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9355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方式,扭曲向列(TwistedNematic,TN)方式一直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对视场角存在限制,液晶显示面板通常采用横向电场方式,例如平面内开关(InPlaneSwitching,IPS)方式和边缘场开关(FringeFieldSwitching,FFS)方式。该横向电场方式是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上形成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对该像素电极和该公共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使之产生与该阵列基板大致平行的电场,在与该阵列基板基本平行的平面内驱动液晶分子。当该横向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需增加触控功能时,通常需要在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对应的彩色滤光基板上形成一层触控电极以感测触控操作。但该触控电极会对该液晶显示面板驱动液晶分子的平行电场产生干扰,影响液晶排列方式,进而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兼具有良好的触控感测和显示功能的液晶显示面板。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夹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第一基板为一彩色滤光层基板,该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自该第一基板向该第二基板延伸且位于液晶层中的间隔物,该间隔物的高度小于液晶层的厚度;该第一基板上未设置有具有触控感测功能的电极;该第二基板上对应该间隔物处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该第一触控电极与该第二触控电极间隔且绝缘设置;该第一触控电极和该第二触控电极相互配合构成一电容式触控感测结构;该间隔物相对第二基板移动,使该第二触控电极与该第一触控电极处的液晶分子与第二基板的角度变化,进而使该第一触控电极和该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利用该间隔物相对第二基板的移动进而改变该液晶分子的角度,使得该液晶分子的介电常数改变进而感测触控操作,使得在显示面板中整合了触控功能同时,避免了在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形成具有触控感测功能的电极。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液晶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第二基板的等效电路图。图4是图1中液晶显示面板工作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第二基板的等效电路图。图7是图5中液晶显示面板工作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液晶显示面板10、20第一基板11、21第二基板12、22液晶层13、23液晶分子131、231间隔物24、25第一基底110、210彩色滤光层112、212黑矩阵113、213像素单元28第二基底120、220第一触控电极126、226绝缘层223第二触控电极127、227保护层125、225触控薄膜晶体管175栅极162漏极172源极174触控扫描线160触控数据线17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图2及图3,图1是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2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液晶显示面板20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第二基板22的等效电路图。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剖面图及图2的平面图中均仅示出了液晶显示面板20的局部。该液晶显示面板20集成有触控感测功能,且为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实现该触控感应功能的触控感应电极均设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20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上。请参考图1,该液晶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基板21(对向基板)、与该第一基板21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22、夹于该第一基板21与该第二基板22之间的液晶层23、及自该第一基板21向该第二基板22延伸且位于液晶层23中的间隔物24。该间隔物24与触控感测功能相关。也就是说,该间隔物24在触控感测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更进一步地,该液晶显示面板20还设置有用于保持该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间隙,起支撑作用的间隔物25。本实施方式中,该间隔物24的高度小于该间隔物25的高度(即液晶层23的厚度),如当该间隔物25的高度设置为3.2微米,对应的,该间隔物24的高度设置为2.8微米。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基板21为一彩色滤光层基板,包括第一基底210、设置于该第一基底210邻近该液晶层23一侧的彩色滤光层212,该彩色滤光层212上还设置有多个黑矩阵213(图1仅示出一个)。该间隔物24设置在第一基板21上对应至少部分黑矩阵213处,且自该第一基板21向第二基板22延伸。本实施方式中,沿第一基板21指向第二基板22的方向,该间隔物24的尺寸(横截面面积)逐渐变小;该间隔物24大致呈一梯形结构,其斜边相对于第一基板11的角度范围为30度至80度。该间隔物24的高度大约为该液晶层23整体厚度的10%至70%。该第二基板22包括一第二基底220、依序设置于该第二基底220上的第一触控电极226、绝缘层223、第二触控电极227及保护层225。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基底220为透明基底,如玻璃基底。该第二基底220上形成于有用于显示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图未示)。其中,用于显示的该薄膜晶体管阵列包括多个像素单元28,每一像素单元28至少包括一开关晶体管(图未示)、一像素电极(图未示)与一公共电极(如第一触控电极226),该开关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一显示扫描线,源极连接一显示数据线,漏极连接相应的像素电极,从而将加载在该显示数据线上的数据信号提供给该像素电极。在显示时段,该公共电极和该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平行于第二基底220的电场,以驱动液晶层23中的液晶在平行于第二基底220的表面上旋转,从而实现显示功能。以下仅描述该液晶显示面板20实现触控操作结构及工作原理。该第一触控电极226可作为该液晶显示面板20的公共电极。请结合参阅图3,该第一触控电极226还与该第二触控电极227相互配合构成一电容式触控感测结构。该第一触控电极226设置于该第二基底220邻近该液晶层23的一侧的表面上。该绝缘层223设置于该第二基底220邻近该液晶层23一侧的表面上且覆盖该第一触控电极226。该第二触控电极227对应设置于该绝缘层223邻近该液晶层23的一侧的表面上。该保护层225设置于该绝缘层223邻近该液晶层23一侧的表面上且覆盖该第二触控电极227。每一第一触控电极22和每一第二触控电极227均呈长条状,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226的面积远大于该第二触控电极227的面积。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触控电极226及第二触控电极227可以但不限定为透明电极。该第一触控电极226与第二触控电极227均对应该间隔物24设置。该第二触控电极227设置于该第一触控电极226的正上方,而间隔物24设置于第二触控电极227的正上方。该第一触控电极226可作为该液晶显示面板20公共电极。该第二触控电极227可为若干金属线。如图2所示,多个(至少2个)相邻的间隔物24可以排布成列,并与一第一触控电极226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7对应设置。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两相邻列的间隔物24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7电连接在一起用于共同感测对应两列间隔物24的该四个像素单元28的触控操作并输出对应的信号,但不限于此。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对应若干列的该间隔物24(如n列间隔物24,每列上m个间隔物24)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7电连接并输出该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7与对应的该第一触控电极226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变化信号,如此设置可加强寄生电容的变化信号的感测。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每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7对应一个间隔物24输出该第二触控电极227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226之间寄生电容的变化信号。在该液晶显示面板20中,该液晶层23中的液晶分子231具有一长轴与一短轴,该液晶分子231的长轴与第二基板22的角度变化后,其介电常数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该第二触控电极2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226之间经液晶层23内的液晶分子231这一介质作为一对电容电极板并根据该对电容电极板之间电容值的变化对液晶显示面板20进行触控感测。具体的,如图1所示,当该液晶显示面板20未发生触控操作时,该间隔物24不发生移动,此时对应该第二触控电极227处的液晶分子231的长轴与第二基板22大致呈一第一角度范围,例如0度至正负10度,进而该第二触控电极2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226之间形成一寄生电容C。当对该液晶显示面板20进行触控操作时,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液晶显示面板20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当手指等按压于液晶显示面板20,该间隔物24相对第二基板22移动,此时对应该第二触控电极227处的液晶分子231的长轴与第二基板22的角度发生变化,大致呈一第二角度范围,如正20度至正80度或负20度至负80度。由于液晶分子231的长轴与第二基板22的角度不同进而液晶分子231的介电常数也随之改变,进而该寄生电容C的电容值产生了变化,该第二触控电极227输出该寄生电容C的变化信号,进而该液晶显示面板100根据寄生电容C的电容值变化得出触控操作点。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液晶显示面板20还可以用于压力感测,具体的,当对该液晶显示面板20施加压力后,该第二触控电极2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226之间寄生电容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该第二触控电极227输出该寄生电容C变化的电容值,该液晶显示面板20通过该电容值得出该间隔物24的下压深度,进而计算得出施加于该液晶显示面板20的压力。上述液晶显示面板20利用该间隔物24的移动进而改变该液晶分子231的角度,使得该液晶分子231的介电常数改变进而感测触控操作,使得在显示面板中整合了触控功能时,避免了在与液晶显示面板20的第一基板21上形成一层触控电极。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触控电极226与该第二触控电极227均对应液晶显示面板20的黑矩阵213设置,从而降低了影响液晶显示面板20的开口率。请继续参考图5及图6,图5为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1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第二基板12的等效电路图。同样可以理解,图5所示的剖面图仅示出了液晶显示面板10的部分,但这并不影响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理解本案。该液晶显示面板10集成有触控感测功能,且为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实现该触控感应功能的触控感应电极均设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10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上。该液晶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基板11(对向基板)、与该第一基板11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12、夹于该第一基板11与该第二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3、及自该第一基板11向该第二基板12延伸且位于液晶层13中的间隔物14。该间隔物14与触控感测功能相关,也就是说,该间隔物14在触控感测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更进一步地,该液晶显示面板10还设置有间隔物15,用于保持该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间隙,起支撑作用。该第二基板12包括一第二基底120、及形成于第二基底120上的第一触控电极126、第二触控电极127和保护层125。该第二基底120上还形成有用于显示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图未示)和用于触控感测用的触控薄膜晶体管175(图5未示,图6示)。其中,用于显示的该薄膜晶体管阵列包括多个像素,每一像素至少包括一开关晶体管、一像素电极与一公共电极(图均未示),该开关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一显示扫描线,源极连接一显示数据线,漏极连接相应的像素电极,从而将加载在该显示数据线上的数据信号提供给该像素电极。在显示时段,该公共电极和该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平行于第二基底120的电场,以驱动液晶在平行于第二基底的表面上旋转,从而实现显示功能。其中,该第二基底120为透明基底,如玻璃基底。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与该第二触控电极127相互配合构成一电容式触控感测结构。以下仅描述该液晶显示面板10实现触控操作结构及工作原理。请参阅图6,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实现触控感测功能的该触控薄膜晶体管175包括栅极162、半导体层(图未示)、漏极172及源极174。该栅极162与一触控扫描线160电性连接,该触控扫描线160沿第一方向延伸。该漏极172与一触控数据线170电性连接,该触控数据线170大致沿不同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该源极174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26电性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每一触控薄膜晶体管175都位于该触控扫描线160与该触控数据线170相交的角落处。该触控扫描线160用于控制开启或关闭该触控薄膜晶体管175,该触控数据线170用于输出该第一触控电极126感测的其与第二触控电极127之间寄生电容C的变化信号。本实施例中,该栅极162与该触控扫描线160为同层设置,即二者可由同一导电材料层经相同的工序同时形成。该漏极172、该源极174及该触控数据线170为同层设置,即三者可由同一导电材料层经相同的工序同时形成。该第一触控电极126和该第二触控电极127均对应该像素设置,且均设置于该第二基底120邻近该液晶层13的一侧的表面上。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触控电极126和该第二触控电极127同层间隔设置,即二者可由同一导电材料层经相同的工序同时形成。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与该第二触控电极127均呈梳子状,且二者相对且相互错开。该第一触控电极126和该第二触控电极127也可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不同层设置。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触控电极1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26可以但不限于为透明电极。在该实施例中,该第二触控电极127的材质为ITO。该保护层125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120邻近该液晶层13一侧的表面上,且覆盖第一触控电极126和该第二触控电极127。该第一基板11为一彩色滤光层基板,包括第一基底110、设置于该第一基底110邻近该液晶层13一侧的彩色滤光层112,该彩色滤光层112上还设置有一黑矩阵113。该间隔物14设置在第一基板11对应该黑矩阵113处,且自该第一基板11向第二基板12延伸。本实施方式中,该间隔物14与该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个或多个像素对应设置。沿第一基板11指向第二基板12的方向,该间隔物14的尺寸逐渐变小,且该间隔物14大致呈一倒梯形结构,其斜边相对于第一基板11的角度范围为30度至80度,该间隔物14的高度大约为该液晶层13厚度的10%至70%。在该液晶显示面板10中,该液晶层13中的液晶分子131具有长轴与短轴,该液晶分子131的长轴与第二基板12的角度变化后,其介电常数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该第二触控电极1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之间经液晶层13内的液晶分子131这一介质作为一对电容电极板并根据该对电容电极板之间电容值的变化对液晶显示面板10进行触控感测。具体的,如图5所示,当该液晶显示面板10未发生触控操作时,该间隔物14不发生移动,对应该第二触控电极1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之间的液晶分子131的长轴与第二基板12大致呈一第一角度范围,例如0度至正负10度,进而该第二触控电极1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之间形成一寄生电容C。当对该液晶显示面板10进行触控操作时,如图7所示,图7为图5中液晶显示面板100的工作状态示意图。该间隔物14向第二基板12移动,导致对应该第二触控电极1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之间的液晶分子131与第二基板12的角度发生变化,大致呈一第二角度范围,如正20度至正80度或负20度至负80度。由于液晶310因其与第二基板12的角度不同进而其介电常数也随之改变,进而该寄生电容C的电容值产生了变化,该触控数据线170输出该寄生电容C的变化信号,进而该液晶显示面板100根据寄生电容C的电容值变化得出的触控操作点。本实施方式中,该触控扫描线160可以为该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公共电极线,该第二触控电极127可以是该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公共电极,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与该公共电极交叉设置。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液晶显示面板10还可以用于压力感测,具体的,当对该液晶显示面板10施加压力后,该第二触控电极127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26之间寄生电容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该触控数据线170输出该寄生电容C变化的电容值,该液晶显示面板10通过该电容值得出该间隔物14的下压深度,进而计算得出施加于该液晶显示面板10的压力。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