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09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拍照摄像产品领域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要。

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至少两个镜片和压环,所述压环设于底层镜片与所述主筒壁之间,通过点胶的方式将所述镜片固定于所述镜头筒,从而实现所述镜片的固定。

然而,相关技术中,所述镜头模组的所述镜片为堆叠式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其组装方式单一,镜片之间的空气间隔无法调节,影响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式灵活,镜片间的空气间隔可调且光学性能好的镜头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具有通光孔的镜头筒和自物侧到像侧方向依次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至少两个镜片,每个所述镜片均包括用于聚光充当成像区的主体部和由主体部延伸的周边部,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将所述镜片固定于所述镜头筒内的卡环,所述卡环包括固定于所述镜头筒内的呈弧状的固定壁,所述固定壁包括固定于所述镜头筒的外壁和与所述外壁相对设置的内壁,所述内壁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平行 且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镜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周边部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凹凸配合连接的呈环状的第二卡接部,每个所述镜片通过所述第二卡接部分别卡设于所述卡环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接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由所述内壁向所述外壁方向凹陷的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由所述周边部的外侧沿向远离所述镜片的光轴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由所述周边部边缘整体自物侧向像侧方向凹陷形成的顶壁、由所述周边部的像侧向物侧方向凹陷形成的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中的一个为弧面形凸起,另一个为与所述弧面形凸起适配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由所述内壁向远离所述外壁的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由所述周边部的外侧沿向靠近所述镜片的光轴方向凹陷的凹槽结构。

优选的,所述镜片包括自物侧向像侧堆叠并卡合在所述卡环内的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镜片之间夹设有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与所述第一镜片或所述第二镜片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镜头筒包括第一筒壁以及自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固定壁的外壁抵接所述第二筒壁,所述卡环还包括连接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的上表面以及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筒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的物侧面与所述卡环的上表面共面,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的像侧面与所述卡环的下表面共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的物侧面低于与所述卡环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的像侧面高于所述卡环的下表面。

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镜头筒内的第三镜片,所述第三镜片的物侧面与所述卡环的所述下表面之间夹设有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二遮光片分别抵接所述卡环及所述第三镜片。

优选的,所述卡环的所述内壁与所述周边部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卡环包括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卡环相对设置并围成环状对称固定在所述镜片外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设置所述卡环结构,将所述镜片通过所述卡环卡设固定后再固定装配于所述镜头筒,组装方式灵活,效率高;所述卡环的设置具有挡光作用,制成所述卡环的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减少了所述镜片边缘产生的杂散光,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另外,通过设计所述卡环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的间距,从而可调节相邻两个所述镜片的空气间隔,进一步提高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图1中卡环与镜片组装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卡环与镜片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的O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镜头模组的P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镜头模组的Q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镜头模组的X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镜头模组的卡环与镜片组装立体结构图;

图13为卡环与镜片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14为图11所示镜头模组的Y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镜头模组的Z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请同时参阅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至少两个镜片2a、2b、卡环3及夹设两个所述镜片2a、2b之间的遮光片4,通过所述卡环3将所述镜片2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

所述卡环3呈弧形状,比如半圈形,当然也可以为非半圈形。所述卡环3将所述镜片2a、2b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卡环3包括至少两个,两个所述卡环3相对设置并分别卡设于所述镜片2a、2b且间隔设置,相当于从所述镜片2a、2b的两个位置同时卡设对称固定在所述镜片2a、2b外周,增加其平衡性。

所述卡环3包括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呈弧形状的固定壁31和设置于所述固定壁31的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部32,所述第一卡接部32平行且间隔设置。

具体的,所述固定壁31包括贴设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的外壁311和与所述外壁311相对设置的内壁312,所述第一卡接部32为由所述内壁312向所述外壁311方向凹陷的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卡接部32的截面呈矩形。

请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3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这也是可行的。当然,其形状并非限于此。

为了装配方便,装配结构平衡,所述第一卡接部3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镜片2的光轴设置。

所述卡环3的设置具有挡光作用,制成所述卡环3的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减少了所述镜片2边缘产生的杂散光,从而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100的光学性能。

每个所述镜片2a、2b均包括用于聚光充当成像区的主体部21、由主体部21延伸的充当非成像区的周边部22及由所述周边部22延伸的与所述第一卡接部32配合连接的呈环状的第二卡接部23,每个所述镜片2通过所述第二卡接部23分别卡设于所述卡环3的其中一 个所述第一卡接部32,再将所述卡环3装配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实现所述镜片2a、2b的固定。

具体的,所述第二卡接部23为由所述周边部22的外侧沿向远离所述镜片2的光轴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因所述第二卡接部23与所述第一卡接部32配合卡接,则其横截面也需要相互配合即相同。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卡接部23包括由所述周边部边缘整体自物侧向像侧方向凹陷形成的顶壁、由所述周边部的像侧向物侧方向凹陷形成的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壁。

所述镜片2a、2b包括自物侧向像侧堆叠并卡合在所述卡环3内的第一镜片2a与第二镜片2b,所述第一镜片2a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镜片2b之间夹设有第一遮光片4,所述第一遮光片4与所述第一镜片2a之间留有间隙。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4也可以与第二镜片2b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镜头筒1包括第一筒壁10以及自所述第一筒壁10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1,所述固定壁31的外壁抵接所述第二筒壁11,所述卡环3还包括连接所述内壁312与所述外壁311的上表面313以及与所述上表面313相对的下表面314。第一镜片2a的周边部22的物侧面低于卡环3的上表面313,第二镜片2b的周边部的像侧面高于卡环3的下表面314。即,第一镜片2a的周边部22与第一筒壁10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100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镜头筒1内的第三镜片6,所述第三镜片6的物侧面与所述卡环3的所述下表面314之间夹设有第二遮光片5,所述第二遮光片5分别抵接所述卡环3及所述第三镜片6。第二镜片2b的周边部与第二遮光片5之间留有间隙。

请结合图1-4所示,当所述第一卡接部32的截面为矩形时,所述第二卡接部23的截面也为矩形,二者凹凸配合。

另外,所述卡环3的所述内壁312与所述镜片2a、2b的周边部22可抵接设置,也可间隔设置。比如,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卡接部32 和所述第二卡接部23的尺寸即可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卡环3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2的数量并非限于两个,也可以为更多,比如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根据所述镜片2a、2b的数量设计,从而实现更多镜片的组装,这都是可行的。而相邻两个所述镜片2a、2b之间的空气间隔则可通过设计所述卡环3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的间距即可实现。本实施例中仅以所述卡环3设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32及两片所述镜片2a、2b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5-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第一镜片2a的周边部22的物侧面与所述卡环3的上表面312共面,所述第二镜片2b的周边部的像侧面与所述卡环3的下表面314共面,且第一遮光片4两侧分别抵接第一镜片2a的周边部的像侧面与第二镜片2b的周边部的物侧面。本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其他特征已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7-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镜片2a的周边部22的物侧面低于卡环3的上表面313,所述第二镜片2b的周边部的像侧面与所述卡环3的下表面314共面,第一遮光片4两侧分别抵接第一镜片2a的周边部的像侧面与第二镜片2b的周边部的物侧面。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卡接部为弧面形的凸起,第一卡接部32为截面为弧形的凹槽,二者凹凸配合固定。本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其他特征已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9-10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四实施例,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遮光片4与第一镜片2a的周边部22的像侧面之间留有间隙。本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其他特征已与实施例三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11-1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五实施例,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二基本相同,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至少两个镜片2a’、2b’、卡环3’及夹设两个所述镜片2a’、2b’之间的第一遮光片4’,通过所述卡环3’将所述镜片2a’、2b’固定 于所述镜头筒1’内。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结构相互对换,具体如下:

所述卡环3’的所述固定壁31’包括贴设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的外壁311’和与所述外壁311’相对设置的内壁312’,所述第一卡接部32’为由所述内壁312’向远离所述外壁311’的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即所述第一卡接部32’为由所述固定壁31’向所述镜片2’的方向凸出形成。

所述第二卡接部23’为由所述周边部22’的外侧沿向靠近所述镜片2’的光轴方向凹陷的凹槽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接部3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二卡接部23’的横截面也为半圆形。当然,二者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实现相互配合卡接即可。

同实施例一理,所述第一卡接部32’的横截面为矩形时,所述第二卡接部23’的横截面也为矩形,这都是可行的。

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32’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接部23’而实现所述卡环3’与所述镜片2a’、2b’的装配。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片4’及所述镜片2a’、2b’(由物侧到像侧分别为第一镜片2a’和第二镜片2b’)的装配方式与实施例一同理。

比如,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遮光片4’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a’和所述第二镜片2b’之间,其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镜片2a’和所述第二镜片2b’;靠近物侧的所述第一镜片2a’的物侧面低于所述卡环3’的物侧面(水平方向);靠近像侧的所述镜片2b’像侧面高于所述卡环3’的像侧面(水平方向)。此时,靠近物侧的所述第一镜片2a’与所述镜头筒1’间隔设置。卡环3’的下表面314’与第三镜片6’之间夹设第二遮光片5’,第二镜片2b’的周边部的像侧面高于卡环3’的下表面,因此第二镜片2b’与第二遮光片5’之间留有间隙。除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四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如图15-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片4’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2a’和所述第二镜片2b’之间,所述第一遮光片4’像侧抵接靠近像侧的所述第二镜片2b’,所述第一 遮光片4’的物侧与靠近物侧的所述第一镜片2a’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镜片2a’的物侧面低于所述卡环3’的物侧面(水平方向);靠近像侧的所述镜片2b’像侧面高于所述卡环3’的像侧面(水平方向)。此时,靠近物侧的所述第一镜片2a’与所述镜头筒1’间隔设置。除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五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设置所述卡环结构,将所述镜片通过所述卡环卡设固定后再固定装配于所述镜头筒,组装方式灵活,效率高;所述卡环的设置具有挡光作用,制成所述卡环的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减少了所述镜片边缘产生的杂散光,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另外,通过设计所述卡环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的间距,从而可调节相邻两个所述镜片的空气间隔,进一步提高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