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336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以下称为“MFP”。)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装置和剥离导件。定影装置具有带。带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剥离导件将记录介质从带剥离。剥离导件在沿带的宽度方向的方向上具有长度。剥离导件与带之间的间隙只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两处进行调节。但是,根据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形状,当只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两处对间隙进行调节时,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间隙可能变得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使间隙变得更均匀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旋转体、剥离导件以及调节机构。旋转体被设置于输送路径内。旋转体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剥离导件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旋转体剥离。剥离导件在沿所述旋转体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具有长度。调节机构避开所述输送路径而配置。调节机构使所述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间部进行移动,由此调节所述剥离导件与所述旋转体的间隙。

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旋转体,其设置于输送路径内,且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并且呈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向外方凸起的山形;剥离导件,其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旋转体剥离,并且在沿所述旋转体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具有长度;和调节机构,其至少使所述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央部进行移动,由此调节所述剥离导件与所述旋转体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机构使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间部进行移动,由此调节剥离导件与带的间隙。通过以上的结构,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使间隙变得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带和加压辊的外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作为实施方式的剥离导件的动作说明图的侧视图;

图5是作为实施方式的剥离导件的动作说明图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同一标记。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以下,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一个例子,列举MFP10进行说明。

MFP10具有扫描仪12、控制面板13和主体部14。扫描仪12、控制面板13以及主体部14分别具有控制部。MFP10具有作为统括各控制部的控制部的系统控制部100。主体部14具有供纸盒部16和打印部18等。

扫描仪12读取原稿图像。控制面板13具有输入键13a和显示部13b。例如,输入键13a受理用户的输入。例如,显示部13b是触摸屏式。显示部13b受理用户的输入,向用户进行显示。

供纸盒部16具有供纸盒16a和搓纸辊(pick-up roller)16b。供纸盒16a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薄片P。搓纸辊16b从供纸盒16a取出薄片P。

供纸盒16a供给未使用的薄片P。供纸盘17通过搓纸辊17a来供给未使用的薄片P。

另外,在主体部14内形成用于输送薄片P的输送路径33。输送路径33将薄片P从供纸盒部16或供纸盘17输送到排纸部20。输送路径33是引导薄片P的引导部。

打印部18进行图像形成。例如,打印部18对由扫描仪12读取的原稿图像进行图像形成。打印部18具有中间转印带21。打印部18由支承辊40、从动辊41以及张力辊42来支承中间转印带21。支承辊40具有驱动部(未图示)。打印部18使中间转印带21向箭头m方向旋转。

打印部18具有4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分别用于形成Y(黄色)、M(品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图像。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在中间转印带21下侧,沿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并列配置。

打印部18在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的上方,具有各墨盒23Y、23M、23C以及23K。各墨盒23Y、23M、23C以及23K分别收纳Y(黄色)、M(品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用于补给的调色剂。

以下,列举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中的Y(黄色)的图像形成站22Y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像形成站22M、22C以及22K具有与图像形成站22Y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像形成站22Y具有带电充电器26、曝光扫描头27、显影装置28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9。带电充电器26、曝光扫描头27、显影装置28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9被配置在沿箭头n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4的周围。

图像形成站22Y具有一次转印辊30。一次转印辊30隔着中间转印带21而与感光鼓24相向。

图像形成站22Y由带电充电器26使感光鼓24带电后,由曝光扫描头27进行曝光。图像形成站22Y在感光鼓24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8使用由调色剂和载体形成的两种成分的显影剂,使感光鼓24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一次转印辊30将形成在感光鼓24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1上。图像形成站22Y、22M、22C和22K通过一次转印辊30,在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像。彩色调色剂像通过依次重叠形成Y(黄色)、M(品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调色剂像而形成。感光体清洁器29在一次转印后除去残留在感光鼓24上的调色剂。

打印部18具有二次转印辊32。二次转印辊32隔着中间转印带21而与支承辊40相向。二次转印辊32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彩色调色剂像一起二次转印在薄片P上。薄片P沿输送路径33从供纸盒部16或手动供纸盘17来进行供纸。

打印部18具有隔着中间转印带21而与从动辊41相向的带清洁器43。带清洁器43在二次转印后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

打印部18沿输送路径33,具有定位辊(registration roller)33a、定影装置34以及排纸辊36。打印部18在定影装置34的下游,具有剥离导件60、调节机构70(参照图2)、分支部37以及反转输送部38。

剥离导件60将定影后的薄片P向分支部37输送。分支部37将定影后的薄片P向排纸部20或反转输送部38输送。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反转输送部38使从分支部37输送来的薄片P向定位辊33a的方向反转输送。MFP10由打印部18在薄片P上形成定影调色剂图像,并向排纸部20排纸。

另外,MFP10并不限定于串联显影方式,显影装置28的数量也不被限定。另外,MFP10也可以将调色剂像直接从感光鼓24转印在薄片P上。

如上所述,薄片P被从供纸盒部16向排纸部20输送。

以下,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v(参照图2)上,将供纸盒部16侧作为“上游侧”。另外,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v(参照图2)上,将排纸部20侧作为“下游侧”。

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首先,对定影装置34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34具有带50(旋转体)和加压辊51。定影装置34通过带50的热和加压辊51的加压,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薄片P上。

带50被设置于输送路径33内。带50沿输送路径33形成。带50对薄片P进行输送。带50是筒状的环形带。在带50的内周侧配置夹持垫(nip pad)53。带50具有作为发热部的发热层(导电层)。通过由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以下称为“IH方式”。)对带50的发热层进行加热,来由感应电流使发热层发热。例如,发热层也可以由镍、铁(Fe)、不锈钢、铝(Al)以及银(Ag)等形成。发热层可以使用2种以上的合金,也可以将2种以上的金属呈层状重叠。

例如,高频电流在未图示的IH线圈单元的主线圈中流动,由此在主线圈周围产生高频磁场。通过所述高频磁场的磁束,在带50的发热层生成涡电流。通过所述涡电流和发热层的电阻,在发热层产生焦耳热。通过产生所述焦耳热,带50被加热。

在带50的内周侧,夹持垫53将带50的内周面向加压辊51侧按压。夹持垫53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被向加压辊51施力。在带50与加压辊51之间形成夹持部54。夹持垫53具有在带50与加压辊51之间形成夹持部54的夹持形成面53a。夹持形成面53a从带50的宽度方向(以下称为“带宽度方向”。)观察,以向带50的内周侧凸起的方式弯曲。夹持形成面53a从带宽度方向观察,以沿加压辊51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另外,带宽度方向相当于作为旋转体的带50的轴向方向w(参照图5)。

例如,夹持垫53由硅橡胶和氟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夹持垫53也可以由聚酰亚胺树脂(PI)、苯硫醚树脂(PPS)、聚醚砜树脂(PES)、液晶聚合物(LCP)以及酚醛树脂(PF)等耐热性树脂形成。

加压辊51是对带50进行加压的加压部。例如,加压辊51在芯金周围具有耐热性的硅海绵和硅橡胶层等。例如,在加压辊51的表面配置脱模层。脱模层由PFA树脂等含氟类树脂形成。加压辊51由未图示的加压机构对带50进行加压。

加压辊51通过未图示的马达向箭头q方向旋转。带50和加压辊51抵接时,带50从动于加压辊51,向箭头u方向旋转。带50和加压辊51远离时,带50通过马达向箭头u方向旋转。另外,带50也可以独立于加压辊51而具有驱动源。

薄片P沿输送路径33,通过带50与加压辊51之间的夹持部54。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v上,在定影装置34的下游侧设有剥离导件60。剥离导件60被配置在带50的下游侧且排纸部20(参照图1)的上游侧。剥离导件60最先与定影后的薄片P接触。

另外,在图2中,符号80表示支承定影装置34和调节机构70等的框架。另外,符号81、82表示引导薄片P的输送引导部。

接着,对带50和加压辊51的外形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带50和加压辊51的外形的一个例子的图。另外,图3是从薄片P的输送方向v来观察带50和加压辊51的远离状态的图。

如图3所示,加压辊51的外形在长度方向上呈平坦状。另一方面,夹持垫53的外形呈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向外方凸起的山形。带50的外形也呈在带宽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中央向外方凸起的山形。为了便于说明,夹持垫53和带50的外形夸张地示出。例如,带50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对于带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突出0.3mm~0.35mm左右。即,从薄片P的输送方向v观察,带50的外形呈以越是带宽度方向中央越位于径方向外方的方式平缓地弯曲的圆弧形。因此,带50和加压辊51抵接时,即使在带50的带宽度方向中央部受到载荷而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带50的局部的弯曲。即,带50和加压辊51抵接时,能够使带50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弯曲程度均匀。

接着,对剥离导件6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剥离导件60将薄片P从带50剥离。剥离导件60与带50非接触。

图4是作为实施方式的剥离导件60的动作说明图的侧视图。图5是作为实施方式的剥离导件60的动作说明图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剥离导件60在沿带宽度方向的方向上具有长度。如图4所示,剥离导件60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截面呈L字形。

剥离导件60相对于带50保持一定的间隔(间隙g),以使得定影后的薄片P不会粘贴在带50上。例如,间隙g设置在0.5mm~0.8mm的范围。

剥离导件60具有输送引导部61、调节器(adjuster)抵接部62(调节机构抵接部)、连结部63和轴支承部64。例如,剥离导件60由树脂材料形成。输送引导部61、调节器抵接部62、连结部63以及轴支承部64由同一部件一体形成。

输送引导部61沿输送路径33(参照图2)而形成。输送引导部61对薄片P进行引导。输送引导部61呈在沿带宽度方向的方向具有长度的长方形板状。输送引导部61在沿薄片P的输送方向v的方向具有宽度。输送引导部61的前端部(上游侧的端部)呈向带50侧突出的尖锐形状。

调节器抵接部62比输送引导部61更远离带50。调节机构70的调节器71抵接于调节器抵接部62。调节器抵接部62呈在沿带宽度方向的方向具有长度的长方形板状。调节器抵接部62位于输送路径33侧的相反侧,且在与输送引导部61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具有宽度。

连结部63连结输送引导部61和调节器抵接部62。具体而言,连结部63连结输送引导部61的下游侧的端部和调节器抵接部62的输送路径33侧的端部。连结部63在沿带宽度方向的方向上具有长度。连结部63在连结部6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截面呈L字形。连结部63被配置在与输送路径33侧相反一侧。连结部63从输送引导部61的下游侧的端部向与输送路径33侧相反一侧延伸之后弯曲,朝向调节器抵接部62的输送路径33侧的端部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5所示,轴支承部64设置于连结部6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轴支承部64形成剥离导件60的转动支点。轴支承部64在连结部63的长度方向上避开输送路径33而配置。

接着,对调节机构70进行说明。

调节机构70避开输送路径33而配置。调节机构70使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间部进行移动,由此来调节剥离导件60与带50的间隙g(参照图4)。在此,间隙g是指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与带50的外表面的间隔。

调节机构70具有调节器71、施力部件72和支承部件73。

调节器71是螺栓等螺纹式的调节器。调节器71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配置。调节器71被配置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和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央。如图4所示,调节器71被配置在剥离导件60的下游侧。调节器71的螺纹顶端与剥离导件60的调节器抵接部62的表面相抵接。

例如,施力部件72为螺旋弹簧。如图5所示,施力部件72被配置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施力部件72将剥离导件60向箭头J的方向施力。具体而言,施力部件72将剥离导件60向靠近带50的方向施力。即,施力部件72使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向带50的外表面靠近。

支承部件73具有基壁(base wall)74、调节器支承片75以及侧壁76。例如,支承部件73由树脂材料形成。基壁74、调节器支承片75以及侧壁76由同一部件一体形成。

基壁74在沿带宽度方向的方向具有长度。基壁74在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截面呈L字状。

调节器支承片75连结于基壁74的输送路径33侧的端部。调节器支承片75在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配置。调节器支承片75被配置在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和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央。基壁74以可移动的方式来支承调节器71。具体而言,在调节器支承片75上形成有内螺纹部,该内螺纹部与调节器71的外螺纹部螺纹连接。

例如,通过由螺丝刀等工具使调节器71的头部顺时针(向右转)转动,能够使调节器71向箭头X的方向移动。该情况下,调节器71的前端71a相对于调节器支承片75的突出量H(参照图4)增大。另一方面,通过使调节器71的头部向逆时针(向左转)转动,能够使调节器71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移动。该情况下,调节器71的前端71a相对于调节器支承片75的突出量H减少。

侧壁76被设置于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壁76在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避开输送路径33而配置。侧壁76具有轴支承部支承部76a、施力部件卡止部76b和侧壁安装部76c。

轴支承部支承部76a是向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的内方突出的支承销。轴支承部支承部76a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轴支承部64。

施力部件卡止部76b是向基壁74的长度方向上的内方突出的爪部。施力部件72的一端部被卡止在施力部件卡止部76b。

侧壁安装部76c是具有使侧壁76在厚度方向上开口的通孔的部分。例如,固定具83被插入所述通孔,据此,侧壁安装部76c被固定于框架80(参照图2)。

接着,说明剥离导件60的动作的一个例子。

如图4所示,剥离导件60中的调节器抵接部6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通过施力部件72,被向箭头J的方向施力。据此,剥离导件60以轴支承部支承部76a为中心向箭头R的方向转动。即,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向带50的外表面靠近。

另一方面,剥离导件60中的调节器抵接部6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通过调节器71,接受箭头X的方向上的载荷。即,调节器71克服施力部件72的加载力而向箭头X的方向移动,据此,调节器抵接部6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被向与箭头J相反的方向施力。由此,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向箭头S的方向位移。因此,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的长度方向两侧部更向带50的外方位移。于是,如图5所示,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向箭头T方向变形。因此,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以沿带50的外形(参照图3)的方式弯曲成山形。

另外,作为调节机构,存在只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两处来调节剥离导件与带的间隙的机构。但是,根据带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形状,当只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两处调节间隙时,存在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间隙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

根据实施方式,具有带50、剥离导件60以及调节机构70。带50被设置于输送路径33内。带50对薄片P进行输送。剥离导件60将薄片P从带50剥离。剥离导件60在带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调节机构70避开输送路径33而配置。调节机构70使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间部进行移动。由此调节剥离导件60与带50的间隙g。通过以上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只由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两处来调节间隙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使间隙g更均匀。因此,易于使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全域在规定的间隙公差范围内。特别地,带50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形状呈向外方凸起的山形的情况下,能够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有效地使间隙g均匀。在只由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两处对间隙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剥离导件的前端与带的呈山形的部分可能会接触。然而,根据实施方式,通过使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移动来调节间隙g,来避免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与带50的山形部相接触。因此,即使在带50的带宽度方向上中间部呈山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使间隙g均匀。此外,与调节机构被配置于输送路径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输送薄片P时发生卡纸等卡止故障。

剥离导件60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截面呈L字形,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剥离导件呈单纯的平板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剥离导件60的刚性。

剥离导件60具有对薄片P进行引导的输送引导部61,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将输送引导部独立于剥离导件而设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装置结构。此外,通过输送引导部61,能够稳定地输送薄片P。

剥离导件60还具有调节器抵接部62,据此,发挥以下效果,其中,所述调节器抵接部62比输送引导部61更远离输送路径33,并且调节器71与所述调节器抵接部62抵接。对间隙g进行调节时,能够由调节器抵接部62直接承受来自调节器71的载荷。与由输送引导部61直接承受所述载荷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略微地位移,因此,易于对间隙g进行微调。

剥离导件60还具有连结部63,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其中,所述连结部63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长度,并且连接输送引导部61和调节器抵接部62。通过连结部63,输送引导部61和调节器抵接部62涵盖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而被连结,因此,能够提高剥离导件60的刚性。

剥离导件60还具有轴支承部64,据此,发挥以下效果。其中,所述轴支承部64被设置在连结部6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形成剥离导件60的转动支点。与只将轴支承部64设置于连结部6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剥离导件60稳定地转动。

调节机构70具有被配置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央的螺纹式的调节器71,据此发挥以下效果。调节器71的转动转换成直线移动,因此,易于对间隙g进行微调。此外,与将调节器71配置于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即,从中央较大地偏离)的情况相比较,易于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使间隙g均匀。尤其是,适用于带50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呈山形的情况。

调节机构70具有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螺纹式的调节器71,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多个位置对剥离导件60进行调节,因此,与只设置一个调节器71的情况相比较,易于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使间隙g均匀。

调节机构70具有被配置在剥离导件60的下游侧的螺纹式的调节器71,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将调节器71配置于剥离导件60的上游侧的情况相比较,易于进行调节器71的调节,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间隙g的调节。

调节机构70还具有施力部件72,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其中,施力部件72被配置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将剥离导件60向靠近带50的方向施力。通过利用施力部件72的简单的结构,能够使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稳定地向带50的外表面靠近。

以下,针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34并不限定于对带50的发热层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IH方式)。例如,定影装置34也可以是灯加热方式。即,旋转体也可以是加热辊。另外,带50也可以架设在多个辊上。

施力部件72并不限定于向使剥离导件60靠近带50的方向施力。例如,施力部件72也可以向使剥离导件60远离带50的方向施力。即,施力部件72也可以使剥离导件60的前端61a远离带50的外表面。

调节器71的螺纹顶端并不限定于与剥离导件60的调节器抵接部62的表面抵接。例如,调节器71的螺纹顶端也可以与剥离导件60的调节器抵接部62的背面抵接。

带50的外形并不限定于呈在带宽度方向的中央向外方凸起的山形。例如,带50的外形也可以呈在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内方凸起的山形。另外,带50的外形也可以涵盖带宽度方向而呈平坦状。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具有带50、剥离导件60和调节机构70。带50被设置在输送路径33内。带50对薄片P进行输送。剥离导件60将薄片P从带50剥离。剥离导件60在带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调节机构70避开输送路径33而配置。调节机构70使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间的中间部进行移动,由此调节剥离导件60与带50的间隙g。通过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只在剥离导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两处调节间隙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在剥离导件60的长度方向上使间隙g更均匀。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