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虚拟眼镜,属于虚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瞳距可调的虚拟眼镜。
背景技术:
虚拟放松眼镜集音乐治疗、色彩体验、视觉感应于一体,具有让使用者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它由音乐集成芯片、多彩微型图片、虚拟现实功能相关传感器等部件组成,兼具色彩识别、音乐体验、躯体放松等多重功能。
自1962年,美国青年Morton Heilig实用新型了实感全景仿真机开始,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内虚拟的环境。用户使用必要的特定装备,就可以自然地与虚拟环境中的课题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现场的感觉和体验。放松训练是按照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解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达到放松的效果。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人们感受到种种生活事件带来的刺激和压力,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导致很多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偏头痛、过敏性皮炎、失眠等等,所以个体要学会在压力情景下调整自身有机体的生理状态,建立平衡,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身体状态。
当前大众群体认知到学会身体和心理的放松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放松训练能有效保障个体的生活品质,调节情绪,保证良好的睡眠,但目前大众群体并没有学会使用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节。虚拟放松眼镜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创作背景,它通过360度的vr模拟现实技术,将个体带入真实的放松情境,增强个体想象放松意境的真实感,给予个体真实的视觉刺激,同时,增加内部音乐体系,使用音乐治疗完成心理放松,并辅以相关旁白,从听觉系统上帮助个体完成放松训练的步骤,给个体带来一个全方面的放松体验。
虚拟眼镜的原理和我们的眼睛类似,那两个透镜相当于我们的眼睛,但远没有人眼“智能”。正常人的双眼注视同一物体时,物体分别在两眼视网膜处成像,并在大脑视中枢重叠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单一物体,这个功能叫双眼单视。而目前的虚拟眼镜一般都是将内容分屏,切成两半,通过镜片实现叠加成像。这时往往会导致人眼瞳孔中心、透镜中心、屏幕(分屏后)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使得视觉效果很差,出现不清晰、变形等一大堆问题。而理想的状态是,人眼瞳孔中心、透镜中心、屏幕(分屏后)中心应该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在虚拟眼镜中设计一种规范化的瞳距调节结构,有利于虚拟眼镜的广泛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瞳距可调节的虚拟眼镜,利于推广,使用携带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虚拟眼镜,包括系统框、镜框、延伸镜筒、鼻梁托、眼罩、后盖和瞳距调节机构,系统框内部安装有电路板和影像收集显示板,系统框的前端固定安装有镜框且其后端铰接安装有后盖,镜框内部通过瞳距调节机构安装有两个镜架且镜架内固定安装有镜片,所述两个镜架上均设有延伸镜筒,所述延伸镜筒的后端贯穿系统框对应系统框内部的影像收集显示板,所述延伸镜筒的前端贯穿镜框前板延伸至镜框外部,两个延伸镜筒位于镜框外部的前端通过鼻梁托相连接,两个延伸镜筒的前端均安装有一个弹性塑胶的眼罩;
所述瞳距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齿条、转向齿轮、控制齿条、控制齿轮、手调齿轮,所述两个镜架的下部活动安装在镜框的下边框上的轨道内,两个镜架相对的架框上分别安装有一个调节齿条,两个调节齿条上均啮合有一个转向齿轮,控制齿条下端位于两个转向齿轮之间并与两个转向齿轮相啮合,控制齿条上端与控制齿轮相啮合,控制齿轮上方设置有一个与其相啮合的手调齿轮且所述手调齿轮上部贯穿镜框的上边框至镜框外部,所述转向齿轮、控制齿轮和手调齿轮的轴体均固定在镜框上;
所述系统框外面设有瞳距监测显示器。
所述镜框的前端安装有前盖,所述前盖的下端与系统框下端相铰接。
所述前盖盖装在镜框前端时眼罩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前盖为方形盖体,所述方形盖体由上盖板、中盖板、下盖板依次铰接构成,且上盖板与中盖板的铰接轴、中盖板与下盖板的铰接轴上均设有锁紧机构。
所述前盖的中盖板外面上部粘贴设置有显示终端放置槽,所述显示终端放置槽的制作材料为弹性橡胶。
所述镜框的上边框上设有限制控制齿条的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位于控制齿条远离控制齿轮的一侧。
所述瞳距调节机构还包括有与控制齿条相啮合的导向齿轮,所述导向齿轮位于控制齿条远离控制齿轮的一侧。
所述系统框上设置有内存卡插槽。
所述系统框内部安装有蓄电电池,系统框上设置有与蓄电电池相连接的USB充电插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瞳距调节机构对虚拟眼镜的两个镜片间距进行调节,使用者针对自身瞳距自行调节,使用方便,利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眼罩为弹性塑胶制成,使用舒适,前盖盖装在镜框前端时眼罩处于压缩状态,节约收纳空间,且前盖对镜片和延伸镜筒起到保护作用,便于携带,使用者可随时随地享受虚拟现实的乐趣,放松心情;
本实用新型的前盖可重新组装在虚拟眼镜后端形成放置显示终端的支架,结构简单,使用多功能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虚拟眼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瞳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虚拟眼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虚拟眼镜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为系统框,2为镜框,3为延伸镜筒,4为鼻梁托,5为眼罩,6为后盖,7为镜架,8为调节齿条,9为转向齿轮,10为控制齿条,11为控制齿轮,12为手调齿轮,13为导向齿轮,14为前盖,15为显示终端放置槽,16为内存卡插槽,21为下边框,22为轨道,23为上边框,24为限位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虚拟眼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虚拟眼镜,包括系统框1、镜框2、延伸镜筒3、鼻梁托4、眼罩5、后盖6和瞳距调节机构,系统框1内部安装有电路板和影像收集显示板,系统框1的前端固定安装有镜框2且其后端铰接安装有后盖6,镜框2内部通过瞳距调节机构安装有两个镜架7且镜架7内固定安装有镜片,所述两个镜架7上均设有延伸镜筒3,所述延伸镜筒3的后端贯穿系统框1对应系统框1内部的影像收集显示板,所述延伸镜筒3的前端贯穿镜框2前板延伸至镜框2外部,两个延伸镜筒3位于镜框2外部的前端通过鼻梁托4相连接,两个延伸镜筒3的前端均安装有一个弹性塑胶的眼罩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瞳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瞳距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齿条8、转向齿轮9、控制齿条10、控制齿轮11、手调齿轮12,所述两个镜架7的下部活动安装在镜框2的下边框21上的轨道22内,两个镜架7相对的架框上分别安装有一个调节齿条8,两个调节齿条8上均啮合有一个转向齿轮9,控制齿条10下端位于两个转向齿轮9之间并与两个转向齿轮9相啮合,控制齿条10上端与控制齿轮11相啮合,控制齿轮11上方设置有一个与其相啮合的手调齿轮12且所述手调齿轮12上部贯穿镜框2的上边框23至镜框2外部,所述转向齿轮9、控制齿轮11和手调齿轮12的轴体均固定在镜框2上;
所述系统框1外面设有瞳距监测显示器。
所述镜框2的上边框23上设有限制控制齿条10的限位挡板24,所述限位挡板24位于控制齿条10远离控制齿轮11的一侧。
所述瞳距调节机构还包括有与控制齿条10相啮合的导向齿轮13,所述导向齿轮13位于控制齿条10远离控制齿轮11的一侧。
所述系统框1上设置有内存卡插槽16。
所述系统框1内部安装有蓄电电池,系统框1上设置有与蓄电电池相连接的USB充电插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瞳距调节机构对虚拟眼镜的两个镜片间距进行调节,使用者可针对自身瞳距,根据系统框1上的瞳距监测显示器的显示数据自行调节,使用方便,利于推广,瞳距监测显示器上的显示数据可根据镜框2内部的监测系统监测得出,也可根据调节齿条8上设置的监测器反馈信号得出,此为现有技术可得。
本实用新型中系统框1上的内存卡插槽16可使其使用方式多样化,且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也可通过USB数据线等传输工具采集电脑或手机等设备的信息进行音乐或影像播放。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虚拟眼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镜框2的前端安装有前盖14,所述前盖14的下端与系统框1下端相铰接。
所述前盖14盖装在镜框2前端时眼罩5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前盖14为方形盖体,所述方形盖体由上盖板、中盖板、下盖板依次铰接构成,且上盖板与中盖板的铰接轴、中盖板与下盖板的铰接轴上均设有锁紧机构。
所述前盖14的中盖板外面上部粘贴设置有显示终端放置槽15,所述显示终端放置槽15的制作材料为弹性橡胶。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虚拟眼镜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翻转前盖14使其与镜框2前端分离,同时放松上盖板与中盖板的铰接轴、中盖板与下盖板的铰接轴上的锁紧机构对前盖14进行重组,上盖板与中盖板形成放置显示终端的支架平面,而下盖板则作为显示终端的支架挡板,重组调整完成后调紧锁紧机构,将显示终端放在显示终端放置槽15上,即可通过虚拟眼镜观看显示终端上的影像,结构简单,使用多功能化。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