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镜头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9113阅读:1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镜头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镜头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C型接口远心镜头与摄像机接触面至镜头焦平面的标准距离为17.526mm,但一些工业相机并未完全遵照该标准,此数值不准会导致远心镜头的物距改变时,需调准镜头与相机匹配的后截距,假如不调准,双侧远心镜头就没有在理论成像工作距工作,呈现的图像质量极差。

以前的同类产品是在相机与镜头之间加减垫片来校正,垫片是加还是减难以界定,加多少或者减多少只能靠不断尝试,因此,镜头调节后截距会非常麻烦、耗时。

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调镜头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使用该连接结构连接的镜头与相机,可以很方便地调整截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镜头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调镜头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包括转动件和限位件,转动件包括共轴设置且依次相连的第一环部、第二环部及第三环部,第二环部的外径小于第一环部的外径且大于第三环部的外径,第二环部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螺纹部,第三环部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螺纹部,第一环部具有至少一个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螺孔;限位件包括共轴设置且相连的第四环部和第五环部,第四环部的内径大于第五环部的内径,第四环部内壁上设有与第一螺纹部相适配的第三螺纹部,第五环部的内径大于第三环部的外径。

进一步的,第四环部周壁的中部具有沿径向设置的开孔,第四环部远离第五环部的一端的周壁上具有沿轴向设置的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开孔相通且所述开槽与所述开孔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开孔的中部;开槽一侧的周壁上设有缺口,缺口的底部设有与开槽相通的通孔,开槽另一侧的周壁上设有第二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通孔对齐。

进一步的,所述开孔的长度等于第四环部周长的1/3-1/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孔的数目为三个,三个第一螺孔均布在第一环部上。

进一步的,第四环部的外壁上设有防滑部。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部的材质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计出一种镜头与相机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在不拆卸相机的情况下,调节镜头与相机的后焦距,以提高相机成像质量;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连接结构与镜头配合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连接结构与镜头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连接结构中的限位件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镜头;2、转动件;21、第一环部;22、第二环部;23、第三环部;

24、第一螺孔;3、限位件;31、第四环部;32、第五环部;33、开孔;

34、开槽;35、通孔;36、第二螺孔;37、防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用户只需要手持相机与限位件并旋转转动件就能够调节镜头与相机的后焦距,以提高相机成像质量,操作简便。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可调镜头1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包括转动件2和限位件3,转动件2包括共轴设置且依次相连的第一环部21、第二环部22及第三环部23,第二环部22的外径小于第一环部21的外径且大于第三环部23的外径,第二环部2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螺纹部,第三环部23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螺纹部,第一环部21具有至少一个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螺孔24;限位件3包括共轴设置且相连的第四环部31和第五环部32,第四环部31的内径大于第五环部32的内径,第四环部31内壁上设有与第一螺纹部相适配的第三螺纹部,第五环部32的内径大于第三环部23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转动件2的第一环部21和第二环部22套设置镜头1上并与镜头1可转动连接,相机通过第二螺纹部连接到第三环部23上,第五环部32远离第四环部31的一端抵持相机对相机进行限位。用户在需要调节镜头1与相机的后焦距时,首先,松开第一螺孔24内的螺钉,使得第一环部21能够相对镜头1转动;然后,一手持住相机,另一手旋转转动件2,即可调节镜头1与相机之间的间距(也就是后焦距);调节好后焦距之后,拧紧第一螺孔24内的螺钉,锁定转动件2;最后旋转限位件3,使限位件3抵持相机,避免在工作的过程中相机移动。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计出一种镜头与相机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在不拆卸相机的情况下,调节镜头与相机的后焦距,以提高相机成像质量;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进一步的,第四环部31周壁的中部具有沿径向设置的开孔33,第四环部31远离第五环部32的一端的周壁上具有沿轴向设置的开槽34,所述开槽34与所述开孔33相通且所述开槽34与所述开孔3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开孔33的中部;开槽34一侧的周壁上设有缺口,缺口的底部设有与开槽34相通的通孔35,开槽34另一侧的周壁上设有第二螺孔36,所述螺孔与所述通孔35对齐。

由上述描述可知,利用一个贯穿所述通孔并与第二螺孔相适配的螺钉即可对限位件相对于第二环部的位置进行锁定,有利于进一步避免相机发生非预期移动改变后焦距,从而保证相机成像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开孔33的长度等于第四环部31周长的1/3-1/2。

由上述描述可知,开孔的长度要适宜,开孔太短则会影响限位件的锁定,用户在锁定限位件时会耗费很多力气;开孔太长则会影响限位件的强度,用户在锁定限位件时可能会造成限位件的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孔24的数目为三个,三个第一螺孔24均布在第一环部21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均布的第一螺孔在安装螺钉后有利于让镜头受力更均匀。

进一步的,第四环部31的外壁上设有防滑部37。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部37的材质为橡胶。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防滑部可以避免用户在调节后焦距时出现滑手现象,有利于用户调节镜头与相机的后焦距。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请结合图1至图,2,一种可调镜头1与相机截距的连接结构,包括转动件2和限位件3,转动件2包括共轴设置且依次相连的第一环部21、第二环部22及第三环部23,第二环部22的外径小于第一环部21的外径且大于第三环部23的外径,第二环部2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螺纹部,第三环部23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螺纹部,第一环部21具有至少一个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螺孔24;限位件3包括共轴设置且相连的第四环部31和第五环部32,第四环部31的内径大于第五环部32的内径,第四环部31内壁上设有与第一螺纹部相适配的第三螺纹部,第五环部32的内径大于第三环部23的外径。

详细的,转动件2相对于镜头1可转动同时转动件2还可通过第一螺孔24内的机米螺丝固定在镜头1上,进一步的,第一环部21和第二环部22都套设在镜头1上,而且第一环部21与镜头1上的斜面或凹槽对应,从而使得转动件2在旋转时也可以通过机米螺丝进行限位,以避免用户在旋转转动件2时转动件2与镜头1分离。相机通过与第二螺纹部的配合关系设置在转动件2上,用户在调节后焦距时,一手持住相机,一手旋转转动件2即可拉开或缩近相机与镜头1之间的间距,调节好后焦距之后,用户可以利用限位件3与相机之间的相互抵持固定相机位置。

请结合图2和图3,优选的,第四环部31周壁的中部具有沿径向设置的开孔33,第四环部31远离第五环部32的一端的周壁上具有沿轴向设置的开槽34,所述开槽34与所述开孔33相通且所述开槽34与所述开孔3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开孔33的中部;开槽34一侧的周壁上设有缺口,缺口的底部设有与开槽34相通的通孔35,开槽34另一侧的周壁上设有第二螺孔36,所述螺孔与所述通孔35对齐。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可以对限位件3进行锁定,以使得限位件3与相机之间的抵持作用更为稳定。

所述开孔33的长度等于第四环部31周长的1/3-1/2,可以理解的,开孔33的长度等于第四环部31周长的2/5、3/7或其他大于1/3小于1/2的数值都是可以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孔24的数目为三个,三个第一螺孔24均布在第一环部21上。

可选的,第四环部31的外壁上设有防滑部37,所述防滑部37的材质为橡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镜头与相机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在不拆卸相机的情况下,调节镜头与相机的后焦距,以提高相机成像质量;限位件可对相机位置进行锁定,可以避免相机发生非预期移动,有利于保证成像质量;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