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6890发布日期:2019-07-03 04:2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研究方向或者趋势,目前有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让激光快速地按指定顺序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循环扫描,撞击视网膜的一小块区域使其产生光感,人们就感觉到图像的存在。

随着虚拟实现技术不断发展,虚拟实现技术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此能否提供一种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包括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外形与视网膜物理形状相适配;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设置有像素点,所述显示装置上像素点的分布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一致,每一个像素点都对应着一个感光细胞。

进一步的,还包括光线隔离机构,所述光线隔离机构用于避免相邻像素点之间光线的干扰,确保一个像素发光点发出的光只被一个感光细胞所接收。

进一步的,所述光线隔离机构为透镜,所述透镜相对应的设置在每一个像素点上,所述透镜用于将像素点发出的光汇聚到相对应的感光细胞上。

进一步的,所述光线隔离机构为栅栏,所述栅栏设置在像素点之间,所述栅栏用于挡住相邻像素点上发出的光线干扰。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装置上划分为两块区域,第一块区域覆盖在眼睛的黄斑区上,第二块区域为所述显示装置上除第一区域之外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设置的像素点密度大于第二区域上设置的像素点密度。根据眼球的构造可知,眼球中的黄斑区是视网膜最敏感、视力最敏锐的区域,同时也为了降低传输数据量,在对应黄斑区的第一区域上设置更多的像素点。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装置上设置有信号接收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和像素驱动电路以及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用于向所述显示装置供电,所述信号接收单元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电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电连接,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装置上的像素点工作。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置通信单元,所述外置通信单元与信号接收单元有线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置通信单元,所述外置通信单元与信号接收单元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单元为无线供电单元,所述无线供电单元能够通过外置电源进行无线充电。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置的VR系统或AR系统,所述信号接收单元与外置的VR系统或AR系统无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将显示装置外形与视网膜物理形状相适配;根据视网膜生理感光细胞的密度,显示装置上像素点的分布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一致,每个像素点紧紧贴合在感光细胞上。光线隔离机构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光线互相干扰,确保一个像素发光点发出的光只被一个感光细胞接受。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直接在视网膜上成像,跳过角膜、瞳孔和晶状体等容易病变的器官,这些器官在视觉障碍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能够提供百分百真实的显示效果,可以避免眼部器官病变带来的视觉障碍,具有高度仿真的视觉效果,有效的解决视觉障碍问题,为大多数视觉障碍患者提供优秀的人工视觉方案。

2、本实用新型信号接收单元与外置的VR系统或AR系统无线连接。将VR系统或AR系统中的图像传送给信号接收单元,由像素点发光感光细胞感光方式在视网膜上成像,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景全沉浸式的VR、AR显示效果,实现超级视觉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机结合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人机结合显示装置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机结合显示装置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人机结合显示装置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为本实用新型人机结合显示装置系统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显示装置;2、视网膜;3、像素点;4、透镜;5、栅栏;6、第一块区域;7、第二块区域;8、信号接收单元;9、信号处理单元;10、像素驱动电路;11、供电单元;12、外置通信单元;13、VR系统;14、AR系统;15、感光细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包括与视网膜2紧密贴合的显示装置1,所述显示装置1外形与视网膜2物理形状相适配;所述的显示装置1上设置有像素点3,所述显示装置1上像素点3的分布与视网膜2上感光细胞15的分布一致,每一个像素点3都对应着一个感光细胞15。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是与视网膜2物理形状相适配的曲面显示器,曲面显示器的玻璃板基板印刷像素点3。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还包括光线隔离机构,所述光线隔离机构用于避免相邻像素点3之间光线的干扰,确保一个像素发光点发出的光只被一个感光细胞15所接收。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光线隔离机构为透镜4,所述透镜4相对应的设置在每一个像素点3上,所述透镜4用于将像素点3发出的光汇聚到相对应的感光细胞15上。

如图3所示,作为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光线隔离机构为栅栏5,所述栅栏5设置在像素点3之间,所述栅栏5用于挡住相邻像素点3上发出的光线干扰。

如图3所示,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述显示装置1上划分为两块区域,第一块区域6覆盖在眼睛的黄斑区上,第二块区域7为所述显示装置1上除第一区域之外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设置的像素点3密度大于第二区域上设置的像素点3密度。根据眼球的构造可知,眼球中的黄斑区是视网膜2最敏感、视力最敏锐的区域,同时也为了降低传输数据量,在对应黄斑区的第一区域上设置更多的像素点3。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上设置有信号接收单元8、信号处理单元9和像素驱动电路10以及供电单元11,所述供电单元11用于向所述显示装置1供电,所述信号接收单元8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9电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像素驱动电路10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9电连接,所述像素驱动电路10用于驱动所述显示装置1上的像素点3工作。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还包括外置通信单元12,所述外置通信单元12与信号接收单元8有线连接。或者所述外置通信单元12与信号接收单元8无线连接。所述供电单元11为无线供电单元11,所述无线供电单元11能够通过外置电源进行无线充电。

当然,本实施例提供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还包括外置的VR系统13或AR系统14,所述信号接收单元8与外置的VR系统13或AR系统14无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显示装置1外形与视网膜2物理形状相适配;根据视网膜2生理感光细胞15的密度,显示装置1上像素点3的分布与视网膜2上感光细胞15的分布一致,每个像素点3紧紧贴合在感光细胞15上。光线隔离机构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光线互相干扰,确保一个像素发光点发出的光只被一个感光细胞15接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机结合显示装置能够提供百分百真实的显示效果,可以避免眼部器官病变带来的视觉障碍,具有高度仿真的视觉效果,为大多数视觉障碍患者提供优秀的人工视觉方案;本实用新型跳过传统意义的角膜、瞳孔和晶状体等光学链路,可直接在视网膜2上进行成像。本实用新型信号接收单元8与外置的VR系统13或AR系统14无线连接。将VR系统13或AR系统14中的图像传送给信号接收单元8,由像素点3发光感光细胞15感光方式在视网膜2上成像,提供了全景全沉浸式的VR、AR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