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8176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投影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于2016年1月1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6-007669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被以引证的方式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将2台投影仪层叠进行使用的投影系统。在这种投影系统中,将2台投影仪层叠,使这些投影仪的放大图像在同一屏幕上重叠来提高投影图像的亮度。

在构成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系统的投影仪中,在配置于下侧投影仪的表面,在供该投影仪上所搭载的其它投影仪主体的腿搭放的加强部分设有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由使表面呈梨皮面状粗糙地形成的金属部件等构成。当在该固定构件上载置构成其它投影仪腿的球体时,在该球体与固定构件之间产生摩擦,由此使得其它投影仪主体不会自由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8565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仪利用在固定构件与上述球体之间产生的摩擦来限制其它投影仪的移动,但是,当比该摩擦力大的力作用于其它投影仪时,该其它投影仪有可能会移动。对此,考虑到针对上述固定构件设置供上述球体嵌入的较小的凹入部。

然而,在设置上述凹入部的结构中,与设置该凹入部对应地,该凹入部向构成投影仪的外装壳体的内侧突出,为了在投影仪内部配置各种装置,需要与设置该凹入部的尺寸对应地增大该外装壳体的高度尺寸。此外,由于在外装壳体的上表面设置凹入部而导致外装壳体的美观性降低,进而导致投影仪的美观性降低。而且,由于其它投影仪的重量集中在上述凹入部,因此,该凹入部有可能会凹陷。如果这样的话,从2台投影仪投影的图像就无法适当地重叠,投影图像的画质有可能会显著降低。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和上述结构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投影仪大型化,美观性降低,并且外装壳体发生变形,投影图像的画质显著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课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重叠配置的投影仪。

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投影光学装置,其对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影;以及外装壳体,其收容所述光源装置、所述光调制装置和所述投影光学装置,所述外装壳体具有:底面部,其设置有腿部;和顶面部,其位于所述底面部的相反方向侧,所述顶面部具有立起肋,在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所述顶面部时,该立起肋限制设置于该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移动。

根据上述第1方式,在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投影仪的顶面部上时,利用设置于该顶面部的立起肋来限制该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移动,因此,能够限制该其它投影仪的移动。此外,由于没有像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仪那样设置凹入部,因此,无需加大外装壳体的高度尺寸,就能够在投影仪内部配置各种装置。而且还无需设置凹入部,因此,能够提高投影仪的美观性。此外,能够通过投影仪的整个顶面部来支撑其它投影仪,因此,能够减少该顶面部的用于配置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部分凹陷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使投影仪小型化,能够提高美观,并且,能够抑制外装壳体发生变形而投影图像的画质显著降低的情况。因此,能够适当地重叠配置投影仪。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立起肋向远离顶面部的方向突出,并沿着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

根据上述第1方式,由于立起肋沿着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因此,不仅能够限制该腿部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且能够限制该腿部向其它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层叠于顶面部的其它投影仪的移动。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立起肋为朝向顶面部的外缘打开的形状。

根据上述第1方式,由于立起肋为朝向顶面部的外缘打开的形状,因此,在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该顶面部上时,能够使其它投影仪在该顶面部上滑动而与立起肋卡合。由此,与例如将立起肋形成为包围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整个周缘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顶面部。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立起肋为能够与其它投影仪的腿部卡合的形状。

根据上述第1方式,在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该顶面部上时,能够使其它投影仪在该顶面部上滑动而容易地与立起肋卡合。此外,由于立起肋为半圆形状,因此,利用该立起肋能够限制其它投影仪的腿部向该外缘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顶面部,并且,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的移动。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立起肋沿着顶面部的外缘设置。

根据上述第1方式,由于立起肋沿着顶面部的外缘设置,因此,在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该投影仪上时,能够容易地使该其它投影仪的腿部与立起肋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层叠其它投影仪。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至少设置有2个所述立起肋,所述顶面部和所述底面部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构成所述顶面部的外缘的一边以及位于该一边的相反侧的一边中的各个边上设置有至少1个所述立起肋。

根据上述第1方式,由于立起肋设置于构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顶面部的外缘的一边以及位于该一边的相反侧的一边中的各个边上,因此,与利用1个立起肋来限制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的移动。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至少1个立起肋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从外装壳体的外缘侧朝向内侧而向从顶面部朝向面外方向的方向倾斜。

根据上述第1方式,由于在构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顶面部的外缘的一边以及位于该一边的相反侧的一边中的各个边上设有立起肋,该立起肋中的至少1个立起肋具有上述倾斜面,因此,在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该投影仪的顶面部上时,在使其它投影仪的上述一边侧的腿部与一方的立起肋卡合并使位于上述一边的相反侧的一边侧的腿部与另一方的立起肋卡合时,该腿部在该立起肋的倾斜面上滑动而使其它投影仪层叠于顶面部。即,根据上述第1方式,能够容易地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该投影仪的顶面部。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至少2个立起肋设置于构成顶面部的外缘的一边的两端附近。

根据上述第1方式,由于至少2个立起肋设置于构成顶面部的外缘的一边的两端附近,因此,与例如该至少2个立起肋设置于上述一边的中央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移动。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的是,投影仪具有金属框体,该金属框体设置于外装壳体内,金属框体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在顶面部或底面部的法线方向上与立起肋和腿部重合。

根据上述第1方式,在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该投影仪上时,金属框体位于与层叠该其它投影仪的腿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该金属框体来支撑该其它投影仪。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其它投影仪的重量而导致的外装壳体的变形。此外,由于能够抑制外装壳体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该外装壳体的变形而产生的投影图像的画质显著降低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要结构的概要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六面视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示出配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装壳体内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配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装壳体的框架的位置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系统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1A:其它投影仪;10:投影系统;2:外装壳体;21:顶面部;211、211A、211B、211C、211D:立起肋;2111:主体部;2112:倾斜面;22:底面部;2E:金属框体;2E1:第1框部;2E2:第2框部;31:光源装置;34:光调制装置;36:投影光学装置;FT、FT1、FT2、FT3、FT4: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概要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结构的示意图。

投影仪1是这样的显示装置:对从设置于内部的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将该图像在屏幕SC1等被投影面上进行放大投影。

如图1所示,该投影仪1除了具有外装壳体2以及收纳于该外装壳体2内的光学单元3外,虽然省略图示,还具有控制该投影仪1的控制装置、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以及对构成该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

此外,在外装壳体2内收纳有金属框体2E。另外,后面详述外装壳体2和金属框体2E。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具有光源装置31、分色装置32、平行化透镜33、多个光调制装置34、色合成装置35以及投影光学装置36。

光源装置31具有射出蓝色光的激光光源以及将从该激光光源射出的光转换为荧光的荧光体等,从该光源装置31射出照明光WL。

分色装置32将从光源装置31入射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及蓝色光LB这3个色光。该分色装置32具有二向色镜321、322、全反射镜323、324、325及中继透镜326、327。

二向色镜321从来自光源装置31的照明光WL中分离出蓝色光LB以及包含其它色光(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的光。二向色镜321使蓝色光LB反射,并使包含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的上述光透过。

二向色镜322从由二向色镜321分离出的上述光中分离出绿色光LG和红色光LR。具体而言,二向色镜322反射绿色光LG,并使红色光LR透过。

全反射镜323配置在蓝色光LB的光路中,使在二向色镜321处透过后的蓝色光LB朝向光调制装置34(34B)反射。另一方面,全反射镜324、325配置在红色光LR的光路中,使透过二向色镜322后的红色光LR朝向光调制装置34(34R)反射。此外,绿色光LG在二向色镜322处朝向光调制装置34(34G)反射。

中继透镜326、327配置在红色光LR的光路中的二向色镜322的下游。这些中继透镜326、327具有下述这样的功能:对由于红色光LR的光路长度比蓝色光LB、绿色光LG的光路长度长而导致的红色光LR的光损失进行补偿。

平行化透镜33将入射到后述的光调制装置34的光平行化。另外,将红、绿、蓝的各色光用的平行化透镜分别设为33R、33G、33B。此外,将红、绿、蓝的各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分别设为34R、34G、34B。

多个光调制装置34(34R、34G、34B)对由二向色镜321和二向色镜322分离出而分别入射的各色光LR、LG、LB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彩色图像。这些光调制装置34由对所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液晶面板构成。另外,在光调制装置34R、34G、34B的入射侧和射出侧分别配置有入射侧偏振光板341(341R、341G、341B)和射出侧偏振光板342(342R、342G、342B)。

来自各光调制装置34R、34G、34B的图像光入射到色合成装置35。该色合成装置35将与各色光LR、LG、LB对应的图像光合成,并使该合成后的图像光朝向投影光学装置36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合成装置35由十字分光棱镜构成。

投影光学装置36将由色合成装置35合成的图像光投影到屏幕SC1等被投影面上。利用这种结构而在屏幕SC1上投影被放大后的图像。

[投影仪的外观]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六面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投影仪1的外装壳体2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通过将下部外壳2A、上部外壳2B、前部外壳2C和后部外壳2D进行组合而构成。由上述各个外壳2A~2D构成的外装壳体2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左侧面部25以及右侧面部26。另外,底面部22是顶面部21的相反方向侧的面,右侧面部26是左侧面部25的相反方向侧的面,正面部23是背面部24的相反方向侧的面。

顶面部21具有4个立起肋211(存在将各个立起肋称作立起肋211A、211B、211C、211D的情况),在层叠有其它投影仪(例如,存在以下将与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形状的投影仪称作投影仪1A的情况)时,所述4个立起肋211限制该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移动。

底面部22具有4个腿部FT(存在将各个腿部称作腿部FT1、FT2、FT3、FT4的情况),在将该投影仪1载置于载置面上时,所述4个腿部FT与载置面抵接。

此外,投影光学装置36的一部分经由开口部(省略图示)而在正面部23的大致中央部分露出,利用该投影光学装置36来投影上述图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为+Z方向,以分别与该+Z方向垂直且互相垂直的方向为+X方向和+Y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Z方向是从背面部24朝向正面部23的方向,因此,使+Y方向为从上述底面部22朝向顶面部21的方向,使+X方向为从右侧面部26朝向左侧面部25的方向。即,+X方向为从顶面部21侧俯视观察投影仪1时与由投影光学装置36形成的图像的投影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

[立起肋的结构]

图4是从顶面部21侧观察投影仪1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顶面部21具有立起肋211A、211B、211C、211D。这些立起肋211A~211D分别用于在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该投影仪1时限制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移动。因此,立起肋211A~211D分别设置于顶面部21上的用于配置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区域Ar1、Ar2、Ar3、Ar4的周围。

这些立起肋211A~立起肋211D沿着顶面部21的外缘设置。具体而言,立起肋211A、211B沿着构成顶面部21的外缘的+X方向侧的一边设置,立起肋211C、211D沿着构成顶面部的外缘的-X方向侧的一边设置。

此外,立起肋211A位于上述+X方向侧的一边的+Z方向侧,立起肋211B位于该一边的-Z方向侧。即,立起肋211A、211B设置于构成顶面部21的外缘的+X方向侧的一边的两端附近。另一方面,立起肋211C位于上述-X方向侧的一边的+Z方向侧,立起肋211D位于该一边的-Z方向侧。即,立起肋211C、211D设置于构成顶面部21的外缘的-X方向侧的一边的两端附近。

这些立起肋211A~211D分别具有主体部2111和倾斜面2112。主体部2111是从顶面部21朝远离该顶面部的方向(+Y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形成为大致U字状(大致半圆形状)。换而言之,主体部2111是沿着后述的圆柱状的腿部FT的周缘的一部分的形状,并且是朝向顶面部21的外缘打开的形状。

此外,在主体部2111的内侧设有倾斜面2112,该倾斜面2112随着远离顶面部21而朝向主体部2111倾斜。即,倾斜面2112沿着顶面部21随着从外装壳体2的外缘侧朝向内侧而从顶面部21朝向面外方向倾斜。该倾斜面2112具有下述这样的功能:当使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与该立起肋211卡合时,使该腿部FT沿着该倾斜面2112向-Y方向滑动。

根据这种结构,当将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被配置于上述区域Ar1~Ar4的各个区域时,能够利用立起肋211A~211D来限制该腿部FT的移动(参照图8)。

[腿部的结构]

图5是从-Y方向侧观察投影仪1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底面部22具有在将该投影仪1载置于载置面上时与该载置面抵接的4个腿部FT(腿部FT1、FT2、FT3、FT4)。这些腿部FT1~FT4分别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沿着底面部22的外缘设置。具体而言,腿部FT1~FT4设置于与由上述立起肋211A~211D围成的区域Ar1~Ar4分别对应的位置。因此,在将相同形状的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该投影仪1的顶面部21时,通过使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4分别与各个立起肋211A~211D卡合,从而该其它投影仪1A的各个腿部FT1~FT4在被限制了移动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区域Ar1~Ar4(参照图8)。

另外,腿部FT1~FT4分别经由设置于底面部22的孔部(省略图示)而被螺纹固定于后述的金属框体2E上。

[金属框体的结构]

图6是从+Z方向侧观察外装壳体2内配置的金属框体2E的立体图。

金属框体2E配置于外装壳体2内,具有提高外装壳体2的强度的功能。该金属框体2E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第1框部2E1和大致U字状的第2框部2E2。其中,第1框部2E1是配置于外装壳体2内的与底面部22对置的位置的部件。在该第1框部2E1上设有4个螺合部2E11,上述腿部FT1~FT4分别被固定于该4个螺合部2E11。

具体而言,在第1框部2E1的+X方向侧的端部设有2个螺合部2E11,上述腿部FT1、FT2固定于该2个螺合部2E11,在第1框部2E1的-X方向侧的端部设有2个螺合部2E11,上述腿部FT3、FT4固定于该2个螺合部2E11。这些螺合部2E11为与从腿部FT1~FT4突出的螺纹部(省略图示)螺合的形状,上述螺纹部螺合于该螺合部2E11。由此,上述腿部FT1~FT4分别以能够在沿+Y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固定于金属框体2E(第1框部2E1)上。

第2框部2E2是下述这样的大致U字状的部件:从第1框部2E1的外缘向+Y方向突出且配置有投影光学装置36的一侧的端部敞开。该第2框部2E2配置于外装壳体2内的与顶面部21对置的位置。

此外,在第2框部2E2与立起肋211A~211D的内表面侧(外装壳体2的内表面侧)之间设有1mm以下的空隙。

图7是以虚线示出外装壳体2内配置的金属框体2E(第2框部2E2)的位置的投影仪1的俯视图。

如图7所示,金属框体2E配置于外装壳体2内,第2框部2E2配置于与构成外装壳体2的顶面部21对置的位置上。该第2框部2E2具有左框部2E21和右框部2E22。其中,左框部2E21位于左侧面部25侧,并配置于上述顶面部21的与用于层叠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2的区域Ar1、Ar2对置的位置上。

此外,右框部2E22位于右侧面部26侧,并配置于上述顶面部21的与用于层叠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3、FT4的区域Ar3、Ar4对置的位置上。即,由于金属框体2E(第2框部2E2)配置于与顶面部21的上述区域Ar1~Ar4对置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利用该金属框体2E来支承上述其它投影仪的重量。

[投影系统的结构]

图8是从+Z方向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投影系统10的立体图。

通过上下层叠多个投影仪1而构成投影系统10。具体而言,通过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投影仪1的顶面部21而构成投影系统10。在这种投影系统中,使从投影仪1的投影光学装置36和投影仪1A的投影光学装置36分别射出的图像光在屏幕SC1上重叠。

[投影仪的层叠方法]

这种投影系统10例如是通过以下说明的方法层叠而成的。

例如,将投影仪1载置于规定的载置面上,然后,多个用户(例如,4个用户)把持其它投影仪1A的底面部22并抬起,维持该其它投影仪1A处于投影仪1的大致正上方。接下来,以使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2侧的外缘处于下侧的方式使该其它投影仪1A倾斜,并使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2从+X方向向-X方向在投影仪1上的由顶面部21的立起肋211A、211B围成的区域Ar1、Ar2上滑动而与该立起肋211A、211B卡合。即,由于只有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2与立起肋211A、211B卡合(位于区域Ar1、Ar2),因此,该状态下的投影仪1A的右侧面部26位于比左侧面部25靠向+Y方向侧的位置。

然后,在只有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2与立起肋211A、211B卡合的状态下,当用户使其它投影仪1A向-Y方向移动(使该投影仪1A的右侧面部26向-Y方向侧移动)时,底面部22的腿部FT3、FT4与投影仪1的顶面部21上的立起肋211C、211D的倾斜面2112抵接并在该倾斜面2112上滑动而与顶面部21的区域Ar3、Ar4抵接。由此,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投影仪1的顶面部21上,利用投影仪1的立起肋211A~211D来限制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4的移动。

此外,通过层叠该其它投影仪1A,外装壳体2发生弹性变形,第2框部2E2与立起肋211A~211D的内表面侧之间的空隙消失。换而言之,能够利用第2框部2E2、进而利用金属框体2E来可靠地支承该其它投影仪1A的重量。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投影仪1的顶面部21上时,利用设置于该顶面部的立起肋211来限制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移动,因此,能够限制该其它投影仪1A的移动。此外,由于没有像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仪那样设置凹入部,因此,无需加大外装壳体的高度尺寸,就能够在投影仪内部配置各种装置。而且还无需设置凹入部,因此,能够提高投影仪的美观性。此外,能够利用投影仪1的整个顶面部21来支撑其它投影仪1A,因此,能够减少该顶面部21的用于配置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部分(区域Ar1~Ar4)凹陷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使投影仪1小型化,能够提高美观性,并且,能够抑制外装壳体2发生变形而投影图像的画质显著降低的情况。因此,能够适当地重叠配置投影仪1、1A。

由于立起肋211沿着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因此,不仅能够限制该腿部FT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且能够限制该腿部FT向其它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层叠于顶面部21的其它投影仪1A的移动。

由于立起肋211为朝向顶面部21的外缘打开的形状,因此,在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该顶面部21上时,能够使其在该顶面部21上滑动而与立起肋211卡合。由此,与例如将立起肋211形成为包围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全部周缘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其它投影仪层叠于顶面部21。

此外,由于立起肋211为大致半圆形状,因此,利用该立起肋211能够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向该外缘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顶面部21,并且,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移动。

由于立起肋211沿着顶面部21的外缘设置,因此,在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该投影仪1上时,能够容易地使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与立起肋211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层叠其它投影仪1A。

由于4个立起肋211A~211D分别设置于构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顶面部21的外缘的+X方向侧的一边以及位于该一边的相反侧的一边(位于-X方向侧的一边),因此,与利用1个立起肋来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的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移动。

由于在构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顶面部21的外缘的一边以及位于该一边的相反侧的一边中的各个边上设有各个立起肋211A~211D,该立起肋211A~211D具有上述倾斜面2112,因此,在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该投影仪1的顶面部21上时,在使其它投影仪1A的上述一边侧的腿部FT1、FT2与一方的立起肋211A、211B卡合,并使位于上述一边的相反侧的一边侧的腿部FT3、FT4与另一方的立起肋211C、211D卡合时,该腿部FT3、FT4在该立起肋211C、211D的倾斜面2112上滑动而被载置于顶面部21的区域Ar3、Ar4。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该投影仪1的顶面部21。

由于2个立起肋211A、211B以及2个立起肋211C、211D分别设置于构成顶面部21的外缘的+X方向侧的一边和-X方向侧的一边的各边的两端附近,因此,与例如上述2个立起肋211A、211B以及2个立起肋211C、211D分别设置于上述2个一边的中央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移动。

在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投影仪1上时,金属框体2E位于与载置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位置(区域Ar1~Ar4)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该金属框体2E来支撑该其它投影仪1A。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层叠于投影仪1上的其它投影仪1A,能够抑制投影图像的画质显著降低的情况。

根据投影系统10,可靠地限制了其它投影仪1A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多个投影仪1、1A投射的投影图像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使从多个投影仪1、1A分别投射的投影图像在被投影面上重叠。此外,即使在仅使用多个投影仪1、1A中的例如投影仪1而将其它投影仪1A活用作为预备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从多个投影仪1、1A投射的投影图像的位置偏移。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或改良等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4个立起肋211A~211D。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设置立起肋211A~211D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设置立起肋211A~211D中的2个立起肋,也可以设置立起肋211A~211D中的3个立起肋。即,只要具有1个立起肋即可,立起肋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立起肋211A~211D分别为沿着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周缘的一部分的形状。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立起肋211也可以为不沿着上述腿部FT的周缘的一部分的形状。即,立起肋211只要能够限制腿部FT的移动,可以是任何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立起肋211为朝向顶面部21的外缘打开的形状(大致半圆形状)。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立起肋211也可以形成为圆环状。该情况下,只要在将其它投影仪1A层叠于投影仪1的顶面部时,该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能嵌入到由上述圆环状的立起肋围成的区域而进行载置即可。该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移动,进而,能够可靠地限制其它投影仪1A的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立起肋211A~211D分别沿着顶面部21的外缘设置。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立起肋211A~211D也可以分别配置于比顶面部21的外缘靠向内侧的位置。该情况下,只要将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也配置于与配置于该内侧的立起肋211A~211D对应的位置即可。此外,该情况下,金属框体2E为与由该立起肋211A~211D围成的载置上述腿部FT的区域对应的形状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面部21和底面部22为大致矩形形状。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顶面部21和底面部22可以为圆形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状。即,顶面部21和底面部22的形状可以为任何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顶面部21的+X方向侧的端部设置立起肋211A、211B,在-X方向侧的端部设置立起肋211C、211D。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X方向侧的端部和-X方向侧的端部中的任意一侧设置立起肋211A~211D中的任意一个立起肋。此外,也可以在顶面部21的+Z方向侧的端部设置立起肋211A、211B,在-Z方向侧的端部设置立起肋211C、211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立起肋211A~211D具有倾斜面2112,该倾斜面2112随着远离顶面部21而从外装壳体2的外侧朝向内侧倾斜。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立起肋211A~211D中的各个立起肋、或一部分立起肋也可以不具有倾斜面21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装壳体2内设有金属框体2E。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金属框体2E。该情况下,只要使得顶面部21的载置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的区域与其它部分相比增大厚度尺寸即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外装壳体2的变形的发生。此外,也可以不由金属来构成金属框体2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层叠投影仪1、1A时,使其它投影仪1A在投影仪1的上部从+X方向侧向-X方向侧移动。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其它投影仪1A在投影仪1的上部从-X方向侧向+X方向侧移动。该情况下,可以是:使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3、FT4与投影仪1的顶面部21的立起肋211C、211D卡合,然后,使其它投影仪1A的腿部FT1、FT2在立起肋211A、211B的倾斜面2112上滑动,从而载置于上述区域Ar1、Ar2。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层叠相同形状的投影仪1和投影仪1A而构成投影系统10。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与投影仪1不同形状的投影仪层叠于该投影仪1的顶面部21而构成投影系统10。具体而言,只要能够使该不同形状的投影仪的腿部与投影仪1的顶面部21的立起肋211A~211D中的任意一个立起肋卡合而限制该不同形状的投影仪的腿部的移动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色合成装置35由所谓的十字分光棱镜构成。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色合成装置35也可以由所谓的无缝棱镜和飞利浦棱镜中的任意一种棱镜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透过型的液晶面板34(34R、34G、34B)作为光调制装置。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反射型的光调制装置来代替透过型的液晶面板34(34R、34G、34B)。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分色装置32,而是利用色合成装置35来执行分色和色合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具有3个液晶面板34(34R、34G、34B),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使用2个以下或4个以上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此外,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也可以使用利用了微镜的设备、例如利用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元件)等的设备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