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62355发布日期:2018-11-24 12:1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及成像镜头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透镜组及成像镜头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镜头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镜头模块除了在光学设计上的品质提升外,在制造组装精密度也需提升。

配合图14,图14是绘示一已知成像镜头模块600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4可知,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塑胶镜筒6100、一光学镜片组6200以及至少一遮光片6300,其中光学镜片组6200包含透镜6210、透镜6220、透镜6230、透镜6240与透镜6250。透镜6210、透镜6220、透镜6230、透镜6240与透镜6250均设置于塑胶镜筒6100内,且遮光片6300是设置于透镜6230与透镜6240之间。随着需要像素提高,如透镜6220、透镜6230、透镜6240间的外径差距逐渐递增,且遮光片6300的需求厚度越来越薄。然而,基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组装限制,仍旧只能将遮光片6300夹靠在相邻的透镜6230与透镜6240间,而缺乏可以分担遮光片6300所承受的挤压力的设计。因此,在组装过程中受到不正常挤压的遮光片便会产生翘曲,使其中心开孔呈现波浪状翘曲的情形,亦可称为应力歪曲(deflection)。对于日益严苛的照相品质来说,如此微小的扭曲情形会影响高像素镜头实际拍摄强光源时的影像品质,使拍摄大亮度物体的成像低于预期。

综上所述,如何同时兼顾小型化镜头模块在抑制杂散光及组装精度方面的要求,进而提升小型化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以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的高规格成像需求,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于塑胶透镜间及塑胶透镜与遮光片间所设计的轴向连接结构来分担遮光片所承受的挤压力,并使外径差距大的透镜可互相对正,以提升成像镜头模块组装时的精准度,进而有效提升成像品质。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包含至少三塑胶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且成像透镜组具有一中心轴。至少三塑胶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中每一者包含一物侧表面以及与物侧表面相对设置的一像侧表面,且至少三塑胶透镜沿中心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及一第三透镜。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平直承靠部与一第一圆锥面,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而第一圆锥面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且第一圆锥面较第一平直承靠部靠近中心轴。第二透镜包含一第二平直承靠部、一第二圆锥面、一第四平直承靠面与一第四圆锥面。第二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第二圆锥面位于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且第二圆锥面较第二平直承靠部靠近中心轴。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第四圆锥面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且第四圆锥面较第四平直承靠部远离中心轴。第三透镜包含一第三平直承靠部及一第三圆锥面,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第三圆锥面位于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且第三圆锥面较第三平直承靠部远离中心轴。具体地,第一平直承靠部与第二平直承靠部重叠,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接触,且第三圆锥面与第四圆锥面接触。具体地,遮光片具有一中心开孔并与前述三塑胶透镜同轴排列。再者,遮光片设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并还包含一外径面,其中外径面连接遮光片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并与中心开孔同轴。此外,遮光片的物侧表面与第四平直承靠部重叠,而遮光片的像侧表面与第三平直承靠部重叠。具体地,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为ψ2,其满足下列条件:0.13mm<(ψ4-ψ2)/2<1.20mm。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以及第四圆锥面与第三圆锥面皆可用以互相组装并对正中心轴。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前述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为d,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ψ4-d|/2≤0.05mm。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为ψ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8mm<(ψ4-ψ2)/2<0.85mm。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前述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为d,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为ψ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π^2)×((ψ4-ψ2)/d)<3.6,且其更具体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82<(π^2)×((ψ4-ψ2)/d)<2.9。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二圆锥面与中心轴的一夹角为α1并与第一圆锥面与中心轴的一夹角互相对应,第四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为α2并与第三圆锥面与中心轴的一夹角互相对应,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α1<42度;以及3度<α2<42度。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前述遮光片的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径为ψi,前述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ψi/d<0.76。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一透镜的外径为d1,第二透镜的外径为d2,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d1≤ψ4<d2。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可仅以第四圆锥面与第三圆锥面接触。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一透镜的外径为d1,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ψ4/d1<1.35,且其更具体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94<ψ4/d1<1.15。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四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为α2并与第三圆锥面与中心轴的一夹角互相对应,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3度<α2<33度。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二透镜的外径为d2,第四圆锥面的宽度为w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π^2)×w4/d2<0.45。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四圆锥面的宽度为w4,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为ψ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2<(ψ4-ψ2)/(2×w4)<6.2。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第四圆锥面的宽度为w4,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为ψ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8<(ψ4-ψ2)/(2×w4)<5.4。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部分的第三圆锥面于垂直并远离中心轴的一方向上可不与第二透镜交叠。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可包含一塑胶镜筒以及如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塑胶镜筒具有一最小心中开孔,而成像透镜组是设置于塑胶镜筒内。借此,可提升成像镜头模块的成像品质。

依据本发明再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可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上。借此可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小型化及高规格成像品质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a是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b是绘示图1a的成像透镜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1c是绘示图1a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的俯视图;

图1d是绘示图1c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沿剖面线1d-1d的剖面示意图;

图2a是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2b是绘示图2a的成像透镜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2c是绘示图2a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的俯视图;

图2d是绘示图2c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沿剖面线2d-2d的剖面示意图;

图3a是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3b是绘示图3a的成像透镜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3c是绘示图3a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是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4b是绘示图4a的成像透镜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4c是绘示图4a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的剖面示意图;

图5a是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5b是绘示图5a的成像透镜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5c是绘示图5a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绘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绘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1a是绘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1b是绘示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1c是绘示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12是绘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绘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14是绘示已知成像镜头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0、20、30

相机模块:11

感测元件:16

辅助光学元件:17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

使用者界面:19

触控屏幕:19a

按键:19b

软性电路板:77

连接器:78

自动对焦组件:14

光学防手震组件:15

电子感光元件:13

成像镜头模块:12、22、32、1000、2000、3000、4000、5000、6000

塑胶镜筒:1100、2100、3100、4100、5100、6100

镜筒开孔:1110、2110、3110、4110、5110

镜筒开孔的最小内径位置:1110a、2110a、3110a、4110a、5110a

光学镜片组:1200、2200、3200、4200、5200、6200

透镜:1210、1220、1230、2210、2220、2230、3210、3220、3230、4210、4220、5210、5220、6210、6220、6230、6240、6250

物侧端:1300、2300、3300、4300、5300

像侧端:1400、2400、3400、4400、5400

成像面:1500、2500、3500、4500、5500

玻璃面板:4600、5600

成像透镜组:100、200、300、400、5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

第一平直承靠部:113、213、313、413、513

第一圆锥面:114、214、314、414、514

第二平直承靠部:123、223、323、423、523

第二圆锥面:124、224、324、424、524

第四平直承靠部:125、225、325、425、525

第四圆锥面:126、226、326、426、526

第三平直承靠部:133、233、333、433、533

第三圆锥面:134、234、334、434、534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

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

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

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

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

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

光学有效区:111a、211a、311a、411a、511a、112a、212a、312a、412a、512a、121a、221a、321a、421a、521a、122a、222a、322a、422a、522a、131a、231a、331a、431a、531a、132a、232a、332a、432a、532a

透镜周边区:111b、211b、311b、411b、511b、112b、212b、312b、412b、512b、121b、221b、321b、421b、521b、122b、222b、322b、422b、522b、131b、231b、331b、431b、531b、132b、232b、332b、432b、532b

遮光片:140、240、340、440、540

遮光片的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

遮光片的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

遮光片的外侧表面:143、243、343、443、543

遮光片的中心开孔:144、244、344、444、544

遮光片的中心开孔内表面:144a、244a、344a、444a、544a

z:中心轴

d1:第一透镜的外径

d2:第二透镜的外径

d3:第三透镜的外径

d: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

ψ2: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

ψ4: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

ψi:遮光片的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径

w4:第四圆锥面的宽度

α1:第二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

α2:第四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

α3:第一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

α4:第三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

θ:遮光片的中心开孔的内表面与中心轴的夹角

剖面线:1d-1d、2d-2d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包含至少三塑胶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且前述三塑胶透镜与遮光片中每一者包含一物侧表面以及与物侧表面相对设置的一像侧表面,而遮光片具有一中心开孔并与前述三塑胶透镜同轴排列。借此,塑胶透镜的使用通常可有效降低成像镜头模块的生产成本,遮光片的使用则可以遮蔽成像镜头模块内部不必要的光线。

在本发明中,前述三塑胶透镜沿成像透镜组的一中心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及一第三透镜。具体地,第一透镜包含一第一平直承靠部与一第一圆锥面,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而第一圆锥面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且第一圆锥面较第一平直承靠部靠近中心轴。第二透镜包含一第二平直承靠部、一第二圆锥面、一第四平直承靠面与一第四圆锥面。第二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第二圆锥面位于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且第二圆锥面较第二平直承靠部靠近中心轴。第四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第四圆锥面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且第四圆锥面较第四平直承靠部远离中心轴。第三透镜包含一第三平直承靠部及一第三圆锥面,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位于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第三圆锥面位于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且第三圆锥面较第三平直承靠部远离中心轴。再者,遮光片具体地可设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并还包含一外径面,其中外径面连接遮光片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并与中心开孔同轴。

具体地,第一平直承靠部可与第二平直承靠部重叠,第一圆锥面可与第二圆锥面接触,且第三圆锥面可与第四圆锥面接触。此外,遮光片的物侧表面可与第四平直承靠部重叠,而遮光片的像侧表面可与第三平直承靠部重叠。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为ψ2,其满足下列条件:0.13mm<(ψ4-ψ2)/2<1.20mm。

因此,经由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之间的接触以及第一平直承靠部与第二平直承靠部之间的重叠,可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组成一第一轴向连接结构,以组装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并对正成像透镜组的中心轴。而第四圆锥面与第三圆锥面之间的接触以及遮光片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分别与第四平直承靠部、第三平直承靠部之间的重叠可进一步组成一第二轴向连接结构,以组装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并对正成像透镜组的中心轴。也就是说,本发明可通过第一轴向连接结构与第二轴向连接结构的设计使外径差距大的透镜间可以互相对正,以提升组装时的精准度。

更进一步来说,本发明中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可用以相互组装并对正中心轴,而第四圆锥面与第三圆锥面亦可用以互相组装并对正中心轴。借此,由于圆锥面的尺寸精度较易控管,故使用圆锥面来进行组装将有利于量产。此外,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以及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18mm<(ψ4-ψ2)/2<0.85mm。借此,可更明确地定义出圆锥面的位置,进而避免在以塑胶成形制程制造前述多个塑胶透镜时可能衍生的射出不良问题。此外,本发明中第一透镜的第一圆锥面的直径是由其像侧表面往物侧表面渐缩,而第二透镜的第二圆锥面与第四圆锥面以及第三透镜的第三圆锥面中每一者的直径亦是由其像侧表面往物侧表面渐缩,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发明中,前述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为d,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ψ4-d|/2≤0.05mm。借此,由于前述两者的差值不大,可避免遮光片过度倾斜,进而影响遮光效率。再者,当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为d,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且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为ψ2时,可满足下列条件:0.6<(π^2)×((ψ4-ψ2)/d)<3.6。借此,可增加容纳遮光片的空间,以遮蔽更多可能来自第二圆锥面的杂散光。较佳地,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以及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更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82<(π^2)×((ψ4-ψ2)/d)<2.9,以提供较佳的遮蔽范围。此外,当遮光片的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径为ψi,遮光片的外径面的直径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ψi/d<0.76。借此,可避免中心开孔过大的遮光片影响成像品质,而中心开孔过小的遮光片影响镜头规格。

在本发明中,第二圆锥面与中心轴的一夹角为α1并与第一圆锥面与中心轴的一夹角互相对应,且其满足下列条件:3度<α1<42度。第四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为α2并与第三圆锥面与中心轴的一夹角互相对应,且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度<α2<42度。借此,适当圆锥面夹角的设计,可大幅增加量产的可行性。再者,第四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更可满足下列条件:13度<α2<33度。因此,通过合适的圆锥面夹角的设计,可避免单一镜片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roundness)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同理,第二圆锥面与中心轴的夹角亦可满足下列条件:13度<α1<33度。

在本发明中,第一透镜的外径为d1,第二透镜的外径为d2,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d1≤ψ4<d2。借此,前述成像透镜组可适用更大光圈的光学设计系统。此外,第一透镜的外径为d1,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为ψ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ψ4/d1<1.35。借此,可使多片数的透镜皆可通过圆锥面对正相邻透镜的中心,降低传统组装公差的影响。更具体地,第一透镜的外径与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可满足下列条件:0.94<ψ4/d1<1.15。借此,可降低同一机种镜头间的品质差异。也就是说,当同一支手机使用两颗以上的同一机种镜头时,满足前述条件的成像透镜组可避免因镜头的品质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本发明中第二透镜的外径为d2,第四圆锥面的宽度为w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π^2)×w4/d2<0.45。借此,利用第四圆锥面的特定设计(如适当宽度),可维持以射出成型制造塑胶透镜的可行性,避免塑胶透镜的局部厚度过高,进而影响制造品质。再者,第四圆锥面的宽度、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以及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可满足下列条件:2.2<(ψ4-ψ2)/(2×w4)<6.2。借此,可形成局部较窄的次注料流道,作为弥补前述射出成型制程中射出速度过慢的生产对策,从而节省生产成本。更具体地,第四圆锥面的宽度、第四圆锥面的最小直径以及第二圆锥面的最大直径可满足下列条件:2.8<(ψ4-ψ2)/(2×w4)<5.4。借此,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组的设计适用于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生产的严苛生产条件。

在本发明中,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可仅以第四圆锥面与第三圆锥面接触,以减少第二镜片承受不必要的承靠挤压力,而可适用于外径差距较大的成像透镜组。此外,在本发明中,部分的第三圆锥面于垂直并远离中心轴的一方向上可不与第二透镜交叠。此种保留空气间隙的设计,可避免单一透镜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

通过上述提及的各技术特征,本发明进一步提供包含有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镜头模块,而前述成像透镜组可利用其接合结构与成像镜头模块中的至少一透镜或一不透光零件(opaquemember)接合。当成像透镜组与透镜接合时,其中心轴可与透镜的光轴对正,增加光学精度,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又或者,当成像透镜组是与不透光零件接合时,其可增加成像镜头模块整体结构的稳定度,不易因外在环境的碰撞而影响成像镜头模块的成像品质。

具体地,前述不透光零件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塑胶镜筒,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时,成像透镜组可沿中心轴设置于塑胶镜筒内。更具体地,塑胶镜筒包含一镜筒开孔,且前述镜筒开孔的最小内径位置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借此,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模块的机构复杂度。

此外,前述成像镜头模块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与穿戴式产品等电子装置中。

据此,本发明更可提供一种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电子装置,借此可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小型化及高规格成像品质的需求。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a与图1b,图1a是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100的示意图,图1b是绘示图1a的成像透镜组100的爆炸示意图。如图1a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100包含三塑胶透镜与一遮光片,且成像镜头组100具有一中心轴z。具体地,三塑胶透镜沿成像透镜组100的中心轴z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及一第三透镜130,而遮光片140是设置于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更具体地,遮光片140具有一中心开孔(图1a中未标号,请参考图1c)并与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及第三透镜130同轴排列。

配合图1b可知,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与遮光片140各包含一物侧表面以及与物侧表面相对设置的一像侧表面。具体而言,第一透镜110包含物侧表面111以及像侧表面112,且像侧表面112是相对物侧表面111而设置。同样地,第二透镜120包含一物侧表面121与一像侧表面122。基本上,第三透镜130与遮光片140也具有相同的配置,亦即第三透镜130包含一物侧表面131以及一像侧表面132,而遮光片140包含一物侧表面141以及一像侧表面142。

此外,每一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皆包含有一光学有效区与一透镜周边区,其中光学有效区用于让成像光线通过且是非球面,而透镜周边区环绕光学有效区。再者,每一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皆包含一光学有效区及透镜周边区,其中光学有效区用于让成像光线通过且是非球面,且透镜周边区环绕光学有效区。详细来说,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111a及透镜周边区111b,且其像侧表面11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112a及透镜周边区112b。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121a及透镜周边区121b,且其像侧表面12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122a及透镜周边区122b。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131a及透镜周边区131b,且其像侧表面13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132a及透镜周边区132b。

进一步来说,第一透镜110包含一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一第一圆锥面1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第一圆锥面114均位于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具体地,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第一圆锥面114均位于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的透镜周边区112b,且第一圆锥面114是由第一平直承靠部113朝向中心轴z延伸并由像侧表面112朝向物侧表面111弯折而形成,是以第一圆锥面1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113靠近中心轴z,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第二透镜120包含一第二平直承靠部123、一第二圆锥面124、一第四平直承靠面125与一第四圆锥面126。具体地,第二平直承靠部123与第二圆锥面124均位于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且第二圆锥面124是由第二平直承靠部123朝向中心轴z延伸并朝向物侧表面121外弯折而形成,是以第二圆锥面1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1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125与第四圆锥面126均位于第二透镜120的像侧表面122,且第四圆锥面126是由第四平直承靠部125朝向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延伸并朝向像侧表面122外弯折而形成,是以第四圆锥面1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125远离中心轴z。

第三透镜130包含一第三平直承靠部133及一第三圆锥面1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133与第三圆锥面134均位于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且第三圆锥面134是由第三平直承靠部133朝向远离中心轴z的方向延伸并朝向像侧表面132外弯折而形成,是以第三圆锥面1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133远离中心轴z。

此时,如图1a所示,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123重叠,第一圆锥面114与第二圆锥面124接触,而在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组成第一轴向连接结构(图中不另外标号),以组装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100的中心轴z。同样地,如图1a所示,第四圆锥面126与第三圆锥面134接触,遮光片140的物侧表面1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125重叠,遮光片140的像侧表面1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133重叠,而在第二透镜120、遮光片14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组成第二轴向连接结构(图中不另外标号),以组装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100的中心轴z。必须注意的是,由图1a中的局部放大图可知,部分的第三圆锥面134于垂直并远离中心轴z的一方向上不与第二透镜120交叠,亦即在第二轴向连接结构中第二透镜120的边缘与第三透镜130的边缘于垂直中心轴z的方向上保留空气间隙,可避免单一透镜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

再者,如图1b所示,第二圆锥面124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1,且其与第一圆锥面11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3)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以通过合适的圆锥面夹角的设计来避免单一镜片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进而增加量产的可行性。同样地,第四圆锥面126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2,且其与第三圆锥面13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4)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

此外,成像透镜组100于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间,或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及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可还包含其他光学元件。一般而言,前述光学元件可以是但不受限于一透镜、一成像补偿元件、一遮光片、一间隔环或一固定环。而第一透镜110及其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第一圆锥面114可一体成型且由射出成型制程制造而得,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亦然,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考图1c与图1d,图1c是绘示图1a的成像透镜组100中遮光片140的俯视图,图1d是绘示图1c的成像透镜组100中遮光片140沿剖面线1d-1d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c与图1d可知,遮光片140具有中心轴z,且遮光片140除了物侧表面141与像侧表面142外还包含一外侧面143以及一中心开孔144。中心轴z通过中心开孔144,外侧面143是用以连接遮光片140的物侧表面141与像侧表面142并与中心开孔144同轴,且中心开孔144的内表面144a包围中心开孔144。

在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片140的中心开孔144的内表面144a整体非呈一圆形。具体地,由图1c可知,遮光片140是由其中心开孔144朝向中心轴z分别延伸有多个凸出结构(图中不另外标号),而使得中心开孔144的内表面144a实质上呈一多边形。借此,可有效降低影像周围的残影并降低遮光片的杂光反射。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片及尤其中心开孔延伸而成的多个凸出结构可为一体成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由图1d可知,遮光片140的中心开孔144于其物侧表面141处的直径小于中心开孔144于像侧表面142处的直径。此外,中心开孔144的内表面144a与中心轴z间具有一夹角θ,且夹角θ具体地为40度。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100中,第一透镜110的外径为d1、第二透镜120的外径为d2、第三透镜130的外径为d3、遮光片140的外径面143的直径为d、第二圆锥面124的最大直径为ψ2、第四圆锥面126的最小直径为ψ4、遮光片140的中心开孔144的最小内径为ψi,第四圆锥面126的宽度为w4(具体而言,w4为第四圆锥面126平行于中心轴z的宽度)、第二圆锥面124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1,以及第四圆锥面126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2。表一则进一步详列参数d1、d2、d3、d、ψ2、ψ4、ψi、w4、α1、α2、(ψ4-ψ2)/2、|ψ4-d|/2、(π^2)×((ψ4-ψ2)/d)、ψi/d、ψ4/d1、(π^2)×w4/d2以及(ψ4-ψ2)/(2×w4)的数值。

<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2a与图2b,图2a是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200的示意图,图2b是绘示图2a的成像透镜组200的爆炸示意图。如图2a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200包含三塑胶透镜与一遮光片,且成像镜头组200具有一中心轴z。具体地,三塑胶透镜沿成像透镜组200的中心轴z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及一第三透镜230,而遮光片240是设置于第二透镜220与第三透镜230之间。更具体地,遮光片240具有一中心开孔(图2a中未标号,请参考图2c)并与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及第三透镜230同轴排列。

配合图2b可知,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与遮光片240各包含一物侧表面以及与物侧表面相对设置的一像侧表面。具体而言,第一透镜210包含物侧表面211以及像侧表面212,且像侧表面212是相对物侧表面211而设置。同样地,第二透镜220包含一物侧表面221与一像侧表面222。基本上,第三透镜230与遮光片240也具有相同的配置,亦即第三透镜230包含一物侧表面231以及一像侧表面232,而遮光片240包含一物侧表面241以及一像侧表面242。

详细来说,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211a及透镜周边区211b,且其像侧表面21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212a及透镜周边区212b。第二透镜220的物侧表面22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221a及透镜周边区221b,且其像侧表面22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222a及透镜周边区222b。第三透镜230的物侧表面23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231a及透镜周边区231b,且其像侧表面23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232a及透镜周边区232b。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包含一第一平直承靠部213与一第一圆锥面2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213与第一圆锥面214均位于第一透镜210的像侧表面212,且第一圆锥面2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213靠近中心轴z,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透镜220包含一第二平直承靠部223、一第二圆锥面224、一第四平直承靠面225与一第四圆锥面226。具体地,第二平直承靠部223与第二圆锥面224均位于第二透镜220的物侧表面221,且第二圆锥面2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2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225与第四圆锥面226均位于第二透镜220的像侧表面222,且第四圆锥面2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2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230包含一第三平直承靠部233及一第三圆锥面2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233与第三圆锥面234均位于第三透镜230的物侧表面231,且第三圆锥面2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233远离中心轴z。

此时,如图2a所示,第一平直承靠部2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223重叠,第一圆锥面214与第二圆锥面2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200的中心轴z。同样地,如图2a所示,第四圆锥面226与第三圆锥面234接触,遮光片240的物侧表面2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225重叠,遮光片240的像侧表面2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2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220与第三透镜23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200的中心轴z。必须注意的是,由图2a中的局部放大图可知,部分的第三圆锥面234于垂直并远离中心轴z的一方向上不与第二透镜220交叠,亦即在第二透镜220的边缘与第三透镜230的边缘于垂直中心轴z的方向上保留空气间隙,可避免单一透镜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

再者,如图2b所示,第二圆锥面224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1,且其与第一圆锥面21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3)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同样地,第四圆锥面226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2,且其与第三圆锥面23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4)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

接着,请参考图2c与图2d,图2c是绘示图2a的成像透镜组200中遮光片240的俯视图,图2d是绘示图2c的成像透镜组200中遮光片240沿剖面线2d-2d的剖面示意图。由图2c与图2d可知,遮光片240具有中心轴z,且遮光片240除了物侧表面241与像侧表面242外还包含一外侧面243以及一中心开孔244。中心轴z通过中心开孔244,外侧面243是用以连接遮光片240的物侧表面241与像侧表面242并与中心开孔244同轴,且中心开孔244的内表面244a包围中心开孔244。具体地,遮光片240的中心开孔244的内表面244a整体呈一圆形。更具体地,遮光片240的中心开孔244于其物侧表面241处的直径实质上等于中心开孔244于像侧表面242处的直径。

除了以上结构特征外,成像透镜组200于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与第三透镜230间,或于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及第三透镜230的像侧表面232可还包含其他光学元件。一般而言,前述光学元件可以是但不受限于一透镜、一成像补偿元件、一遮光片、一间隔环或一固定环。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200中参数d1、d2、d3、d、ψ2、ψ4、ψi、w4、α1、α2、(ψ4-ψ2)/2、|ψ4-d|/2、(π^2)×((ψ4-ψ2)/d)、ψi/d、ψ4/d1、(π^2)×w4/d2以及(ψ4-ψ2)/(2×w4)的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100相同并如图2b及图2d所绘示,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考图3a与图3b,图3a是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300的示意图,图3b是绘示图3a的成像透镜组300的爆炸示意图。如图3a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300包含三塑胶透镜与一遮光片,且成像镜头组300具有一中心轴z。具体地,三塑胶透镜沿成像透镜组300的中心轴z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及一第三透镜330,而遮光片340是设置于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之间。更具体地,遮光片340具有一中心开孔(图3a中未标号,请参考图3c)并与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及第三透镜330同轴排列。

配合图3b可知,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与遮光片340各包含一物侧表面以及与物侧表面相对设置的一像侧表面。具体而言,第一透镜310包含物侧表面311以及像侧表面312,且像侧表面312是相对物侧表面311而设置。同样地,第二透镜320包含一物侧表面321与一像侧表面322。基本上,第三透镜330与遮光片340也具有相同的配置,亦即第三透镜330包含一物侧表面331以及一像侧表面332,而遮光片340包含一物侧表面341以及一像侧表面342。

详细来说,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311a及透镜周边区311b,且其像侧表面31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312a及透镜周边区312b。第二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2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321a及透镜周边区321b,且其像侧表面32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322a及透镜周边区322b。第三透镜330的物侧表面33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331a及透镜周边区331b,且其像侧表面33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332a及透镜周边区332b。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包含一第一平直承靠部313与一第一圆锥面3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313与第一圆锥面314均位于第一透镜310的像侧表面312,且第一圆锥面3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313靠近中心轴z,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透镜320包含一第二平直承靠部323、一第二圆锥面324、一第四平直承靠面325与一第四圆锥面326。具体地,第二平直承靠部323与第二圆锥面324均位于第二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21,且第二圆锥面3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3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325与第四圆锥面326均位于第二透镜320的像侧表面322,且第四圆锥面3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3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330包含一第三平直承靠部333及一第三圆锥面3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333与第三圆锥面334均位于第三透镜330的物侧表面331,且第三圆锥面3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333远离中心轴z。

此时,如图3a所示,第一平直承靠部3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323重叠,第一圆锥面314与第二圆锥面3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310与第二透镜32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300的中心轴z。同样地,如图3a所示,第四圆锥面326与第三圆锥面334接触,遮光片340的物侧表面3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325重叠,遮光片340的像侧表面3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3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300的中心轴z。必须注意的是,由图3a中的局部放大图可知,部分的第三圆锥面334于垂直并远离中心轴z的一方向上不与第二透镜320交叠,亦即在第二透镜320的边缘与第三透镜330的边缘于垂直中心轴z的方向上保留空气间隙,可避免单一透镜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

再者,如图3b所示,第二圆锥面324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1,且其与第一圆锥面31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3)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同样地,第四圆锥面326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2,且其与第三圆锥面33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4)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

接着,请参考图3c,图3c是绘示图3a的成像透镜组300中遮光片340的剖面示意图。在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片340的设计大致上与第二实施例的遮光片200相同。具体而言,由图3c可知,遮光片340具有中心轴z,且遮光片340除了物侧表面341与像侧表面342以外还包含连接物侧表面341与像侧表面342的一外侧面343以及一中心开孔344。中心轴z通过中心开孔344,外侧面343与中心开孔344同轴,且中心开孔344的内表面344a包围中心开孔344。更具体地,遮光片340的中心开孔344的内表面344a整体呈一圆形,且遮光片340的中心开孔344于其物侧表面341处的直径实质上等于中心开孔344于像侧表面342处的直径。

除了以上结构特征外,成像透镜组300于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间,或于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及第三透镜330的像侧表面332可还包含其他光学元件。一般而言,前述光学元件可以是但不受限于一透镜、一成像补偿元件、一遮光片、一间隔环或一固定环。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300中参数d1、d2、d3、d、ψ2、ψ4、ψi、w4、α1、α2、(ψ4-ψ2)/2、|ψ4-d|/2、(π^2)×((ψ4-ψ2)/d)、ψi/d、ψ4/d1、(π^2)×w4/d2以及(ψ4-ψ2)/(2×w4)的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100相同并如图3b及图3c所绘示,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考图4a至图4c,图4a是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400的示意图,图4b是绘示图4a的成像透镜组400的爆炸示意图,而图4c是绘示图4a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440的剖面示意图。首先,如图4a所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400包含三塑胶透镜与一遮光片,且成像镜头组400具有一中心轴z。具体地,三塑胶透镜沿成像透镜组400的中心轴z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及一第三透镜430,而遮光片440是设置于第二透镜420与第三透镜430之间。更具体地,遮光片440具有一中心开孔444(请参考图4c)并与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及第三透镜430同轴排列。

配合图4b可知,第一透镜410包含物侧表面411以及像侧表面412,且像侧表面412是相对物侧表面411而设置。同样地,第二透镜420包含一物侧表面421与一像侧表面422。基本上,第三透镜430与遮光片440也具有相同的配置,亦即第三透镜430包含一物侧表面431以及一像侧表面432,而遮光片440包含一物侧表面441以及一像侧表面442。

详细来说,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411a及透镜周边区411b,且其像侧表面41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412a及透镜周边区412b。第二透镜420的物侧表面42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421a及透镜周边区421b,且其像侧表面42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422a及透镜周边区422b。第三透镜430的物侧表面43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431a及透镜周边区431b,且其像侧表面43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432a及透镜周边区432b。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410包含一第一平直承靠部413与一第一圆锥面4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413与第一圆锥面414均位于第一透镜410的像侧表面412,且第一圆锥面4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413靠近中心轴z,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透镜420包含一第二平直承靠部423、一第二圆锥面424、一第四平直承靠面425与一第四圆锥面426。具体地,第二平直承靠部423与第二圆锥面424均位于第二透镜420的物侧表面421,且第二圆锥面4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4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425与第四圆锥面426均位于第二透镜420的像侧表面422,且第四圆锥面4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4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430包含一第三平直承靠部433及一第三圆锥面4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433与第三圆锥面434均位于第三透镜430的物侧表面431,且第三圆锥面4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433远离中心轴z。

此时,如图4a所示,第一平直承靠部4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423重叠,第一圆锥面414与第二圆锥面4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410与第二透镜42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400的中心轴z。同样地,如图4a所示,第四圆锥面426与第三圆锥面434接触,遮光片440的物侧表面4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425重叠,遮光片440的像侧表面4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4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420与第三透镜43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400的中心轴z。必须注意的是,由图4a中的局部放大图可知,部分的第三圆锥面434于垂直并远离中心轴z的一方向上不与第二透镜420交叠,亦即在第二透镜420的边缘与第三透镜430的边缘于垂直中心轴z的方向上保留空气间隙,可避免单一透镜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

再者,如图4b所示,第二圆锥面424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1,且其与第一圆锥面41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3)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同样地,第四圆锥面426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2,且其与第三圆锥面43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4)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

最后,如图4c所示,遮光片440具有中心轴z,且遮光片440除了物侧表面441与像侧表面442以外还包含连接物侧表面441与像侧表面442的一外侧面443以及一中心开孔444。中心轴z通过中心开孔444,外侧面443与中心开孔444同轴,且中心开孔444的内表面444a包围中心开孔444。更具体地,遮光片440的中心开孔444的内表面444a整体呈一圆形,且遮光片440的中心开孔444于其物侧表面441处的直径实质上等于中心开孔444于像侧表面442处的直径。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四,其表列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400中参数d1、d2、d3、d、ψ2、ψ4、ψi、w4、α1、α2、(ψ4-ψ2)/2、|ψ4-d|/2、(π^2)×((ψ4-ψ2)/d)、ψi/d、ψ4/d1、(π^2)×w4/d2以及(ψ4-ψ2)/(2×w4)的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100相同并如图4b及图4c所绘示,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考图5a至图5c,图5a是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500的示意图,图5b是绘示图5a的成像透镜组500的爆炸示意图,而图5c是绘示图5a的成像透镜组中遮光片540的剖面示意图。首先,如图5a所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500包含三塑胶透镜与一遮光片,且成像镜头组500具有一中心轴z。具体地,三塑胶透镜沿成像透镜组500的中心轴z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及一第三透镜530,而遮光片540是设置于第二透镜520与第三透镜530之间。更具体地,遮光片540具有一中心开孔544(请参考图5c)并与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及第三透镜530同轴排列。

配合图5b可知,第一透镜510包含物侧表面511以及像侧表面512,且像侧表面512是相对物侧表面511而设置。同样地,第二透镜520包含一物侧表面521与一像侧表面522。基本上,第三透镜530与遮光片540也具有相同的配置,亦即第三透镜530包含一物侧表面531以及一像侧表面532,而遮光片540包含一物侧表面541以及一像侧表面542。

详细来说,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511a及透镜周边区511b,且其像侧表面51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512a及透镜周边区512b。第二透镜520的物侧表面52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521a及透镜周边区521b,且其像侧表面52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522a及透镜周边区522b。第三透镜530的物侧表面531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531a及透镜周边区531b,且其像侧表面532由中心轴z至透镜边缘依序包含光学有效区532a及透镜周边区532b。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510包含一第一平直承靠部513与一第一圆锥面5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513与第一圆锥面514均位于第一透镜510的像侧表面512,且第一圆锥面5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513靠近中心轴z,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透镜520包含一第二平直承靠部523、一第二圆锥面524、一第四平直承靠面525与一第四圆锥面526。具体地,第二平直承靠部523与第二圆锥面524均位于第二透镜520的物侧表面521,且第二圆锥面5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5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525与第四圆锥面526均位于第二透镜520的像侧表面522,且第四圆锥面5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5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530包含一第三平直承靠部533及一第三圆锥面5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533与第三圆锥面534均位于第三透镜530的物侧表面531,且第三圆锥面5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533远离中心轴z。

此时,如图5a所示,第一平直承靠部5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523重叠,第一圆锥面514与第二圆锥面5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510与第二透镜52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500的中心轴z。同样地,如图5a所示,第四圆锥面526与第三圆锥面534接触,遮光片540的物侧表面5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525重叠,遮光片540的像侧表面5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5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520与第三透镜530并对正成像透镜组500的中心轴z。必须注意的是,由图5a中的局部放大图可知,部分的第三圆锥面534于垂直并远离中心轴z的一方向上不与第二透镜520交叠,亦即在第二透镜520的边缘与第三透镜530的边缘于垂直中心轴z的方向上保留空气间隙,可避免单一透镜本身圆锥面的真圆度影响透镜间组合的密合度。

再者,如图5b所示,第二圆锥面524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1,且其与第一圆锥面51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3)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同样地,第四圆锥面526与中心轴z的夹角为α2,且其与第三圆锥面534与中心轴z的夹角(即α4)是对应设置而可互相组装。

最后,如图5c所示,遮光片540具有中心轴z,且遮光片540除了物侧表面541与像侧表面542以外还包含连接物侧表面541与像侧表面542的一外侧面543以及一中心开孔544。中心轴z通过中心开孔544,外侧面543与中心开孔544同轴,且中心开孔544的内表面544a包围中心开孔444。更具体地,遮光片540的中心开孔544的内表面544a整体呈一圆形,且遮光片540的中心开孔544于其物侧表面541处的直径实质上等于中心开孔544于像侧表面542处的直径。

请一并参照下列表五,其表列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500中参数d1、d2、d3、d、ψ2、ψ4、ψi、w4、α1、α2、(ψ4-ψ2)/2、|ψ4-d|/2、(π^2)×((ψ4-ψ2)/d)、ψi/d、ψ4/d1、(π^2)×w4/d2以及(ψ4-ψ2)/(2×w4)的数值,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100相同并如图5b及图5c所绘示,在此不再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考图6,图6是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00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6可知,成像镜头模块1000包含一塑胶镜筒1100以及设置于塑胶镜筒1100内的光学镜片组1200,其中第六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1200包含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100。

进一步来说,塑胶镜筒1100包含镜筒开孔1110,镜筒开孔1110具有最小内径位置1110a。借此,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1000的成像品质。再者,镜筒开孔1110的最小内径位置1110a可为成像镜头模块1000的光圈。借此,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模块1000的机构复杂度。

成像镜头模块1000还包含一物侧端1300、一像侧端1400以及一成像面1500,其中物侧端1300面向一待成像物件(图未揭示),而像侧端1400面对成像面1500。

光学镜片组1200沿成像镜头模块1000的光轴(即与成像透镜组100的中心轴z同轴)设置于塑胶镜筒1100内,且由物侧端1300至像侧端1400依序包含透镜1210、透镜1220、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10、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120、第一实施例的第三透镜130以及透镜1230。此外,光学镜片组1200还包含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140,且其是设置于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间。借此,更加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1000的成像品质。

关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100中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以及遮光片140的结构特征可再一次参考图1a。简言之,第一透镜110包含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第一圆锥面1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第一圆锥面114均位于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且第一圆锥面1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113靠近中心轴z。第二透镜120包含第二平直承靠部123、第二圆锥面124、第四平直承靠面125与第四圆锥面126,其中第二平直承靠部123与第二圆锥面124均位于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且第二圆锥面1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1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125与第四圆锥面126均位于第二透镜120的像侧表面122,且第四圆锥面1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1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130包含第三平直承靠部133及第三圆锥面1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133与第三圆锥面134均位于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且第三圆锥面1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133远离中心轴z。

因此,通过第一平直承靠部1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123重叠,第一圆锥面114与第二圆锥面1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同时,通过第四圆锥面126与第三圆锥面134接触,遮光片140的物侧表面1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125重叠,遮光片140的像侧表面1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1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接着,如图6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100再分别利用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与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上的结构设计与透镜1220、透镜1230相互组装并对正成像透镜组的中心轴z。至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100的其他细节请参照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光学镜片组1200的透镜1210、透镜1220以及透镜1230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光学镜片组1200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再者,光学镜片组1200还可包含若干其他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如间隔环、遮光片等,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考图7,图7是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200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7可知,成像镜头模块2000包含一塑胶镜筒2100以及设置于塑胶镜筒2100内的光学镜片组2200,其中第七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2200包含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200。

进一步来说,塑胶镜筒2100包含镜筒开孔2110,镜筒开孔2110具有最小内径位置2110a。借此,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2000的成像品质。再者,镜筒开孔2110的最小内径位置2110a可为成像镜头模块2000的光圈。借此,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模块2000的机构复杂度。

成像镜头模块2000还包含一物侧端2300、一像侧端2400以及一成像面2500,其中物侧端2300面向一待成像物件(图未揭示),而像侧端2400面对成像面2500。

光学镜片组2200沿成像镜头模块2000的光轴(即与成像透镜组200的中心轴z同轴)设置于塑胶镜筒2100内,且由物侧端2300至像侧端2400依序包含透镜2210、透镜2220、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透镜210、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透镜220、第二实施例的第三透镜230以及透镜2230。此外,光学镜片组2200还包含第二实施例的遮光片240,且其是设置于第二透镜220与第三透镜230间。借此,更加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2000的成像品质。

关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200中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以及遮光片240的结构特征可再一次参考图2a。简言之,第一透镜210包含第一平直承靠部213与第一圆锥面2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213与第一圆锥面214均位于第一透镜210的像侧表面212,且第一圆锥面2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213靠近中心轴z。第二透镜220包含第二平直承靠部223、第二圆锥面224、第四平直承靠面225与第四圆锥面226,其中第二平直承靠部223与第二圆锥面224均位于第二透镜220的物侧表面221,且第二圆锥面2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2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225与第四圆锥面226均位于第二透镜220的像侧表面222,且第四圆锥面2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2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230包含第三平直承靠部233及第三圆锥面2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233与第三圆锥面234均位于第三透镜230的物侧表面231,且第三圆锥面2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233远离中心轴z。

因此,通过第一平直承靠部2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223重叠,第一圆锥面214与第二圆锥面2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同时,通过第四圆锥面226与第三圆锥面234接触,遮光片240的物侧表面2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225重叠,遮光片240的像侧表面2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2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220与第三透镜230。接着,如图7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200再分别利用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与第三透镜230的像侧表面232上的结构设计与透镜2220、透镜2230相互组装并对正成像透镜组的中心轴z。至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200的其他细节请参照前述第二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考图8,图8是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300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8可知,成像镜头模块3000包含一塑胶镜筒3100以及设置于塑胶镜筒3100内的光学镜片组3200,其中第八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3200包含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300。

进一步来说,塑胶镜筒3100包含镜筒开孔3110,镜筒开孔3110具有最小内径位置3110a。借此,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3000的成像品质。再者,镜筒开孔3110的最小内径位置3110a可为成像镜头模块3000的光圈。借此,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模块3000的机构复杂度。

成像镜头模块3000还包含一物侧端3300、一像侧端3400以及一成像面3500,其中物侧端3300面向一待成像物件(图未揭示),而像侧端3400面对成像面3500。再者,光学镜片组3200沿成像镜头模块3000的光轴(即与成像透镜组300的中心轴z同轴)设置于塑胶镜筒3100内,且由物侧端3300至像侧端3400依序包含透镜3210、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透镜310、第三实施例的第二透镜320、第三实施例的第三透镜330、透镜3220以及透镜3230。此外,光学镜片组3200还包含第三实施例的遮光片340,且其是设置于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间。借此,更加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3000的成像品质。

关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300中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以及遮光片340的结构特征可再一次参考图3a。简言之,第一透镜310包含第一平直承靠部313与第一圆锥面3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313与第一圆锥面314均位于第一透镜310的像侧表面312,且第一圆锥面3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313靠近中心轴z。第二透镜320包含第二平直承靠部323、第二圆锥面324、第四平直承靠面325与第四圆锥面326,其中第二平直承靠部323与第二圆锥面324均位于第二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21,且第二圆锥面3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3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325与第四圆锥面326均位于第二透镜320的像侧表面322,且第四圆锥面3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3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330包含第三平直承靠部333及第三圆锥面3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333与第三圆锥面334均位于第三透镜330的物侧表面331,且第三圆锥面3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333远离中心轴z。

因此,通过第一平直承靠部3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323重叠,第一圆锥面314与第二圆锥面3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310与第二透镜320。同时,通过第四圆锥面326与第三圆锥面334接触,遮光片340的物侧表面3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325重叠,遮光片340的像侧表面3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3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接着,如图8所示,在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300再分别利用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与第三透镜330的像侧表面332上的结构设计与透镜3210、透镜3220相互组装并对正成像透镜组的中心轴z。至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300的其他细节请参照前述第三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第九实施例>

请参考图9,图9是绘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400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9可知,成像镜头模块4000包含一塑胶镜筒4100以及设置于塑胶镜筒4100内的光学镜片组4200,其中第九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4200包含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400。

进一步来说,塑胶镜筒4100包含镜筒开孔4110,镜筒开孔4110具有最小内径位置4110a。借此,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4000的成像品质。再者,镜筒开孔4110的最小内径位置4110a可为成像镜头模块4000的光圈。借此,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模块4000的机构复杂度。

成像镜头模块4000还包含一物侧端4300、一像侧端4400以及一成像面4500,其中物侧端4300面向一待成像物件(图未揭示),而像侧端4400面对成像面4500。具体地,成像镜头模块4000还可包含一玻璃面板4600,其是设置于像侧端4400与成像面4500之间。更具体地,玻璃面板4600可为一保护玻璃元件、滤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响光学镜片组4200的焦距。

再者,光学镜片组4200沿成像镜头模块4000的光轴(即与成像透镜组400的中心轴z同轴)设置于塑胶镜筒4100内,且由物侧端4300至像侧端4400依序包含透镜4210、第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410、第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420、第四实施例的第三透镜430以及透镜4220。此外,光学镜片组4200还包含第四实施例的遮光片440,且其是设置于第二透镜420与第三透镜430间。借此,更加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4000的成像品质。

关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400中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以及遮光片440的结构特征可再一次参考图4a。简言之,第一透镜410包含第一平直承靠部413与第一圆锥面4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413与第一圆锥面414均位于第一透镜410的像侧表面412,且第一圆锥面4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413靠近中心轴z。第二透镜420包含第二平直承靠部423、第二圆锥面424、第四平直承靠面425与第四圆锥面426,其中第二平直承靠部423与第二圆锥面424均位于第二透镜420的物侧表面421,且第二圆锥面4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4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425与第四圆锥面426均位于第二透镜420的像侧表面422,且第四圆锥面4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4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430包含第三平直承靠部433及第三圆锥面4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433与第三圆锥面434均位于第三透镜430的物侧表面431,且第三圆锥面4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433远离中心轴z。

因此,通过第一平直承靠部4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423重叠,第一圆锥面414与第二圆锥面4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410与第二透镜420。同时,通过第四圆锥面426与第三圆锥面434接触,遮光片440的物侧表面4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425重叠,遮光片440的像侧表面4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4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420与第三透镜430。接着,如图9所示,在第九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400再分别利用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与第三透镜430的像侧表面432上的结构设计与透镜4210、透镜4220相互组装并对正成像透镜组的中心轴z。至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400的其他细节请参照前述第四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第十实施例>

请参考图10,图10是绘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500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0可知,成像镜头模块5000包含一塑胶镜筒5100以及设置于塑胶镜筒5100内的光学镜片组5200,其中第十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5200包含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500。

进一步来说,塑胶镜筒5100包含镜筒开孔5110,镜筒开孔5110具有最小内径位置5110a。借此,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5000的成像品质。再者,镜筒开孔5110的最小内径位置5110a可为成像镜头模块5000的光圈。借此,有利于降低成像镜头模块5000的机构复杂度。

成像镜头模块5000还包含一物侧端5300、一像侧端5400以及一成像面5500,其中物侧端5300面向一待成像物件(图未揭示),而像侧端5400面对成像面5500。具体地,成像镜头模块5000还可包含一玻璃面板5600,其是设置于像侧端5400与成像面5500之间。更具体地,玻璃面板5600可为一保护玻璃元件、滤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响光学镜片组5200的焦距。

再者,光学镜片组5200沿成像镜头模块5000的光轴(即与成像透镜组500的中心轴z同轴)设置于塑胶镜筒5100内,且由物侧端5300至像侧端5400依序包含透镜5210、第五实施例的第一透镜510、第五实施例的第二透镜520、第五实施例的第三透镜530以及透镜5220。此外,光学镜片组5200还包含第五实施例的遮光片540,且其是设置于第二透镜520与第三透镜530间。借此,更加有助于抑制杂散光线,进而提升成像镜头模块5000的成像品质。

关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500中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以及遮光片540的结构特征可再一次参考图5a。简言之,第一透镜510包含第一平直承靠部513与第一圆锥面514,其中第一平直承靠部513与第一圆锥面514均位于第一透镜510的像侧表面512,且第一圆锥面514较第一平直承靠部513靠近中心轴z。第二透镜520包含第二平直承靠部523、第二圆锥面524、第四平直承靠面525与第四圆锥面526,其中第二平直承靠部523与第二圆锥面524均位于第二透镜520的物侧表面521,且第二圆锥面524较第二平直承靠部523靠近中心轴z。再者,第四平直承靠部525与第四圆锥面526均位于第二透镜520的像侧表面522,且第四圆锥面526较第四平直承靠部525远离中心轴z。第三透镜530包含第三平直承靠部533及第三圆锥面534,其中第三平直承靠部533与第三圆锥面534均位于第三透镜530的物侧表面531,且第三圆锥面534较第三平直承靠部533远离中心轴z。

因此,通过第一平直承靠部513与第二平直承靠部523重叠,第一圆锥面514与第二圆锥面524接触,以组装第一透镜510与第二透镜520。同时,通过第五圆锥面526与第三圆锥面534接触,遮光片540的物侧表面541与第四平直承靠部525重叠,遮光片540的像侧表面542与第三平直承靠部533重叠,以组装第二透镜520与第三透镜530。接着,如图10所示,在第十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500再分别利用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与第三透镜530的像侧表面532上的结构设计与透镜5210、透镜5220相互组装并对正成像透镜组的中心轴z。至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500的其他细节请参照前述第五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第十一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1a及图11b,其中图11a绘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图11b绘示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另一示意图,且图11a及图11b特别是电子装置10中的相机示意图。由图11a及图11b可知,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10包含相机模块11,相机模块1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模块1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3,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3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12的成像面(图未揭示)。借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故能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的高规格成像需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10的使用者界面19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十一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19可为触控屏幕19a、按键19b等。此时成像镜头模块12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13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signalprocessor,isp)18。

配合参照图11c,其绘示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方块图,特别是电子装置10中的相机方块图。由图11a至图11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10的相机规格,相机模块11可还包含自动对焦组件14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5,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17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16。辅助光学元件17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1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使相机模块11配置的自动对焦组件14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5发挥功能,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dynamic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19a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19a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11b可知,相机模块11、感测元件16及辅助光学元件17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77上,并透过连接器78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含多个感测元件16及多个辅助光学元件17,感测元件16及辅助光学元件17设置在软性电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图中未另外标号)上,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8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1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无线通讯单元(wirelesscommunicationunit)、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第十二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2,图12绘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是一平板计算机,电子装置2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模块22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22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第十三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13,图13绘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3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模块32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32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