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256282阅读:来源:国知局
83] 另外,在前侧透镜组中,通过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配置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在前侧透镜组内也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其结果,能够缩短 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通过使第2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能够提高前侧透镜组中的 色差的校正效果。由此,即使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018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上述条件式(1)。
[0185] 由于已经说明了条件式(1)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018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0187] 0. 31<|fG1/fG2|<3. 0 (7)
[0188] 其中,
[0189] fei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0190] fe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
[0191] 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第2 透镜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由于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 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要能够良好地校正 球差、慧差和像散。
[0192]当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时,有利于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但是,口径较大的第 1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由于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在镜头系统整体的屈光力中占 据的比率较大,所以,难以实现镜头系统整体的轻量化。
[0193] 当高于条件式(7)的上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由于第2透 镜组的屈光力在镜头系统整体的屈光力中占据的比率较大,所以,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 长。
[0194]另外,在前侧透镜组中,通过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配置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在前侧透镜组内也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其结果,能够缩短 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通过使第2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能够提高前侧透镜组中的 色差的校正效果。由此,即使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019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第2透镜组包含正透镜和负透镜。
[0196] 通过使第2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能够提高前侧透镜组中的色差的校正效 果。由此,即使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0197]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上述条件式(2)。
[0198]由于已经说明了条件式(2)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019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配置在开口光圈的像侧紧后 面。
[0200]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 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 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0201] 并且,通过将开口光圈配置在前侧透镜组与后侧透镜组之间,在比开口光圈更靠 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在开口光圈之后,由于会聚光从前侧透镜组侧入射 到后侧透镜组,所以,最容易实现后侧透镜组的小径化。因此,通过在开口光圈紧后面设置 对焦透镜组,能够在对焦透镜组中使透镜径小径化。
[0202] 并且,在对焦透镜组与前侧透镜组之间不包含透镜的结构、即从物体侧起为前侧 透镜组、开口光圈、对焦透镜组这样的结构中,设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由此,能 够高效地进一步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
[0203]并且,采用这种结构时,由于能够在光线逐渐会聚的位置配置对焦透镜组,所以, 在对焦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204]并且,采用这种结构时,即使增大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也能够减少穿过对焦透镜 组后的光线的发散。由此,能够提高对焦灵敏度,并且能够使后侧透镜组整体小径化。而且, 通过实现后侧透镜组整体的小径化并进一步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能够进一 步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205]并且,优选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透镜组,使该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符号 与对焦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提高对焦灵敏度。另外,为了抑制对焦 时的色差的变动,优选该透镜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并且,优选该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 透镜构成。由此,实现镜头系统的轻量化。
[020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其特征在于,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 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并且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0207] 通过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提高了对焦透镜组的 倍率,所以能够提高对焦灵敏度。由此,能够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的移动量,所以,能够使 对焦速度高速化。并且,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能够抑制在像侧透镜组中 产生色差。其结果,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色差的变动。
[020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 镜和负透镜。
[0209] 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第2 透镜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由于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 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要能够良好地校正 球差、慧差和像散。
[0210] 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时,优选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至少 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由此,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分别能够减少产生球差、慧差、 像散和色差等。其结果,能够使镜头系统小型化,并且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021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0212] 通过在后侧透镜组中至少配置正透镜和负透镜,能够抑制在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球 差和慧差。其结果,能够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另外,配置正透镜和负透镜的顺序是任意的。
[021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从第1透镜组到对焦透镜组紧前面的合 成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214] -4. 5<fFA/ff0<-l. 5 (9)
[0215]其中,
[0216]fFA是合成透镜组整体的焦距,
[0217]ff。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0218] 通过设合成透镜组整体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 能够在镜头系统整体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0219] 当低于条件式(9)的下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由于对焦透 镜组内产生的球差增加,所以,无法在对焦区域的整个区域内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0220] 当高于条件式(9)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该情况下,由于对焦灵 敏度降低,所以,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其结果,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022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具 有负屈光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0222] -8. 0<fFF/ffo<-l. 8 (10)
[0223]其中,
[0224]fFF是前侧透镜组的焦距,
[0225]ff。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0226] 通过设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 在镜头系统整体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0227] 当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由于对焦 透镜组内产生的球差增加,所以,无法在对焦区域的整个区域内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0228] 当高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该情况下,由于对焦 灵敏度降低,所以,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其结果,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022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物体侧的第1-1副透镜组 和像侧的第1-2副透镜组,第1-1副透镜组与第1-2副透镜组的光轴上空气间隔在第1透镜 组中最长,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屈光力,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 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0230] 0. 35<DG1/fG1<l. 3 (11)
[0231] 其中,
[0232] Dei是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0233] fei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0234] 为了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在前侧透镜组中,需要在物体侧配置正屈光力的第1 透镜组,并且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但是,第1透镜组由单独的(1个)正透镜构成, 当要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时,仅单独的正透镜负担屈光力,所以,在第1透镜组中,球差的 弯曲(产生量)增大。
[0235] 因此,将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分成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由此,即 使增大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也能够使第1透镜组的结构成为球差的弯曲较小的结构。进 而,构成为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由此,也能够减小 第1透镜组中的色差的弯曲(产生量)。
[0236] 当低于条件式(11)的下限值时,第1-2副透镜组中的透镜径增大。因此,无法实 现镜头系统整体的轻量化。进而,由于球差的弯曲增加,所以,难以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0237] 当高于条件式(11)的上限值时,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0238] 另外,为了加强前侧透镜组中的长焦结构的作用,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 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需要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 光力。但是,第1透镜组由单独的(1个)正透镜构成,当要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时,仅单独 的正透镜负担屈光力,所以,在第1透镜组中,球差的弯曲(产生量)增大。由此,因此,如 上所述,优选第1透镜组由2个副透镜组构成,并且满足条件式(11)。
[023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物体侧的第1-1副透镜组 和像侧的第1-2副透镜组,第1-1副透镜组与第1-2副透镜组的光轴上空气间隔在第1透镜 组中最长,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屈光力,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 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240] 0.l<DG112/fG1<0. 6 (12)
[0241] 其中,
[0242] DC112是第1-1畐IJ透镜组与第1-2畐IJ透镜组之间的光轴上距离,
[0243] fei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0244] 为了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在前侧透镜组中,需要在物体侧配置正屈光力的第1 透镜组,并且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但是,第1透镜组由单独的(1个)正透镜构成, 当要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时,仅单独的正透镜负担屈光力,所以,在第1透镜组中,球差的 弯曲(产生量)增大。
[0245] 因此,将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分成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由此,即 使增大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也能够使第1透镜组的结构成为球差的弯曲较小的结构。进 而,构成为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由此,也能够减小 第1透镜组中的色差的弯曲(产生量)。
[0246] 当低于条件式(12)的下限值时,第1-2副透镜组中的透镜径增大。因此,无法实 现镜头系统整体的轻量化。进而,由于球差的弯曲增加,所以,难以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0247] 当高于条件式(12)的上限值时,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0248] 另外,为了加强前侧透镜组中的长焦结构的作用,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 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需要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 光力。但是,第1透镜组由单独的(1个)正透镜构成,当要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时,仅单独 的正透镜负担屈光力,所以,在第1透镜组中,球差的弯曲(产生量)增大。由此,因此,优 选满足条件式(12)。
[024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在后侧透镜组中仅配置1个对焦透镜组。
[0250]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 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 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并且,根据这种 结构,能够使后侧透镜组小径化。
[0251] 因此,通过在后侧透镜组内配置对焦透镜组,能够使对焦透镜组小型化。与此相 伴,能够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252]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中,如上所述,能够在前侧透镜组内良好地校正球 差、慧差和像散。因此,通过在后侧透镜组内配置对焦透镜组,能够提高对焦性能的稳定性。 而且,由于对焦性能的稳定性提高,所以,即使配置在后侧透镜组内的对焦透镜组的数量为 一个,也能够得到稳定的对焦性能。
[0253] 并且,优选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透镜组,使该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符号 与对焦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提高对焦灵敏度。
[025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抖动校正透镜组,抖动校 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 像的抖动。
[0255] 通过使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组移动,能够对由于手抖而产生的成像位置的移动进行 校正。这里,透镜组的移动是指,使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 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优选该移动的透镜组是小型轻量的。
[0256] 在具有长焦结构的镜头系统中,后侧透镜组成为透镜径最小的透镜组。于是,由于 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也具有长焦结构,所以,优选将移动的透镜组即抖动校正透镜组配 置在后侧透镜组内。由此,能够实现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小径化和轻量化,所以能够提高抖动 校正的响应性。
[025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 紧前面的第2规定透镜组,第2规定透镜组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0258]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抖动 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 动校正。
[0259] 另外,第1规定透镜组和第2规定透镜组可以相同。
[026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 紧后面的第3规定透镜组,所述第3规定透镜组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0261]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抖动 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 动校正。
[0262] 另外,第1规定透镜组和第3规定透镜组可以相同。
[026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多个透镜和规定透 镜,多个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相同的屈光力,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 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0264] 产生抖动时所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差。为了减轻相对于抖 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需要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这里,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由于屈光 力的负担比例增大(屈光力较大),所以容易产生像差。
[0265] 因此,抖动校正透镜组由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构成。而且,通过使多个透镜具有符 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相同的屈光力,能够减轻球差和像面弯曲的产生。进而,通过 使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0266]另外,优选设多个透镜的枚数为2枚、规定透镜的枚数为1枚,利用合计3枚透镜 构成抖动校正透镜组。
[026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 紧前面的第2规定透镜组和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后面的第3规定透镜组,第2规定透 镜组和第3规定透镜组分别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0268]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产生像差,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 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大相对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 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动校正。
[026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0270] 在抖动校正中,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移动。在该抖动校正时,优选减小抖动校正透镜 组的移动量(缩窄移动范围)。为了减小移动量,优选将透镜径更小的透镜组(透镜)作为 抖动校正透镜组。通过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采用容易减小抖动校 正透镜组的透镜径的光学设计,是优选的。
[027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仅对焦透镜组是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的透镜组。
[0272] 通过使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组仅为对焦透镜组,能够减少移动的透镜的 枚数。由此,能够使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轻量化。
[027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仅对焦透镜组和抖动校正透镜组是能够 移动的透镜组。
[0274] 通过使能够移动的透镜组仅为对焦透镜组和抖动校正透镜组,能够减少移动的透 镜的枚数。由此,能够使对焦时和抖动校正时移动的透镜组轻量化。
[027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第2透镜组是配置在前侧透镜组中的最 靠像侧的透镜组。
[0276] 这样容易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是优选的。
[027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的负透镜。
[0278] 37<vG2nMAX<60 (13)
[0279]其中,
[0280]ve2nMAX是第2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
[0281]当低于条件式(13)的下限值时,负透镜的分散过大,所以,轴上色差容易成为校 正不足。当高于条件式(13)的上限值时,轴上色差的校正成为过剩倾向,所以,难以良好地 校正轴上色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