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装置及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5732发布日期:2020-02-18 13:5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转接装置及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装置及相机。



背景技术:

转接环,是数码相机不同口径镜头之间交接的一种转接器,使用转接环可以使不同口径的镜头在同一相机上使用,更好的发挥相机和镜头的优点,拓宽用户的选择。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在镜头使用过程中,由于转接环内部的漫反射投射到相机感光原件造成的成像质量损失,在对转接环进行消光处理时往往采用黑色阳极氧化,其消光效果比较差,并不能很好的提高相机的拍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装置和相机,旨在实现削弱转接环的炫光效应,提高相机的拍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转接装置,用于相机,所述转接装置包括壳体和转接套,所述壳体中空设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壳体的一端与相机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外接镜头可拆卸连接;所述转接套装设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转接套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消光的锯齿状结构,所述锯齿状结构包括若干锯齿,所述锯齿沿所述转接套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锯齿沿所述转接套的轴向均匀设置。

可选地,所述锯齿状结构上设有消光层。

可选地,所述相机本体的镜头的中心轴和所述外接镜头的中心轴与所述转接套的中心轴大致重合。

可选地,所述转接套包括顶部、底部以及过渡面,所述顶部与所述相机本体相适配,所述底部与所述外接镜头相适配,所述过渡面连接所述底部和所述顶部。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顶盖、底盖以及侧套,所述顶盖与所述相机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底盖与所述外接镜头可拆卸连接,所述侧套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围合成容置空间,所述转接套装设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顶盖与所述侧套紧固连接,且所述顶盖与所述侧套的安装配合处设有若干调节件。

可选地,所述底盖与所述外接镜头卡扣连接。

可选地,所述底盖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外接镜头进行旋转卡接的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卡接部包括安装孔和容置槽,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底盖远离所述顶盖的一侧,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安装孔相连通,所述容置槽用于收纳设置在所述外接镜头上的连接块。

可选地,所述卡接部包括卡接块,所述卡接块装设在所述底盖上,且朝背离所述顶盖的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底盖上设有容置腔,所述侧套在与所述容置腔相对位置处设有按钮孔,所述壳体还包括拨杆,所述拨杆装设在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底盖转动连接,所述拨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按钮孔内,所述第二端与设置在所述外接镜头上的凹槽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出一种相机,所述相机包括相机本体、外接镜头以及转接装置,所述转接装置包括壳体和转接套,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相机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外接镜头可拆卸连接;所述转接套装设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转接套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消光的锯齿状结构,所述锯齿状结构包括若干锯齿,所述锯齿沿所述转接套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锯齿沿所述转接套的轴向均匀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转接装置及相机,该转接装置包括壳体和装设在壳体内的转接套,所述壳体中空设置,壳体具有相对的两端,壳体的一端与相机本体可拆卸连接,壳体的另一端与外接镜头可拆卸连接,通过在转接套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消光的锯齿状结构,锯齿状结构包括若干锯齿,锯齿沿转接套的周向设置,且锯齿沿转接套的轴向均匀依次设置,通过设置锯齿状结构,便于提高转接装置的消光效果,从而提高相机的拍摄质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转接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转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剖面结构另一示意图;

图10是图10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拨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拨杆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转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g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h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转接装置;

10、壳体;110、顶盖;111、卡台;112、卡接环;120、侧套;121、按钮孔;130、底盖;131、安装孔;132、容置槽;133、挡片;134、挡条;135、凸台;136、转轴;20、转接套;210、顶部;220、底部;230、过渡面;201、锯齿;202、卡口;30、不锈钢垫片;40、拨杆;401、第一端;402、第二端;403、按压块;50、扭簧;

200、相机本体;

300、外接镜头;30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接装置100,该转接装置100用于将外接镜头300安装在相机本体200上,转接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转接套20,其中,所述壳体10中空设置,壳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壳体10的一端与相机本体200可拆卸连接,壳体10的另一端与外接镜头30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套20装设于壳体10内,转接套20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消光的锯齿状结构(图中未标注),锯齿状结构包括若干锯齿201,锯齿201沿转接套20的周向设置,且锯齿201沿转接套20的轴向均匀设置。

具体地,转接装置100装设在相机上,用于为相机搭配拍摄性能更加的镜头,外接镜头300是与相机相搭配的镜头,在外接镜头300的作用下便于提高相机各方面的拍摄性能。转接装置100中的转接套20还包括顶部210、底部220以及过渡面230,其中转接套20的顶部210与相机本体200相适配,转接套20的底部220与外接镜头300相适配,过渡面230连接底部220和顶部210。转接套20的内表面设置有若干锯齿201,锯齿201沿转接套20的周向设置,且若干锯齿201沿转接套20的轴向依次均匀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锯齿状结构设置在转接套20的顶部210、底部220以及过渡面230的内表面上。锯齿201具有相对的两侧,其中一侧沿转接套20的径向设置,另一侧沿远离转接套20的轴线朝向顶部210的方向倾斜设置。通过设置锯齿状结构,便于外接镜头300通过转接装置100安装在相机上进行拍照时,提高相机的拍摄效果。在使用转接装置100的过程中,由于转接套20的内部设置有锯齿状结构,光线在锯齿状结构上经过反射后消失在锯齿状结构的齿尖处,并不会投射不到相机的感光元件上,从而达到大大消弱炫光效应的效果,避免转接环的内部在使用过程中光线在转接环内部发生漫反射仍投射到相机的感光元件中造成成像质量损失的问题,进而达到提高相机的成像质量。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转接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装设在壳体10内的转接套20,壳体10具有相对的两端,壳体10的一端与相机本体200可拆卸连接,壳体10的另一端与外接镜头300可拆卸连接,通过在转接套20的内表面设置用于消光的锯齿状结构,锯齿状结构包括若干锯齿201,锯齿201沿转接套20的周向设置,且锯齿201沿转接套20的轴向均匀依次设置,在锯齿状结构的作用下,光线在锯齿201的两侧之间反射后能量逐渐消弱,使得光线并不会投射到相机的感光元件上,便于提高转接装置100的消光效果,从而提高相机的拍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请继续参照图4,锯齿状结构中的齿形呈三角形设置,其中,齿形的角度可以多种设置,例如,齿形的角度为30°,45°,60°,在此不做限制;齿形的深度可以多种设置,例如,齿形的深度可以为0.8mm,0.9mm,1mm,1.2mm,在此不做限制。本申请中,锯齿状结构中的齿形呈直角三角形设置,且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朝向转接套20与相机本体200配合的一端设置,齿形的深度为1mm,齿形的角度为45°,易于转接套20的齿形结构的设置,便于转接套20在拍摄过程中提高消光的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相机本体200的镜头的中心轴和外接镜头300的中心轴与转接套20的中心轴大致重合。其中,相机本体200的镜头的中心轴和外接镜头300的中心轴与转接套20的中心轴大致重合是指转接套20和外接镜头300与相机本体200的镜头的同轴度在0.05的范围内,此时便于相机本体200接收穿过外接镜头300和转接套20的光线,从而提高相机的成像质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锯齿状结构上设有消光层。通过在转接套20的内部的锯齿201结构上设置消光层,便于进一步的提高转接装置100的消光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消光层可以为氧化层,例如,氧化层可以为三氧化二铝的涂层。可以理解的是,消光层还可以为消光绒或者是消光漆,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5和图6,壳体10包括顶盖110、底盖130以及侧套120,顶盖110与相机本体200可拆卸连接,底盖130与外接镜头300可拆卸连接,侧套120与顶盖110和底盖130围合成容置空间,转接套20装设在容置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10与相机本体200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紧固在一起,顶盖110与相机本体200配合的一端设置有卡台111,卡台111呈弧形设置在顶盖110的外周壁上,相机本体200上设置有与卡台111相适配的安装槽,在转接装置100与相机本体200安装配合的过程中,卡台111首先与安装槽相配合,然后旋转转接装置100,使得卡台111位于安装槽的内部,从而达到将相机本体200与转接装置100进行固定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相机本体200的安装槽内还设有弹性体,便于顶盖110的凸台135在位于安装槽的槽口处时将顶盖110推出,即便于转接装置100与相机本体200脱离,以及便于顶盖110的凸台135位于安装槽内时在弹性体的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使得顶盖110与相机本体200紧密配合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照图2和图4,顶盖110的内侧还设置有卡接环112,转接套20的顶部210设置有卡口202,其中,卡接环112与卡口202相适配,在转接套20安装在壳体10的容置空间中时,卡接环112装设在该卡口202的位置处,此时转接套20的顶部210与顶盖110抵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10与侧套120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紧固在一起,由于转接装置100是一个重要的光学元件,具有很高的精度要求,因而壳体10相对两端之间的距离要求非常高,通过在顶盖110与侧套120的安装配合处设置若干调节件,调节件用于调节顶盖110与底盖130之间的间距,从而达到调节壳体10的相对两端面之间间距的效果,从而提高转接装置100的连接精度,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相机的拍照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14和图15,调节件为不锈钢垫片30。通过设置不锈钢垫片30,便于调节顶盖110的配合面与底盖130的配合面之间的间距,其中,顶盖110的配合面是指顶盖110与相机本体200相配合的端面,底盖130的配合面是指底盖130与外接镜头300相配合的端面。而不锈钢垫片30易于加工成型,便于得到,生产成本低,调节件采用不锈钢垫片30,便于调节件长期使用,避免出现调节件出现生锈变型影响壳体10的相对两端的配合面的距离的现象。不锈钢垫片30的厚度在0.03mm-0.1mm的范围内,可以理解的是,不锈钢垫片30的厚度可以0.03mm,或者为0.05mm,或者为0.08mm,或者为0.1mm。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不锈钢垫片30的厚度为0.05mm,便于将顶盖110的配合面与底盖130的配合面之间的间距控制0.05mm以内,提高相机的拍照质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3、图14和图17,底盖130与外接镜头300卡扣连接。便于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之间的安装配合。底盖130上设有卡接部,卡接部与外接镜头300进行旋转卡接以将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紧固在一起。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卡接部包括安装孔131和容置槽132,安装孔131设置在底盖130远离顶盖110的一侧,容置槽132与安装孔131相连通,用于收纳设置在外接镜头300上的连接块。在外接镜头300与转接装置100连接配合的过程中,设置在外接镜头300上的连接块首先与安装孔131相配合,然后通过旋转外接镜头300,使得连接块位于容置槽132内,从而达到将外接镜头300与转接装置100紧固连接在一起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在外接镜头300上的连接块背离外接镜头300倾斜设置,便于在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进行旋转卡接的过程中,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相配合的端面会抵接在一起,使得外接镜头300与转接装置100连接牢固。

需要说明的是,请继续参照图14和图17,底盖130在远离顶盖110的一端还设置有挡片133,挡片133装设在底盖130远离顶盖110的一侧,同时,容置槽132由底盖130与挡片133围合而成,安装孔131设置在该挡片133上,挡片133在与安装孔131相对应的位置处还设置有挡条134,该挡条134朝向顶盖110倾斜设置,使得挡条134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上的容置腔进行旋转卡接时,在挡条134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便于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紧密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卡接部还可以为卡接块(图未示),卡接块装设在底盖130上,且卡接块朝背离顶盖110的方向倾斜设置,外接镜头300上设有与卡接块相适配的卡接孔,通过卡接块和卡接孔使得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旋转卡接在一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至图11,卡接部包括安装孔131和容置槽132,安装孔131设置在底盖130远离顶盖110的一侧,容置槽132与安装孔131相连通,用于收纳设置在外接镜头300上的连接块。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32的底部220内还设置有凸台135,该凸台135用于限制外接镜头300的安装位置。通过设置凸台135,在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旋转卡接的过程中,外接镜头300上的凸块在旋转的过程中因受到凸台135的阻挡而不能继续旋转,便于限制外接镜头300的安装位置,从而便于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准确的安装在一起,避免外接镜头300已经旋转卡接在转接装置100上设定的位置时,用户继续旋转外接镜头300造成转接装置100与外接镜头300配合不当的问题。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至图11,底盖130上设有容置腔(图中未标注),侧套120在与容置腔相对位置处设有按钮孔121,壳体10还包括拨杆40,拨杆40装设在容置腔内,且拨杆40与底盖130转动连接,拨杆4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401和第二端402,其中,第一端401位于按钮孔121内,第二端402与设置在外接镜头300上的凹槽301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拨杆40安装在容置腔的侧壁上,且拨杆40与容置腔的侧壁转动连接,使得拨杆40能在侧套120的径向截面上进行旋转,外接镜头300在径向上设有凹槽301,在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旋转卡接至凸台135限定的位置时,外接镜头300上的凹槽301位于与第二端402相对应的位置处,由拨杆40的第二端402与外接镜头300上的凹槽301相卡接,在凸台135和拨杆40的第二端402的限定下,避免外接镜头300再次发生旋转。同时,由于外接镜头300上的连接块位于底盖130上的容置槽132内,在外接镜头300不能旋转时,容置槽132的侧壁限定外接镜头300沿外接镜头300的轴向移动,从而达到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紧固配合的效果。拨杆40的第一端401位于侧套120上的按钮孔121内,便于用户通过按压拨杆40的第一端401从而带动第二端402进行转动,使得拨杆40的第一端401脱离外接镜头300上的凹槽301,进而使得外接镜头300上的连接块通过逆向旋转的方式脱离底盖130上的容置槽132,便于外接镜头300与底盖130脱离。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以及图11至图13,第一端401上设有与按钮孔121相适配的按压块403,按压块403装设于按钮孔121内,以使得第二端402与凹槽301相配合时,第一端401与侧套120的内壁抵接,其中,按压块403的厚度小于侧套120的壁厚。在本实施例中,拨杆40的第一端401上设有按压块403,按压块403的形状和大小与侧套120上的按钮孔121相适配,按压块403位于按钮孔121里面时,此时拨杆40的第二端402与凹槽301相配合,拨杆40的第二端402限制外接镜头300进行旋转,并且拨杆40的第一端401与侧套120的内壁抵接,由于按压块403的厚度小于侧套120的壁厚,将按压块403收纳在侧套120的按钮孔121中,避免用户在拍照的过程中不小心触碰到按压块403导致外接镜头300与转接装置100连接不牢固的问题,同时避免按压块403凸出于侧套120的外表面时影响用户拍照的手感,提高外接镜头300与转接装置100连接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拨杆40的第二端402在外接镜头300旋转卡接的方向上还设置有倾斜面,避免拨杆40的第二端402阻碍外接镜头300进行旋转。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5,按钮孔121的开孔尺寸在侧套120的内表面至外表面的方向上呈递增设置。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按钮孔121的开孔尺寸在侧套120的内表面至外表面的方向上呈递增设置,即指,按钮孔121的边缘在外表面处设有倒角,使得按钮孔121在外表面处形成与手指相适配的容腔,便于用户通过按压按压块403使得拨杆40的第二端402脱离外接镜头300上的凹槽30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至图13,底盖130上设有转轴136,拨杆40装设在转轴136上,第一端401和第二端402分别位于转轴136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转轴136设置在底盖130上,拨杆40上设有与转轴136相适配的转孔,拨杆40通过转孔与转轴136相配合装设在底盖130上,其中,拨杆40的第一端401和拨杆40的第二端402分别设置在转轴136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的是,拨杆40的第一端401和拨杆40的第二端402也可以位于转轴136的同一侧,只需拨杆40的第一端401在旋转时,拨杆40的第二端402沿与第一端401相反的方向旋转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转轴136设置在靠近第二端402的位置处,便于拨杆40的第一端401带动拨杆40的第二端402进行旋转。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至图13以及图14和图16,壳体10还包括用于带动拨杆40绕转轴136进行旋转的弹性件。通过设置弹性件,在用户按压按压块403带动拨杆40的第二端402脱离外界镜头的凹槽301时,弹性件受力发生形变,在用户的手指不按压按压块403后,弹性件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带动拨杆40的第一端401进行转动使得拨杆40的第一端401与侧套120的内壁抵接,以使得拨杆40的第二端402位于与外接镜头300的凹槽301相配合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弹性件包括扭簧50,扭簧50装设在转轴136上,扭簧50具有相对的两端,其中,扭簧50的一端与第一端401相配合,扭簧50的另一端与侧套120的内壁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扭簧50的一端与拨杆40的第一端401远离侧套120的内壁抵接,扭簧50的第二端402与侧套120的内壁抵接,在拨杆40通过转轴136进行转动时,扭簧50受力收紧,之后在扭簧50在自身扭力的作用下,带动拨杆40的第一端401与侧套120的内壁抵接。通过设置扭簧50,便于扭簧50带动拨杆40恢复至初始状态,其中拨杆40的初始状态是指拨杆40的第一端401与侧套120的内壁抵接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相机,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相机包括相机本体200、外接镜头300以及上述转接装置100,转接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转接套20,所述壳体10中空设置,所述壳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壳体10的一端与所述相机本体200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10的另一端与所述外接镜头300可拆卸连接,转接套20装设于所述壳体10内;其中,所述转接套20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消光的锯齿状结构,所述锯齿状结构包括若干锯齿201,所述锯齿201沿所述转接套20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锯齿201沿所述转接套20的轴向均匀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转接装置100使得相机本体200根据实际需要搭配不同的外接镜头300,提高相机的拍摄质量。转接装置100中的壳体1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相机本体200和外接镜头300可拆卸连接,转接装置100中的转接套20设有用于锯齿状结构。通过转接套20中的锯齿状结构在相机进行拍照的过程中可以很大程度的起到消光的作用,避免转接环的内壁采用诸如黑色阳极氧化在拍摄时会出现漫反射投射到相机的感光元件中造成成像质量损失的现象,从而起到提高相机的拍摄质量的效果。该转接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相机采用了上述所以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