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0950发布日期:2019-09-06 23:3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透镜可换式数码相机、电影摄影机等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数码相机、透镜可换式数码相机、电影摄影机等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中,为了拍摄更远的被摄体而提出了视角为10°以下的超远摄型的成像镜头(例如,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616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215491号公报为了利用这种超远摄型的成像镜头来拍摄动体,需要以更高的速度来进行聚焦,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手抖校正,在穿过透镜系统的光束变大的超远摄型的成像镜头中,难以将聚焦透镜组、防振透镜组均轻质化。并且,为了使快门速度加快,需要为f值小的透镜,但若为f值小的透镜则光束变大,因此更加难以轻质化。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1、2的成像镜头尤其对防振透镜组未进行充分的轻质化。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值小且聚焦透镜组及防振透镜组均经轻质化的成像镜头以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孔径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从最靠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且进行图像抖动校正时向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防振透镜组,将从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至防振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2o,将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l时,满足条件式(1)。0.04<d2o/l<0.1(1)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0.05<d2o/l<0.08(1-1)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时,优选满足条件式(2)。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0.32<f/f3<0.3(2)-0.3<f/f3<0.1(2-1)并且,将防振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ois,将后侧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r时,优选满足条件式(3)。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1.5<f3ois/f3r<-0.85(3)-1.2<f3ois/f3r<-0.88(3-1)并且,防振透镜组具备正透镜与负透镜,将防振透镜组中包含的正透镜的d线下的色散系数设为vdop时,防振透镜组中包含的正透镜中至少1片正透镜优选满足条件式(4)。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vdop<20(4)10<vdop<20(4-1)并且,优选在第2透镜组与防振透镜组之间具备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优选后侧透镜组具备至少4片透镜。并且,优选后侧透镜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备正透镜与负透镜。并且,优选第1透镜组从最靠像侧依次连续地且隔着空气具备负透镜与正透镜。并且,优选第1透镜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备正透镜、正透镜及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并且,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d线下的色散系数设为vd1时,优选满足条件式(5)。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10<vd1<43(5)15<vd1<38(5-1)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另外,上述“由~构成”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屈光力)的透镜、光圈或掩模或盖玻璃或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并且,各条件式中的焦距设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值。并且,关于上述的透镜的面形状、屈光力的符号及曲率半径,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发明效果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孔径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从最靠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且进行图像抖动校正时向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防振透镜组,将从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至防振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2o,将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l时,满足条件式(1),因此能够提供一种f值小且聚焦透镜组及防振透镜组均经轻质化的成像镜头以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0.04<d2o/l<0.1(1)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与实施例1通用)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9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9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结构例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通用。在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所图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并且,图1的上段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还一同记入了轴上光束i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ib。图1的下段表示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状态,还一同记入了轴上光束c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cb。另外,当成像镜头搭载于摄像装置时,优选具备与摄像装置的规格相应的各种滤光片和/或保护用盖玻璃,因此,在图1中示出了将设想成它们的平行平面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的例子。但是,光学部件pp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位置,还可以是省略光学部件pp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作为聚焦透镜组的第2透镜组g2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从最靠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3r及具有负屈光力且在进行图像抖动校正时向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防振透镜组g3ois。如此,通过在比第1透镜组g1更靠像侧配置孔径光圈st,能够缩小孔径光圈st的直径,从而有利于镜筒整体的小径化。并且,通过将第1透镜组g1设为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能够缩小比第1透镜组g1更靠像侧的透镜的直径,从而有利于轻质化。并且,通过将第2透镜组g2设为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能够缩小比第2透镜组g2更靠像侧的透镜的直径,从而有利于轻质化。并且,通过由2片以下的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能够使第2透镜组g2轻质化,从而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而且,通过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使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位于像侧,因此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穿过第2透镜组g2的光束直径变小,从而有利于第2透镜组g2的轻质化。并且,关于第3透镜组g3,通过在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更靠像侧配置防振透镜组g3ois,能够缩小穿过防振透镜组g3ois的光束直径,因此有利于防振透镜组g3ois的轻质化。并且,通过在防振透镜组g3ois的像侧配置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3r,能够加强防振透镜组g3ois的负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防振时的移动量。并且,将从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至防振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2o,将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l时,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构成为满足条件式(1)。0.04<d2o/l<0.1……(1)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g2与防振透镜组g3ois的间隔过大的情况,因此有利于透镜系统总长度的缩短化及小型化。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从正屈光力的聚焦透镜组(第2透镜组g2)射出的光束充分收敛之后入射于防振透镜组g3ois,因此抑制穿过防振透镜组g3ois的光束直径,从而有利于防振透镜组g3ois的轻质化。并且,能够在小型化防振透镜组g3ois的状态下放大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的有效直径,因此有利于缩小f值。另外,若满足条件式(1-1),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0.05<d2o/l<0.08……(1-1)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中,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3透镜组g3的焦距设为f3时,优选满足条件式(2)。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第3透镜组g3的正屈光力来加强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g2的聚焦时的移动量,从而有利于透镜系统总长度的缩短化及小型化。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第3透镜组g3的负屈光力来抑制穿过第2透镜组g2的光束直径,因此有利于第2透镜组g2的轻质化。另外,若满足条件式(2-1),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0.32<f/f3<0.3……(2)-0.3<f/f3<0.1……(2-1)并且,将防振透镜组g3ois的焦距设为f3ois,将后侧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r时,优选满足条件式(3)。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能够确保后侧透镜组g3r的屈光力,且抑制穿过防振透镜组g3ois的最靠像侧面的轴外光线高度,因此抑制有效直径,从而有利于防振透镜组g3ois的轻质化。并且,能够在小型化防振透镜组g3ois小型化的状态下放大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的有效直径,因此有利于缩小f值。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能够确保防振透镜组g3ois的屈光力,并抑制防振时的移动量,因此能够使驱动机构小型化。另外,若满足条件式(3-1),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1.5<f3ois/f3r<-0.85……(3)-1.2<f3ois/f3r<-0.88……(3-1)并且,防振透镜组g3ois具备正透镜与负透镜,将防振透镜组g3ois中包含的正透镜的d线下的色散系数设为vdop时,防振透镜组g3ois中包含的正透镜中至少1片正透镜优选满足条件式(4)。通过在防振透镜组g3ois配置正透镜及负透镜这两者,能够抑制防振时的色差的变动。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有利于防振时的色差的校正。另外,若满足条件式(4-1),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1)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二次色差的产生。vdop<20……(4)10<vdop<20……(4-1)并且,优选在第2透镜组g2与防振透镜组g3ois之间具备至少1片负透镜。通过设为这种结构,有利于聚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的抑制。并且,优选后侧透镜组g3r具备至少4片透镜。通过设为这种结构,有利于像面弯曲的抑制。并且,优选后侧透镜组g3r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备正透镜与负透镜。通过设为这种结构,有利于倍率色差的校正。并且,优选第1透镜组g1从最靠像侧依次连续地且隔着空气具备负透镜与正透镜。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适当地设定正透镜的像侧的面及负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因此有利于球面像差的抑制。并且,优选第1透镜组g1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备正透镜、正透镜及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使光束成为收敛光的同时进行轴上色差的抑制。并且,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d线下的色散系数设为vd1时,优选满足条件式(5)。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适当地校正二次色差。另外,若满足条件式(5-1),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10<vd1<43……(5)15<vd1<38……(5-1)并且,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光学部件pp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各透镜之间配置低通滤光片及如截止特定波长区域的各种滤光片等,或者,也可以在任意透镜的透镜面实施具有与各种滤光片相同的作用的涂布,来代替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这些各种滤光片。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对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1中。在图1及与后述的实施例2~4对应的图2~4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所图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并且,图1的上段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还一同记入了轴上光束i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ib。图1的下段表示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状态,还一同记入了轴上光束c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cb。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由以下构件构成:由透镜l1a~透镜l1h这8片透镜构成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由透镜l2a及透镜l2b这2片透镜构成的第2透镜组g2、透镜l3a~透镜l3i这9片透镜构成的第3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3中,防振透镜组g3ois由透镜l3b~透镜l3d这3片透镜构成,后侧透镜组g3r由透镜l3e~透镜l3i这5片透镜构成。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与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2中,将与可变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3中。以下,关于表中的记号的含义,以实施例1为例子进行说明,但关于实施例2~4也基本相同。表1的透镜数据中,在面编号的栏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件的面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像面侧逐渐增加的面编号,在曲率半径的栏中示出各面的曲率半径,在面间隔的栏中示出各面与其下一个面的光轴z上的间隔。并且,在n栏中示出各光学要件的d线(波长587.6nm(纳米))下的折射率,在v栏中示出各光学要件的d线(波长587.6nm(纳米))下的色散系数,在θgf的栏中示出各光学要件的部分色散比。另外,部分色散比θgf由下述式表示。θgf=(ng-nf)/(nf-nc)其中,设为ng:g线下的折射率;nf:f线下的折射率;nc:c线下的折射率。并且,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面形状朝向物体侧凸出的情况设为正,朝向像面侧凸出的情况设为负。在基本透镜数据中还一并示出了孔径光圈st、光学部件pp。在相当于孔径光圈st的面的面编号的栏中与面编号一并记载有(光圈)这一术语。并且,在表1的透镜数据中,在对焦时间隔发生变化的面间隔的栏中分别记载为dd[面编号]。与该dd[面编号]对应的数值示于表3中。在与表2的规格相关的数据中示出焦距f、f值fno.、全视角2ω(°)的值。基本透镜数据、与规格相关的数据、及与可变面间隔相关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了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了mm(毫米),但透镜系统即使放大比例或缩小比例也能够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表1][表2][表3]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示于图5中。另外,从图5中的上段左侧依次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从下段左侧依次示出近距离(1.57m(米))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各像差图中,示出以d线(波长587.6nm(纳米))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将关于d线(波长587.6nm(纳米))、c线(波长656.3nm(纳米))及f线(波长486.1nm(纳米))的像差分别以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在像散图中,将弧矢方向及子午方向的像差分别以实线及短虚线来表示。在倍率色差图中,将关于c线(波长656.3nm(纳米))及f线(波长486.1nm(纳米))的像差分别以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另外,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接着,对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2中。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组结构除了第2透镜组g2仅由透镜l2a这1片透镜构成以外,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相同。并且,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与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5中,将与可变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6中,将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及近距离(1.58m(米))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示于图6中。[表4][表5][表6]接着,对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3中。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组结构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相同。并且,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与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8中,将与可变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9中,将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及近距离(1.57m(米))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示于图7中。[表7][表8][表9]接着,对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进行说明。将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4中。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组结构除了第3透镜组g3由透镜l3a~透镜l3h这8片透镜构成以外,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相同。另外,第3透镜组g3中,防振透镜组g3ois由透镜l3b~透镜l3d这3片透镜构成,后侧透镜组g3r由透镜l3e~透镜l3h这4片透镜构成。并且,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0中,将与规格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1中,将与可变面间隔相关的数据示于表12中,将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及近距离(1.57m(米))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示于图8中。[表10][表11][表12]将与实施例1~4的成像镜头的条件式(1)~(5)对应的值示于表13中。另外,所有实施例均以d线为基准波长,下述表13中示出的值为该基准波长下的值。[表13]式编号条件式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1)d2o/l0.0690.0720.0690.051(2)f/f3-0.1490.025-0.262-0.294(3)f3ois/f3r-0.904-1.012-1.126-1.104(4)vdop17.4717.4717.4719.32(5)vd132.1027.5135.7035.31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4的成像镜头均满足条件式(1)~(5),且是f值小为2左右,且聚焦透镜组及防振透镜组均经轻质化的成像镜头。接着,参考图9及图10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图10中分别示出正面侧、背面侧的立体形状的相机30为可装卸自如地安装镜筒内容纳有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1的可换镜头20的无反(所谓的无反射镜(mirrorless))式的数码相机。该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在其上表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部34、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用于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拍摄之前的视角内存在的图像。在相机主体31的正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摄影对象的光入射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经由卡口37可换镜头20安装在相机主体31上。而且,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接收通过可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像,并输出与其相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等成像元件(未图示)、处理由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所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该相机30中,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能够拍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通过该拍摄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色散系数等的值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能够采用其他值。并且,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以无反式的数码相机为例示出图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摄像机、无反式以外的数码相机、电影摄影机及广播用摄像机等摄像装置中。符号说明1-成像镜头,20-可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ca-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轴上光束,cb-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最大视角的光束,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聚焦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3ois-防振透镜组,g3r-后侧透镜组,ia-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轴上光束,[b-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最大视角的光束,l1a~l3i-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