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2218发布日期:2019-01-02 22:3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光学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位置检测装置、光学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对从固体光源射出的激励光进行波长转换并作为荧光射出的光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光源装置具有固体光源、聚光透镜、多个透镜、扩散板以及相位差板(1/2波长板),从固体光源射出的光经由聚光透镜、多个透镜扩散板而入射到相位差板。该相位差板具有对入射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功能,例如,以能够旋转调整的方式被配置在光源装置内,使得从该相位差板射出的光的s偏振光成分为10~30%且p偏振光成分为90~7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7744号公报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源装置具有以能够如上述那样地旋转调整的方式保持相位差板的光学装置。作为这种光学装置,例如可以考虑具有如下部件的光学装置:保持该相位差板的支架;以及向该支架传递电机等的动力的齿轮。

然而,考虑到如果将上述具有齿轮等的光学装置配置在光源装置内,则附着在该齿轮等上的润滑脂等尘埃会附着到相位差板(光学元件)上,存在由于该尘埃附着到相位差板上而使得转换所入射的光的偏振方向的功能下降的问题。

并且,在上述光学装置中,相位差板的旋转角与齿轮的旋转量相应地变化,因此考虑设置准确地检测该齿轮的旋转量的光传感器等位置检测装置。在这样的位置检测装置中例如具有发光部以及受光部,在该发光部以及受光部之间设置有与上述齿轮的旋转量相应地移动的遮光部,判定基于该遮光部的、从发光部射出的光在受光部处的受光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阈值,由此执行该位置检测装置对上述齿轮的位置检测。

但是,在上述位置检测装置中,由于通过判定上述光在受光部处的受光量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阈值,来执行上述齿轮的位置检测,因此,例如在发光部以及受光部劣化的情况下,即便在从上述发光部射出的光大致全部入射到了受光部时,入射到该发光部的光的受光量有时也不会超过上述规定的阈值。在该情况下,存在无法准确地执行位置检测装置对齿轮等的位置检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防尘性、或者能够准确地执行齿轮等的位置检测的位置检测装置、光学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传感器,其具有发光部和接收从所述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受光部;驱动部;齿轮,其配置在与所述传感器相对的位置,借助来自所述驱动部的动力进行旋转;以及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受光部的受光量,使所述驱动部进行驱动,所述齿轮具有入射抑制部,该入射抑制部与该齿轮的旋转相应地,抑制从所述发光部射出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入射至所述受光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阈值设定部,其将如下的规定值设定为所述受光部中的所述光的检测阈值:该规定值比所述光大致全部入射至所述受光部时的第1受光量的值小,且比所述光大致全部被所述入射抑制部抑制时的第2受光量的值大;以及位置检测部,其在由所述阈值设定部设定所述检测阈值之后,对所述齿轮的位置进行检测。

作为上述位置检测部,能够例示检测齿轮的原点位置的原点位置检测部。

根据上述第1方式,阈值设定部将比由受光部接收到的上述第1受光量小、且比第2受光量大的值设定为检测阈值,所以例如相比于预先设定了检测阈值的位置检测装置,即使在发光部以及受光部中的至少一方劣化的情况下,也能够设定适当的检测阈值。因而,能够准确地执行齿轮等的(原点)位置检测。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为,阈值设定部将从所述第1受光量中减去所述第2受光量所得的值的1/2的值设定为所述检测阈值。

根据上述第1方式,将从第1受光量中减去第2受光量所得的值的1/2的值设定为检测阈值,所以能够准确地执行从发光部射出的光是否已入射至受光部的判定。据此,能够更准确地执行齿轮等的原点位置检测。

在上述第1方式中,具有向所述控制部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每当所述电源装置成为接通状态时,所述阈值设定部设定所述检测阈值。

根据上述第1方式,每当电源装置成为接通状态时,由阈值设定部设定检测阈值,因此能够设定与发光部以及受光部的劣化程度相应的检测阈值。因而,能够极其准确地执行由原点位置检测部执行的原点位置检测。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位置检测装置;光学元件,其与旋转角相应地转换所入射的光的偏振方向;旋转调整部,其保持所述光学元件,对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旋转角进行调整;传递部,其向所述旋转调整部传递由所述旋转调整部调整所述旋转角的动力;以及框架部,其保持所述旋转调整部和所述传递部,所述旋转调整部以及所述传递部分别隔着所述框架部而配置,所述传递部包含所述齿轮。

另外,作为上述光学元件,能够例示1/2波长板(相位差板)。

根据上述第2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同样的效果。并且,通过执行构成传递部的齿轮的原点位置调整,由此能够执行光学元件的旋转角的原点位置调整,能够将该光学元件的旋转角调整为期望的角度。因而,能够将穿过光学元件的光的偏振光成分准确地调整为期望的比率。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射出激励光的激励光源;波长转换装置,其将从所述激励光源射出的所述激励光的一部分转换为荧光;光合成装置,其将所述激励光的另一部分与所述荧光合成并射出;以及上述光学装置,其配置在所述激励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之间。

根据上述第3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2方式的光学装置同样的效果。并且,通过准确地调整被配置在激励光源与波长转换装置之间的光学装置的光学元件(例如,1/2波长板)的旋转角,能够准确地调整被光合成装置合成的荧光以及激励光的比率。因而,能够从光源装置射出期望的光(照明光)。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根据上述第4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3方式的光源装置同样的效果。并且,从光源装置投射期望的照明光,所以能够提高从投影仪投射的投射图像的亮度以及饱和度。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光学元件,其与旋转角相应地转换所入射的光的偏振方向;旋转调整部,其保持所述光学元件,对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旋转角进行调整;传递部,其向所述旋转调整部传递由所述旋转调整部调整所述旋转角的动力;以及框架部,其保持所述旋转调整部和所述传递部,所述旋转调整部以及所述传递部分别隔着所述框架部而配置。

另外,作为上述光学元件,能够例示对入射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相位差元件(1/2波长板)。

根据上述第5方式,对光学元件的旋转角进行调整的旋转调整部、和向该旋转调整部传递由该旋转调整部调整旋转角的动力的传递部隔着框架部而配置,所以至少能够减小附着于传递部的尘埃(例如,润滑脂等)附着到光学元件上的可能性。因而,能够提高光学装置的防尘性。

在上述第5方式中,优选为,所述框架部具有:第1立起部,其从配置有所述传递部的第1侧面部立起;以及第2立起部,其从配置有所述旋转调整部的第2侧面部立起。

根据上述第5方式,具有从框架部的第1侧面部以及第2侧面部分别立起的第1立起部以及第2立起部,所以能够由第1立起部将第1侧面部分割为2个区域,并且能够由第2立起部将第2侧面部分割为2个区域。据此,例如在第2侧面部上,在旋转调整部配置在被第2立起部分割的一个区域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该旋转调整部以及旋转调整部所保持的光学元件受到在另一区域中配置的部件等的影响。

在上述第5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光学装置具有驱动部,该驱动部被配置于所述第2侧面部侧,产生所述动力,所述旋转调整部具有:支架,其保持所述光学元件;以及第1齿轮,其将来自所述传递部的所述动力传递至所述支架,所述框架部具有与所述光学元件相应的开口部,所述第1立起部从所述传递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立起,所述第2立起部从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1齿轮之间立起。

根据上述第5方式,驱动部配置在第2侧面部侧,所以例如相比于该驱动部配置在第1侧面部侧的情况,能够减小该光学装置的厚度尺寸。

并且,第2立起部从第2侧面部上的驱动部与旋转调整部之间立起,所以驱动部与旋转调整部能够被第1立起部分隔。此外,第1立起部从第1侧面部上的传递部与上述开口部之间立起,所以能够抑制附着于传递部的尘埃飞散到开口部,进而能够抑制尘埃经由开口部附着到上述光学元件。

在上述第5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光学装置具有:第1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支架朝向所述第1齿轮施力;以及第2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支架朝向该支架的旋转中心施力,所述第1施力部件与所述第2立起部抵接。

例如考虑到,在由于入射至光学元件的光等导致旋转调整部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构成旋转调整部的支架以及第1齿轮发生变形。针对该情况,根据上述第5方式,第1施力部件对支架朝向第1齿轮施力,且第2施力部件对支架朝向该支架的旋转中心施力,所以即使在该支架以及第1齿轮稍微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使支架与第1齿轮的转动相应地转动。因而,能够可靠地调整被保持于光学元件的旋转角。

在上述第5方式中,优选的是,具有对所述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被配置在配置有所述传递部的第1侧面部侧。

根据上述第5方式,能够由配置于第1侧面部侧的检测部检测光学元件的旋转角。

在此,可以考虑将旋转调整部配置在构成光源装置的壳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在旋转调整部侧、即第2侧面部侧配置检测部时,该检测部也被配置在壳体内,当该壳体内的温度上升时,检测部破损。

与此相对,在上述第5方式中,检测部配置于第1侧面部侧,因此例如即使在旋转调整部配置在壳体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检测部破损。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光源;上述光学装置;以及收纳所述光源以及所述光学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

在上述第6方式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方式的光学装置同样的效果。并且,光源以及光学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壳体内,因此能够抑制尘埃附着到被配置在壳体内的光源以及光学装置的一部分上。因而,能够提高光学装置的防尘性,进而提高光源装置的防尘性。

并且,在光学装置的第1立起部以及第2立起部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能够将光学装置5的一部分容易地收纳到壳体内。

在上述第6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光学装置中的所述旋转调整部收纳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传递部配置于所述壳体外。

根据上述第6方式,旋转调整部收纳于壳体内,且传递部配置于壳体外,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附着于传递部的润滑脂等尘埃附着到旋转调整部、进而附着到被旋转调整部保持的光学元件上。并且,在检测部以及驱动部配置在壳体外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检测部以及驱动部由于壳体内的温度上升而破损。

此外,能够使尘埃附着到光学元件上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能够抑制经由该光学元件射出的光的光量减少。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根据上述第7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方式的光学装置以及上述第2方式的光源装置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抑制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光量减少,因此能够抑制从投影仪投射的投射图像的亮度以及饱和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光出射侧观察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光出射侧观察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拆下了盖部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从光出射侧观察到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拆下了盖部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示出设定上述实施方式的检测阈值的一例的图表。

图11是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受光部以及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劣化的情况下设定检测阈值的一例的图表。

图1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外装壳体;34:光调制装置;36:投射光学装置;4:光源装置;41:光源部(光源;激励光源);43:第1相位差元件(光学元件);45:光分离元件(光合成装置);47:波长转换装置;5:光学装置;51:框架部;511:第1侧面部;5111:第1立起部;512:第2侧面部;5121:第2立起部;51211:突出部;513:第1开口部(开口部);52:驱动部;53:传递部;532:传递齿轮(齿轮);5323:遮光部(入射抑制部);54:旋转调整部;541:第1齿轮;542:支架;55:传感器部;551:传感器;5511:发光部;5512:受光部;5513:输出部;552:控制部;5521:接收部;5522:阈值设定部;5523:原点位置检测部(位置检测部);5524:驱动控制部;hu:壳体;sp1:第1弹簧(第1施力部件);sp2:第2弹簧(第2施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如下的显示装置:对从设置于内部的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生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图像,将该图像放大投射到作为被投射面的屏幕sc上。

该投影仪1在后面详述,特征之一在于,具有对光学元件(1/2波长板)的旋转角进行调整的光学装置5(参照图2),构成为能够通过该光学装置调整上述光学元件的转动角。

如图1所述,这样的投影仪1具有:外装壳体2;和收纳在该外装壳体2内的光学单元3。除此之外,虽省略图示,投影仪1还具有:对该投影仪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对光学部件等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以及对电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具有照明装置31、色分离装置32、平行化透镜33、光调制装置34、色合成装置35以及投射光学装置36。

照明装置31射出照明光wl。另外,照明装置31的结构在后面详述。

色分离装置32将从照明装置31入射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以及蓝色光lb。该色分离装置32具有分色镜321、322、反射镜323、324、325以及中继透镜326、327。

这其中,分色镜321从上述照明光wl中分离出红色光lr和其他色光(绿色光lg以及蓝色光lb)。分离出的红色光lr被反射镜323反射并引导至平行化透镜33(33r)。并且,分离出的该其他色光入射至分色镜322。

分色镜322从上述其他色光中分离出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分离出的绿色光lg被引导至平行化透镜33(33g)。并且,分离出的蓝色光lb经由中继透镜326、反射镜324、中继透镜327以及反射镜325而被引导至平行化透镜33(33b)。

平行化透镜33(设红、绿和蓝的各色光lr、lg、lb用的平行化透镜分别为33r、33g、33b)使入射的光平行化。

光调制装置34(设红、绿和蓝的各色光lr、lg、lb用的光调制装置分别为34r、34g、34b)分别对入射的上述色光lr、lg、lb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图像光。这些光调制装置34构成为具有:对入射的色光进行调制的液晶面板;以及配置于该光调制装置34r、34g、34b的入射侧和出射侧的一对偏振片。另外,后述的照明装置31的被照明区域被设定为在光调制装置34中对入射的色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调制区域)。

色合成装置35对从光调制装置34r、34g、34b入射的图像光(由上述色光lr、lg、lb分别形成的图像光)进行合成。该色合成装置35例如可以由十字分色棱镜构成,不过也可以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投射光学装置36将由色合成装置35合成的图像光投射至作为被投射面的屏幕sc。作为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虽然省略图示,但能够采用在镜筒内配置多个透镜而成的成组透镜。

通过这样的光学单元3向屏幕sc投射被放大的图像。

[照明装置的结构]

图2是示出照明装置31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上所述,照明装置31朝向色分离装置32射出照明光wl。如图2所示,该照明装置31具有光源装置4以及均匀化装置6。

[光源装置的结构]

光源装置4向均匀化装置6射出光束。该光源装置4具有光源部41、无焦光学元件42、第1相位差元件43、匀束光学元件44、光分离元件45、第1聚光元件46、波长转换装置47、第2相位差元件48、第2聚光元件49、扩散元件4a、光学装置5以及壳体hu。

这其中,光源部41、无焦光学元件42、第1相位差元件43、匀束光学元件44、光分离元件45、第2相位差元件48、第2聚光元件49以及扩散元件4a被配置在光源装置4所设定的第1照明光轴ax1上。另外,光分离元件45被配置在第1照明光轴ax1与第2照明光轴ax2的交叉部分,该第2照明光轴ax2与该第1照明光轴ax1垂直。

另一方面,第1聚光元件46以及波长转换装置47被配置在上述第2照明光轴ax2上。并且,这些光源部41、无焦光学元件42、第1相位差元件43、匀束光学元件44、光分离元件45、第1聚光元件46、波长转换装置47、第2相位差元件48、第2聚光元件49、扩散元件4a以及光学装置5(该光学装置5的一部分)被收纳于壳体hu内。

[光源部的结构]

光源部41相当于本发明的激励光源,朝向无焦光学元件42射出激励光,该激励光为蓝色光。该光源部41具有第1光源部411、第2光源部412和光合成部件413。

第1光源部411具有:固体光源阵列4111,其由多个作为ld(laserdiode:激光二极管)的固体光源ss呈矩阵状排列而成;和与各固体光源ss相应的多个平行化透镜(图示省略)。并且,第2光源部412也同样地具有:固体光源阵列4121,其由多个固体光源ss呈矩阵状排列而成;和与各固体光源ss相应的多个平行化透镜(图示省略)。这些固体光源ss射出例如峰值波长为440nm的激励光,但也可以射出峰值波长为446nm的激励光。并且,可以使分别射出峰值波长为440nm和446nm的激励光的固体光源混合在各光源部411、412中。从这些固体光源ss射出的激励光被平行化透镜平行化而入射至光合成部件4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各固体光源ss射出的激励光是s偏振光。

光合成部件413以如下方式对各激励光进行合成:使从第1光源部411沿着第1照明光轴ax1射出的激励光透过,并将从第2光源部412沿着与第1照明光轴ax1垂直的方向射出的激励光反射成沿着第1照明光轴ax1。该光合成部件413省略详细图示,不过构成为多个透过部与多个反射部交替地排列的板状体,多个透过部配置在从第1光源部411射出的激励光的入射位置,使该激励光透过,多个反射部配置在从第2光源部412射出的激励光的入射位置,反射该激励光。经由这样的光合成部件413的激励光入射至无焦光学元件42。

[无焦光学元件的结构]

无焦光学元件42对从光源部41入射的激励光的光束直径进行调整。具体而言,无焦光学元件42是如下的光学元件:使从光源部41以平行光入射的激励光会聚来缩小光束直径,进而使其平行化而射出。该无焦光学元件42构成为具有分别作为凸透镜以及凹透镜的透镜421、422,从光源部41射出的激励光被该无焦光学元件42会聚,入射至第1相位差元件43进而入射至匀束光学元件44。

[第1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1相位差元件43是1/2波长板。通过透过该第1相位差元件43,对于从光源部41射出的作为s偏振光的激励光,该s偏振光的一部分被转换成p偏振光,成为s偏振光与p偏振光混合的光。这样的透过了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激励光被入射至匀束光学元件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相位差元件43构成为能够以该第1相位差元件43的光轴(与第1照明光轴ax1一致)为中心转动。通过使该第1相位差元件43旋转,能够与该第1相位差元件43的转动量(转动角)相应地,调整透过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激励光中的s偏振光与p偏振光的比例。并且,使第1相位差元件43转动的光学装置5的结构将后述。

[匀束光学元件的结构]

匀束光学元件44使向后述的波长转换装置47中的、作为被照明区域的荧光体层473入射的激励光的照度分布均匀化。该匀束光学元件44具有第1多透镜441以及第2多透镜442。

第1多透镜441具有在相对于第1照明光轴ax1的垂直面内呈矩阵状地排列多个第1透镜4411的结构,通过该多个第1透镜4411将入射的激励光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激励部分光束)。

第2多透镜442具有在相对于第1照明光轴ax1的垂直面内呈矩阵状地排列与上述多个第1透镜4411相应的多个第2透镜4421的结构。而且,第2多透镜442与各第2透镜4421以及第2聚光元件49协作,使被各第1透镜4411分割的多个激励部分光束重叠在上述作为被照明区域的荧光体层473上。由此,入射至该荧光体层473的激励光在与中心轴垂直的面内(相对于第2照明光轴ax2的垂直面内)的照度均匀化。

经由该匀束光学元件44的激励光入射至光分离元件45。

另外,构成匀束光学元件44的多透镜441、442构成为能够沿着相对于第1照明光轴ax1的垂直面移动。即,虽省略图示,匀束光学元件44具有:支承第1多透镜441的第1框体;第2框体,其将该第1框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与第1照明光轴ax1垂直的2轴中的一个轴移动;和将该第2框体支承为能够沿着另一轴移动的第3框体。并且,匀束光学元件44具有:支承第2多透镜442的另一第1框体;另一第2框体,其将该另一第1框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与第1照明光轴ax1垂直的2轴中的一个轴移动;和将该另一第2框体支承为能够沿着另一轴移动的另一第3框体。通过移动这些多透镜441、442,调整从匀束光学元件44射出的激励光的行进方向。

另外,多透镜441、442也可以不分别独立地移动,该多透镜441、442也可以同时移动。

[光分离元件的结构]

光分离元件45是棱镜型的pbs(polarizingbeamsplitter:偏振分束器),将分别形成为大致三棱柱状的棱镜451、452在界面处粘合,由此整体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这些棱镜451、452的界面分别相对于第1照明光轴ax1以及第2照明光轴ax2大致倾斜45°。而且,在光分离元件45的靠匀束光学元件44侧(即光源部41侧)的棱镜451的界面上形成了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偏振分离层453。

另外,光分离元件45相当于本发明的光合成装置。

偏振分离层453除了具有将激励光中含有的s偏振光(第1激励光)与p偏振光(第2激励光)分离出来的特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特性:使向后述的波长转换装置47入射激励光而产生的荧光与该荧光的偏振状态无关地透过。即,偏振分离层453具有如下的波长选择性的偏振分离特性:针对规定波长区域的光,分离出s偏振光和p偏振光,但针对其他的规定波长区域的光,使s偏振光以及p偏振光分别透过。

通过这样的光分离元件45,在从匀束光学元件44入射的激励光中,p偏振光沿着第1照明光轴ax1向第2相位差元件48侧透过,s偏振光沿着第2照明光轴ax2被反射到第1聚光元件46侧。即,光分离元件45使该激励光中的p偏振光朝向第2相位差元件48(进而扩散元件4a)射出,并使s偏振光朝向第1聚光元件46射出。

[第1聚光元件的结构]

透过匀束光学元件44而在偏振分离层453处反射的s偏振光的激励光入射至第1聚光元件46。该第1聚光元件46除了使该激励光会聚(收敛)到波长转换元件471之外,还使从该波长转换元件471射出的荧光会聚并平行化,使该荧光朝向偏振分离层453射出。该第1聚光元件46由3个拾取透镜461~463构成。但是,构成第1聚光元件46的透镜的数量不限于3个。

[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

波长转换装置47将入射的激励光转换为荧光。该波长转换装置47具有波长转换元件471以及旋转装置475。

这其中,旋转装置475由使形成为平板状的波长转换元件471旋转的电机等构成。

波长转换元件471具有:基板472;以及位于该基板472的激励光的入射侧的面的荧光体层473和反射层474。

基板472形成为从激励光的入射侧观察时的大致圆形。该基板472能够由金属或塑料等构成。

荧光体层473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被所入射的激励光激励而射出作为非偏振光的荧光(例如在500nm~700nm的波长区域中具有峰值波长的荧光)。由该荧光体层473产生的荧光的一部分向第1聚光元件46侧射出,另一部分向反射层474侧射出。

反射层474配置在荧光体层473与基板472之间,使从该荧光体层473入射的荧光向第1聚光元件46侧反射。

当激励光照射至这样的波长转换元件471时,通过荧光体层473以及反射层474使上述荧光向第1聚光元件46侧扩散射出。而且,该荧光经由第1聚光元件46入射到光分离元件45的偏振分离层453,沿着第2照明光轴ax2透过偏振分离层453而入射至均匀化装置6。即,由波长转换元件471产生的荧光借助于光分离元件45向第2照明光轴ax2方向射出。

另外,波长转换装置47构成为,至少荧光体层473的位置能够相对于第1聚光元件46沿第2照明光轴ax2移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整个波长转换装置47构成为能够沿第2照明光轴ax2移动。即,虽未图示,但波长转换装置47具有将上述旋转装置475支承为能够沿第2照明光轴ax2移动的移动机构。通过这样移动波长转换装置47(荧光体层473),能够调整激励光相对于荧光体层473的散焦位置。因此,能够调整从波长转换装置47扩散射出的荧光的光束直径,进而能够调整在偏振分离层453处反射而朝向均匀化装置6行进的该荧光的光束直径。

[第2相位差元件、第2聚光元件以及扩散元件的结构]

第2相位差元件48是1/4波长板,使从光分离元件45入射的激励光(线偏振光)的偏振状态成为圆偏振光。

第2聚光元件49是使透过了第2相位差元件48的激励光会聚(收敛)到扩散元件4a上的光学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三个拾取透镜491~493构成。但是,与上述第1聚光元件46同样地,构成第2聚光元件49的透镜的数量不限于三个。

扩散元件4a使入射的激励光以与由波长转换装置47生成并射出的荧光同样的扩散角进行扩散反射。作为该扩散元件4a,具有:使入射光进行朗伯反射的反射板4a1;以及使该反射板4a1旋转并进行冷却的旋转装置4a2。

被这样的扩散元件4a扩散反射的激励光经由第2聚光元件49而再次入射至第2相位差元件48。在被该扩散元件4a反射时,入射至扩散元件4a的圆偏振光成为反向旋转的圆偏振光,在透过第2相位差元件48的过程中,转换成相对于激励光的偏振光旋转了90°而成的s偏振光的激励光。而且,该激励光被上述偏振分离层453反射,作为蓝色光沿着第2照明光轴ax2入射至均匀化装置6。即,被扩散元件4a扩散反射的激励光借助光分离元件45向第2照明光轴ax2方向射出。

另外,第2聚光元件49构成为能够沿相对于第1照明光轴ax1的垂直面移动。即,虽省略图示,但第2聚光元件49具有:保持上述拾取透镜491~493的保持体;第1支承体,其将该保持体支承为能够沿着与第1照明光轴ax1垂直的2轴中的一个轴移动;以及第2支承体,其将该第1支承体支承为能够沿着另一轴移动。通过像这样移动第2聚光元件49,能够调整被扩散元件4a扩散的激励光(蓝色光)相对于偏振分离层453的入射角,进而能够调整被该偏振分离层453反射而朝向均匀化装置6行进的该激励光相对于第2照明光轴ax2的倾斜角。另外,在上述匀束光学元件44移动时,透过该匀束光学元件44的激励光的光路被变更,所以透过第2聚光元件49的激励光的光路也被变更。由此,第2聚光元件49的移动还具有如下功能:针对蓝色光,补充由于匀束光学元件44的移动引起的光路变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元件4a构成为能够沿该第1照明光轴ax1移动。即,虽未图示,但扩散元件4a具有将上述旋转装置4a2支承为能够沿第1照明光轴ax1移动的移动机构。通过像这样移动扩散元件4a,能够调整入射至该扩散元件4a的激励光的光束直径,所以能够调整被该扩散元件4a扩散的激励光的光束直径,进而能够调整在偏振分离层453处反射而朝向均匀化装置6行进的该激励光的光束直径。

像这样,在经由匀束光学元件44入射至光分离元件45的激励光中,s偏振光(第1激励光)被波长转换装置47波长转换为上述荧光之后,透过光分离元件45而入射至均匀化装置6。另一方面,p偏振光(第2激励光)通过入射至上述扩散元件4a而被扩散反射,并且第二次透过第2相位差元件48,被光分离元件45反射而以蓝色光入射至均匀化装置6。即,这些蓝色光、绿色光以及红色光被光分离元件45合成而向第2照明光轴ax2方向射出,以白色的照明光wl入射至均匀化装置6。

[均匀化装置的结构]

均匀化装置6使从光源装置4入射的照明光wl的相对于中心轴的垂直面(光轴垂直面)的照度均匀化,具体而言,使各光调制装置34(34r、34g、34b)的作为被照明区域的图像形成区域(调制区域)中的光束的照度分布均匀化。该均匀化装置6具有第1透镜阵列61、第2透镜阵列62、偏振转换元件63以及重叠透镜64。这些被配置成各自的光轴与第2照明光轴ax2一致。

第1透镜阵列61具有在光轴垂直面(对于第1透镜阵列61,是相对于第2照明光轴ax2的垂直面)上呈矩阵状排列各自为小透镜的多个小透镜611的结构,通过该多个小透镜611将入射的照明光wl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

与第1透镜阵列61同样地,第2透镜阵列62具有在光轴垂直面上呈矩阵状排列有多个小透镜621的结构,各小透镜621与对应的小透镜611处于一对一的关系。即,在某个小透镜621中入射有从对应的小透镜611射出的部分光束。这些小透镜621与重叠透镜64一同,使被各小透镜611分割的多个部分光束在各光调制装置34的上述图像形成区域中重叠。

偏振转换元件63配置在第2透镜阵列62与重叠透镜64之间,具有使入射的多个部分光束的偏振方向一致的功能。

[光学装置的结构]

图3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光学装置5的立体图,图4是从光出射侧观察到的光学装置5的立体图,图5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光学装置5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光出射侧观察到的光学装置5的分解立体图。

光学装置5具有对上述第1相位差元件43的转动角进行调整的功能。如图3~图6所示,该光学装置5具有框架部51、驱动部52、传递部53、旋转调整部54、传感器部55、第1盖部56、第2盖部57以及第3盖部58。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入射到被保持于光学装置5的第1相位差元件43的光的行进方向为+z方向,设分别与该+z方向垂直且相互垂直的方向为+x方向以及+y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z方向是从框架部51的第1侧面部511朝向第2侧面部512的方向,所以+y方向为从框架部51的底面部朝向顶面部的方向,+x方向为在从第1侧面部511侧观察框架部51(光学装置5)的情况下从左朝向右的方向。

[框架部的结构]

框架部51具有分别保持驱动部52、传递部53、旋转调整部54、传感器部55、第1盖部56、第2盖部57以及第3盖部58的功能。如图3~图6所示,该框架部51形成为大致板状,具有:位于-z方向侧的第1侧面部511、位于+z方向侧的第2侧面部512、第1开口部513、第2开口部514以及第3开口部515。这其中,在框架部51的第1侧面部511上配置有传递部53、传感器部55、第1盖部56以及第2盖部57。

另一方面,在第2侧面部512侧配置有驱动部52、旋转调整部54以及第3盖部58。即,传递部53以及旋转调整部54隔着框架部51而分别配置于相反侧。

第1侧面部511具有:从该第1侧面部511向-z方向立起的第1立起部5111;向-z方向突出的环状突出部5112;和向-z方向延伸的轴部5113。这其中,第1立起部5111构成前述的壳体hu的一部分。并且,该第1立起部5111位于被配置在第1侧面部511侧的传递部53与第1开口部513之间。

此外,在环状突出部5112以及轴部5113上卡合有后述的传递部53。另外,对该环状突出部5112以及轴部5113的结构将在后面详述。

第2侧面部512具有:从该第2侧面部512向+z方向立起的第2立起部5121;向+z方向突出的环状突出部5122;向+z方向突出并且安装有后述的第1弹簧sp1的第1安装部5123;向+z方向突出并且安装有后述的第2弹簧sp2的第2安装部5124;和向+z方向突出的板状突出部5125。这其中,与上述第1立起部5111同样地,第2立起部5121构成壳体hu的一部分。并且,该第2立起部5121位于被配置在第2侧面部512侧的驱动部52与旋转调整部54之间。此外,第2立起部5121形成有从该第2立起部5121的+x方向侧的面向该+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51211。后述的第1弹簧sp1抵接于该突出部51211。

并且,在环状突出部5122中贯插有后述的旋转调整部54。

第1开口部513是与第1相位差元件43相应地设置的开口部,位于比上述第1立起部5111靠+x方向侧的位置。该第1开口部513是直径比第1相位差元件43稍小的圆形,经由无焦光学元件42的光经由该第1开口部513而入射至第1相位差元件43。

第2开口部514是贯插构成旋转调整部54的第1齿轮541的轴部5412的开口部,上述轴部5412经由该第2开口部514嵌合于构成传递部53的传递齿轮532的贯通孔5322中。

第3开口部515是贯插驱动部52的轴部523的开口部,在该第3开口部515的-x方向侧形成有从该第3开口部515连续地延伸的缺口5151。因此,通过使驱动部52的轴部523沿着上述缺口5151向-x方向侧滑动,将驱动部52的齿轮部522配置在第1侧面部511侧。

[驱动部的结构]

驱动部52产生使保持于旋转调整部54的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变更的动力。该驱动部52由步进电机构成,是以与输入脉冲信号的数量相应的旋转量旋转的电机。如图5所示,该驱动部52具有主体部521、齿轮部522以及轴部523。当通过主体部521的驱动,使从该主体部521的大致中心位置向-z方向延伸的轴部523向+s1方向旋转时,固定于该轴部523的-z方向上的齿轮部522向+s1方向旋转。

该驱动部52配置于上述框架部51的第2侧面部512侧,通过轴部523在上述缺口5151中向+x方向滑动而被安装于该第2侧面部512。并且,如上所述,固定于轴部523的末端的齿轮部522配置于第1侧面部511侧。由此,当齿轮部522向上述+s1方向转动时,与该齿轮部522啮合的传递部53(二级齿轮531)向-s1方向转动。

[传递部的结构]

图7是从-z方向侧观察到的拆卸了第1盖部56以及第2盖部57的光学装置5的立体图。

传递部53是将驱动部52的动力(对被旋转调整部54保持的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进行调整的动力)传递至该旋转调整部54的部件。如图5~图7所示,该传递部53具有二级齿轮531以及传递齿轮532。这其中,二级齿轮531具有第1啮合部5311、第2啮合部5312以及贯通孔5313。

如图7所示,第1啮合部5311是与驱动部52的齿轮部522啮合的部位,当齿轮部522向+s1方向转动时,第1啮合部5311借助该转动而向-s方向转动。在该第1啮合部5311的-z方向侧的大致中央设有第2啮合部5312。

该第2啮合部5312形成为直径比第1啮合部5311的直径小的圆柱状,后述的传递齿轮532的啮合部5321与该第2啮合部5312啮合。并且,贯通孔5313是向-z方向贯穿二级齿轮531的孔部,设于第1啮合部5311以及第2啮合部5312的中央部分,在该贯通孔5313中贯插有框架部51的第1侧面部511上的轴部5113。通过该结构,当驱动部52的齿轮部522转动时,二级齿轮531与该转动相应地以轴部5113为中心进行转动。

传递齿轮532相当于本发明的齿轮,具有将驱动部52的动力传递至旋转调整部54的功能。如图7所示,该传递齿轮532是与二级齿轮531的第2啮合部5312啮合的部位,当二级齿轮531向-s1方向转动时,该传递齿轮532借助该转动而向+s方向转动。这样的传递齿轮532具有啮合部5321、贯通孔5322以及遮光部5323。

这其中,啮合部5321与上述二级齿轮531的第2啮合部5312啮合。并且,贯通孔5322设于传递齿轮532的大致中央,在该贯通孔5322中,经由上述第2开口部514贯插有构成后述的旋转调整部54的第1齿轮541的轴部5412。即,传递齿轮532与第1齿轮541同轴地支承于框架部51。

遮光部5323相当于本发明的入射抑制部,配置于后述的传感器551的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之间,与传递齿轮532的转动相应地在该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之间移动。该遮光部5323是从传递齿轮532的-z方向侧的面向该-z方向突出的圆弧状的部件。

[旋转调整部的结构]

图8是从+z方向侧观察到的拆卸了第3盖部58的光学装置5的立体图。

旋转调整部54是保持第1相位差元件43并对该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进行调整的部件。该旋转调整部54具有第1齿轮541、支架542以及支架盖543。这其中,第1齿轮541是将来自传递部53的动力传递至支架542的部件。

第1齿轮541是将来自传递部53(传递齿轮532)的动力传递至支架542的部件。如图5~图8所示,该第1齿轮541具有啮合部5411、轴部5412和标记5413。这其中,啮合部5411是与支架542的啮合部5421啮合的部位,与轴部5412的转动相应地转动。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轴部5412嵌合于构成传递部53的传递齿轮532的贯通孔5322中,所以在传递齿轮532例如向+s1方向转动时,该轴部5412向+s1方向转动。即,第1齿轮541向与传递齿轮532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

标记5413是在第2侧面部512安装该第1齿轮541时作为标记的记号,在第1齿轮541以及支架542各自的啮合部5411、5421在后述的支架542的标记5425与该标记5413相对的位置处啮合的状态下,将该第1齿轮541以及支架542安装到第2侧面部512上。

支架542以及支架盖543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架,是保持第1相位差元件43的部件。这其中,如图5~图8所示,支架542具有啮合部5421、突出开口部5422、卡合部5423、凹部5424、标记5425以及突出部5426。这其中,如图8所示,啮合部5421与第1齿轮541的啮合部5411啮合。因此,在第1齿轮541向+s1方向转动时,支架542向-s1方向转动。

突出开口部5422形成于支架542的大致中央,是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位的开口部。该突出开口部5422的末端嵌入于框架部51的第1开口部513中,与形成于该第1开口部513的卡合部5131卡合。由此,支架542被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框架部51的第2侧面部512。

卡合部5423由孔部以及突出部构成,是与支架盖543的卡合部5432卡合的部位。该卡合部5423分别形成于支架542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与上述卡合部5432对应的位置。由此,支架盖543被固定于支架542。

凹部5424是保持第1相位差元件43的部位,该凹部5424形成于支架542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与突出开口部5422相对的位置。该凹部5424分别设于突出开口部5422的四角,对第1相位差元件43的4个角部分别进行保持。由此,第1相位差元件43被嵌入并保持于凹部5424。

标记5425是在第2侧面部512上安装支架542时作为标记的记号,在第1齿轮541以及支架542各自的啮合部5411、5421在上述第1齿轮541的标记5413与该标记5425相对的位置处啮合的状态下,将该第1齿轮541以及支架542安装到第2侧面部512上。

突出部5426设置于支架542的-z方向侧的面上,是与第1弹簧sp1的一部分抵接的部位。该突出部5426被后述的第1弹簧sp1施加应力,从而该突出部5426被朝向第1齿轮541按压。

支架盖543安装于支架542的+z方向侧的面上,具有固定上述第1相位差元件43的功能。该支架盖543具有开口部5431以及向-z方向突出的卡合部5432。开口部5431设于支架盖543的大致中央,是直径与支架542的突出开口部5422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开口部。

卡合部5432与前述的支架542的3个卡合部5423分别卡合,使支架542与支架盖543一体化。由此,支架盖543的-z方向侧的面与嵌入于支架542的凹部5424的第1相位差元件43抵接,抑制第1相位差元件43从支架542脱离。

[弹簧的结构]

第1弹簧sp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施力部件,对支架542朝向第1齿轮541施力。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该第1弹簧sp1具有环状的中央部sp11、抵接部sp12以及施力部sp13。

这其中,中央部sp11安装于上述第2侧面部512的第1安装部5123。并且,抵接部sp12是从中央部sp11的-x方向侧的位置朝向-y方向延伸的形状。该抵接部sp12与第2立起部5121的突出部51211抵接。

此外,施力部sp13是从中央部sp11的+y方向侧的位置向+x方向延伸的形状。该施力部sp13配置于支架542的突出部5426的+y方向侧的位置。即,第1弹簧sp1形成为大致l字状,施力部sp13对支架542的突出部5426朝向-y方向侧、即朝向第1齿轮541施力。

第2弹簧sp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施力部件,对支架542朝向该支架542的突出开口部5422的中心侧(支架542的旋转中心)施力。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该第2弹簧sp2具有环状的中央部sp21、抵接部sp22以及施力部sp23。

这其中,中央部sp21安装于上述第2侧面部512的第2安装部5124。并且,抵接部sp22是从中央部sp21的-x方向侧的位置朝向+x-y方向延伸的形状。该抵接部sp22与板状突出部5125抵接。

此外,施力部sp23是从中央部sp21的+y方向侧的位置朝向-x方向延伸的形状。该施力部sp23与支架542的突出开口部5422的+x方向侧的面抵接。即,第2弹簧sp2形成为大致v字状,施力部sp23对支架542的突出开口部5422朝向-x方向侧即、朝向支架542的旋转中心施力。

[传感器部的结构]

图9是示出传感器部55的结构的框图。

传感器部55对由旋转调整部54保持的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进行检测,对驱动部52进行控制。该传感器部55被固定于后述的第1盖部56。如图9所示,这样的传感器部55具有传感器551以及控制部552。

另外,由上述传感器551、控制部552、传递齿轮532、驱动部52构成本发明的位置检测装置。

这其中,传感器551由光传感器构成,具有发光部5511、受光部5512以及输出部5513。该传感器551配置在与传递齿轮532相对的位置。

发光部5511由led等构成,朝向受光部5512射出光。受光部5512接收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并且,在这些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之间插拔传递齿轮532的遮光部5323。由此,在传递齿轮532向+s1方向或者-s1方向转动时,遮光部5323向该+s1方向或者-s1方向转动,从上述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被上述受光部5512接收的受光量发生变化。

受光部5512对入射至该受光部5512的光的受光量进行检测。输出部5513将被受光部5512接收到的(检测到的)受光量输出(发送)至控制部552。

控制部552基于由传感器551检测到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执行传递齿轮532的原点位置调整以及上述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调整。如图9所示,这样的控制部552具有接收部5521、阈值设定部5522、原点位置检测部5523以及驱动控制部5524。

接收部5521取得由上述传感器551发送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

阈值设定部5522基于由接收部5521接收到的上述受光量,设定受光部5512中的光的检测阈值。具体而言,阈值设定部5522将如下这样的规定值设定为入射至受光部5512的光的检测阈值:该规定值比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入射至受光部5512时的第1受光量的值小,且比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被上述遮光部5323抑制了向受光部5512的入射时的第2受光量的值大。以下对由阈值设定部5522执行的检测阈值设定处理进行说明。

[检测阈值设定处理]

图10是示出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未劣化的情况下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的值(输出值)以及检测阈值的图表。另外,该图表的横轴示出从传感器551的-x方向侧的端部至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的距离d(mm),纵轴示出从输出部5513输出的输出(%)。

例如在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未劣化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阈值设定部5522将从上述第1受光量中减去第2受光量所得的值的1/2的值设定为检测阈值。

例如,在受光部5512接收到了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入射时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第1受光量)时,如图10所示,从输出部5513输出的值(v)为5.0v。并且,在受光部5512接收到了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被遮光部5323遮挡时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第2受光量)时,如图10所示,从输出部5513输出的值(v)为0.0v。因此,阈值设定部5522将检测阈值设定为2.5v,即,第1受光量(5.0)-第2受光量(0.0v)的1/2。

图11是示出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劣化的情况下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的值(输出值)以及检测阈值的图表。

例如,在受光部5512接收到了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入射时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第1受光量)时,如图11所示,从输出部5513输出的值(v)为2.5v。并且,在受光部5512接收到了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被遮光部5323遮挡时的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第2受光量)时,如图11所示,从输出部5513输出的值(v)为0.0v。因此,阈值设定部5522将检测阈值设定为1.25v,即,第1受光量(2.5)-第2受光量(0.0v)的1/2。

另外,每当电源装置(图示省略)成为接通状态时,执行阈值设定部5522的检测阈值设定处理,每次设定检测阈值。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劣化、且由该受光部5512接收到的受光量减少的情况下,也由阈值设定部5522设定与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的劣化程度相应的检测阈值。

返回图9,控制部552的原点位置检测部5523相当于本发明的位置检测部,基于上述受光量以及检测阈值执行传递齿轮532的原点位置调整。该原点位置检测部5523例如执行以下步骤。

首先,在由阈值设定部5522设定了检测阈值之后,原点位置检测部5523基于受光部5512的受光量以及上述检测阈值,执行传递齿轮532的原点位置调整。具体而言,原点位置检测部5523通过后述的驱动控制部5524控制驱动部52,判定受光量(v)是否超过检测阈值等,由此检测传递齿轮532的原点位置,使该传递齿轮532移动至原点位置。由此,传递部53以及旋转调整部54成为图7以及图8所示的状态。

[第1相位差元件的旋转角调整]

驱动控制部5524具有对驱动部52的驱动进行控制的功能。

当检测到上述原点位置时,控制部552与第1相位差元件43的转动量(转动角)相应地,调整透过该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激励光中的s偏振光与p偏振光的比例。具体而言,控制部552以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的出射效率最高的方式,对从第1相位差元件43射出的激励光的s偏振光成分以及p偏振光成分的比率进行调整。

首先,当由控制部552的驱动控制部5524对驱动部52发送脉冲信号(驱动信号)时,驱动部52进行驱动,齿轮部522向+s1方向转动。该齿轮部522与传递部53的二级齿轮531上的第1啮合部5311啮合,因此二级齿轮531向-s1方向转动。并且,二级齿轮531的第2啮合部5312与传递齿轮532的啮合部5321啮合,因此,当二级齿轮531向-s1方向转动时,传递齿轮532向+s1方向转动。该传递齿轮532与旋转调整部54的第1齿轮541同轴,因此第1齿轮541向与该传递齿轮532相同的方向(+s1方向)转动。由此,第1齿轮541与支架542的啮合部5421啮合,所以支架542向-s1方向转动。像这样,支架542转动,由此被保持于该支架542的第1相位差元件43向相同方向转动。像这样,第1相位差元件43的转动角得到调整,经由该第1相位差元件43射出的光的p偏振光成分以及s偏振光成分的比率得到调整。

另外,在驱动部52的齿轮部522通过驱动控制部5524的控制向-s1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上述各齿轮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第1相位差元件43向该方向转动从而调整上述转动角。

[盖部的结构]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1盖部56配置在框架部51的第1侧面部511上的与传递部53相对的位置,是覆盖传递部53的部件。在该第1盖部56上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561,在该开口部561中贯插有传感器部55的传感器551。由此,传感器551隔着第1盖部56被配置于传递部53的传递齿轮532的遮光部5323附近。

第2盖部57是配置在框架部51的第1侧面部511上的与第1开口部513相对的位置的矩形板状的部件。在该第2盖部57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开口部571。该开口部571形成为直径比上述第1开口部513稍小的圆形,经由光源部41以及无焦光学元件42的光经由该开口部571而入射至第1相位差元件43。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3盖部58配置在框架部51的第2侧面部512上的与旋转调整部54相对的位置。在该第3盖部58形成有开口部581。该开口部581形成为直径比上述第1开口部513稍小的圆形,被第1相位差元件43转换了偏振方向的光经由上述开口部5431和该开口部581而朝向匀束光学元件44射出。

[壳体的结构]

图12是光源装置4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2中,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对光学装置5以外的结构省略图示。

如图12所示,壳体hu收纳各种装置(各种元件)41~49、4a以及光学装置5的一部分。该壳体hu是密闭壳体,在该壳体hu内配置有循环冷却装置(图示省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壳体hu内配置有循环冷却装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配置循环冷却装置。

并且,光学装置5的框架部51的一部分构成上述壳体hu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1立起部5111以及第2立起部5121构成壳体hu的一部分,将光学装置5的一部分收纳在该壳体hu内。

具体而言,构成光学装置5的旋转调整部54、第1盖部56以及第3盖部58收纳在壳体hu内,驱动部52、传递部53、传感器部55、第2盖部57配置在壳体hu外。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起到以下效果。

由阈值设定部5522将比由受光部5512接收到的上述第1受光量小且比第2受光量大的值设定为检测阈值,所以例如相比于预先设定了检测阈值的位置检测装置,即使在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中的至少一方劣化的情况下,也能够设定适当的检测阈值。因而,能够准确地执行传递齿轮532等的原点位置检测。

阈值设定部5522将从第1受光量中减去第2受光量所得的值的1/2的值设定为检测阈值,所以能够准确地执行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是否已入射至受光部5512的判定。据此,能够更准确地执行传递齿轮532等的原点位置检测。

根据上述第1方式,每当电源装置成为接通状态时,由阈值设定部5522设定检测阈值,因此每次都能够设定与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的劣化程度相应的检测阈值。因而,能够极其准确地执行由原点位置检测部5523执行的原点位置检测。

并且,通过执行构成传递部53的传递齿轮532的原点位置调整,能够执行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的原点位置调整,能够将该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调整为期望的角度。因而,能够将穿过第1相位差元件43的光的偏振光成分准确地调整为期望的比率。

此外,通过准确地调整在光源部41与波长转换装置47之间配置的光学装置5所保持的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能够准确地调整被光分离元件45合成的荧光以及激励光(蓝色光)的比率。因而,能够从光源装置4射出期望的光(照明光)。

而且,从光源装置4投射期望的照明光,所以能够提高从投影仪1投射的投射图像的亮度以及饱和度。

对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进行调整的旋转调整部54、和向该旋转调整部54传递由该旋转调整部54调整旋转角的动力的传递部53隔着框架部51配置,所以至少能够减小附着于传递部53的尘埃(例如,润滑脂等)附着到第1相位差元件43上的可能性。因而,能够提高光学装置5的防尘性。

具有从框架部51的第1侧面部511以及第2侧面部512分别立起的第1立起部5111以及第2立起部5121,所以能够由第1立起部5111将第1侧面部511分割为2个区域,并且能够由第2立起部5121将第2侧面部512分割为2个区域。据此,在第2侧面部512上,能够抑制在被第2立起部5121分割的一个区域中配置的旋转调整部54受到在另一区域配置的部件等的影响。

驱动部52配置在第2侧面部512侧,所以例如相比于该驱动部52配置在第1侧面部511侧的情况,能够减小该光学装置5的厚度尺寸。

并且,第2立起部5121从第2侧面部512上的驱动部52与旋转调整部54之间立起,所以驱动部52与旋转调整部54能够被第2立起部5121分隔。此外,第1立起部5111从第1侧面部511上的传递部53与第1开口部513之间立起,所以能够抑制附着于传递部53的尘埃飞散到第1开口部513上,进而能够抑制尘埃经由第1开口部513附着到上述第1相位差元件43。

例如考虑到,在由于入射至第1相位差元件43的光等导致旋转调整部54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构成旋转调整部54的支架542以及第1齿轮541发生变形。针对该情况,根据上述第1方式,第1弹簧sp1对支架542朝向第1齿轮541施力,且第2弹簧sp2对支架542朝向该支架542的旋转中心施力,所以即使在该支架542以及第1齿轮541稍微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使支架542与第1齿轮541的转动相应地转动。因而,能够可靠地调整被保持于支架542的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

能够由配置于第1侧面部511侧的传感器部55(传感器551以及控制部552)对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进行检测。并且,在由传感器部55执行了原点位置调整之后执行旋转角调整,所以能够可靠地调整第1相位差元件43的旋转角。

在此,旋转调整部54配置于构成光源装置4的壳体hu内。在这种情况下,在旋转调整部54侧、即第2侧面部512侧配置传感器部55时,该传感器部55也被配置在壳体hu内,当该壳体hu内的温度上升时,传感器部55有可能破损。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部55配置于第1侧面部511侧,因此即使在旋转调整部54被配置在壳体hu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传感器部55破损。

光源部41以及光学装置5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壳体hu内,因此能够抑制尘埃附着到被配置在壳体hu内的光源部41以及光学装置5的一部分上。因而,能够提高光学装置5的防尘性,进而提高光源装置4的防尘性。

并且,光学装置5的第1立起部5111以及第2立起部5121构成壳体hu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将光学装置5的一部分容易地收纳到壳体hu内。

旋转调整部54收纳在壳体hu内,且传递部53配置在壳体hu外,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附着于传递部53的润滑脂等尘埃附着到旋转调整部54、进而附着到被旋转调整部54保持的第1相位差元件43上。并且,传感器部55以及驱动部52配置在壳体hu外,因此能够抑制传感器部55以及驱动部52由于壳体hu内的温度上升而破损。

此外,能够使尘埃附着到第1相位差元件43上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能够抑制经由该第1相位差元件43射出的光的光量减少。

并且,由于抑制了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光的光量减少,因而能够从照明装置31射出期望的照明光,因此能够抑制从投影仪1投射的投射图像的亮度以及饱和度降低。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和改良等都包含在本发明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阈值设定部5522将从第1受光量中减去第2受光量所得的值的1/2的值设定为检测阈值,该第1受光量是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入射至受光部5512时的受光量,该第2受光量是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大致全部被上述遮光部5323抑制了向受光部5512的入射时的受光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阈值设定部5522也可以将从第1受光量中减去第2受光量所得的值的1/3设定为检测阈值,也可以将上述值的1/5设定为检测阈值。即,只要比第1受光量的值小且比第2受光量的值大,可以设定为任何值,是乘以比“1”小的规定的比例所得的值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每当未图示的电源装置成为接通状态时,阈值设定部5522设定检测阈值。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控制部552中设置计时器,每经过规定时间,阈值设定部5522设定检测阈值。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阈值设定部5522基于由受光部5512接收到的受光量设定检测阈值。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阈值设定部5522也可以基于从输出部5513射出的光的出射量设定检测阈值。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551具有相互面对配置的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发光部5511以及受光部5512也可以朝向相同方向并列地配置。在该情况下,构成为从发光部5511射出的光被遮光部5323反射而入射至受光部5512的结构即可。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传感器部55作为检测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没有传感器部55。

并且,传感器部55配置在第1侧面部511侧、即与构成传递部53的传递齿轮532相对的位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传感器部55也可以设置于与二级齿轮531相对的位置,还可以设置于与第2侧面部512侧的第1齿轮541相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与传感器部55相对配置的齿轮上设置上述遮光部5323即可。据此,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部51具有第1立起部5111以及第2立起部512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框架部51也可以不具有第1立起部5111以及第2立起部5121。在该情况下,由于传递部53与旋转调整部54分别隔着框架部51配置,因此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立起部5111从第1开口部513与传递部53之间立起,第2立起部5121从驱动部52与旋转调整部54之间立起。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1立起部5111以及第2立起部5121的位置也可以是不同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学装置5具有驱动部5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光学装置5也可以不具有驱动部52。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具有将驱动旋转调整部54的动力传递至传递部53的结构,通过使用者的操作等实现该结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调整部54具有第1齿轮541、支架542以及支架盖543。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1齿轮541与支架542之间设置齿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支架542向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虽然具有支架盖543,但也可以没有支架盖543,在该情况下,支架542具有固定第1相位差元件43的固定部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第1弹簧sp1以及第2弹簧sp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具有第1弹簧sp1以及第2弹簧sp2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不具有任何一个。在该情况下,例如除了在壳体hu内配置抑制温度上升的循环冷却装置以外,还设置将壳体hu内的热量传递至该壳体hu外的散热器等即可。据此,能够减少被配置在壳体hu内的旋转调整部54变形的可能性,所以即使不具有第1弹簧sp1以及第2弹簧sp2,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具有壳体hu。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光源装置4也可以不具有壳体hu。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调整部54配置在壳体hu内,传递部53配置在壳体hu外。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传递部53配置在壳体内且将旋转调整部54配置在壳体hu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光调制装置34(34r、34g、34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反射型的光调制装置来替代透过型的光调制装置34(34r、34g、34b)。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色分离装置32,而利用色合成装置35执行色分离以及色合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具有3个光调制装置34(34r、34g、34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在具有2个以下或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并且,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微镜的设备、例如利用了dmd(digitalmicromirror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的设备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