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盖板上色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5911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盖板上色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盖板上色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移动终端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移动终端触摸屏的盖板,由原来的2D弧面或者2.5D弧面,发展成3D弧面;相对于2D弧面或者2.5D弧面盖板的移动终端,3D弧面盖板(包括2面弯曲和四面弯曲)的移动终端外观更美观,且手感好。

目前,对于2D、2.5D弧面盖板采用油墨印刷的方式上色。但是由于3D弧面盖板是两面或四面弯曲,油墨印刷的方式显然不再适用,因此,现有技术中,对于3D弧面盖板主要采用高温聚酯薄膜(Polyester,PET)(PET薄膜上已经上色)贴附的方式上色,由于设备、工艺问题,盖板的弧面区域会出现贴附气泡、褶皱;且当PET薄膜贴附后,会在盖板弧面边缘区域出现不能完全遮盖现象,从而,从正面观看时,没有被遮盖的地方与周围其他区域形成一个色差,从而出现一定宽度的透底,使手机正面的颜色看上去不连续,显得整体粗糙且不精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上色方法,以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利用贴PET膜对盖板进行上色时,在盖板弧面区域出现气泡、褶皱以及透底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板上色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的3D弧面盖板上,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包括显示区域和上色区域,所述方法包括: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感光油墨,其中,所述喷涂的感光油墨包括第一层感光油墨、第二层感光油墨和第三层感光油墨;在对喷涂所述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当所述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当所述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上色区域;对所述盖板进行显影和固烤,以使所述上色区域上色。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根据上述盖板上色方法制作的盖板。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为3D弧面盖板的内表面喷涂三层感光油墨,在喷完每一层感光油墨后,对盖板进行曝光、显影和固烤,以使油墨很好的粘附在盖板的上色区域上;其中,在对喷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显影时,当所述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当所述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上色区域;从而实现对盖板的上色区域进行上色。由于各层感光油墨的喷涂都是对整个盖板的内表面进行喷涂的,使得3D弧面边缘区域均可以被上色,不会出现透底的现象;并且,由于油墨的喷涂过程中容易飞溅至盖板的外表面,而为盖板喷涂的三层油墨均为感光油墨,便于对盖板外表面飞溅油墨的清洗;此外,油墨喷涂的方式不易造成上色区域出现褶皱和气泡的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移动终端上的3D弧面盖板的美观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贴附PET膜的3D弧面盖板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盖板上色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盖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种盖板上色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移动终端的3D弧面盖板是玻璃盖板,在制成3D弧面盖板后,盖板弧面的边缘处会存在C角和直升位,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贴附PET膜的3D弧面盖板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1中,C角包括内C角C1和外C角C2;直升位Z,因此,对于弧面边缘的C角和直升位,PET膜是无法覆盖;且由于设备精度问题,设计的PET膜相对盖板需要内缩0.08mm~0.17mm作为贴附公差;因此,盖板弧面的边缘透底的宽度包括贴附公差的宽度,以及C角和直升位对应的宽度。如图1所示,图1中,W为透底的宽度;A1是3D弧面盖板,A2是具有光学特性的双面胶,A3为PET膜;可见,图1中盖板的边缘宽度为W的区域是没有覆盖PET膜的,因此利用贴附PET膜的方式对3D弧面盖板进行上色,会导致一个宽度为W的透底区域。从而,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盖板上色的方法,以解决3D弧面盖板透底的问题;以下根据下面的实施例对所述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盖板上色方法的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201、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

本发明实施例是应用于移动终端的3D弧面盖板上,所述的盖板包括两个区域:显示区域和上色区域;所述显示区域,是盖板上与移动终端上显示触摸区域对应的区域;所述上色区域,是盖板上除显示区域外的区域,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盖板示意图;图3中的AA为显示区域,VA为上色区域。此外,3D弧面盖板可以包括2个弧面,也可以包括4个弧面;所述的弧面均属于盖板的上色区域;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次喷涂油墨均是对盖板内表面进行喷涂的,因此,弧面边缘的C较和直升位可以被上色,且没有贴附公差。本发明实施例在对上色区域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之前,需要对盖板进行清洗,以保证盖板的洁净性。其中,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的第一层感光油墨的颜色与预设盖板的颜色一致。由于感光油墨是液态的,若将盖板的显示区域遮盖,只对上色区域进行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则在显示区域和上色区域的连接处的油墨,会流动到显示区域;使得显示区域的边缘处沾有油墨,而对显示区域的边缘的油墨处理是较为复杂的;因此,在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以及在喷涂第二层和第三层感光油墨时,都是对整个盖板的内表面全部进行喷涂的,而不是对上色区域进行喷涂。为盖板喷涂的第一层油墨即可以是普通油墨,也可以是感光油墨,由于在为盖板的内表面喷涂油墨时,油墨易飞溅至盖板的外表面,若第一层喷涂的油墨为普通油墨,即喷涂后即可被氧化干燥的油墨,则当油墨飞溅至盖板的外表面后,需要对盖板的外表面进行擦拭,以去除盖板外表面的油墨;若第一层喷涂的油墨为感光油墨,感光油墨是需要经过曝光、显影和固烤后,才可粘附在盖板上的,则当油墨飞溅至盖板的外表面后,可以对盖板显影时,在去掉显示区域的感光油墨的同时,去除了盖板外表面的油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在为盖板喷涂的第一层油墨为感光油墨,从而无需对盖板的外表面进行擦拭的操作,使得为盖板上色过程简便。

步骤202、在对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当所述第一层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当所述第一层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上色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感光油墨,是需要在曝光、显影和固烤后,才能被固化,并稳定的粘附在盖板上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感光油墨有两种特性:第一特性和第二特性,其中,第一特性油墨的特征在于,喷涂后被曝光的部分,在显影时不被显影液洗去,而未被曝光的部分,在显影时会被显影液洗去;第一特性油墨的特征在于,喷涂后被曝光的部分,在显影时会被显影液洗去,而未被曝光的部分,在显影时不会被显影液洗去;由于对盖板进行上色是对上色区域进行上色,而显示区域是无需上色的;因此,在所述盖板上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后,需要对盖板进行曝光;在对盖板进行曝光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第一层感光油墨的特性,对盖板的对应区域进行遮盖;具体的,当第一层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对显示区域进行遮盖;当第一层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对上色区域进行遮盖。

步骤203、对所述盖板进行显影和固烤,以使所述上色区域上色。

在对盖板的曝光结束后,将整个盖板放入显影液中进行显影;此时,显示区域喷涂的第一层感光油墨会被除去,然后再将显影后的盖板放入对应的设备中进行固烤,使得上色区域的第一层感光油墨固化,从而可以为盖板的上色区域上色。

步骤204、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

步骤205、在对喷涂所述第二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当所述第二层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当所述第二层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上色区域。

步骤206、对所述盖板进行显影和固烤,以使所述上色区域上色。

待上色区域的第一层感光油墨固化后,可以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喷涂的第二层感光油墨和第一层感光油墨的颜色是相同的,以对调节盖板的颜色。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后的处理步骤205和206,分别与上述对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后的处理步骤202和20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07、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三层感光油墨。

步骤208、在对喷涂第三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当所述第三层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当所述第三层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上色区域。

步骤209、对所述盖板进行显影和固烤,以使所述上色区域上色。

在盖板上的喷涂的第二层感光油墨固化后,由于与上色区域连接的是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对应移动终端的显示窗口,若上色区域的透光性较好,会导致显示区域的光,会通过上色区域透出,大大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因此,为了降低上色区域的透光性,可以在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三层感光油墨。本发明实施例对喷涂第三层感光油墨后的处理步骤208和209,分别与上述对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后的处理步骤202和20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为3D弧面盖板的内表面喷涂三层感光油墨,在喷完每一层感光油墨后,对盖板进行曝光、显影和固烤,以使油墨很好的粘附在盖板的上色区域上;其中,在对喷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显影时,当所述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当所述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上色区域;从而实现对盖板的上色区域进行上色。由于各层感光油墨的喷涂都是对整个盖板的内表面进行喷涂的,使得3D弧面边缘区域均可以被上色,不会出现透底的现象;并且,由于油墨的喷涂过程中容易飞溅至盖板的外表面,而为盖板喷涂的三层油墨均为感光油墨,便于对盖板外表面飞溅油墨的清洗;此外,油墨喷涂的方式不易造成上色区域出现褶皱和气泡的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移动终端上的3D弧面盖板的美观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实施例二

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盖板上色方法的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401、在所述显示区域与上色区域连接处,喷涂预设宽度的黑色光阻油墨。

步骤402、对所述盖板进行曝光、显影和固烤。

由于在将移动终端的屏幕的其他层与盖板进行贴合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少贴合时的误差对用户视觉上的影响,可以在对所述盖板的上色区域上色之前,在清洗所述盖板后,在所述显示区域与上色区域连接处,喷涂预设宽度的黑色光阻油墨;其中,参照图3,显示区域与上色区域的连接处包括四处:1、2、3和4所指向的显示区域的边缘;预设宽度可以根据设备贴合盖板与屏幕的其他层的误差决定,例如0.4毫米,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限定所述预设宽度的大小。在喷涂完所述黑色光阻油墨后,对盖板进行曝光、显影和固烤,以使所述显示区域与上色区域连接处喷涂的油墨固化,从而为所述连接处上色。

步骤403、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

步骤404、对所述盖板进行预烤,以初步固化所述感光油墨。

步骤405、判断第一层感光油墨的特性是否为第一特性,若是,则执行步骤406;若否,则执行步骤408。

步骤406、在对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

步骤407、利用光罩遮盖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

步骤408、在对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利用光罩遮盖除所述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外的上色区域。

步骤409、对所述盖板进行曝光、显影和固烤。

待上述为盖板喷涂的黑色光阻油墨固化后,可以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的第一层油墨是感光油墨,而不是普通油墨的原因在于,除了上述便于处理飞溅至盖板外表面的油墨外;还在于在喷涂普通油墨时,需要为所述显示区域贴附对应的保护膜,然后再为所述上色区域进行上色;而在喷涂感光油墨时,可以直接外盖板的内表面喷涂感光油墨,在对盖板进行曝光时,通过利用对应的光罩进行遮盖,然后显影、固烤即可对上色区域进行上色;由于在喷涂为盖板喷涂后两层油墨都是感光油墨,因此,喷涂三层油墨后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从而为盖板喷涂的第一层油墨为感光油墨,无需单独为所述显示区域贴对应的保护膜,可以减少额外的步骤。

由于喷涂的第一层感光油墨是液态的,因此,在盖板的内表面喷涂所述第一层感光油墨后,为了防止由于油墨在盖板上的流动,导致上色区域的上色不均匀,以及油墨厚度不均匀,可以对所述盖板进行预烤,将所述液态的感光油墨进行初步固化,使得所述液态感光油墨转变为固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是带有多种传感器的红外感应器和摄像头,如,其中,部分传感器是位于盖板的上色区域,且在盖板上与这些传感器对应的位置是要求不被上色的,例如摄像头对应的区域和红外感应器对应的区域,因此,在为盖板上色时,需要为移动终端的部分传感器预留出对应的区域;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摄像头和红外感应器预留出对应的区域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中所示,CM为摄像头对应的摄像孔区域,RI为红外感应器对应的红外感应孔区域。因此,在对盖板进行显影时,盖板的上色区域中的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区域也是不需要上色的。因此,可以预先判断第一层感光油墨的特性,确定需要遮盖的区域是显示区域还是上色区域;再确定是否需要把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进行遮盖;具体的,若确定第一层感光油墨是第一特性油墨时,则可以用光罩遮盖所显示区域,然后再把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利用光罩遮盖;而确定第一层感光油墨为第二特性油墨时,则可以利用光罩遮盖上色区域,此时,该上色区域不包括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具体的,可以按照显示区域、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区域的尺寸大小,将光罩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光罩显示区域、光罩摄像孔区域和光罩红外感应区域;每个光罩区域的大小分别与盖板上各区域的大小对应。对所述盖板进行曝光后,再通过显影和固烤完成对所述上色区域的上色。其中,所述摄像孔区域的直径,与移动终端的摄像头的外环直径相同,以保证摄像头能够正常拍摄;红外感应孔区域的直径大小应不大于红外感应器的外环直径。此外,对于移动终端的其他有相同需求的传感器,也可以按照制作红外感应孔区域或者摄像孔区域的方法,在盖板的制作出对应区域,在此不一一举例。对于图3中的V是移动终端的听筒对应的区域,盖板上的该区域是镂空的,因此,在对盖板上色时,区域V可以上色,也可以不上色。

本发明实施例为盖板喷涂的第一层感光油墨的颜色与预设盖板的颜色是相同的,若需要制作的盖板为白色,则第一层感光油墨为白色的感光油墨;若需要制作的盖板为黑色,则第一层感光油墨为黑色的感光油墨;此外,第一层感光油墨还可以是其他颜色,此处不作限定。待喷涂的第一层感光油墨干燥后,对所述盖板进行清洗;此时,即为所述上色区域成功上第一层颜色。

步骤410、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

步骤411、对所述盖板进行预烤,以初步固化所述感光油墨。

步骤412、判断第二层感光油墨的特性是否为第一特性,若是,则执行步骤413;若否,则执行步骤415。

步骤413、在对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

步骤414、利用光罩遮盖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

步骤415、在对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利用光罩遮盖除所述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外的上色区域。

步骤416、对所述盖板进行曝光、显影和固烤。

上述步骤403-409即为所述上色区域上了第一层颜色;但为上色区域上的第一层颜色,往往是不能满足预设的盖板颜色的要求,因此,需要再为所述上色区域喷涂一层颜色,以满足预设的颜色要求。在为所述上色区域上完第一层颜色后,可以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其中喷涂的第二层感光油墨的颜色与第一层感光油墨的颜色对应;在为所述盖板喷涂第二层感光油墨处理步骤410-416,与上述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后处理步骤403-409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17、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三层感光油墨。

步骤418、对所述盖板进行预烤,以初步固化所述感光油墨。

步骤419、判断第三层感光油墨的特性是否为第一特性,若是,则执行步骤420;若否,则执行步骤422。

步骤420、在对喷涂第三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显示区域。

步骤421、利用光罩遮盖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

步骤422、在对喷涂第三层感光油墨的盖板进行曝光时,利用光罩遮盖所述上色区域。

步骤423、对所述盖板进行曝光、显影和固烤。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层感光油墨是为盖板喷涂的最后一层感光油墨;在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后,可以根据盖板上油墨的厚度和盖板的颜色,确定在喷涂最后一层感光油墨之前,是否需要再对所述盖板喷涂一层或多层感光油墨;当确定还需要对所述盖板喷涂感光油墨时,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在为盖板内表面喷涂最后一层感光油墨之前,为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喷涂感光油墨。为了降低盖板上色区域的透光性,为盖板喷涂的最后一层感光油墨,可以是黑色的感光油墨。在为所述盖板喷涂最后一层感光油墨后的处理步骤417-423,与上述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的处理步骤403-409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24、为所述红外感应孔区域丝印对应的红外油墨。

在上述为盖板上色的步骤完成后,可以为所述红外感应孔区域丝印对应的红外油墨,以保证盖板的红外感应孔区域的透光性,达到移动终端红外感应器的感光灵敏度的要求。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盖板上色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对2D、2.5D的盖板上。

本发明实施例在为盖板的上色区域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之前,所述显示区域与上色区域连接处,喷涂预设宽度的黑色光阻油墨,以减少盖板与其他层贴合时的误差对用户视觉上的影响;且在为盖板喷涂第一层感光油墨、第二层感光油墨和第三层感光油墨后,在曝光时,当确定感光油墨为第一特性油墨时,利用光罩对显示区域进行遮挡,还对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进行遮挡,以保证盖板的上色区域中的摄像孔区域和红外感应孔区域不被上色;以及在为盖板的内表面喷涂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感光油墨之后,对所述盖板进行预烤,以保证上色区域的颜色与油墨厚度的均匀性;此外,在所述盖板的上色区域,制作出所述红外感应孔区域后,为所述红外感应孔区域丝印对应的红外油墨,以保证盖板的红外感应孔区域的透光性,达到移动终端红外感应器的感光灵敏度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按照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描述的方法制作的盖板。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