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印版和转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6292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印版和转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向显示面板转印取向液的转印版和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转印版用于将取向液转印至显示面板母板。如图1所示,转印取向液的工艺流程为:网纹辊1逆时针旋转,转印辊2顺时针旋转,并同时带动其上的转印版3顺时针旋转,显示面板母板4在机台5上向左运动,取向液通过喷嘴7滴到网纹辊1上,刮刀6在网纹辊1上刮过,将取向液刮均匀;当转印版3和网纹辊1接触时,取向液转移到转印版3上,当转印版3和机台5上的显示面板母板4接触时,取向液被转印至显示面板母板4上,在显示面板母板4上形成取向膜。

传统的取向液转印版如图2所示,形成于底板100上的条状凸起101之间存在间隔102。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转印时,通过将印刷压力8施加于底板100上,条状凸起101向显示面板母板4转印取向液,与条状凸起中心地带相比,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不同,导致条状凸起边缘部分的网点10的形变量与中心地带的网点9的形变量不同,转印出的取向膜的边缘会出现薄厚不均的情况。如图4所示,对于窄边框显示面板,其取向膜11边缘宽度变窄,取向膜11薄厚不均的边缘很容易进入显示区域AA,造成显示面板出现mura不良。图5显示了取向膜薄厚不均造成的显示面板边缘mura不良,而且转印版在转印过程中会被拉伸,条状凸起的角部在两侧支撑力不同和拉伸的共同作用下,取向膜角部的边缘会更窄。如图6所示,角部边界12会进入显示区域,进一步造成显示面板的显示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印版和转印装置。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印版,用于向显示面板母板转印取向液,所述转印版包括:底板100;至少一个转印区域,形成于所述底板100上,所述转印区域包括至少两个条状凸起101;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条状凸起101并排设置且间隔预设距离,两个条状凸起101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连接部103。

优选地,在所述转印区域中,沿垂直于底板的方向上,所述支撑连接部的高度与所述条状凸起的高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两个条状凸起101之间形成有多个支撑连接部103,所述条状凸起101沿自身的延伸方向划分为多个转印段,每一转印段对应显示面板母板的一个显示面板区域;所述支撑连接部的一侧位于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的交界处。

优选地,所述两个条状凸起101包括:第一条状凸起和第二条状凸起;所述支撑连接部的第一侧位于第一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的交界处,所述支撑连接部的第二侧位于第二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的交界处,所述第一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与所述第二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条状凸起、第二条状凸起以及相邻的支撑连接部围成的区域对应显示面板母板的非显示区域。

优选地,所述两个条状凸起101包括:第一条状凸起和第二条状凸起;所述第一条状凸起的第一端的角部与第二条状凸起相应端的角部之间形成第一支撑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条状凸起的第二端的角部与第二条状凸起相应端的角部之间形成第二支撑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两个条状凸起101均为功能性凸起;或者所述两个条状凸起101其中一个为功能性凸起,另一个为虚拟凸起104;其中,所述功能性凸起为向显示面板母板转印取向液的条状凸起;所述虚拟凸起104为起支撑作用的条状凸起。

优选地,所述两个条状凸起101其中一个为功能性凸起,其中另一个为虚拟凸起104;沿垂直于底板的方向上,所述虚拟凸起的高度与所述功能性凸起的高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支撑连接部103在底板100上的投影为:矩形;或者由中心向两侧宽度逐渐增大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条状凸起的延伸方向与印刷方向的夹角为直角,所述支撑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印刷方向;或者,所述条状凸起的延伸方向与印刷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支撑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在印刷方向上具有一分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印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转印版。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转印版和转印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相对于传统的采用条状突起结构的转印版,相邻条状凸起之间形成有支撑连接部,支撑连接部起到支撑作用,在转印过程中,支撑连接部使得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更加平衡,转印出的取向膜边缘部分的厚度更加均匀,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减轻了mura不良情况;

(2)支撑连接部的高度等于条状凸起的高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平衡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改善取向膜转印质量;

(3)支撑连接部的两端连接转印段的角部,留出支撑连接部之间的区域对应显示面板母板的非显示区域,既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又不会使转印出的取向膜与驱动芯片绑定引脚和ET测试点发生冲突,不影响显示面板的绑定和测试;

(4)通过支撑连接部对条状凸起的角部进行扩充和保护,增大了条状凸起两端对应的显示面板区域角部的转印面积,提高了转印出的取向膜的角部边缘数值,避免了取向膜角部边界进入显示区域造成的显示不良;

(5)虚拟凸起使得转印版整体更加平整,条状凸起的支撑力整体更加均衡,有利于改善取向膜转印质量;并使得最外侧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更加平衡,进一步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减轻了mura不良情况;

(6)支撑连接部由中心向两侧渐扩,增大了条状凸起两侧的支撑面积,使得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更加平衡,进一步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

(7)条状凸起沿一定倾角延伸,可以有效克服条状凸起变形导致的取向膜厚度变差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转印取向液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2为传统转印版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条状凸起中心地带的网点受力图;

图3b为条状凸起边缘部分的网点受力图;

图4为薄厚不均的取向膜边缘进入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5显示了取向膜薄厚不均造成的显示面板边缘mura不良;

图6为取向膜的角部边界进入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转印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转印版的任意两个相邻条状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转印版的任意两个相邻条状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包含虚拟凸起的转印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采用由中心向两侧渐扩的支撑连接部的转印版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采用由中心向两侧渐扩的支撑连接部的转印版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转印版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网纹辊;2-转印辊;3-转印版;4-显示面板母板;

5-机台;6-刮刀6;7-喷嘴;8-印刷压力;

9-中心地带的网点;10-边缘部分的网点;11-取向膜;

12-角部边界;AA-显示区域;

100-底板;101-条状凸起;102-间隔;

103-支撑连接部;104-虚拟凸起;

a、b、c、d、e、f、g、h、i、a′、b′、c′、d′、e′、f′、g′、h′、i′-转印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7,其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印版,用于向显示面板母板转印取向液,该转印版包括:底板100;形成于所述底版上的四个转印区域。该四个转印区域面积相等,分别位于底版的左上部、右上部、左下部和右下部。

对于每一个转印区域来说,其包括五个条状凸起101,该五个条状凸起101沿印刷方向并排设置,每一条状凸起101沿垂直于印刷方向的方向延伸,相邻条状凸起101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并且相邻条状凸起101之间形成有八个支撑连接部103,所述八个支撑连接部103沿条状凸起延伸的方向排列,每一支撑连接部103沿印刷方向延伸,其沿印刷方向延伸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两个条状凸起101。

请参照图7,当向显示面板母板转印取向液时,本实用新型的转印版固定安装在转移装置的转印辊上,转印辊带动转印版旋转,显示面板母板沿垂直于转印辊轴线方向运动,所述印刷方向为图中的x轴方向,即显示面板母板的运动方向;所述垂直于印刷方向的方向为转印辊轴线方向,即图中的y轴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条状凸起101为矩形凸起,其在底板100上的投影为矩形,所述支撑连接部103也是矩形凸起,其在底板100上的投影也是矩形。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转印版,相对于传统的采用条状突起结构的转印版,相邻条状凸起之间形成有支撑连接部,支撑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相邻两个条状凸起,支撑连接部起到支撑作用,在转印过程中,由于支撑连接部的存在,使得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更加平衡,转印出的取向膜边缘部分的厚度更加均匀,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减轻了mura不良情况。

可选地,在沿垂直于底板的方向上,支撑连接部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条状凸起的高度,可以看出,无论支撑连接部的高度是否与条状凸起的高度相同,支撑连接部均可以起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的转印版均可以使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更加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取向膜转印质量;优选地,支撑连接部的高度等于条状凸起的高度,以最大限度地平衡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改善取向膜转印质量。

可以理解,虽然本实施例的底版上包含四个转印区域,转印区域面积相等,每个转印区域包括五个条状凸起,相邻条状凸起之间形成有八个支撑连接部,但这只是示例性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基于转印版尺寸和显示面板尺寸等因素的考虑,底版上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转印区域,各个转印区域的面积也可以不相等,每个转印区域至少包括两个条状凸起即可,相邻条状凸起之间可以形成有多个支撑连接部,支撑连接部的数量可以根据转印效果进行调整,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的实现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转印版,为了达到简要说明的目的,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任何可作相同应用的技术特征叙述皆并于此,无需再重复相同叙述。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转印版,如图8所示,图8中以任意两个相邻条状凸起为例进行说明,其余条状凸起和支撑连接部具有相同结构。条状凸起沿自身的延伸方向划分为九个转印段,图中右侧条状凸起划分为a、b、c、d、e、f、g、h和i九个转印段,左侧条状凸起划分为a′、b′、c′、d′、e′、f′、g′、h′和i′九个转印段,每一转印段对应显示面板母板的一个显示面板区域,即当转印版向显示面板母板转印取向液时,条状凸起的每一转印段向一个显示面板区域转印取向液,每一条状凸起可一次印刷九个显示面板区域。对于转印版的两个相邻条状凸起,二者之间的支撑连接部的第一端位于其中一个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的交界处,支撑连接部的第二端位于另一个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的交界处,其中一个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与另一个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位置对应。图中,支撑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a、b的交界处和a′、b′的交界处,以此类推,其余七个支撑连接部两端分别连接b、c的交界处和b′、c′的交界处,c、d的交界处和c′、d′的交界处,d、e的交界处和d′、e′的交界处,e、f的交界处和e′、f′的交界处,f、g的交界处和f′、g′的交界处,g、h的交界处和g′、h′的交界处,h、i的交界处和h′、i′的交界处,相邻两个条状凸起以及各个相邻支撑连接部之间围成的区域对应显示面板母板的非显示区域。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转印版,支撑连接部的两端均形成于条状凸起相邻转印段的交界处,即支撑连接部连接转印段的角部,留出支撑连接部之间的区域对应转印段除角部之外的边缘,即对应显示面板母板的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用于设置驱动芯片绑定(IC bonding)引脚和ET(Cell Test)测试点,这样既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又不会使转印出的取向膜与驱动芯片绑定引脚和ET测试点发生冲突,不影响显示面板的绑定和测试。

可以理解,虽然本实施例的条状凸起划分为九个转印段,但这只是示例性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基于转印版尺寸和显示面板尺寸等因素的考虑,条状凸起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转印段,当需要转印相同尺寸的显示面板时,条状凸起的各个转印段具有相同尺寸,则支撑连接部沿条状凸起延伸的方向是均匀排列的。当需要转印不同尺寸的显示面板时,条状凸起的各个转印段尺寸不同,对应地,支撑连接部沿条状凸起延伸的方向是非均匀排列的,诸如此类,支撑连接部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转印段的位置和数量调整即可,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的实现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转印版,为了达到简要说明的目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任何可作相同应用的技术特征叙述皆并于此,无需再重复相同叙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转印版,对于相邻的两个条状凸起,其中一个条状凸起的一端的角部与另一个条状凸起相应端的角部之间形成支撑连接部,其中一个条状凸起的另一端的角部与另一个条状凸起相应端的角部之间也形成支撑连接部,即支撑连接部的两端连接相邻条状凸起两对应端的角部。如图9所示,右侧条状凸起一端的角部(即转印段a的角部)与左侧条状凸起相应端的角部(即转印段a’的角部)之间也形成有支撑连接部,同样的,右侧条状凸起另一端的角部(即转印段i的角部)与左侧条状凸起相应端的角部(即转印段i’的角部)之间也形成有支撑连接部。

转印版在转印过程中会被拉伸,条状凸起的角部在两侧支撑力不平衡和拉伸的共同作用下,取向膜角部的边缘会更窄,角部边界会进入显示区域,进一步造成显示面板的显示不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转印版,通过支撑连接部对条状凸起的角部进行扩充和保护,增大了条状凸起两端对应的显示面板区域角部的转印面积,提高了转印出的取向膜的角部边缘数值,避免了取向膜角部边界进入显示区域造成的显示不良。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转印版可以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增设连接相邻条状凸起的两对应端的角部的支撑连接部,也可以只设置连接相邻条状凸起的两对应端的角部的支撑连接部,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的实现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转印版,为了达到简要说明的目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任何可作相同应用的技术特征叙述皆并于此,无需再重复相同叙述。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转印版,如图10所示。与图7所示的转印版相比,本实施例转印版还包括:虚拟凸起104,虚拟凸起104与转印区域最外侧的条状凸起并排设置,并与最外侧的条状凸起间隔预设距离,两者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连接部。

其中,虚拟凸起104与转印区域最外侧的条状凸起之间形成有多个支撑连接部,支撑连接部的一端位于最外侧条状凸起的两相邻转印段的交接处和/或最外侧条状凸起的角部,虚拟凸起104与最外侧条状凸起以及相邻支撑连接部围成的区域对应显示面板母板的非显示区域。

可选地,在沿垂直于底板的方向上,虚拟凸起的高度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条状凸起的高度;优选地,虚拟凸起的高度等于条状凸起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转印版,虚拟凸起使得转印版整体更加平整,条状凸起的支撑力整体更加均衡,有利于改善取向膜转印质量;并且其与条状凸起之间的支撑连接部使得最外侧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更加平衡,提高了最外侧条状凸起转印出的取向膜厚度的均一性,进一步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减轻了mura不良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虽然本实施例的虚拟凸起位于最外侧条状凸起的外侧,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可以看出,虚拟凸起也可以位于相邻两个条状凸起之间,即虚拟凸起也可以位于条状凸起的位置,其与两侧相邻的条状凸起之间均设置有支撑连接部,支撑连接部的具体设置方式与本实施例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转印版,为了达到简要说明的目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任何可作相同应用的技术特征叙述皆并于此,无需再重复相同叙述。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连接部103也可以不是矩形凸起,而是由中心向两侧宽度逐渐增大的形状,其在底板100上的投影是由中心向两侧的条状凸起方向渐扩的形状,如图11所示,支撑连接部103为两个梯形拼接而成的形状,也可以如图12所示,支撑连接部103为两个半圆拼接而成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转印版,由中心向两侧渐扩的支撑连接部增大了条状凸起两侧的支撑面积,使得条状凸起边缘两侧的支撑力更加平衡,进一步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

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转印版,为了达到简要说明的目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任何可作相同应用的技术特征叙述皆并于此,无需再重复相同叙述。

如图13所示,条状凸起的延伸方向与垂直于印刷方向的方向不平行,二者之间具有一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支撑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印刷方向也不平行,二者之间也具有一夹角,即支撑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在印刷方向上具有一分量。

由于转印过程中,由于条状凸起各部位的拉伸程度不同,条状凸起会发生变形,导致取向膜厚度变差,而本实施例的沿一定倾角延伸的条状凸起,可以有效克服变形导致的取向膜厚度变差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取向膜厚度均一性,改善了取向膜转印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印版,可以提高取向膜厚度均一性,改善取向膜转印质量。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的转印版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支撑连接部还可以采用形状;

(2)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