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72337发布日期:2020-12-11 19:04阅读:8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具备指纹识别功能,以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辨认。

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机壳,以及与机壳固定连接的显示基板,发光元件和指纹识别传感器。当用户将手指与显示基板的该指纹检测区域接触时,用户的手指可以将该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指纹识别传感器,该指纹识别传感器进而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光线确定手指脊和谷的位置,从而完成指纹识别。

但是,由于显示基板,发光元件,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器均需与机壳固定连接,导致机壳的设计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中的机壳的设计较为复杂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

机壳;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机壳内,且与所述机壳连接;

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与所述显示模组连接,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用于发出目标波长的光线;

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器,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位于所述机壳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且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在所述显示模组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在所述显示模组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根据接收到的障碍物反射的所述目标波长的光线进行指纹识别。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盖板,显示基板,背光源,以及连接结构;

所述盖板与所述机壳连接,且所述显示基板,所述背光源以及所述连接结构均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机壳围成的区域内;

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机壳的一侧连接,所述显示基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与所述背光源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组件位于所述连接结构远离所述背光源的一侧,且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背光源包括:第二发光组件和导光板;

所述第二发光组件位于所述连接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在所述连接结构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在所述连接结构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二发光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基材,以及位于所述基材两侧的第一连接导体和第二连接导体;

所述显示基板和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均与所述第一连接导体连接,所述第二发光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导体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导体和所述第二连接导体的材料均为铜。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胶体;

所述第一胶体的一侧与所述连接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胶体的另一侧与所述导光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胶体上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发光组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连接结构连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遮光件;

所述遮光件位于所述显示基板和所述背光源之间,所述遮光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和增光片;

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背光源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用于反射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

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背光源靠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用于散射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

所述增光片位于所述扩散片靠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用于增大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的亮度。

可选的,所述反射片,所述扩散片,以及所述增光片的材料均为能够透射所述目标波长的光线的材料。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胶体;

所述第二胶体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基板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基板。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

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显示基板远离所述机壳的一侧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显示基板和所述机壳之间;

所述柔性电路板上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显示模组连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胶框;

所述胶框位于所述显示模组靠近所述机壳的一侧,且所述胶框与所述显示模组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胶框上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显示模组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红外发光二极管;

所述目标波长大于或等于850纳米。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指纹识别驱动电路;

所述指纹识别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元组件出目标波长的光线;

所述指纹识别驱动电路还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连接,用于为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提供驱动信号。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的第一发光组件与显示模组连接,相对于第一发光组件直接与机壳连接的方案,能够减小机壳的结构复杂程度,进而能够简化机壳的制造工艺。并且,由于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机壳的结构可以较简单,因此其重量可以较小,便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可以看出,该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机壳101,显示模组102,第一发光组件103,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器104。

其中,该显示模组102可以位于机壳101内,且该显示模组102可以与机壳101连接。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与显示模组102连接,该第一发光组件103用于发出目标波长的光线。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可以位于机壳101与显示模组102之间,且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可以与机壳101连接。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在显示模组102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发光组件103在显示模组102上的正投影不重叠。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进行指纹识别。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发光组件103与显示模组102连接,因此相对于第一发光组件直接与机壳连接的方案,能够减小机壳101的结构复杂程度,进而简化机壳101的制造工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中机壳101的结构简单,且重量较小,便于实现显示装置10的轻薄化。

并且,由于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在显示模组102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组件103在显示模组102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可以避免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光线对指纹识别传感器104接收到的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造成干扰,保证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可选的,障碍物可以为用户的手指,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光线能够被用户的手指反射。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可以接收到用户的手指反射的光线,并根据接收到的光线进行指纹识别。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的第一发光组件与显示模组连接,相对于第一发光组件直接与机壳连接的方案,能够减小机壳的结构复杂程度,进而能够简化机壳的制造工艺。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机壳的结构可以较简单,因此其重量可以较小,便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沿aa方向的截面图。结合图2和图3可以看出,该显示模组102可以包括:盖板1021,显示基板1022,背光源(backlightunit,blu)1023,以及连接结构1024。该盖板1021可以与机壳101连接。例如,该盖板1021可以通过框胶与机壳101粘接。

该显示基板1022,背光源1023以及连接结构1024均可以位于盖板1021和机壳101围成的区域内。该显示基板1022可以与盖板1021靠近机壳101的一侧连接,显示基板1022远离盖板1021的一侧可以与连接结构1024的一端连接,该连接结构1024远离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与背光源1023连接。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位于连接结构1024远离背光源1023的一侧,且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与连接结构1024的另一端连接。

也即是,该显示基板1022和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位于连接结构1024的一侧,且该显示基板1022可以与连接结构1024的一侧的一端连接,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与连接结构1024的一侧的另一端连接。该背光源1023可以位于连接结构1024的另一侧,且该背光源1023可以与该连接结构1024的另一侧连接。

通过设置该连接结构1024可以使得显示基板1022,第一发光组件103,以及背光源1023的位置相对固定,避免由于显示基板1022,第一发光组件103,以及背光源1023晃动而影响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以及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参考图3还可以看出,该背光源1023可以包括:第二发光组件10231和导光板(lightguideplate,lgp)10232。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可以位于连接结构1024远离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可以与连接结构1024远离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连接。

并且,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在连接结构1024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发光组件103在连接结构1024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当然,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在连接结构1024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与第一发光组件103在连接结构1024上的正投影重叠,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参考图3,该导光板10232可以位于第二发光组件10231远离第一发光组件103的一侧。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可以位于导光板10232靠近第一发光组件103的一端。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能够发出光线,且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可以为可见光。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导光板10232匀化后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从而为该显示基板1022提供背光。

由于导光板10232在对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进行匀化时,可以将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转变为面光源,因此该面光源可以为显示基板1022提供均匀的背光,保证显示基板1022的亮度均一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连接结构1024可以为柔性电路板。例如,参考图4可以看出,该连接结构1024可以包括:基材10241,以及位于基材10241两侧的第一连接导体10242和第二连接导体10243。其中,该基材10241,第一连接导体10242,以及第二连接导体10243可以均为板状结构。该第一连接导体10242可以与基材10241的第一侧连接,该第二连接导体10243可以与基材10241的第二侧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导体10242相对于第二连接导体10243靠近盖板1021。由此,该显示基板1022和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均与该第一连接导体10242远离基材10241的一侧连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可以与第二连接导体10243远离基材10241的一侧连接。

可选的,该第一连接导体10242和第二连接导体10243的材料均为铜,例如该第一连接导体10242和第二连接导体10243可以均为铜导线,该铜导线可以用于导电。该基材10241的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另外,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与第一连接导体10242远离基材10241的一侧焊接。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可以与第二连接导体10243远离基材10241的一侧焊接。

参考图3还可以看出,该显示模组102还可以包括:第一胶体1025。该第一胶体1025的一侧可以与连接结构1024远离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连接,该第一胶体1025的另一侧可以与导光板10232连接。其中,该第一胶体1025上可以具有第一通孔1025a,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可以穿过该第一通孔1025a与连接结构1024连接。

由于连接结构1024通过第一胶体1025与导光板10232连接,能够保证该连接结构1024与导光板10232连接的可靠性,且通过第一胶体1025连接,不会对连接结构1024和导光板10232造成损害,保证显示装置10的良率。并且,在该第一胶体1025上设置第一通孔1025a,可以便于第二发光组件10231与连接结构1024焊接。可选的,该第一胶体1025可以为灯条胶带。

参考图3,该显示模组102还可以包括:遮光件1026。该遮光件1026可以位于显示基板1022和背光源1023之间,且该遮光件1026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第二发光组件10231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

通过在显示模组102中设置遮光件1026,可以避免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从显示基板1022的边缘漏出,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较好。可选的,该遮光件1026可以为遮光胶带。

图5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沿bb方向的截面图。结合图3和5可以看出,该遮光件1026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还可以覆盖导光板10232的边缘区域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

由于导光板10232可以对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进行匀化,因此导光板10232的各个区域均具有光线。该导光板10232的边缘区域被遮光件1026覆盖,可以避免导光板10232的边缘区域的光线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的边缘,进而避免光线从显示基板1022的边缘漏出,提高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并且,参考图5,导光板10232的中间区域未被遮光件1026覆盖,因此该导光板10232的中间区域的光线可以为显示基板1022提供背光,以使得显示装置10能够正常显示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5,该显示模组102还可以包括:反射片1027,扩散片1028和增光片1029。该反射片1027可以位于背光源1023远离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用于反射背光源1023发出的光线。该扩散片1028可以位于背光源1023靠近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用于散射背光源1023发出的光线。该增光片1029可以位于扩散片1028靠近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用于增大背光源1023发出的光线的亮度。

可选的,该反射片1027的材料可以为能够透射目标波长的光线的材料。由此,该反射片1027可以用于透射目标波长的光线,以及反射除该目标波长的光线之外的光线。也即是,该反射片1027能够透射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光线以及透射障碍物反射的光线,并反射除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光线以及透射障碍物反射的光线之外的光线(例如背光源1023中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

通过在该显示模组102中设置反射片1027,一方面可以将障碍物反射的光线透射至指纹识别传感器104,保证指纹识别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反射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可以使得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导光板10232之后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提高显示基板1022的亮度。并且,设置该反射片1027可以避免其他波长的光线对指纹识别传感器104的干扰,确保指纹识别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片1028会对照射至该扩散片1028的光线产生散射作用。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导光板10232匀化之后,一部分光线可以直接照射至扩散片1028经过该扩散片1028的散射作用后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另一部分光线可能会照射至反射片1027,并被该反射片1027反射后再照射至扩散片1028,之后经过扩散片1028的散射作用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

并且,在显示模组102中设置增光片1029,可以用于提高背光源1023中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发出的光线的亮度,即提高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上的光线的亮度,进而提高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目标波长的光线之后,障碍物可以反射该目标波长的光线。并且,该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可以依次经过盖板1021,显示基板1022,增光片1029,扩散片1028,导光板10232,以及反射片1027照射至指纹识别传感器104,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进而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进行指纹识别。

由于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需透过扩散片1028以及增光片1029才能照射至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因此该扩散片1028和增光片1029的材料也为能够透射目标波长的光线的材料。

参考图3和图5还可以看出,该显示模组102还可以包括:第二胶体1030。该第二胶体1030可以位于盖板1021和显示基板1022之间,用于连接盖板1021和显示基板1022。

可选的,该第二胶体1030的材料可以为光学胶(opticallyclearadhesive,oca),该盖板1021与显示基板1022可以通过oca粘接。

参考图1和图3可以看出,该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105。该柔性电路板105的一端可以与显示基板1022远离机壳101的一侧连接,该柔性电路板105的另一端可以位于显示基板1022和机壳101之间。该柔性电路板105上可以具有第二通孔105a,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穿过该第二通孔105a与显示模组102连接。

由于该柔性电路板105的另一端可以弯折至显示基板1022靠近机壳101的一侧,因此可以避免该柔性电路板105占用较多的空间,能够提高显示装置10的屏占比。并且,柔性电路板105上具有第二通孔105a,可以使得第一发光组件103穿过该第二通孔105a与连接结构1024连接,由此能够避免柔性电路板105遮挡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目标波长的光线,保证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目标波长的光线可以射出,指纹识别的可靠性较高。

参考图3和图5,该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胶框106。该胶框106可以位于显示模组102靠近机壳101的一侧,且该胶框106可以与显示模组102连接。该胶框106可以用于固定显示模组102,避免该显示模组102在机壳101内晃动,保证显示装置10的稳定性。

并且,参考图3,在显示装置10中设置有连接结构1024和第一胶体1025的区域,该胶框106靠近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可以与第一胶体1025连接,遮光件1026可以与连接结构1024连接。参考图5,在显示装置10中没有设置连接结构1024和第一胶体1025的区域,该胶框106靠近显示基板1022的一侧可以直接与遮光件1026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胶框106可以为胶铁一体。该胶框106可以包括:铁片1061以及与该铁片1061固定连接的第三胶体1062。该铁片1061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背光源1023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该第三胶体1062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与背光源1023在显示基板1022上的正投影不重叠,该第三胶体1062可以位于铁片1061的边缘,用于与第一胶体1025或遮光件1026连接。

其中,该胶框106上可以具有第三通孔106a,该第三通孔106a在显示模组102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指纹识别传感器104。示例的,图3中的第三通孔106a设置在铁片1061上。

由于铁片1061无法透射光线(包括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因此在铁片1061上设置第三通孔106a,可以使得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通过该第三通孔106a透射至指纹识别传感器104。由此可以使得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能够准确接收到障碍物反射的目标波长的光线,指纹识别的准确性较高。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可以看出,该显示模组102可以包括:显示区域102a以及位于显示区域102a的一侧的绑定区域102b。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在显示模组102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该显示区域102a内,且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在显示模组102上的正投影所在区域可以称为指纹识别区域102a1。

参考图7可以看出,该第一发光组件10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均可以发出目标波长的光线,且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发出的目标波长的光线可以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的指纹识别区域102a1。

并且,参考图7,该柔性电路板105可以具有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05a,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可以位于对应的一个第二通孔105a内,由此能够避免该柔性电路板105对第一发光元件1031发出的目标波长的光线造成影响。

示例的,图7中示出了4个间隔排布的第一发光元件1031。相应的,柔性电路板105可以具有4个第二通孔105a。

可选的,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可以为红外发光二极管(infraredradiationlightemittingdiode,irled),该目标波长可以大于或等于850nm(纳米)。也即是,该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为红外光。相应的,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可以为红外传感器(infraredradiationsensor,irsensor)。

参考图3和图7还可以看出,该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驱动电路(driverintegratedcircuit,driveric)107。该驱动电路107可以位于绑定区域102b,且位于显示基板1022远离机壳101的一侧。该驱动电路107可以与显示模组102中的每个子像素连接,为每个子像素提供驱动信号,以使得显示装置10正常显示图像。其中,为了清楚示意驱动电路107以及第一发光组件103,图6和图7中未示意盖板1021。

若将该驱动电路107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05中位于显示基板1022和机壳101之间的另一端,则该驱动电路107与显示模组102中的每个子像素连接的连接走线需设置在该柔性电路板105上,导致该柔性电路板105上需要设置较多的走线,可能难以避开第二通孔105a,进而可能对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目标波长的光线造成影响。

而将驱动电路107设置在显示基板1022远离机壳101的一侧,可以避免驱动电路107与显示模组102中的子像素连接的连接走线位于柔性电路板105上,柔性电路板105上所需设置的走线较少,能够避开柔性电路板105上的第二通孔105a,避免该柔性电路板105上的走线对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的目标波长的光线造成影响。保证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发光组件1023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图中未示出)。每个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可以被导光板10232匀化后照射至显示基板1022。可选的,该第二发光元件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该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的颜色可以为白色。

由于每个第二发光元件需与连接结构1024连接,因此第一胶体1025上可以具有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025a,每个第二发光元件可以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一通孔1025a与连接结构1024连接。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该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可以与第一发光组件103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发光组件103发出目标波长的光线。

示例的,图8中第一发光组件103包括四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可以与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031连接。

并且,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还可以与指纹识别传感器104连接,用于为指纹识别传感器104提供驱动信号。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可以在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提供的驱动信号的作用下进行指纹识别。

由于指纹识别传感器104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05中位于显示基板1022和机壳101之间的另一端与机壳101之间,因此可以将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05中位于显示基板1022和机壳101之间的另一端,从而便于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与该指纹识别传感器104连接。

并且,由于第一发光组件103位于柔性电路板105与显示基板1022连接的一端,因此,用于连接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08与第一发光组件103的连接走线可以位于该柔性电路板105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显示模组102中的盖板1021可以为玻璃盖板(coverglass)。显示模组102中的显示基板1022可以为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display,lcd),相应的,显示装置10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当然,该显示装置还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或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以及指纹识别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的第一发光组件与显示模组连接,相对于第一发光组件直接与机壳连接的方案,能够减小机壳的结构复杂程度,进而能够简化机壳的制造工艺。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机壳的结构可以较简单,因此其重量可以较小,便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