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76024发布日期:2021-02-05 18:1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LCD模组的制作方法
lcd模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lcd技术领域,特指lcd模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lcd模组,下增光片和黑黑胶粘接以防止背光源膜材移位,现有的lcd模组生产存在两大缺陷,一方面,由于下增光片与黑黑胶的面积较小,所以下增光片与黑黑胶不易粘贴固定,另一方面,下增光片和黑黑胶粘只能通过人工压边的方式作业,为了将下增光片与黑黑胶粘贴固定,需要操作人员每次仔细对准下增光片与黑黑胶,所以不利于大量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
[0003]
因此,基于上述现有的lcd模组的缺陷,需要对现有的lcd模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lcd模组,该lcd模组解决了现有的lcd模组所存在的:下增光片与黑黑胶不易粘贴固定等缺陷。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lcd模组,包括有壳体,壳体的表面四周具有下凹平台,下凹平台上粘贴有下增光片,下增光片的下端向外延伸形成有挂耳,挂耳位于下凹平台上,下增光片的表面粘贴有黑黑胶,黑黑胶粘贴固定挂耳。
[0006]
具体的,所述的挂耳有两个,对称设置。
[0007]
更具体的,所述的挂耳的外侧边与下增光片的外侧边平齐。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的挂耳的底端形成外倒角。
[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下增光片下端成型挂耳,通过挂耳与黑黑胶固定粘贴,增加下增光片与黑黑胶的粘贴定位,使膜材不会移位,在组装生产时,可以快速定位,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增光片结构示意图。
[001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贴模机压块结构示意图。
[0013]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标号名称如下:壳体1、下凹平台2、下增光片3、黑黑胶4、挂耳5、外倒角6、围边7、下平台8、凸柱9。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6]
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lcd模组,包括有壳体1,壳体1的表面四周具有下凹平台2,下凹平台2上粘贴有下增光片3,下增光片3的下端向外延伸形成有挂耳5,挂耳5有两
个,对称设置,挂耳5位于下凹平台2上,下增光片3的表面粘贴有黑黑胶4,黑黑胶4粘贴固定挂耳5。
[0017]
本实用新型的挂耳5的外侧边与下增光片3的外侧边平齐。
[0018]
本实用新型的挂耳5的底端形成外倒角6,在生产加工时,不易造成挂耳5的损坏。
[0019]
本实用新型的挂耳5形成梯形。
[0020]
本实用新型的模组配有贴模机压块,方便快速生产。压块主体的四边具有围边7,围边7与lcd模组的下凹平台2大小对应,压块主体的下端为下平台8,下平台8上具有两个凸柱9,凸柱9具有倒角,凸柱9呈梯形,凸柱9正好对位在背光源的下增光片3的挂耳5。
[0021]
本实用新型的凸柱9的高度为0.3mm。
[0022]
当贴模机压头带动贴模机压块向下运动压紧黑黑胶4时,其凸柱9首先接触黑黑胶4,然后向下压迫下增光片3的挂耳5,正好保证背光源的黑黑胶4与下增光片3的挂耳5粘紧固定,保证了背光源产品的稳定性,同时,围边7恰好与下凹平台2对应,快速定位,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
[0023]
当然,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