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4777发布日期:2019-01-05 10:1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该光学打印头在发光元件使感光鼓曝光的曝光位置和光学打印头从包括感光鼓的更换单元缩回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背景技术:

诸如打印机、复印机等成像设备具有光学打印头,所述光学打印头具有用于使感光鼓曝光的多个发光元件。一些光学打印头使用发光二极管(led)或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等(发光元件的示例)。存在一些已知布置,其中多个这种发光元件例如沿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排列成一排或交错的两排。光学打印头还具有多个透镜,用于将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会聚到感光鼓上。已经沿着发光元件的阵列方向排列在多个发光元件和感光鼓之间的多个透镜设置为面向所述感光鼓的表面。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通过透镜会聚到感光鼓的表面上,并且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是消耗品,因此定期更换。执行更换感光鼓等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更换包含感光鼓的更换单元来进行成像设备的维护。更换单元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更换单元通过滑动移动从成像设备的侧面从设备主体取出以及插入到设备主体中,从而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体。在用于使感光鼓曝光时光学打印头的曝光位置处(靠近并面向鼓表面的位置),透镜与感光鼓的表面之间的间隙非常窄。因此,当对更换单元进行更换时,光学打印头需要从曝光位置缩回,以免光学打印头和感光鼓等接触,并避免感光鼓的表面与透镜受到损坏。因此,需要向成像设备提供一种机构,在所述机构中,光学打印头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便安装/拆卸所述更换单元,在所述缩回位置,光学打印头相比于曝光位置更远离更换单元。

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541公开了使光学打印头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进退机构17。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541中公开的led打印头14具有壳体61,壳体61具有使感光鼓12曝光的发光元件。壳体61在沿x轴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前定位销611f并在另一端具有第一后定位销611r。壳体61还具有比第一前定位销611f更靠近所述一端侧的第二前定位销612f以及比第一后定位销611r更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后定位销612r。进退机构17具有操作杆172、凸轮305、升降部306以及支撑部173b。当操作杆172沿箭头c的方向移动时(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541的图7),凸轮枢转,并且升降部306向感光鼓12移动。支撑部173b设置于升降部306。支撑部173b向上推动第一前定位销611f,并且led打印头14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通过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抵接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12的前球轴承122f和后球轴承122r,感光鼓12和led打印头14之间形成间隙,由此led打印头14被带到曝光位置。

前限制构件178f和前定位构件84设置在壳体61的所述一端侧,并且后定位构件1r设置在壳体61的所述另一端侧。第二前定位销612f沿x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受到前限制构件178f和前定位构件84的限制,并且第二后定位销612r沿y方向的移动受到后定位构件1r的限制。因此,与第二前定位销612f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成一体的壳体61沿x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然而,在考虑实现如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541中公开的

(1)在感光鼓12和led打印头14之间形成间隙的功能,以及

(2)限制壳体61沿x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的功能,但是不使用不同的销而是共同使用相同的销的情况下,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541中公开的机构将具有较大的尺寸,在该机构中,销的下端由支撑部173b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具有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鼓单元。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光学打印头,所述光学打印头配置成使所述感光鼓曝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配置成使所述光学打印头在对所述感光鼓曝光的曝光位置和相比于所述曝光位置从所述鼓单元进一步缩回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第一抵接销,所述第一抵接销设置成从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光学打印头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朝向鼓单元侧和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突出,并且所述第一抵接销配置成抵接形成在所述鼓单元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上的第一被抵接部分,以相对于所述鼓单元定位所述光学打印头沿纵向方向的所述一端侧;第二抵接销,所述第二抵接销设置成从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朝向鼓单元侧和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突出,并且所述第二抵接销配置成抵接形成在所述鼓单元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上的第二被抵接部分,以相对于所述鼓单元定位所述光学打印头沿纵向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和面向部分,所述面向部分设置在所述鼓单元相对于所述光学打印头所设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并沿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往复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面向所述第一抵接销的两侧,并且所述面向部分配置成沿所述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一抵接销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抵接销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移动,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构件,所述第一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鼓单元相对于所述光学打印头所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所述光学打印头并且使所述光学打印头往复移动,支撑位置比所述第一抵接销沿往复移动方向的两个端部中位于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的一个端部更靠近鼓单元,和第二移动构件,所述第二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鼓单元相对于所述光学打印头所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所述光学打印头并且使所述光学打印头往复移动,支撑位置比所述第二抵接销沿往复移动方向的两个端部中位于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的一个端部更靠近鼓单元侧。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具有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鼓单元。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光学打印头,所述光学打印头配置成使所述感光鼓曝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配置成使所述光学打印头在对所述感光鼓曝光的曝光位置和相比于所述曝光位置从所述鼓单元进一步缩回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第一抵接销,所述第一抵接销形成为从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光学打印头的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朝向鼓单元侧和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突出,并且所述第一抵接销配置成抵接形成在所述鼓单元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上的第一被抵接部分,以相对于所述鼓单元定位所述光学打印头沿纵向方向的所述一端侧;第二抵接销,所述第二抵接销形成为从所述光学打印头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朝向鼓单元侧和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突出,并且所述第二抵接销配置成抵接形成在所述鼓单元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上的第二被抵接部分,以相对于所述鼓单元定位所述光学打印头沿纵向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和面向部分,所述面向部分设置在所述鼓单元相对于所述光学打印头所设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并沿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往复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面向所述第二抵接销的两侧,并且所述面向部分配置成沿所述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二抵接销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二抵接销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的移动,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构件,所述第一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鼓单元相对于所述光学打印头所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所述光学打印头并且使所述光学打印头往复移动,支撑位置比所述第一抵接销沿往复移动方向的两个端部中位于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的一个端部更靠近鼓单元侧,和第二移动构件,所述第二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鼓单元相对于所述光学打印头所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所述光学打印头并且使所述光学打印头往复移动,支撑位置比所述第二抵接销沿往复移动方向的两个端部中位于鼓单元侧的相反侧的一个端部更靠近鼓单元侧。

通过下文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a和2b是成像设备中的鼓单元周围的透视图。

图3是曝光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沿着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截取的光学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5a至5c2是用于描述光学打印头的电路板、led芯片和透镜阵列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光学打印头的侧视图。

图7a1至7b2是示出了光学打印头与鼓单元接触的状态和缩回状态的示图。

图8是附接至鼓单元后侧的衬套的透视图。

图9a至9c是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三支撑部分的透视图。

图10a至10c是第二支撑部分、后侧板和附接至第二支撑部分的曝光单元的透视图。

图11a和11b是移动机构的透视图,其中图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分的图示。

图12a和12b是连杆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具有移动机构的曝光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所述移动机构具有λ型连杆机构。

图14a和14b是具有λ型连杆机构的移动机构的透视图,其中图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分的图示。

图15a和15b是λ型第一连杆机构的侧视图。

图16a1至16b是描述x型移动机构的示图。

图17a和17b是描述使用凸轮机构的移动机构的示图。

图18a至18c是罩盖的透视图。

图19a至19d是罩盖的透视图,用于描述罩盖关闭时的操作。

图20a至20d是罩盖的侧视图,用于描述罩盖关闭时的操作。

图21a至21d是罩盖的透视图,用于描述罩盖打开时的操作。

图22a至22d是罩盖的侧视图,用于描述罩盖打开时的操作。

图23a至23d是用于描述保持构件两端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4a至24c是用于描述保持构件的另一端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5a和25b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变型的移动机构的示图。

图26a和26b是描述根据第二变型的移动机构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成像设备

首先,将描述成像设备1的示意性构造。图1是成像设备1的示意性剖视图。虽然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1是不具有读取器的彩色打印机,但是实施例可以为具有读取器的复印机。此外,实施例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具有多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设备,也可以是具有一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设备或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设备。

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1具有四个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以下也简单统称为“成像单元102”),所述四个成像单元形成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以下也简单统称为“感光鼓103”)。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用于对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进行充电的充电器104y、104m、104c和104k(以下也简单统称为“充电器104”)。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发光二极管(led)曝光单元500y、500m、500c和500k(以下也简单统称为“led曝光单元500”),所述led曝光单元用作发出光以使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曝光的曝光光源。此外,成像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显影单元106y、106m、106c和106k(以下也简单统称为“显影单元106”),所述显影单元通过调色剂使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使感光鼓103上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显影。附加到附图标记的y、m、c和k表示调色剂的颜色。

成像设备1设置有中间转印带107和初次转印辊108(y、m、c、k),形成在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107上,所述初次转印辊108将形成在成像单元102的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107上。成像设备1还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09和定影单元100,所述二次转印辊109将中间转印带10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片材进给单元101传送的记录片材p上,所述定影单元100将二次转印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

鼓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鼓单元518(y、m、c、k)和显影单元641(y、m、c、k),所述鼓单元和显影单元是可拆卸地安装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的更换单元的示例。图2a是成像设备1所具有的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周围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b是示出了处于从设备主体的外侧部分地插入成像设备1中的状态的鼓单元518的示图。

如图2a所示,成像设备1具有由金属板形成的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前侧板642是设置于成像设备1的前侧的侧壁。后侧板643是设置于成像设备1的后侧的侧壁。如图2a所示,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设置成彼此相对,图中省略的用作梁的金属板交叉于其间。前侧板642、后侧板643和未示出的梁构成成像设备1的框架的组成部分。

前侧板642上形成开口,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可以通过该开口从成像设备1的前侧插入和取出。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通过开口安装到成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预定位置(安装位置)。成像设备1还具有罩盖558(y、m、c、k),所述罩盖覆盖安装到所述安装位置的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前侧。罩盖558的一端通过铰链一体地固定到成像设备1的主体,并且罩盖558能够在该铰链上相对于成像设备1的主体枢转。单元更换工作由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工作人员打开罩盖558并取出主体内的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插入新的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并关闭罩盖558。稍后将详细描述罩盖558。

在以下描述中,成像设备1的前侧板642侧被限定为前侧,而后侧板643侧被限定为后侧,如图2a和2b所示。以形成与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作为参照物,形成与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y所在的一侧被限定为右侧。以形成与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y作为参照物,形成与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所在的一侧限定为左侧。此外,垂直于此处所限定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并且沿竖直方向向上的方向被限定为向上方向,而垂直于此处所限定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并且沿竖直方向向下的方向被限定为向下方向。图2a和2b中示出了所限定的向前方向、向后方向、向右方向、向左方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感光鼓103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保持构件505在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是指此处所限定的前侧,而“另一端侧”是指此处所限定的后侧。这里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也对应于此处限定的前侧和后侧。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是指此处所限定的右侧,而另一端侧是指此处所限定的左侧。

鼓单元518附接至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鼓单元518是被更换的盒。根据本实施例的鼓单元518具有相对于鼓单元518的壳体被可旋转地支撑的感光鼓103。每个鼓单元518都具有感光鼓103、充电器104以及清洁装置(图示省略)。例如,当由于清洁装置的清洁造成的磨损使感光鼓103的使用寿命耗尽时,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从设备主体中取出鼓单元518,并更换感光鼓103,如图2b所示。注意,可以进行这样的构造,其中鼓单元518既不包括充电器104也不包括清洁装置,并且仅包括感光鼓103。

与鼓单元518分离的显影单元641附接至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显影单元641包括图1中所示的显影单元106。每个显影单元106设置有用作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每个显影单元641设置有多个齿轮,用于使搅动调色剂和载体的螺杆旋转。当这些齿轮由于老化等而劣化时,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从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体中取出显影单元641并更换该显影单元。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单元641是具有显影套筒的显影单元106和其中设置有螺杆的调色剂容器已经集成于其中的盒。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实施例可以是其中集成了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处理盒。

成像处理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处理。稍后描述的光学打印头105y使已经由充电器104y充电的感光鼓103y的表面曝光。由此,感光鼓103y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显影单元106y通过黄色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鼓103y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103y的表面上显影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位置ty处由初次转印辊108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品红、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也通过相同的成像处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107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t2处的二次转印辊109。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109的转印偏压被转印到从片材进给单元101传送的记录片材p上。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到其上的记录片材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00。定影单元100利用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经过由定影单元100进行的定影处理的记录片材p被排出到片材排出单元111。

曝光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包括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单元500。已知的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使用的曝光方法的一个例子是激光束扫描曝光,其中使用旋转多面镜等对发射的半导体激光束进行扫描并且经由f-θ透镜等使感光鼓曝光。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光学打印头105”用于led曝光,其中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排列的诸如led等发光元件被用来使感光鼓103曝光,但是光学打印头105不用于上述激光束扫描曝光。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所具有的曝光单元5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4是在垂直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平面上剖切图3所示的曝光单元500和设置于曝光单元500的上侧的感光鼓103的示意性剖视图。曝光单元500具有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140。

光学打印头105设置有保持透镜阵列506(透镜)和电路板502的保持构件505、抵接销514(第一抵接销)和抵接销515(第二抵接销)。移动机构140具有连杆构件151(第一移动构件的示例)、连杆构件152(第二移动构件的示例)、滑动部分525、第一支撑部分527、第二支撑部分528和第三支撑部分526。尽管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在本实施例中被描述为圆柱形销,但是其形状不限于圆柱形,也可以是多边形柱或直径朝向末端渐缩的圆锥形。

首先,将描述保持构件505。保持构件505是保持稍后描述的电路板502、透镜阵列506、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的保持件。如图4所示,保持构件505设置有附接有透镜阵列506的透镜附接部分701以及附接有电路板502的电路板附接部分702。保持构件505还具有弹簧附接部分661、弹簧附接部分662、销附接部分632和销附接部分633,之后将参考图23a至23d对此进行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构件505具有透镜附接部分701、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弹簧附接部分661、弹簧附接部分662、销附接部分632和销附接部分633。保持构件505是模制树脂制品,其中透镜附接部分701、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弹簧附接部分661和弹簧附接部分662已经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地形成。注意,保持构件505的材质不限于树脂,例如可以是金属等。

附接有连杆构件151的弹簧附接部分661沿前后方向设置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分632之间,如图3所示。此外,附接有连杆构件152的弹簧附接部分662沿前后方向设置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分633之间。也就是说,当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保持构件505在前后方向上由透镜阵列506与抵接销514之间的连杆构件151支撑,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由透镜阵列506与抵接销515之间的连杆构件152支撑。换句话说,连杆构件151(第一移动构件)在从保持构件505的所述另一端侧朝向所述一端侧的纵向方向上比透镜阵列506更下游的位置支撑保持构件505。连杆构件152(第二移动构件)在从保持构件505的所述一端侧朝向所述另一端侧的纵向方向上比透镜阵列506更下游的位置支撑保持构件505。通过连杆构件151和连杆构件152向保持构件505施加偏压力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不与透镜阵列506重叠,因此减小了由该偏压力导致的透镜阵列506的翘曲。

透镜附接部分701具有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内壁面507,以及面向第一内壁面507并且同样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内壁面508。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透镜阵列506插入第一内壁面507和第二内壁面508之间。粘接剂涂布在透镜阵列506的侧面和透镜附接部分701之间,从而将透镜阵列506固定至保持构件505。

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具有敞开盒子形状的横截面,并具有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三内壁面900和面向第三内壁面900并且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第四内壁面901,如图4所示。在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形成有供电路板502插入的间隙910。电路板附接部分702还包括电路板502所抵接的电路板抵接部分911。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电路板502从间隙910插入,并被按压至电路板抵接部分911。在电路板502与电路板抵接部分911相抵接的状态下,在电路板502的间隙910侧与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的边界部分上涂布粘接剂,从而将电路板502固定到保持构件505。

曝光单元50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的下侧,并且光学打印头105所具有的led从下方使感光鼓103曝光。注意,可以进行这样的布置,其中曝光单元50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的上侧,而光学打印头105的led503从上方使感光鼓103曝光。

接下来,将描述由保持构件505保持的电路板502。图5a是电路板502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b1示出了设置于电路板502的多个led503的阵列,而图5b2是图5b1的放大图。

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上。如图5a所示,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的一面,而连接器504设置在背面侧。电路板502设置有用于向led芯片639提供信号的布线。图示中省略的柔性扁平电缆(ffc)的一端连接到连接器504。电路板设置于成像设备1的主体。所述电路板具有控制单元和连接器。ffc的另一端连接到此连接器。控制信号经由ffc和连接器504从成像设备1的主体的控制单元输入到电路板502。led芯片639由输入到电路板502的控制信号驱动。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安装在电路板502上的led芯片639。如图5b1和5b2所示,其上排列有多个led503的多个(29个)led芯片639-1至639-29排列在电路板502的一个面上。每个led芯片639-1至639-29具有沿其纵向方向排列成单排的516个led(发光元件)。在led芯片639中沿纵向方向相邻的led之间的中心距k2对应于成像设备1的分辨率。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的分辨率是1200dpi,所以led排列成单排,使得沿led芯片639-1至639-29的纵向方向相邻的led之间的中心距k2为21.16μm。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范围为316mm。感光鼓103的感光层形成为316mm或更宽。a4尺寸记录片材的长边和a3尺寸记录片材的短边为297mm,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具有能够在a4尺寸记录片材和a3尺寸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曝光范围。

led芯片639-1至639-29交替地排列以便沿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形成两排。也就是说,从左边起奇数的led芯片639-1、639-3……639-29沿电路板502的纵向方向排列在一条线上,而偶数的led芯片639-2、639-4……639-28沿电路板502的纵向方向排列在一条线上,如图5b1所示。以这种方式排列led芯片639使得在led芯片639的纵向方向上在不同的相邻led芯片639中设置于一个led芯片639的一端上和另一个led芯片639的另一端上的led之间的中心距k1与在相同的led芯片639上的相邻led之间的中心距k2相同,如图5b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led构成曝光光源的示例。然而,对于曝光光源,可以替代地使用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

接下来,将描述透镜阵列506。图5c1是从感光鼓103侧观察透镜阵列506的示意图。图5c2是透镜阵列506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5c1所示,这些多个透镜沿着多个led503的阵列方向排成两排。透镜以交错的方式设置,使得一排中的每个透镜与另一排中沿透镜的阵列方向相邻的两个透镜相接触。所述透镜是圆柱形的玻璃棒透镜。注意,透镜的材料不限于玻璃,也可以使用塑料。透镜的形状也不限于圆柱形,例如也可以是诸如六角形柱等多边形柱。

图5c2中的虚线z表示透镜的光轴。光学打印头105通过上述移动机构140在大致沿着由虚线z表示的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此处的术语“透镜的光轴”是指连接透镜的光出射面的中心和该透镜的焦点的线。如图4所示,从led发出的发出光入射到包括在透镜阵列506中的透镜。透镜用于将入射到透镜的发出光会聚到感光鼓103的表面上。在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调整透镜阵列506相对于透镜附接部分701的附接位置,使得led的发光面和透镜的光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与透镜的光出射面和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现在将描述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必要性。当更换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中的鼓单元518时,鼓单元518通过滑动沿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到设备主体的前侧,如图2b所示。在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感光鼓103的表面附近的状态下移动鼓单元518会导致在通过滑动而移动的同时光学打印头105与感光鼓103的表面接触,并且正在安装的感光鼓103的表面将被刮擦。此外,透镜阵列506将与鼓单元518的框架接触,并且透镜阵列506将被刮擦。因此,需要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光学打印头105在感光鼓103被曝光的曝光位置(图6a)和从曝光位置缩回的缩回位置(图6b)之间往复移动。当滑动部分525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图6a)的情况下通过滑动而沿箭头a的方向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着朝向缩回位置(图6b)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滑动部分525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图6b)的情况下通过滑动而沿箭头b的方向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着朝向曝光位置(图6a)的方向移动。稍后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图7a1是示出了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和设置于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透视图。图7a2是示出了当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时第二支撑部分528和设置于鼓单元518后侧的衬套671的剖视图。图7b1是示出了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和设置于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透视图。图7b2是示出了当光学打印头105位于缩回位置时第二支撑部分528和设置于鼓单元518后侧的衬套671的剖视图。

现在将参考图7a1至7b2,相较于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541中公开的定位销,对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抵接销515(514)进行描述。注意,日本特开2014-21354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描述日本专利特开2014-213541中公开的部件。

在日本特开2014-213541中,定位销中的每两个(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二前定位销612f,第一后定位销611r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分别沿x方向设置在壳体61的两端,以相对地定位led打印头14和感光鼓12。然而,将每两个定位销沿x方向设置在壳体61的两端侧具有如下问题:

(1)壳体61沿x方向的长度更长,并且

(2)使用多个定位销增加了成本。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定位销的数量为沿x方向在两端侧各1个(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各个销具有在光学打印头105和感光鼓103之间形成间隙的功能以及限制保持构件505沿x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的功能。因此,定位销(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从保持构件505的上下两个方向突出。也就是说,这些定位销(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形成为沿竖直方向从光学打印头105向鼓单元518侧和鼓单元518侧的相反侧突出。日本特开2014-213541描述了支撑构件173b与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下端相抵接的结构。然而,在诸如本实施例中已经将限制部分128设置在保持构件505下方的结构中支撑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销会导致该设备沿竖直方向的尺寸增大。

下面将参考图7a1至7b2描述抵接销515的位于鼓单元518侧的端部与衬套671相抵接的方式。相当于衬套671的部件设置在鼓单元518的前侧,其结构和功能与衬套671相同。抵接销514的鼓单元518侧端部与该部件相抵接。这里将描述抵接销515的鼓单元518侧端部与衬套671接触的方式。

从图7a1和7b1可以看出,作为第二移动构件的连杆构件152附接至保持构件505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在往复移动方向上)比第二抵接销515的两端中与更换单元侧(鼓单元518的设置侧)相反的一端更靠近感光鼓103侧。附接有连杆构件152的弹簧附接部分662设置成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二抵接销515不相交。作为第一移动构件的连杆构件151附接至保持构件505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在往复移动方向上)也比第一抵接销514的两端中与更换单元侧(设置鼓单元518的一侧)相反的一端更靠近感光鼓103侧,尽管这里省略了图示。附接有连杆构件151的弹簧附接部分661设置成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一抵接销514不相交。因此,可以抑制曝光单元500沿竖直方向的尺寸。

如图7a2和7b2所示,第二支撑部分528(引导部分的示例)具有抵接面587、限制部分128(面向部分的示例)、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抵接面587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与抵接面587并与稍后描述的第一支撑部分527的抵接面586相抵接,并且由此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

限制部分128是形成于第二支撑部分528中并且具有一侧朝向前侧敞开的盒子形状的凹部。限制部分128形成到保持构件505的与鼓单元518所处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侧。限制部分128沿着从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的方向(从前侧朝向后侧的方向)位于比抵接销515更下游侧的位置。限制部分128形成为从抵接销515的后侧朝向抵接销515,并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沿着垂直于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和往复移动方向(保持构件5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的方向(垂直方向)与抵接销515相交。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抵接销515配合到由限制部分128形成的所述间隙中,并且在移动穿过该间隙的同时与保持构件505一起竖直移动。此处所使用的抵接销515与限制部分128配合的状态是指这样的配合状态,其中,由限制部分128形成的间隙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与移动穿过限制部分128的抵接销515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之差为大于或等于10μm但小于或等于30μm。

第一支撑部分527也具有限制部分127(面向部分的示例),尽管这里省略了图示。限制部分127是形成于第一支撑部分527中并且具有一侧朝向前侧敞开的盒子形状的凹部。限制部分127形成到保持构件505的与鼓单元518所处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侧。限制部分127沿着从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的方向(从后侧朝向前侧的方向)位于比抵接销514更下游侧的位置。限制部分127形成为从抵接销514的前侧朝向抵接销514,并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沿着垂直于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和往复移动方向(保持构件5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的方向(垂直方向)与抵接销514相交。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抵接销514与限制部分127形成的间隙相配合。抵接销514在移动穿过该间隙的同时与保持构件505一起竖直移动。因此,与抵接销515和抵接销514一体的保持构件505的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保持构件5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并与这两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限制部分127可以限制抵接销514从后侧移动到前侧,并且限制部分128可以限制抵靠销515从前侧移动到后侧。

如图9a至9c所示,面向面927设置于限制部分127。面向面927是沿前后方向面向保持构件505的面。该面向面927限制抵接销514从后侧移动到前侧。如图10a至10c所示,面向面928设置于限制部分128。面向面928是沿前后方向面向保持构件505的面。该面向面928限制抵接销515从前侧移动到后侧。

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设置在沿左右方向彼此相对的位置,并形成间隙。当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保持构件505竖直移动穿过由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间隙。在此期间,保持构件505沿垂直于前后方向(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方向)的方向(垂直方向)的移动受到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的限制。此处所使用的保持构件505配合到由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间隙的状态是指这样的间隙配合状态,其中,该间隙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与保持构件505的后侧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之差为大于或等于0.5mm但小于或等于2mm。

根据以上构造,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保持构件5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方向)的方向(垂直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注意,将限制部分127(面向部分的示例)和限制部分128(面向部分的示例)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到第一支撑部分527或第二支撑部分528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将限制部分127设置到第一支撑部分527(支撑部分的示例)或将限制部分128设置到第二支撑部分528就足够了。

抵接销515与设置到鼓单元518后侧的衬套671相接触以及抵接销514(图示省略)与设置到鼓单元518前侧的相当于衬套671的部件相接触的位置是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位置,如图7a1和7a2所示。通过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抵接衬套671和相当于衬套671的部件,透镜阵列506与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设计的标称距离。

注意,已经移动到曝光位置的保持构件505位于比由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间隙更靠近鼓单元518侧的位置。也就是说,位于曝光位置的保持构件505沿垂直方向(垂直于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和保持构件5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的移动不受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的限制。

另一方面,如图7b1和7b2所示的抵接销515从设置于鼓单元518后侧的衬套671缩回的位置相当于光学打印头105的缩回位置。通过使光学打印头105处于图7b1和7b2所示的缩回位置,光学打印头105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通过滑动而移动以便被更换的鼓单元518与光学打印头105不接触。

现在将描述鼓单元518所具有的衬套671。图8示出了衬套671的透视图。衬套671是通过螺钉或粘接剂固定至鼓单元518的壳体的构件。如图8所示,衬套671中形成开口916。在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的轴构件可旋转地插入开口916中。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感光鼓103具有形成在中空圆柱形铝管的外表面上的感光层。法兰673被压配到铝管的两端。在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形成在衬套671中的开口916中。法兰673在摩擦形成于衬套671中的开口916的内壁面的同时进行旋转。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与衬套671的开口相同的开口也形成在设置在鼓单元518前侧的相当于衬套671的部件的中间部分,该相当于衬套671的部件与抵接销514接触。感光鼓103的一端侧(前侧)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形成于相当于衬套671的部件中的开口中。法兰673在摩擦该开口的内壁面的同时进行旋转。也就是说,与鼓单元518的后侧相同,相当于衬套671的部件在前侧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衬套671具有与抵接销515配合的配合部分685(被抵接部分)。配合部分685设置有抵接面551、后侧壁面596和锥形部分585。配合部分685可以相对于衬套671凹入,或者可以突出。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抵接销515与抵接面551抵接。配合部分685的下边缘形成有渐缩的锥形部分585。锥形部分585引导抵接销51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移动,以抵接所述抵接面551。稍后将描述后侧壁面596与抵接销515的接触。

已经与配合部分685的抵接面551相抵接的抵接销515在与前后方向(保持构件505的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保持构件5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配合部分685的限制。也就是说,对于位于曝光位置(图7a2)的光学打印头105,抵接销515的上端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配合部分685的限制,并且抵接销515的下端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部分128的限制。此时,配合部分685沿左右方向的直径与抵接销515上端沿左右方向的直径之差,以及限制部分128沿左右方向的直径与抵接销515下端沿左右方向的直径之差小于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之间沿左右方向的间隙与位于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之间的保持构件505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之差。因此,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时,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不限制保持构件505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移动机构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使光学打印头105移动的移动机构140。首先,将描述第一支撑部分527。图9a是第一支撑部分527的示意性透视图。第一支撑部分527上形成有抵接面586、开口700、抵接部分529、限制部分127、突起601、螺钉孔602、定位凸起603、定位凸起604和螺钉孔605。

如前所述,抵接面586是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所抵接的部分。保持构件505的下侧与抵接面586相抵接,光学打印头105位于缩回位置。

用于清洁被调色剂等污染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出射面的杆状清洁构件572从成像设备1的主体的外侧插入。抵接部分529是第一支撑部分527的后侧面(如图9a中影线所示),并且是开口700上方和下方的区域。稍后将描述抵接部分529的功能。

如图9a所示,限制部分127是形成在第一支撑部分527中并且具有一侧朝向后侧敞开的盒子形状的凹部。抵接销514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部分随着保持构件505竖直移动穿过由限制部分127形成的间隙。限制部分127形成为渐缩的,其中沿竖直方向的厚度越靠近抵接销514越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与抵接销514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因此,抵接销514可以在限制部分127的间隙中平顺地竖直移动。

第一支撑部分527固定至前侧板642的前侧面。与定位凸起603、定位凸起604和固定螺钉对应的多个孔(图示省略)形成在前侧板642中。定位凸起603和定位凸起604插入到设置于前侧板642的多个孔中的相应孔中,并且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支撑部分527通过穿过第一支撑部分527的螺钉孔的螺钉固定至前侧板642。

稍后将描述的第三支撑部分526是折叠成一侧敞开的盒子形状的金属板。图9b是用于描述将第三支撑部分526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插入图9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方式的示图。图9c是示出了第三支撑部分526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已经插入到图9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示图。如图9b和9c所示,在第三支撑部分526的所述一个端部处设置有凹口,其中第一支撑部分527的突起601接合第三支撑部分526的所述凹口。突起601与第三支撑部分526中的凹口的这种接合将第三支撑部分526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527沿左右方向定位。第三支撑部分526被从螺钉孔602插入的螺钉从图9c中的下侧按压,并且通过与第一支撑部分527的接触面681相抵接而固定至第一支撑部分527。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支撑部分528。图10a是第二支撑部分528的示意性透视图。第二支撑部分528上形成有抵接面587、第一壁面588、第二壁面589和限制部分128。如前所述,抵接面587是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所抵接的部分。保持构件505的下侧与抵接面587相抵接,从而光学打印头105位于缩回位置。

如图10b所示,第二支撑部分528固定至后侧板643的前侧面。与第一支撑部分527固定至前侧板642的方式相同,第二支撑部分528通过定位凸起和螺钉固定至后侧板643。图10c示出了第三支撑部分526在第三支撑部分526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后侧)插入图10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三支撑部分526的一个端部由第一支撑部分527支撑,而另一个端部由第二支撑部分528支撑,其中第一支撑部分527和第二支撑部分528分别固定至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换句话说,第三支撑部分526固定至成像设备1的主体。

注意,可以进行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二支撑部分528通过螺钉等固定到第三支撑部分526,而不通过螺钉紧固到后侧板643。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如下结构,例如,在第二支撑部分528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形成在后侧板643上的突出部分相配合,从而相对于后侧板643定位第二支撑部分528。稍后将描述第二支撑部分528的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

如图10a所示,限制部分128是形成在第二支撑部分528中并且具有一侧朝向前侧敞开的盒子形状的凹部。抵接销515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部分随着保持构件505竖直移动穿过由限制部分128形成的间隙。限制部分128形成为渐缩的,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由于与抵接销515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其中竖直方向上的厚度越接近抵接销515越薄。因此,抵接销515可以在限制部分128的间隙中平顺地竖直移动。

接下来,将参考图11a和11b描述第三支撑部分526和滑动部分525。第三支撑部分526和滑动部分525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与感光鼓103相反的相反侧上。

图11a是从左侧观察的移动机构1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分527的图示。图11b是从右侧观察的移动机构1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分527的图示。移动机构140具有连杆构件151、滑动部分525和第三支撑部分526。第三支撑部分526具有支撑轴531和e型卡环533。从图11a中可以看出,支撑轴531穿过在第三支撑部分526的对置两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形成的开口而插入,所述第三支撑部分526已经形成为一侧敞开的盒子形状。支撑轴531穿过第三支撑部分526的右侧面和左侧面。支撑轴531通过在左侧面外侧的e型卡环533保持,从而不会从第三支撑部分526的开口脱落。另一方面,在滑动部分525中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槽691,如图11a所示。支撑轴531穿过滑动部分525的狭槽691插入。因此,滑动部分5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沿竖直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滑动部分525只能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沿前后方向移动狭槽691的长度。

具有从左侧到下侧的容纳空间562的滑动辅助构件539附接至滑动部分525的一端侧。滑动辅助构件539通过从左侧用螺钉进行紧固而固定至滑动部分525。容纳空间562容纳罩盖558所具有的按压构件561(稍后描述)。对容纳空间562与按压构件561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特征的描述将在后面与对罩盖558的描述一起进行。

下面将参考图11a至12b对移动机构140使保持构件505移动的布置进行描述。图12a是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截取的图14b所示的保持构件505和移动机构140的剖视图。

如图12a和12b所示,连杆构件151具有轴承110和突起155。轴承110设置在连杆构件151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处。如图11a和11b所示,突起155是设置在连杆构件151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且沿连杆构件151的枢转轴线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突起。突起155是用于使设置在光学打印头105的保持构件505侧的弹簧变形的突起。注意,第一移动部分不限于突起155,也可以是连杆构件151沿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沿连杆构件151的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中空空间作为孔形成在轴承110上。如图12a和12b所示,配合轴部分534设置于滑动部分525。配合轴部分534是从滑动部分525朝向左侧突出的圆柱形突起。轴承110的孔与配合轴部分534配合从而能够枢转,由此形成第一连接部分。也就是说,连杆构件151可以以第一连接部分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滑动部分525枢转。注意,可以进行这样的布置,其中,配合轴部分534形成在连杆构件151侧,而轴承110形成在滑动部分525上。

注意,与支撑轴531相同的轴设置在第三支撑部分526的后侧,与狭槽691相同的狭槽形成在滑动部分525的后侧,并且移动机构140的后侧的结构与前侧相同。用作第二移动构件的示例的连杆构件152的结构也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的结构相同,其中连杆构件152对应于连杆构件151。连杆构件152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和滑动部分525的连接部分构成对应于第一连接部分的第二连接部分。

第一支撑部分527(图11a至12b中省略了图示)的抵接部分529设置成与保持构件505的所述一端相比更靠近前侧。因此,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移动到前侧时,配合轴部分534装配于其上的轴承110与滑动部分5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移动到前侧。突起155附接于其上的保持构件505也试图与之一起从后侧移动到前侧,但保持构件505的所述一端与抵接部分529抵接,因此朝向前侧的移动受到限制。连杆构件151设置成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相交,使得具有突起155的一端侧与具有轴承110的另一端侧相比位于更靠近鼓单元518侧的位置,并且因此以配合轴部分534为枢转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枢转(从右侧观察时如图12a所示)。因此,保持构件50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同时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与抵接部分529相抵接。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时,配合轴部分534装配于其上的轴承110与滑动部分5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因此,从右侧观察时如图12a所示,连杆构件151以配合轴部分534为枢转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155沿着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随着罩盖558的关闭操作,滑动部分525从后侧移动到前侧,以及随着罩盖558的打开操作,该滑动部分从前侧移动到后侧,稍后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也就是说,当罩盖558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保持构件505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以及当罩盖558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时,保持构件505沿着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如前所述,当光学打印头105大致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移动时,保持构件505的后侧移动穿过由第二支撑部分528的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间隙。这防止保持构件505沿向左或向右方向倾斜。

注意,连杆构件151和连杆构件152可以布置成使得所述另一端侧位于比所述一端侧更靠近前侧的位置,而抵接部分529位于比保持构件505的所述另一端更靠近后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时,配合轴部分534装配于其上的轴承110也与滑动部分5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附接有突起155的保持构件505也试图与之一起移动到后侧,但保持构件505的所述另一端与抵接部分529抵接,因此朝向后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当从右侧观察连杆构件151时,连杆构件151和连杆构件152相对于滑动部分525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保持构件50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同时保持构件505的另一端与抵接部分529抵接。在这种情况下,罩盖558在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从前侧朝向后侧按压滑动部分525,并且在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时从后侧朝向前侧拉动滑动部分525。

使光学打印头105移动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140。可以使用图13中所示的移动机构640。下面将参考图13至15b描述移动机构640。注意,与构成移动机构140的构件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多余的描述可以省略。

图13是具有移动机构640的曝光单元500的示意性透视图。移动机构640具有第一连杆机构861(作为第一移动构件)、第二连杆机构862(作为第二移动构件)、滑动部分525、第一支撑部分527、第二支撑部分528和第三支撑部分526,如图13所示。第一连杆机构861包括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而第二连杆机构862包括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以及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分别构成λ型连杆机构,如图13所示。

图14a是从左侧观察时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分527的图示。图14b是从右侧观察时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分527的图示。

下面将参考图14a至15b描述第一连杆机构861。图15a是从右侧观察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截取的第一连杆机构861的剖视图的示图。移动机构861具有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构成第一连杆机构861的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均为单个连杆构件,但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连杆构件来构造。如图14a和14b所示,连杆构件653沿纵向方向的长度比连杆构件651沿纵向方向的长度短。

连杆构件651具有轴承610、突起655和连接轴部分538。轴承610设置于连杆构件651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突起655是设置于连杆构件651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沿连杆构件651的枢转轴线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突起,用于使设置于光学打印头105的保持构件505侧的弹簧变形。连接轴部分538在连杆构件651的纵向方向上设置于轴承610与突起655之间。尽管突起655用作第一移动部分,但第一移动部分不限于突起655,也可以是连杆构件651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沿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在图15a中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中空空间作为孔形成在轴承610中。配合轴部分534设置于滑动部分525。配合轴部分534是从滑动部分525突出到图15a中的左方的圆柱形突起。配合轴部分534通过可枢转地配合到轴承610的孔中而形成第一连接部分。也就是说,连杆构件651能够以第一连接部分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滑动部分525枢转。注意,配合轴部分534可以形成在连杆构件651侧,而轴承610可以形成在滑动部分525上。

连杆构件653具有连接轴部分530。连接轴部分530设置于连杆构件653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连接轴部分530是从连杆构件653突出到图15a中的右侧的圆柱形突起。连接轴部分530插入到形成在第三支撑部分526中的孔中,从而形成第三连接部分。连接轴部分530可以形成到第三支撑部分526而不是形成到连杆构件653。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三支撑部分526上的连接轴部分530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653中的孔中。

连杆构件653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沿图15a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孔。连杆构件651的连接轴部分538可枢转地插入该孔中,由此连接轴部分538和连杆构件653的孔构成第四连接部分。也就是说,连杆构件653能够以第三连接部分为枢转中心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枢转,并且能够以第四连接部分为枢转中心相对于连杆构件651枢转。此时,连接轴部分538可以形成在连杆构件653上而不是形成在连杆构件651上。也就是说,形成在连杆构件653上的连接轴部分538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651中的孔中。

注意,第二连杆机构862的构造与上述第一连杆机构861的构造相同。第二连杆机构862所具有的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分别对应于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连杆构件652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和滑动部分525的连接部分构成对应于第一连接部分的第二连接部分。注意,可以从关于移动机构640的实施例中省略连杆构件653和连杆构件654中的一个。

根据上述构造,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朝向后侧移动时,配合轴部分534已装配于其上的轴承610与滑动部分5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朝向后侧移动。因此,如图15a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61时,连杆构件651以配合轴部分534为枢转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连杆构件653以连接轴部分530为枢转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655沿着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时,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沿着与图15a中的箭头相反的方向移动。当滑动部分5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时,配合轴部分534已装配于其上的轴承610与滑动部分5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因此,如图15a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61时,连杆构件651以配合轴部分534为枢转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连杆构件653以连接轴部分530为枢转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655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

此时,(1)连接轴部分538的枢转中心轴线和轴承610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将称为l1,

(2)连接轴部分538的枢转中心轴线和连接轴部分530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将称为l2,以及

(3)连接轴部分538的枢转中心轴线与突起655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将称为l3。在移动机构640中,第一连杆机构861形成了l1、l2和l3相等的斯科特-卢塞耳(scottrussel)联动装置(参见图15b)。由于距离l1、l2和l3相等,突起655垂直(沿图15b中的线a)于配合轴部分534滑动移动的方向而移动,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可以在上述连杆机构中大致沿光轴方向移动。

可以进行这样的构造,其中,第一连杆机构861和第二连杆机构862的前后方向相反,使得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从前侧朝向后侧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朝朝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稍后描述的罩盖558在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从前侧朝向后侧按压滑动部分825,并且在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时从后侧朝向前侧拉动滑动部分825。

使光学打印头105移动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140或移动机构640。可以使用图16a1至16b所示的移动机构840。下面将参考图16a1至16b描述移动机构840。与构成移动机构840的构件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多余的描述可以省略。

图16a1至16b示出了移动机构840。如图16a1至16b所示,移动机构840包括第一连杆机构858(作为第一移动构件的示例)、第二连杆机构859(作为第二移动构件的示例)、滑动部分825和第三支撑部分526。第一连杆机构858包括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而第二连杆机构859包括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以及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中的每一个可枢转地彼此相交,构成如图16a1至16b所示的x形连杆机构。连杆构件843的突起847、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连杆构件845的突起849以及连杆构件846的突起850中的每一个可枢转地附接至保持构件805(图示省略)。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沿图16a1中的箭头a的方向移动时,连杆构件843至846相对于滑动部分825枢转,并且突起847至850向下移动(图16a2)。另一方面,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沿图16a2中的箭头b的方向移动时,连杆构件843至846相对于滑动部分825枢转,并且突起847至850向上移动(图16a1)。

图16b是示出了移动机构840的前侧和保持构件805的前侧的示图。下面将参考图16b描述移动机构840使保持构件805移动的布置。此时,第一连杆机构858和第二连杆机构859基本相同,因此这里将参考图16b描述第一连杆机构858。第一连杆机构858具有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构成第一连杆机构858的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均为单个连杆构件,但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连杆构件来构造。

图16b中的移动机构840具有第一连杆机构858和滑动部分825。如图16b所示,滑动部分825具有狭槽863,该狭槽是沿左右方向穿过滑动部分825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开口。

连杆构件843具有突起810、突起847和连接轴部分538。突起810设置于连杆构件843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突起847是设置于连杆构件843沿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并延伸到连杆构件843沿枢转轴线方向的右侧的圆柱形突起。连接轴部分538沿连杆构件843的纵向方向设置于突起810与突起847之间。尽管突起847用作第一移动部分,但第一移动部分不限于突起847,也可以是连杆构件843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沿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突起810可枢转地配合到滑动部分825的狭槽863,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分。也就是说,连杆构件843可以以第一连接部分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滑动部分825枢转。突起810能够在狭槽863沿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开口内)在狭槽863中沿前后方向移动。螺旋弹簧860设置在狭槽863的后侧边缘和突起810之间。

连杆构件844具有连接轴部分530和突起848。连接轴部分530设置于连杆构件844沿纵向方向的一端侧。连接轴部分530是从连杆构件844突出到图16b中的左侧的圆柱形突起。连接轴部分530可枢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第三支撑部分526中的孔中,从而形成第三连接部分。此时,连接轴部分530可以形成在第三支撑部分526上而不是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上。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三支撑部分526上的连接轴部分530可以插入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中的孔中。

突起848是设置于连杆构件844沿纵方向的另一端侧并且沿连杆构件844的枢轴轴线方向突出到右侧的圆柱形突起。在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与第三连接部分之间形成在图16b中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孔。连杆构件843的连接轴部分538可枢转地插入该孔中,由此连接轴部分538和连杆构件844的孔构成第四连接部分。也就是说,连杆构件844能够以第三连接部分为枢转中心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枢转,并且能够以第四连接部分为枢转中心相对于连杆构件843枢转。此时,连接轴部分538可以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上而不是形成在连杆构件843上。也就是说,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上的连接轴部分538可以插入形成在连杆构件843中的孔中。注意,可以从关于移动机构840的实施例中省略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中的一个。

保持构件805具有透镜阵列506、连杆附接部分851、连杆附接部分852和销附接部分855。连杆附接部分851和连杆附接部分852都设置在透镜阵列506与附接到保持构件805的销514之间。虽然省略了图示,附接有构成第二连杆机构859的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的连杆附接部分853和连杆附接部分854都设置在附接到保持构件805另一端侧的销515与透镜阵列506之间。连杆附接部分851是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分855之间形成在保持构件805中并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孔。连杆附接部分852是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分851之间形成在保持构件805中的狭槽,该狭槽沿左右方向贯通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连杆构件843的突起847可枢转地附接至连杆附接部分851,并且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可枢转地附接至连杆附接部分852。突起848附接至连杆附接部分851以便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连杆构件844以突起848为枢转中心进行枢转的同时能够通过滑动在连杆附接部分852沿前后方向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构造,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时,突起810可以与滑动部分8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因此,如图16a1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58时,突起848在连杆附接部分852处从前侧移动到后侧,而连杆构件843以突起810为枢转中心顺时针枢转,并且连杆构件844以连接轴部分530为枢转中心逆时针枢转。因此,突起847和突起848沿着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移动到前侧时,突起810与滑动部分8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移动到前侧。因此,如图16a2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58时,突起848在连杆附接部分852处从后侧移动到前侧,而连杆构件843以突起810为枢转中心逆时针枢转,并且连杆构件844以连接轴部分530为枢转中心顺时针枢转。因此,突起847和突起848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如图16b所示,当滑动部分825在抵接销514与抵接面550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滑动进一步移动到前侧时,螺旋弹簧860在狭槽863的后侧边缘和突起810之间被压缩。突起810通过被压缩的螺旋弹簧860的恢复力被偏压到前侧。因此,朝向上方的偏压力被施加到保持构件805。

可以进行这样的构造,其中,第一连杆机构858和第二连杆机构859的前后方向相反,使得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从前侧朝向后侧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当滑动部分825通过滑动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稍后描述的罩盖558在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从前侧朝向后侧按压滑动部分525,并且在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时从后侧朝向前侧拉动滑动部分525。

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140、移动机构640和移动机构840。可以使用图17a和17b所示的移动机构940。下面将参考图17a和17b描述移动机构940。注意,与构成移动机构940的构件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多余的描述可以省略。

如图17a和17b所示,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设置于滑动部分525的前侧和后侧。用作第一移动构件的移动支撑部分114和用作第二移动构件的移动支撑部分115在保持构件905的下侧设置于前侧和后侧。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具有相对于保持构件905侧从后侧朝向前侧向下倾斜的面。

图17a是示出了从右侧观察时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940的示意图。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的情况下,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时,设置于滑动部分525的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与滑动部分5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前侧移动到后侧。因此,设置于保持构件905的移动支撑部分114和移动支撑部分115的下端与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相抵接,并且移动支撑部分114和移动支撑部分115沿着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沿着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移动。

图17b是示出了从右侧观察时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940的示意图。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的情况下,当滑动部分525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移动到前侧时,设置于滑动部分525的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与滑动部分525一起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从后侧移动到前侧。因此,设置于保持构件905的移动支撑部分114和移动支撑部分115的下端被向上按压,并且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沿着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移动。

此时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一凸轮部分112和第二凸轮部分113所具有的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为从前侧朝向后侧向下倾斜,滑动部分525从前侧到后侧的滑动移动使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滑动部分525从后侧到前侧的滑动移动使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稍后描述的罩盖558在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从前侧朝向后侧按压滑动部分525,并且在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时从后侧朝向前侧拉动滑动部分525。

接下来,将参考图18a至18c描述罩盖558。如上所述,罩盖558是用于使滑动部分525滑动移动的构件。注意,使滑动部分525滑动移动的构造不限于罩盖558。例如,可以进行这样的构造,其中滑动部分525随着未示出的前门的打开/关闭而滑动移动。或者,可以进行这样的构造,其中滑动部分525随着诸如操作杆等转动构件的转动而不是随着诸如罩盖558或门等覆盖构件而滑动移动。

图18a是罩盖558的透视图。如图18a所示,罩盖558具有枢转轴部分559和枢转轴部分560。枢转轴部分559是在罩盖558的右侧方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突起,而枢转轴部分560是在罩盖558的左侧方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突起。

图18b是罩盖558附接至前侧板642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8c是已经附接至前侧板642的罩盖558的透视图。如图18b所示,前侧板642具有与罩盖558的枢转轴部分559配合的轴承构件621以及与枢转轴部分560配合的轴承构件622。如图18c所示,罩盖558的枢转轴部分559可枢转地配合到前侧板642的轴承构件621,枢转轴部分560可枢转地配合到前侧板642的轴承构件622。枢转轴部分559的枢转轴线以及枢转轴部分560的枢转轴线在枢转轴线563上,如图18a所示。盖558以枢转轴线563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成像设备1的主体打开和闭合。关闭的罩盖558位于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插入/取出路径上。因此,当罩盖558处于关闭状态时,工作人员不能进行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更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打开罩盖558来更换鼓单元518,并在工作完成时关闭罩盖558。

接下来,将参考图19a至22d描述滑动部分525随着罩盖558的打开/关闭操作通过滑动沿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的构造。图19a至19d是示出了罩盖558从打开状态朝向关闭状态枢转的透视图。图20a至20d是示出了罩盖558从打开状态朝向关闭状态枢转的剖视图。图19a和20a示出了罩盖558的打开状态。图19d和20d示出了罩盖558的关闭状态。图19b和20b以及图19c和20c是示出了罩盖558从打开状态过渡到关闭状态的示图。注意,图19d和20d所示的处于关闭状态的罩盖558的关闭状态通过用于接合主体的卡合机构、用于防止枢转的止动件等来维持。

如图19a至19d所示,罩盖558相对于成像设备1的主体绕枢转轴线563枢转。罩盖558具有从左侧朝向右侧突出的圆柱形按压构件561。如图19a至19d所示,按压构件561位于设置于滑动部分525的一端的容纳空间562内。如图20a至20d所示,按压构件561随着罩盖558的枢转在移动路径564上移动。

下面将参考图20a至20d描述按压构件561对滑动部分525的操作。当罩盖558从图20a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位于移动路径564上,并与相交于移动路径564的第一受压部分566抵接(图20b)。当罩盖558从该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时,按压构件561摩擦第一受压部分566的同时将第一受压部分566按压到前侧。因此,滑动辅助构件539向前侧移动。滑动辅助构件539固定至滑动部分525,因此滑动部分525也随着滑动辅助构件539的移动而朝向前侧滑动移动。

而且,当罩盖558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更多时,按压构件561从第一受压部分566移动到第二受压部分567(图20c)。第二受压部分具有大致遵循按压构件561的移动路径564的曲面。因此,在罩盖558从图20c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情况下,按压构件561与第二受压部分567接触并向上移动,但是没有从按压构件561施加使滑动辅助构件539通过滑动朝向前侧进一步移动的力。

从图19c和20c可以看出,当罩盖558从打开状态朝向关闭状态枢转时,在保持构件505刚刚到达曝光位置后,按压构件561立即与在容纳空间562前侧的第二受压部分567相抵接。第二受压部分567具有大致遵循按压构件561的移动路径564的形状,即,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的弧形形状。因此,在使罩盖558从图20c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情况下,按压构件561在与其抵接的第二受压部分567上滑动移动。然而,没有从按压构件561施加使滑动辅助构件539朝向前侧进一步移动的力。因此,当按压构件561在第二受压部分567上移动时,滑动辅助构件539不会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140配置成使得当罩盖558在按压构件561抵接第一受压部分566的状态下枢转时,滑动部分525随着按压构件561的移动而滑动移动,但是即使罩盖558在按压构件561抵接第二受压部分567的状态下枢转,滑动部分525也不会滑动移动。通过使罩盖558从图20c中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罩盖558到达图20d所示的关闭状态。

图21a至21d是示出了罩盖558从关闭状态朝向打开状态枢转的透视图。图22a至22d是示出了罩盖558从关闭状态朝向打开状态枢转的剖视图。图21a和22a示出了罩盖558的关闭状态。图21d和22d示出了罩盖558的打开状态。图21b和22b以及图21c和22c是示出了罩盖558从关闭状态过渡到打开状态的示图。

在图22a所示的罩盖558的关闭状态下,通过光学打印头105的自重和稍后描述的弹簧的恢复力经由第一连杆机构861和第二连杆机构862将从前侧朝向后侧滑动的力置于滑动部分525上。然而,处于关闭状态的罩盖558固定至成像设备1的主体,使得罩盖558不会枢转,并且按压构件561限制滑动辅助构件539向后侧的移动,因此,滑动部分525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到后侧。

当罩盖558从图22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与第三受压部分568抵接,如图22b所示。当罩盖558从图22b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时,如图22b和22c所示,按压构件561从前侧朝向后侧按压第三受压部分568,并且滑动部分525朝向后侧移动。随后,罩盖558沿逆时针方向的进一步枢转使罩盖558进入打开状态,如图22d所示。

出于以下原因而设置按压构件561按压第三受压部分568的机构。也就是说,可以设想以下情况:如果连杆构件151或连杆构件152与滑动部分525之间的摩擦力或滑动部分525与第三支撑部分526之间的摩擦力很大,即使通过使罩盖558从图21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而解除按压构件561对滑动辅助构件539的移动的限制,滑动部分525也不会移动到后侧。也就是说,可以设想以下情况:即使罩盖558已经打开,滑动部分525也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包括按压构件561按压第三受压部分568的机构,使得罩盖558的打开使滑动部分525朝向后侧移动。根据上述构造,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打开和关闭罩盖558使得滑动部分525随着罩盖558的移动而通过滑动相对于第三支撑部分526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保持构件505和连杆构件151之间的连接机构。图23a和23b是示出了保持构件505沿前后方向的一端侧的透视图。图23c和23d是示出了保持构件505沿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透视图。

如图23a所示,保持构件505设置有透镜阵列506附接于其上的透镜附接部分701、螺旋弹簧547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661、螺旋弹簧548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662、抵接销514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分632和抵接销515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分633。保持构件505是透镜附接部分701、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图示省略)、弹簧附接部分661和弹簧附接部分662已经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地成型于其中的树脂模制品。弹簧附接部分661设置于透镜附接部分701沿前后方向的一端侧,并且进一步地,销附接部分632设置成比弹簧附接部分661更靠近保持构件505的所述一端侧。弹簧附接部分662设置于透镜附接部分701沿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并且进一步地,销附接部分632设置成比弹簧附接部分662更靠近保持构件505的所述另一端侧。透镜附接部分701、弹簧附接部分661和销附接部分632形成于保持构件505中的位置是图23a中的区域c、区域b和区域a。在透镜阵列506的前侧但抵接销514的后侧的位置,保持构件505通过连杆构件151的突起155经由螺旋弹簧547从下方受到向上的偏压力。此外,透镜附接部分701、弹簧附接部分662和销附接部分633形成于保持构件505中的位置是图23c中的区域c、区域d和区域e。在透镜阵列506的后侧但抵接销515的前侧的位置,偏压力通过连杆构件152的突起156经由螺旋弹簧548从下侧朝向上侧施加到保持构件505。

首先,将对弹簧附接部分661进行描述。弹簧附接部分661包括第一壁部分751、第二壁部分752、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第一壁部分751设置于保持构件505沿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而第二壁部分752设置于保持构件505沿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沿左右方向设置于抵接销514的两侧。如图23a所示,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分别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开口755形成在第一壁部分751中,并且开口756形成在第二壁部分752中。开口755和开口7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狭槽。突起155插入到开口755和开口756中。突起155不与开口755和开口756嵌合,并且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5的移动方向在竖直方向上由开口755和开口756引导,而开口755和开口756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较大的摩擦力。

图23b是从图23a的图示中省略了第一壁部分751的示图。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沿左右方向设置于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之间。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也沿前后方向分别设置在开口755和开口756的前侧和后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分543设置为比第二接合部分544更靠近保持构件505的端部侧。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是从连接保持构件505的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二壁部分752的连接部分向下突出的突起。螺旋弹簧547的一端与第一接合部分543接合,并且螺旋弹簧547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合部分544接合。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设置在弹簧附接部分661处,使得接合在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处的螺旋弹簧547横过开口755和开口756。

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分543设置为比第二接合部分544更靠近感光鼓103侧。注意,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在竖直方向上大致相同,或者第二接合部分544可以设置为比第一接合部分543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如图23b所示,突起155从第二壁部分752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二壁部分752的开口756中,从架设于第一接合部分543和第二接合部分544之间的螺旋弹簧547的下方穿过,并插入到第一壁部分751的开口755中。

接下来,将对弹簧附接部分662进行描述。如图23c所示,弹簧附接部分662包括第三壁部分753、第四壁部分754、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第三壁部分753设置于保持构件505沿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而第四壁部分754设置于保持构件505沿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沿左右方向设置于抵接销515的两侧。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三壁部分753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同一侧,即,第一壁部分751和第三壁部分753沿左右方向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右侧。第二壁部分752和第四壁部分754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同一侧,即第二壁部分752和第四壁部分754沿左右方向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左侧。

如图23c所示,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分别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开口757形成在第三壁部分753中,并且开口758形成在第四壁部分754中。开口757和开口758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狭槽。突起156插入到开口757和开口758中。突起156不与开口757和开口758嵌合,并且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6的移动方向在竖直方向上由开口757和开口758引导,而开口757和开口758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较大的摩擦力。

图23d是从图23c的图示中省略了第三壁部分753的示图。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沿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之间。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也沿前后方向分别设置在开口757和开口758的前侧和后侧。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接合部分546设置为比第三接合部分545更靠近保持构件505的端部侧。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是从连接保持构件505的第三壁部分753和第四壁部分754的连接部分向下突出的突起。螺旋弹簧548的一端与第三接合部分545接合,并且螺旋弹簧548的另一端与第四接合部分546接合。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设置在弹簧附接部分662处,使得接合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处的螺旋弹簧548横过开口757和开口758。

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接合部分545设置为比第四接合部分546更靠近感光鼓103侧。注意,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在竖直方向上大致相同,或者第四接合部分546可以设置为比第三接合部分545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如图23d所示,突起156从第四壁部分754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四壁部分754的开口758中,从架设于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之间的螺旋弹簧548的下方穿过,并插入到第三壁部分753的开口757中。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已经将螺旋弹簧作为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的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以替代地使用板簧。

接下来,将参考图24a至24c描述设置于连杆构件151的突起155对螺旋弹簧547的操作以及设置于连杆构件152的突起156对螺旋弹簧548的操作。突起155对螺旋弹簧547的操作与突起156对螺旋弹簧548的操作相同,因此将在图24a至24c中举例说明突起156对螺旋弹簧548的操作。

图24a是示出了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抵接销515从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缩回的状态的示图。图24b是示出了抵接销515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的点的示图。图24c是示出了连杆构件152已经从图24b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的状态的示图。

当滑动部分525在图24a的状态下通过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152与之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突起156向上移动。此时,突起156向上按压螺旋弹簧548。向上按压螺旋弹簧548的突起156经由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使向上的力施加到保持构件505。抵接销515不与鼓单元518接触,并且除了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的重力之外,没有力来抵消突起156按压螺旋弹簧548的力。因此,当作用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上的向上的力超过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的重力时,保持构件505通过作用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上的力向上移动。此时,可以进行这样的布置:当保持构件505处于缩回位置时,保持构件505和抵接销515(514)的下端由设备主体支撑,并且连杆构件152(151)的突起156(155)不与螺旋弹簧548(547)接触。

如图24b所示,当保持构件505向上移动时,抵接销515与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抵接。在图24b中,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是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以将光学打印头105朝鼓单元518偏压的偏压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14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连杆构件152能够从图24b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将偏压力施加到光学打印头105。

由于抵接销515已经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所以从图24b的状态使连杆构件152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不会改变保持构件505的位置。另一方面,突起156向上移动,因此螺旋弹簧548被穿过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之间的突起156按压,并弯曲和伸展,如图24c所示。

图24c中的状态对应于图20c和20d中罩盖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分525处于不存在通过滑动朝向前侧进一步移动的状态。因此,由于滑动部分525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连杆构件152不会从图24c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并且突起156不会向上移动而是在图24c中的位置静止。在这种状态下,螺旋弹簧548的收缩力作用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上。作用在第三接合部分545和第四接合部分546上的螺旋弹簧548的收缩力的分力朝向上方,因此偏压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以将保持构件505朝向鼓单元518侧按压,并且保持构件505经由抵接销515被偏压到鼓单元518上。

如上所述,第三接合部分545设置为比第四接合部分546更靠近感光鼓103侧,因此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法向力从突起156作用在螺旋弹簧548上。沿箭头n的方向的法向力的分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因此,沿前后方向朝向后侧的力作用在抵接销515上,并且与抵接面551抵接的抵接销515在配合部分685的最深部分处被偏压并抵接后侧壁面596。第一接合部分543设置成比第二接合部分544更靠近感光鼓103侧的原因也是相同的。

第一变型

下面将参考图25a和25b描述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附接到弹簧附接部分661和弹簧附接部分662的方式的示例,作为第一变型。注意,与移动机构140中的构件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在描述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多余的描述可以省略。

图25a和25b所示的保持构件305包括透镜阵列506附接于其上的透镜附接部分301、螺旋弹簧347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361、螺旋弹簧348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362、抵接销514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分387和抵接销515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分388。注意,图25a和25b仅示出了保持构件305的前侧,因此螺旋弹簧348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362和抵接销515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分388未示出。保持构件305是透镜附接部分301、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图示省略)、弹簧附接部分361、弹簧附接部分362、销附接部分387和销附接部分388已经通过注塑成型形成于其中的一体成型品。弹簧附接部分361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分301更靠近保持构件305的一端侧,并且销附接部分387设置为比弹簧附接部分361更靠近保持构件305的所述一端侧。此外,弹簧附接部分362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分301更靠近保持构件305的另一端侧,并且销附接部分388设置为比弹簧附接部分362更靠近保持构件305的所述另一端侧。

下面将参考图25b描述弹簧附接部分361。弹簧附接部分361具有第一壁部分351、第二壁部分352和接合部分372。透镜附接部分301、弹簧附接部分361和销附接部分387形成的位置分别是图25b中的区域l、区域k和区域j。在图25a和25b中,在比透镜阵列506更靠近前侧和比抵接销514更靠近后侧的位置,通过连杆构件151的突起155经由螺旋弹簧347从下方对保持构件305施加向上的偏压力。第一壁部分351设置在保持构件305沿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并且第二壁部分352设置在保持构件305沿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变型中,第一壁部分351和第二壁部分352沿左右方向形成在抵接销514的两侧。开口355形成在第一壁部分351中,并且开口356形成在第二壁部分352中。开口355和开口3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狭槽。突起155从保持构件305的左侧依次插入开口355和开口356。突起155不与开口355和开口356嵌合,并且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5的移动方向在竖直方向上由开口355和开口356引导,而开口355和开口356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如图25b所示,接合部分372是在第一壁部分351和第二壁部分352之间从上向下突出的圆柱形突起。如图25a所示,螺旋弹簧347的一端从下向上插入接合部分372。螺旋弹簧347的另一端侧与突起155接触。也就是说,螺旋弹簧347的另一端侧与突起155之间的接触部分位于比螺旋弹簧347的一端侧与接合部分372之间的接触部分更低的一侧。

图25a示出了在光学打印头105刚从缩回位置移动到曝光位置并且抵接销514刚与抵接面550接触之后的状态。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是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以将光学打印头105偏压到鼓单元518的偏压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变型的移动机构34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连杆构件151能够从图25a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将偏压力施加到光学打印头105。

由于抵接销514已经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0,所以使连杆构件151从图25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不会改变保持构件305的位置。另一方面,突起155向上移动,所以螺旋弹簧547在接合部分372和突起155之间被压缩。

连杆构件151从图25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状态对应于图17c和17d以及图20c和20d中罩盖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分525处于不存在通过滑动朝向前侧进一步移动的状态。因此,由于滑动部分525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连杆构件151不会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并且突起155不会向上移动而是静止。在这种状态下,被压缩的螺旋弹簧347的恢复力作用为施加在保持构件305上的偏压力,以将保持构件305朝向鼓单元518侧偏压,并且保持构件305经由抵接销515被偏压到鼓单元518上。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构造:当保持构件305处于缩回位置时,保持构件305和抵接销514(515)的下端由设备主体支撑,并且连杆构件151(152)的突起155(156)不与螺旋弹簧347(348)接触。

第二变型

下面将参考图26a和26b描述关于螺旋弹簧447和螺旋弹簧448附接到保持构件405的方式的另一变型。图26a和26b所示的保持构件405包括透镜阵列506附接于其上的透镜附接部分401、螺旋弹簧447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461、螺旋弹簧448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462、抵接销514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487和抵接销515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分488。注意,图26b仅示出了保持构件405的前侧,因此螺旋弹簧448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分462和抵接销515附接于其上的销附接部分488未示出。保持构件405是透镜附接部分401、电路板附接部分702(图示省略)、弹簧附接部分461、弹簧附接部分462、销附接部分487和销附接部分488已经通过注塑成型形成于其中的一体成型品。弹簧附接部分461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分401更靠近保持构件405的一端侧,并且销附接部分487设置为比弹簧附接部分461更靠近保持构件405的所述一端侧。此外,弹簧附接部分462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分401更靠近保持构件405的另一端侧,并且销附接部分488设置为比弹簧附接部分462更靠近保持构件405的所述另一端侧。

下面将参考图26b描述弹簧附接部分461。弹簧附接部分461具有第一壁部分451、第二壁部分452和接合部分472。透镜附接部分401、弹簧附接部分461和销附接部分487形成的位置分别是图26b中的区域o、区域n和区域m。如图26a和26b所示,在比透镜阵列506更靠近前侧和比抵接销514更靠近后侧的位置,偏压力通过连杆构件151的突起155经由螺旋弹簧447沿着向上的方向从下方施加到保持构件405。第一壁部分451设置在保持构件405沿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并且第二壁部分452设置在保持构件405沿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变型中,第一壁部分451和第二壁部分452沿左右方向形成在抵接销514的两侧。开口455形成在第一壁部分451中,并且开口456形成在第二壁部分452中。开口455和开口4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狭槽。突起155从保持构件405的左侧依次插入到开口455和开口456中。如图26a所示,突起155不与开口455和开口456嵌合,并且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5的移动方向在竖直方向上由开口455和开口456引导,而开口455和开口456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较大的摩擦力。如图26b所示,接合部分472在第一壁部分451的开口455和第二壁部分452的开口456的下方从形成于第一壁部分451上的孔朝向第二壁部分452插入,并且固定到第一壁部分451。如图26a所示,螺旋弹簧447的另一端在第一壁部分451和第二壁部分452之间与接合部分472接合。螺旋弹簧447的一端侧连接到突起155以能够枢转。也就是说,螺旋弹簧447的一端侧与突起155之间的接触部分位于比螺旋弹簧447的另一端侧与接合部分472之间的接触部分更高的一侧。

图26a示出了在光学打印头105刚从缩回位置移动到曝光位置并且抵接销514刚与抵接面550接触之后的状态。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是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以将光学打印头105偏压到鼓单元518的偏压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变型的移动机构44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连杆构件151能够从图26a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将偏压力施加到光学打印头105。

由于抵接销514已经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0,所以使连杆构件151从图26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不会改变保持构件405的位置。另一方面,突起155向上移动,所以螺旋弹簧447被接合部分472和突起155拉伸。

连杆构件151从图26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状态对应于图17c和17d以及图20c和20d中罩盖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分525处于不存在通过滑动朝向前侧进一步移动的状态。因此,由于滑动部分525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连杆构件151不会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并且突起155不会向上移动而是静止。在这种状态下,被拉伸的螺旋弹簧447的恢复力作用为施加在保持构件405上的偏压力,以将保持构件405朝向鼓单元518侧偏压,并且保持构件405经由抵接销514被偏压在鼓单元518上。注意,可以做出这样的结构,其中螺旋弹簧447被连杆构件151的上端部而不是突起155直接拉伸,即,第一移动部分可以是连杆构件151的上端部。

如上所述,在根据上述实施例和变型的成像设备1中,抵接销514或抵接销515在其相对于鼓单元518所设置侧的另一侧限制保持构件505在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在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以及在缩回位置和曝光位置之间的往复移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些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