另外,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OIS用驱动部,其包括配置于包含AF可动部11和AF固定部12的AF单元的OIS用磁铁部(磁铁部122)和相对于OIS用磁铁部122在光轴方向上间隔配置的OIS用线圈部211,通过利用由OIS用线圈部211和OIS用磁铁部122构成的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使包含OIS用磁铁部122的OIS可动部10相对于包含OIS用线圈部211的OIS固定部20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摆动,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AF用驱动部具有连接AF可动部11和AF固定部12的弹性支撑部(上侧弹性支撑部13、下侧弹性支撑部14),AF可动部11被弹性支撑部13、14在光轴方向两侧可移动地支撑。

根据透镜驱动装置1,在进行对焦时,AF可动部11能够以基准状态为中心向光轴方向两侧移动,因此与现有的透镜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相比,即使AF可动部11的可移动范围(从无限远位置到微距位置的范围)相同,AF可动部11的移动量也较小、上侧弹性支撑部13和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位移量(最大位移量、累计位移量)也明显较小。因此,能够降低对焦时的耗电量,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省电。另外,能够使AF用驱动部的音圈电机(AF用线圈部112、磁铁部122)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并且,无需设置现有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隔板,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能够使组装操作简单化,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扁薄化。

另外,AF固定部12包括限制AF可动部11在光轴方向的移动的阻挡器部(阻挡器部121b、磁铁部122的上表面),AF可动部11包括被阻挡器部(121b、磁铁部122的上表面)卡止的被卡止部(第一被卡止部111b、第二被卡止部111c)。

具体而言,作为阻挡器部,AF固定部12包括限制AF可动部11向光轴方向受光侧(微距位置侧)移动的第一阻挡器部(阻挡器部121b)和限制AF可动部11向光轴方向成像侧(无限远位置侧)移动的第二阻挡器部(磁铁部122的上表面)。

作为被卡止部,AF可动部11包括被第一阻挡器部121b卡止的第一被卡止部111b和被第二阻挡器部(磁铁部122的上表面)卡止的第二被卡止部111c。

更具体而言,AF固定部12包括配置有AF用磁铁部(磁铁部122)的磁铁支架121,磁铁支架121包括第一阻挡器部(阻挡器部121b)。

AF用磁铁部(磁铁部122)构成第二阻挡器部。

AF可动部11包括配置有AF用线圈部112的镜头架111,镜头架111包括第一被卡止部111b和第二被卡止部111c。

由于具有这样的阻挡器结构,能够使AF可动部11在适当的可移动范围内可靠地移动。因此,不会由于误操作等,产生AF可动部11接触到OIS固定部20而导致的部件破损、OIS功能被阻碍的问题。

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对发明人所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进行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磁铁支架121具有第二阻挡器部,或者磁铁部122构成第一阻挡器部。进一步说,阻挡器部或被卡止部也可以由其他部件构成。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的一例,列举智能手机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网络摄像机、车载摄像机等。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是例示而不是制限性的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所表示的、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在2014年5月1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4-100730号和在2014年8月1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4-165994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