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镜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4033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透镜镜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8月21日、申请号为201380047264.6,发明名称为透镜镜筒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具有抖动校正机构的透镜镜筒。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透镜镜筒中设有抖动校正机构。作为一例,抖动校正机构如下构成:现有的抖动校正机构具有固定于透镜镜筒的固定部、设置于固定部且支承支承架的第一导轴、经由第二导轴支承透镜架的支承架及保持校正用透镜的透镜架。固定于透镜镜筒的固定部利用该第一导轴将支承架支承为使支承架可向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的规定方向引导。另外,支承架利用第二导轴将透镜架支承为使透镜架可向在与该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导。换言之,用来在第一方向上引导支承架的第一导向机构设置在固定部上,在其上设置在第二方向上引导透镜架的第二导向机构。即在该抖动校正机构中,透镜架能够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另一例,抖动校正机构具有固定于透镜镜筒的固定部、保持校正用透镜的透镜架及被固定部与透镜架夹持的球体。在固定部与透镜架之间架设在夹持方向上对球体施力的弹簧。透镜架被载置成利用该弹簧的施力,经由球体相对于固定部可移动。即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透镜架绕光轴旋转,并且能够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另一例中的抖动校正机构共同具有用于进行上述抖动校正的导向机构与退避机构。退避机构在沉筒时(collapsedstate)时使透镜的一部分向光轴外退出,减小沉筒时的厚度。在该抖动校正机构中,支承校正用透镜的透镜架可转动地支承在用于抖动校正的振动架上。该抖动校正机构在沉筒时利用退避机构使校正用透镜相对于振动架转动而向光轴外退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作为用于上述抖动校正的执行机构,大多使用音圈马达(vcm)。音圈马达具有可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移动地支承于固定部的移动架。在移动架上固定永久磁铁,而且在固定部上与永久磁铁相对地固定霍尔元件及线圈。

在利用抖动校正机构进行抖动校正的情况下,霍尔元件输出与永久磁铁所产生的磁场变化对应的信号,检测移动架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884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19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993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透镜镜筒因为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引导支承架的第一轴(第一导向机构)、在第二方向上引导透镜架的第二轴(第二导向机构)及沿各个轴被引导的部件,所以结构复杂。如果构成上述结构,则存在尺寸变大且成本增加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透镜镜筒是依赖于弹簧施力的平衡,防止透镜架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内转动的结构。因此,不能完全防止透镜架的旋转,所以在透镜位置与测量透镜位置的传感器输出之间产生偏差,结果存在抖动校正性能下降的问题。而且,通过施力而将夹持的平衡保持为规定状态的弹簧的配置可能会对抖动校正机构中的布局产生限制,结果存在抖动校正机构及透镜镜筒的尺寸变大的问题。

并且,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将可转动地支承透镜架状态保持不变而使振动架整体移动,由此进行抖动校正。如果构成上述结构,则进行抖动校正时需要移动的对象尺寸变大,而且导致该对象质量的增加,这些成为导致驱动该对象的执行机构的尺寸变大并且使其特性变差的原因。另外,在该抖动校正机构中,设有执行机构的振动架在沉筒时也维持其位置,因此,在沉筒时试图减薄透镜镜筒时成为障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可谋求小型化且使成本降低的抖动校正机构的透镜镜筒。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具有在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面内使校正用透镜移动的抖动校正机构,该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所述抖动校正机构具有与所述光轴平行地固定的第一轴、以所述第一轴为轴可转动地设置的连杆部件、设置于所述连杆部件并与所述光轴平行的第二轴、以所述第二轴为轴可转动地设置并保持所述校正用透镜的透镜架。

第二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通过使沉筒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大于抖动校正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使所述校正用透镜从摄影时的光轴退避。

第三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限制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量的第一限制部、限制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的第二限制部。

第四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限制部的一端限制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时,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所述透镜架的转动;在沉筒时,在所述第一限制部的另一端限制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并且使该沉筒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大于抖动校正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由此使所述校正用透镜从摄影时的光轴退避。

第五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在所述透镜架上,在所述第二轴所贯通的套筒周围形成被推动部;通过在沉筒时使卡合部件卡合于所述被推动部,使沉筒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大于抖动校正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

第六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第一施力机构,该第一施力机构与沉筒时的所述透镜架的所述转动对应地对所述透镜架在使其向复位的方向上施力。

第七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施力机构不是在抖动校正时对所述透镜架施力,而是在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大于抖动校正时的转动量时对所述透镜架施力。

第八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在光轴方向上对所述透镜架施力的第二施力机构。

第九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配置在所述透镜架和摄影状态下与所述透镜架相对的对置部件中的任一方上的磁铁、配置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对置部件中的另一方上的线圈、配置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对置部件中的另一方上的霍尔元件。

第十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配置在所述透镜架和摄影状态下与所述透镜架相对的对置部件中的任一方上的磁铁、配置在所述透镜架和所述对置部件中的另一方上的线圈、配置在所述透镜架好所述对置部件中的另一方上的霍尔元件,在所述第一限制部的至少一端限制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使所述透镜架与第二限制部抵接,从而对所述霍尔元件的输出进行校正。

第十一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光轴上的快门单元,在该快门单元的外缘部的一部分具有缺口部;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分别配置为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贯通所述缺口部。

第十二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校正用透镜配置在所述快门单元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第十三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具有在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面内使校正用透镜移动的抖动校正机构,该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所述抖动校正机构具有保持所述校正用透镜的透镜架及与所述透镜架相对的对置部件;在所述透镜架及所述对置部件中的一方上配置磁铁,在另一方上配置线圈和输出与所述磁铁的位置对应的信号的位置检测机构;在沉筒时,所述透镜架保持所述磁铁或者所述线圈和所述位置检测机构的状态不变而从所述光轴退避,并且相对所述对置部件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第十四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所述透镜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移动后处在所述磁铁与所述位置检测机构、或者所述线圈与所述位置检测机构位于包括与所述光轴正交的同一平面的位置的位置。

第十五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三或者第十四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所述透镜架相对于所述对置部件配置在像面侧;在沉筒时使所述透镜架相对于所述对置部件向摄影对象侧移动。

第十六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三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配置在架保持部件上并与所述光轴平行地固定的第一轴、以所述第一轴为轴可转动地设置的连杆部件、设置于所述连杆部件并与所述光轴平行的第二轴,所述透镜架设置为以所述第二轴为轴可转动。

第十七方面所述的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三至第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通过使沉筒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大于抖动校正时的所述透镜架的转动量,使所述校正用透镜从摄影时的光轴退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透镜镜筒,能够提供具有可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的抖动校正机构的透镜镜筒。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方观察可摄影状态下的两组保持筒时的示意图;

图2是沉筒时的透镜镜筒的立体图;

图3是可摄影状态下(广角端)的透镜镜筒的立体图;

图4是可摄影状态下(长焦端)的透镜镜筒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图4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从斜前方观察快门单元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两组保持筒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后方观察透镜架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斜前方观察两组保持筒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前方观察快门单元时的示意图;

图13是从前方观察透镜架时的立体图;

图14是以与光轴正交的平面切断连杆部件时的示意图;

图15是可摄影状态下的透镜架等的示意图;

图16是沉筒状态下的透镜架等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向右端位置移动的透镜架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向上端位置移动的透镜架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向下端位置移动的透镜架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第一施力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第一施力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2是从斜前方观察固定筒的一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23是从后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可摄影状态下的两组保持筒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可摄影状态下的透镜架等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沉筒时的透镜架等的立体图;

图26是沉筒时的透镜架的侧视图;

图27是可摄影状态下的透镜架的侧视图;

图2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沉筒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进行说明。图1是从光轴a的后方(成像元件侧)观察构成透镜镜筒1的两组保持筒70时的示意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假设以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为中心使短针顺时针旋转时,有时将从光轴a的后方观察的3点方向记为右方向,同样地,有时将6点的方向记为下方,将9点的方向记为左方向,将12点的方向记为上方。而且,有时将该左右方向记为x方向,将该上下方向记为y方向。此外,在光轴方向上,有时将摄影对象侧记为前方,将成像元件侧记为后方,将光轴方向记为前后方向。

图2是沉筒时(非摄影时)的透镜镜筒1的立体图,图3是可摄影状态之一即广角时的透镜镜筒1的立体图,图4是可摄影状态之一即长焦时的透镜镜筒1的立体图,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图6是图3的vi-vi线剖面图,图7是图4的vii-vii线剖面图。

如图2~图7所示,透镜镜筒1具有:固定筒10、直进筒a20、旋转筒a30、直进筒b40、前筒50、旋转筒b60、两组保持筒70、快门单元80、透镜架90及摄影光学系统。

摄影光学系统具有:第一光学元件11、第二光学元件12及校正用透镜100(参照图1、图5~图7)。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有时将校正用透镜组简称为校正用透镜100。而且,在以下,以由三组构成的变焦光学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该例。

在摄影时,校正用透镜100在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面内沿x方向和y方向进行位移。通过该位移,减少抖动导致的摄影对象图像的模糊。

(固定筒10)

在固定筒10上,设有:成像元件固定部、第二光学元件12及输出齿轮14(参照图2~图4)。输出齿轮14利用马达(未图示)进行旋转。成像元件固定部是设置在透镜镜筒的光轴方向上的后端部的平板状部分。作为成像元件,可以使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型图像传感器或者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成像元件将摄影光学系统所形成的摄影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第二光学元件配置在光轴上的第一光学元件的后方。输出齿轮14使旋转筒a30旋转。

在固定筒10的内表面设有用来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直进筒a20的第一导向部件(未图示)以及用来使旋转筒a30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凸轮(未图示)。

(直进筒a20)

直进筒a20通过与旋转筒a30卡口(bayonet)结合,与旋转筒a30一体地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直进筒a20在光轴方向上被第一导向部件引导。在直进筒a20的内表面设有用来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直进筒b40的第二导向部件(未图示)以及使旋转筒b60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凸轮(未图示)。

(旋转筒a30)

旋转筒a30在其后端部具有驱动齿轮13,驱动齿轮13与输出齿轮14啮合。通过使驱动齿轮13旋转,旋转筒a30一边旋转一边利用第一凸轮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在旋转筒a30的内表面设有向旋转筒b60传递旋转力的传递键(未图示)以及供旋转筒b60的凸轮销贯通的贯通孔(未图示)。

(直进筒b40)

直进筒b40通过与旋转筒b60卡口结合,与旋转筒b60一体地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直进筒b40在光轴方向上被第二导向部件引导。在直进筒b40的内表面具有用来在光轴方向上引导前筒50的第三导向部件(未图示)以及用来在光轴方向上引导两组保持筒70的第四导向部件(未图示),第三导向部件与第四导向部件一体地设置。

(前筒50)

前筒50在光轴方向上被第三导向部件引导,前筒50利用旋转筒b60的第三凸轮(未图示)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在前筒50上固定第一光学元件11。

(旋转筒b60)

通过向旋转筒b60传递旋转筒a30的旋转,旋转筒b60一边旋转一边利用第二凸轮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在旋转筒b60的外表面设有用来使前筒50在光轴方向上直进的第三凸轮,在旋转筒b60的内表面设有用来使两组保持筒70在光轴方向上直进的第四凸轮(未图示)。

(两组保持筒70)

接着,参照图1及图8~图11,对两组保持筒70进行说明。图8是从斜前方观察快门单元时的立体图,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两组保持筒时的立体图,图10是从斜后方观察透镜架时的立体图,图11是从斜前方观察两组保持筒时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9~图11所示,在两组保持筒70上设有快门单元80、透镜架90、第一轴111、第二轴112、连杆部件113及第一施力机构200。

两组保持筒70具有沿光轴配置的筒轴、第二限制部712及一对凸缘71。

如图9及图11所示,一对凸缘71在光轴方向上设置在位于快门单元80的前方位置的两组保持筒70的前端部以及位于快门单元80的后方位置的两组保持筒70的后端部。光轴方向上前后一对凸缘71之间的距离在光轴方向上具有足够的长度。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该前端部侧的凸缘71沿两组保持筒70的内周设置在大约7点至大约9点的范围内。在该前端部侧的凸缘71的大约8点的位置设有转动量限制用孔即第一限制部711,在该第一限制部711中插入后述的第二轴112的端部。通过该结构,限制第二轴112的转动量,限制透镜架90的大致左右方向的转动量。换言之,将抖动校正时的校正用透镜100的转动量限制在限制范围内(参照图17、图18)。

如图1所示,第二限制部712沿两组保持筒70的内周设置在大约12点的位置。第二限制部712具有上槽壁713、下槽壁714及左槽壁715,第二限制部712的右端开放,在第二限制部712内插入设置在透镜架90上的被限制部91。而且,在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左端抵接的情况下,透镜架90的转动引起的大致上下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通过该结构,调整时的校正用透镜100的转动量被限制在限制范围内。关于被限制部91与第二限制部712的关系,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透镜架1沉筒时使校正用透镜100从上述限制范围内向外退避的情况下,在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右端抵接的状态下,透镜架90转动。其结果,被限制部91从第二限制部712右端的开放部分脱离。而且,如图1及图9所示,两组保持筒70以大约6点位置为中心,在大约5点至大约7点之间设有用来使校正用透镜100及其周边部通过的通过口72。通过该通过口72,被限制部91脱离,如果进一步使透镜架90及校正用透镜100转动,则校正用透镜100从光轴上向大约6点的位置退避。

(快门单元80)

接着,参照图1及图8~图12,对快门单元80进行说明。图12是从前方观察快门单元80时的前视图。

如图1及图8~图12所示,快门单元80固定在两组保持筒70内。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快门单元80(参照图8)配置在校正用透镜100的前方附近位置。如图12所示,快门单元80在其外缘部的一部分具有缺口部81,缺口部81在图12中设置在大约3点至大约5点之间(在图1中大约7点至大约9点之间)。

如图9及图11所示,在缺口部81配置第一轴111、第二轴112及连杆部件113,这些部件在使抖动校正机构110及校正用透镜100向光轴外退避时使用。利用缺口部81,即使设有抖动校正机构110及退避机构,也能够抑制两组保持筒70的直径增大。另外,能够贯穿快门单元80的表里面而配置第一轴111及第二轴112。通过该结构,能够使轴长充分地长,而且能够抑制透镜架90相对于光轴的倾斜,此外还能够提高透镜架90的安装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快门单元80配置于校正用透镜100的后方附近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如图9及图11所示,设有对缺口部81进行遮光的遮光机构,由此能够防止光泄露。遮光机构的一例是所述凸缘71。凸缘71夹着缺口部81配置在光轴方向的前方和后方。换言之,凸缘71构成为光不会从缺口部81泄漏,并且光也不会射入缺口部81。需要说明的是,凸缘71具有作为遮光机构的功能,还具有如后所述的支承第一轴111的功能等,基于这一点,也能够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接着,参照图2至图7,对透镜镜筒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沉筒状态-可摄影状态)

在图2及图5所示的沉筒状态下,固定在前筒50上的第一光学元件11与保持在固定筒10上的第二光学元件12接近,校正用透镜100向光轴外退避。

在图2及图5所示的沉筒状态下,如果输出齿轮14例如向正方向旋转,则该旋转向旋转筒a30传递,进而向旋转筒b60传递。旋转筒a30一边旋转一边利用固定筒10的第一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直进筒a20被固定筒10的第一导向部件引导,不旋转,与旋转筒a30一起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

旋转筒b60旋转的同时利用直进筒a20的第二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直进筒b40被直进筒a20的第二导向部件引导,不旋转,与旋转筒b60一起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

如果旋转筒b60旋转,则前筒50被直进筒b40的第三导向部件引导,利用旋转筒b60的第三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参照图3及图6)。如图3及图6所示的状态表示可摄影的广角端(wideend)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前筒50相对固定筒10向前方大幅度地移动,所以第一光学元件11与第二光学元件12之间在光轴上的间隙增大。从该沉筒状态向广角端转移的过程中,透镜架90以第二轴112为轴大幅度地转动,校正用透镜100复位到增大了的光轴上。在可摄影状态的广角端,以第一轴111和/或第二轴112为轴转动透镜架90,由此能够使校正用透镜100移动,进行抖动校正。

(从广角端向长焦端(telephotoend)的变焦)

如果从可摄影状态的图3及图6所示的广角端状态,使输出齿轮14进一步向正方向旋转,则旋转筒a30一边旋转一边利用固定筒10的第一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参照图4及图7)。直进筒a20被固定筒10的第一导向部件引导,不旋转,与旋转筒a30一起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

如果旋转筒b60旋转,则两组保持筒70被直进筒b40的第四导向部件引导,利用旋转筒b60的第四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前方移动,变焦到图4及图7所示的长焦端。即使在从该图3及图6所示的可摄影状态(广角端)至图4及图7所示的可摄影状态(长焦端)的所希望的各位置,也与上述说明同样地,通过以第一轴111和/或第二轴112为轴转动透镜架90,使透镜架90所保持的校正用透镜100移动。通过该动作,进行抖动校正。

(从长焦端向广角端的变焦)

如果从可摄影状态的图4及图7所示的长焦端的状态,使输出齿轮14例如向反方向旋转,则该旋转向旋转筒a30传递,进而向旋转筒b60传递。

旋转筒a30一边旋转一边利用固定筒10的第一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后方移动。直进筒a20被固定筒10的第一导向部件引导,不旋转,与旋转筒a30一起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如果旋转筒b60旋转,则两组保持筒70被直进筒b40的第四导向部件引导,利用旋转筒b60的第四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后方移动(参照图3及图6)。

(从可摄影状态向沉筒状态的转移)

如果从可摄影状态的广角端的状态进一步使输出齿轮14向反方向旋转,则旋转筒a30一边旋转一边利用固定筒10的第一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后方移动。直进筒a20被固定筒10的第一导向部件引导,不旋转,与旋转筒a30一起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如果旋转筒b60旋转,则旋转筒b60利用直进筒a20的第二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后方移动。直进筒b40被直进筒a20的第二导向部件引导,不旋转,与旋转筒b60一起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而且,如果旋转筒b60旋转,则前筒50被直进筒b40的第三导向部件引导,利用旋转筒b60的第三凸轮沿着光轴方向向后方移动。该动作的结果,透镜镜筒1向沉筒状态转移(参照图2及图5)。

在图2及图5所示的沉筒状态下,通过使前筒50相对于固定筒10向后方大幅度地移动而与固定筒10接近,缩小第一光学元件11与第二光学元件12之间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隙。在这样从摄影状态中的广角端的状态向沉筒状态转移的过程中,透镜架90以第二轴112为轴比抖动校正时更大幅度地转动,由此使校正用透镜100向光轴外退避。通过该结构,能够减小透镜镜筒1在沉筒时的厚度。

接着,对通过以第一轴111和/或第二轴112为轴使透镜架90转动而进行抖动校正的结构(抖动校正机构110)进行说明,同时对透镜镜筒1在沉筒时使校正用透镜100向光轴外大幅度地退避的结构(退避结构)进行说明。

[抖动校正机构110]

首先,参照图1、图9~图11及图13~图16,对抖动校正机构110进行说明。之后,对退避机构进行说明。图13是从斜前方观察透镜架90时的立体图。

如图1、图9~图11及图13所示,抖动校正机构110具有第一轴111、第二轴112、连杆部件113及透镜架90。

(第一轴111)

如图1所示,第一轴111固定在凸缘71的大约9点的位置。第一轴111如前所述架设在前后一对凸缘71上而具有足够的长度,第一轴111相对于光轴的倾斜抑制得较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111相对于光轴固定,只要是与光轴大致平行的轴即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相对于光轴固定”表示在与光轴正交的面上不移动。

(连杆部件113)

连杆部件113被轴支撑为以第一轴111为轴可转动。连杆部件113沿两组保持筒70的内周配置。在图1的例子中,连杆部件113配置在大约7点至大约9点的区间,该区间相当于快门单元80的设有缺口部81的区间(参照图1、图12)。利用两组保持筒70及缺口部81,能够有效利用空间来配置连杆部件113。连杆部件113配置为嵌入在光轴方向上的前后一对凸缘71之间,因为前后一对凸缘71的距离在光轴方向上贯通缺口部81横跨快门单元80的表里面而配置,所以该距离足够长。而且,嵌入其间隙的连杆部件113在光轴方向上同样足够长。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第一轴111及连杆部件113相对于光轴的倾倒。

因为连杆部件113的一端部以上述较长的第一轴111为轴可转动地被支承,所以能够将连杆部件113的倾斜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提高连杆部件113的安装精度。其结果,能够提高透镜架90的安装精度。

图14是以与光轴正交的平面切断连杆部件113时的示意图,图15是可摄影状态下的透镜架等的立体图,图16是透镜架向光轴外退避时的立体图。

如图14~图16所示,连杆部件113的另一端部具有凸部114及凹部115,该凹部115与该凸部114相比距一端部的距离更短。在连杆部件113的另一端部,以从前缘部至后缘部夹着凹部115的方式设置凸部114(参照图15)。而且,为了提高透镜架90的安装精度,也可以在光轴方向上使凹部115的开口宽度足够长。

(第二轴112)

如图9及图11所示,第二轴112设置在连杆部件113的另一端部。另外,第二轴112在连杆部件113中只要设置在与设有第一轴11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即可,第二轴112是与光轴平行的轴。为了提高透镜架90的安装精度,第二轴11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横跨前缘部侧凸部114与后缘部侧凸部114的足够的导向长度。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第二轴112相对于光轴的倾斜抑制得较小。第二轴1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贯通前缘部侧的凸部114和后缘部侧的凸部114(参照图15)。

第二轴1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插入连杆部件113的转动量限制用孔即第一限制部711内。通过适当设定第二轴112的直径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左右方向(x方向)的宽度的关系,能够确定抖动校正时的第二轴112在大致x方向上可转动的范围。换言之,确定校正用透镜100在大致x方向上可转动的范围(参照图1、图11)。

(透镜架90)

如图1及图13所示,透镜架90保持校正用透镜100。如图15及图16所示,透镜架90的基端部嵌入连杆部件113的第二轴112侧,第二轴112贯通其中,可以以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

因为透镜架90的基端部在光轴方向上足够长,所以能够将透镜架90的基端部相对于第二轴112(相对于与第二轴112正交的面)的倾斜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提高透镜架90的安装精度。

如图1、图13及图14所示,在透镜架90上设有被限制部91、卡止部92(参照图20)、抵接部93及被推动部94。

如图1所示,被限制部91设置在透镜架90的大约12点的位置上,被限制部81在可摄影状态下位于第二限制部712的上槽壁713与下槽壁714之间。适当设定被限制部91的大小与第二限制部712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上槽壁713与下槽壁714之间的间隔即y方向上的宽度)的关系,根据该设定,可以确定抖动校正时的透镜架90在y方向上可转动的范围。换言之,确定校正用透镜100在上下方向(y方向)上可转动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卡止部92和抵接部93配置在第二轴112的周边(参照图14、图20及图21)。对卡止部92和抵接部93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利用上述抖动校正机构110能够进行抖动校正。抖动校正时,透镜架90以第一轴111和/或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通过该动作,被透镜架90保持的校正用透镜100在与光轴正交的面的限制范围内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较长地构成第一轴111和第二轴112的导向长度,能够提高透镜架90的安装精度,能够确保连杆部件113和透镜架90的姿态,而且,能够抑制透镜架90相对于光轴的倾斜,并能够通过利用了第一轴111、第二轴112及连杆部件113的同一结构实现具有该功能的结构。因此,以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进而,以第一轴111和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的结构和在与光轴正交的面上配置轴并将其作为导向部件而进行滑动的结构相比,摩擦的影响较小。因此,能够提高抖动校正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透镜架90以第一轴111和/或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表示:

(1)使透镜架90与连杆部件113一体地以第一轴111为轴进行转动的情况;

(2)使连杆部件113不转动,使透镜架90以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的情况;

(3)使连杆部件113以第一轴111为轴进行转动,并且使透镜架90以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的情况。

而且,“透镜架90的转动”分绕轴的转动的情况和抖动校正中的透镜架90的移动的情况而其方式是不同的。换言之,在抖动校正中,透镜架90和校正用透镜100在上述限制范围内稍微移动。因此,校正用透镜100的移动被认为实际上是直线上的微小运动。

接着,参照图1及图17~图19,对透镜架90的转动量限制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向左端位置移动的透镜架90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向右端位置移动的透镜架90的示意图,图18是表示向上端位置移动的透镜架90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向下端位置移动的透镜架90的示意图。

(对透镜架90转动量的限制)

如图1所示,如果透镜架90向左方向移动,则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左缘抵接。如图17所示,如果透镜架90向右方向移动,则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右缘抵接。如图18所示,在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左缘抵接的状态下,如果透镜架90向上方移动,则被限制部91与第二限制部712的上槽壁713抵接。如图19所示,在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左缘抵接的状态下,如果透镜架90向下方移动,则被限制部91与第二限制部712的下槽壁714抵接。

另一方面,在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右缘抵接的状态下,第二限制部712的右端开放。在该状态下,使透镜架90向下方转动时的被限制部91向下方的移动不受限制。在第二轴112与第一限制部711的右缘抵接的状态下,设置在透镜架90上的施力控制部件204的第一被抵接片205(参照图20及图21)与连杆部件113的凹部115的边缘抵接。通过该状态,被限制部91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对该方向的限制,将在后面进行叙述。通过该结构,在抖动校正时,将透镜架90即校正用透镜100的移动限制在限制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限制范围”是指在抖动校正中透镜架90和校正用透镜100可运动的范围。

(位置检测机构)

接着,参照图1、图10及图13,对位置检测机构300进行说明。

如图1、图10及图13所示,位置检测机构300具有磁铁301与霍尔元件302。

如图1所示,磁铁301分别配置在透镜架90的9点位置与12点位置上。

图13所示的霍尔元件302在快门单元80的外表面与磁铁301相对而配置,霍尔元件302检测透镜架90在与光轴正交的面上相互正交的x方向和y方向上的位置。通过利用磁铁301和霍尔元件302检测透镜架90的位置,能够精确地控制校正用透镜100,并且能够简化该结构。另外,霍尔元件302也可以配置在两组保持筒70上。

(位置信息的校正)

接着,对位置信息的校正进行说明。由霍尔元件302检测出的透镜架90的位置信息有时与实际的透镜架90的位置信息发生偏差。在本例中,根据透镜架90预先确定的位置信息,对检测出的位置信息进行校正。

例如,检测出使透镜架90位于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各自两端时的输出,将其中心作为透镜架90的中心位置。进而,根据预先求出的两端间的移动量与该输出的关系,对上述位置信息进行校正。需要说明的是,对位置信息的构成,不限于该实施例。

通过对透镜架90的位置信息的校正,能够提高抖动校正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该校正通过未图示的用于抖动校正的控制电路来进行。

作为使校正用透镜100移动的机构,具有磁铁301和线圈303。线圈303配置在快门单元80(在图10及图13中未图示)的外表面,线圈303与磁铁301相对而配置。需要说明的是,线圈303也可以配置在两组保持筒70上。

在抖动校正中,磁铁301从线圈303得到外力,透镜架90以第一轴111和/或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通过该转动,校正用透镜100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移动。此时,由霍尔元件302检测出透镜架90的位置,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控制,以使透镜架90位于所希望的位置。因为利用磁铁301和线圈303驱动透镜架90,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并且该结构是简单的。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磁铁301配置在透镜架90上,霍尔元件302和线圈303配置在快门单元80(或两组保持筒70)上,但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为相反的方式。换言之,磁铁301配置在快门单元80(或两组保持筒70)上,霍尔元件302和线圈303配置在透镜架90上。也就是说,快门单元80或两组保持筒70相当于对置部件的一例。

另外,如后文所述,在透镜架90向光轴外退避的情况下,因为线圈303与磁铁301不相对,所以不能产生驱动力。因此,在线圈303与磁铁301相对的范围内,利用线圈303所产生的驱动进行抖动校正。对此,透镜架90从退避位置向该范围内的移动通过第一施力机构200的施力弹簧201的作用力来进行。

[退避机构]

接着,参照图14、图20至图22,对退避机构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透镜架90向光轴外退避且在复位方向上受到作用力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切换作用力的产生与消失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1是表示透镜架90复位且作用力消失后的抖动校正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4、图20及图21所示,退避机构除了具有作为抖动校正机构110的结构部件使用的第一轴111、第二轴112及连杆部件113外,还具有第一施力机构200。这样,因为在抖动校正机构110和退避机构中使用相同的结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第一施力机构200)

接着,参照图14、图20至图22,对第一施力机构200进行说明。图22是从斜前方观察固定筒时的立体图。

如图14、图20至图22所示,第一施力机构200具有施力弹簧201和施力控制部件204。

(施力控制部件204)

首先,对施力控制部件204进行说明。施力控制部件204以第二轴112为轴可转动地设置,施力控制部件204具有第一被抵接片205和第二被抵接片206。

(施力弹簧201)

接着,对施力弹簧201进行说明。施力弹簧201是卷绕在施力控制部件204的外周的绕线弹簧。施力弹簧201的一端部卡止在第二被抵接片206上,另一端部卡止在透镜架90的卡止部92上。

如图14所示,在透镜架90位于限制范围外时,连杆部件113的凹部115的边缘与第一被抵接片205抵接(抵接状态见图14中的箭头部分)。在该状态下,施力控制部件204的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另一方面,因为透镜架90的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未被限制,所以透镜架90被施力弹簧201施力,要向限制范围内的方向转动而试图复位(参照图20及图21)。换言之,在第一被抵接片205与凹部115的边缘抵接的状态下,如果透镜架9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透镜架90被施力弹簧201向朝光轴方向复位的方向施力。

如图20所示,在透镜架90位于限制范围内与范围外的边界点时,透镜架90的抵接部93与第二被抵接片206抵接。此时,施力弹簧201对透镜架90的卡止部92和抵接部93之间施力。因此,施力弹簧201不使透镜架90旋转。

如图21所示,在透镜架90位于限制范围内时,透镜架90的抵接部93与第二被抵接片206抵接。在该状态下,透镜架90不因施力弹簧201的施力而旋转。进而,凹部115的边缘与第一被抵接片205分离,在其间形成间隙。由于该间隙的存在,在进行抖动校正时,在施力弹簧201的施力被解除的状态下,透镜架90在限制范围内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中,用箭头表示在凹部115的边缘与第一被抵接片205之间产生的间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施力弹簧201与施力控制部件204构成第一施力机构200。根据这样的结构,在限制范围内与范围外的边界能够切换用于限制透镜架90转动的施力弹簧201的施力的状态。由此,在限制范围内施力弹簧201不对透镜架90施力,所以在无负荷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移动透镜架90。而且,在限制范围外,施力弹簧201将透镜架90向限制范围内的方向施力,所以能够限制透镜架90向限制范围外的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可摄影时,作为抖动校正,能够将透镜架90和校正用透镜100限制在限制范围内。

(卡合部件203)

接着,对卡合部件203进行说明。如图14至图16及图22所示,卡合部件203设置在固定筒10上,具有前端部向前方倾斜的凸轮形状。在透镜镜筒1沉筒时,卡合部件203相对于透镜架90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由此,被推动部94与卡合部件203的前端部抵接。如果在抵接后卡合部件203进一步移动,则透镜架90的被推动部94抵抗第一施力机构200的施力弹簧201的施力,以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通过该转动,透镜架90和校正用透镜100从限制范围内向光轴外退避。因为通过利用了卡合部件203的简单结构使校正用透镜100退避,所以不需要设置用于退避的特殊的执行机构。其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更详细地说明如下。在利用卡合部件203使校正用透镜100从限制范围内向光轴外退避时,在卡合部件203抵抗施力弹簧201的施力而按压被推动部94时的分力的作用下,第二轴112被压向第一限制部711的端部(图17所示的第一限制部711的右端)。在该状态下,第二轴112的移动被限制。进而在该状态下,透镜架90以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其结果,被限制部91从被开放的第二限制部712的右端脱离而向光轴外退避。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了卡合部件203的简单结构,不改变第二轴112的位置而能够使透镜架90的转动轨迹为一定。因此,能够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第二施力机构202)

接着,参照图15及图16,对第二施力机构202进行说明。

作为图15及图16所示的一例,第二施力机构202是架设在快门单元80的钩状部82(参照图12)与透镜架90的钩状部95(参照图16)之间的螺旋弹簧。

如图15所示,第二施力机构202配置为,在校正用透镜100位于光轴a上时,对透镜架9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成为与光轴a大致平行的方向。换言之,配置为与光轴a正交方向上的分力极小。由此,在抖动校正时,第二施力机构202的施力的影响较小。

另一方面,通过将透镜架90向光轴a侧施力,能够消除透镜架90在光轴方向上的晃动。其结果,能够精确地保持校正用透镜100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能够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两组保持筒和透镜架周边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主要对该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透镜镜筒1沉筒时向光轴外退避的透镜架90沿光轴方向相对于两组保持筒70和快门单元80进行相对移动。参照图23~图2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两组保持筒和透镜架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3是从后方观察可摄影状态下的两组保持筒的示意图,图24是表示可摄影状态下的透镜架等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沉筒时的透镜架等的立体图,图26是沉筒时的透镜架的侧视图,图27是可摄影状态下的透镜架的侧视图,图2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沉筒时的剖面图。

如图23~图25所示,除了作为抖动校正机构110和退避机构使用的第一轴111、第二轴112、连杆部件113及第一施力机构200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弹簧部件400和移动机构410。在图25中用虚线表示移动机构410。进而,在快门单元80上形成有缺口部81,至少两组保持筒70的相同位置也开口。

(快门单元80与透镜架90等的安装)

如图24所示,弹簧部件400将透镜架90向从快门单元80分离的方向(图示箭头的后方侧)施力。透镜架90和施力控制部件204的圆筒部207沿着第二轴112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第二轴112相对于第一轴111可经由连杆部件113进行转动,但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变化。而且,第二轴112使透镜架90抵抗弹簧部件400的施力,相对于两组保持筒70和快门单元80向光轴方向的图示箭头的前方侧移动。

在图24所示的可摄影状态下,在凹部115的壁缘117与第一被抵接片205之间,沿着与光轴平行的方向设置间隙。该间隙大于透镜架90向光轴外退避并在光轴方向上进一步移动时的移动量。在图25和图26中表示透镜架90相对于连杆部件113向光轴外退避并在光轴方向上进一步移动的位置。在图27中表示透镜架90在可摄影状态下的位置,并且在图27中用“s”表示透镜架90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换言之,在本例中,在透镜镜筒1沉筒时,透镜架90相对于快门单元80和两组保持筒70向摄影对象侧(图示箭头前方侧)移动。

(磁铁301与线圈303的位置)

接着,对可摄影状态及沉筒时磁铁301与线圈303的位置进行说明。

在本例的可摄影状态下,设置于透镜架90的磁铁301与设置于快门单元80的外表面的线圈303及霍尔元件302在前后方向(与光轴平行的方向)上相互相对。此时,快门单元80与透镜架90被弹簧部件400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透镜架90与连杆部件113的后端抵接。因此,快门单元80与透镜架90彼此在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保持为一定。在本例中,虽然构成快门单元80的外表面的部件为对置部件,但也可以在两组保持筒70上配置线圈303。在该情况下,两组保持筒70成为对置部件。

(沉筒时透镜架90的退避及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

随着从可摄影状态向沉筒状态转移而透镜架90向光轴外的退避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透镜架90向光轴外退避后,进而两组保持筒70向成像元件方向移动。通过该动作,透镜架90的一部分与在固定筒10的成像元件固定部侧形成的抵接部411(移动机构410)抵接。之后,两组保持筒70进一步向成像元件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透镜架90抵抗弹簧部件400的施力而相对于两组保持筒70和快门单元80向摄影对象侧移动。

此时,使透镜架90的保持校正用透镜100的镜筒部的一部分进入形成于快门单元80的缺口部81内。而且,使透镜架90的保持磁铁301的平面部与快门单元80的外表面接近。此外,磁铁301与线圈303及霍尔元件302在包括与光轴正交的同一平面的位置停止。图28表示沉筒时的状态。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以透镜架90的镜筒部的一部分进入缺口部81的量减薄透镜镜筒在沉筒时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不是缺口部81,也可以是凹部。换言之,也可以将快门单元80构成为在沉筒时使透镜架90以相当于快门单元80的板厚的量进入。

这样,第二轴112兼做安装弹簧部件400的部件,所以不需要特意设置安装弹簧部件的部件。因此,也能够使结构简单且使成本降低。

另外,透镜镜筒1的从沉筒状态向可摄影状态的转移如下进行:两组保持筒70和快门单元80向前方移动。而且,透镜架90被弹簧部件400施力而从快门单元80远离。进而,如果两组保持筒70与快门单元80一体地向前方移动,则透镜架90以第二轴112为轴进行转动。通过一串联的动作,校正用透镜100进入光轴内而处于可摄影状态。此时,磁铁301与线圈303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快门单元80设置在前方(摄影对象侧)、透镜架90配置在后方(像面侧)的透镜镜筒,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与该结构相反,快门单元80配置在后方(像面侧)、透镜架90配置在前方(摄影对象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果是这样的透镜镜筒,则只要是沉筒时透镜架90与快门单元80相对靠近的结构即可。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实施方式的退避机构中,在使校正用透镜100向光轴外退避时,以第二轴112为轴使透镜架90转动,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以第一轴111为轴使连杆部件113及透镜架90一同转动而退避的结构。在该变形例中,可以省略被限制部和第一限制部,可以适当改变第二限制部的设置位置和其形状。

另外,本申请所提及的“正交”和“平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正交和平行,也可以包括在实施本发明时不会出现问题程度的误差。

附图标记说明

1透镜镜筒;10固定筒;11第一光学元件;12第二光学元件;13驱动齿轮;14输出齿轮;20直进筒a;30旋转筒a;40直进筒b;50前筒;60旋转筒b;70两组保持筒;71凸缘;711第一限制部;712第二限制部;713上槽壁;714下槽壁;715左槽壁;72通过口;80快门单元;81缺口部(快门单元);82钩状部;90透镜架;91被限制部;92卡止部;93抵接部;94被推动部;95钩状部;100校正用透镜;110抖动校正机构;111第一轴;112第二轴;113连杆部件;114凸部;115凹部;200第一施力机构;201施力弹簧(第一施力机构);202第二施力机构;203卡合部件;204施力控制部件;205第一被抵接片;206第二被抵接片;300位置检测机构;301磁铁;302霍尔元件;303线圈;400弹簧部件;410移动机构;411抵接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