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256282阅读:来源:国知局
差。
[028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283] 1〈V G2nMAX_ V G2pMIN〈4〇(14)
[0284]其中,
[0285]ve2nMAX是第2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
[0286]v_IN是第2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0287] 通过将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 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
[0288] 并且,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 屈光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 长,并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0289] 当低于条件式(14)的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增大, 所以,难以进行前侧透镜组内的良好的色差的校正。该情况下,后侧透镜组中的色差的负担 比例增加,但是,由于负担不了该增加量,所以,在后侧透镜组中难以充分校正色差。因此, 在对焦时,后侧透镜组内产生的色差显著。
[0290] 当高于条件式(14)的上限值时,轴上色差或倍率色差的校正过剩,所以,难以进 行前侧透镜组内的良好的色差校正。其结果,在对焦时,后侧透镜组内产生的色差显著。
[029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透镜构成。
[0292]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中,如上所述,能够在前侧透镜组内良好地校正球差、慧 差和像散。因此,通过在后侧透镜组内配置对焦透镜组,能够提高对焦性能的稳定性。而且, 由于对焦性能的稳定性提高,所以,即使对焦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较少枚数构成,也能够确 保高对焦性能并实现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
[029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由1个正透镜和1个负透镜这 2个透镜构成。
[0294] 通过使对焦透镜组由1个正透镜和1个负透镜构成,能够减少在对焦透镜组中产 生色差。其结果,能够在对焦时确保稳定的对焦性能。并且,通过利用最小枚数的2枚透镜 进行色差的校正,能够同时实现高对焦性能的确保和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
[029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屈光 力的对焦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负屈光力的抖动校正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
[0296] 当考虑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时,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屈光力 为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由于这样进一步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 以,能够有效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采用这种结构时,由于能够在光线逐渐会聚的位 置配置对焦透镜组,所以,在对焦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对焦单 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297] 并且,采用这种结构时,即使增大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也能够减少穿过对焦透镜 组后的光线的发散。由此,能够提高对焦灵敏度,并且能够使后侧透镜组整体小径化。而且, 通过进一步实现后侧透镜组整体的小径化并进一步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能 够进一步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298] 因此,优选设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正 透镜组。由此,由于提高了对焦透镜组的倍率,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提高对焦灵敏度。由 此,能够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的移动量,所以,能够使对焦速度高速化。
[0299] 并且,在抖动校正中,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移动。在该抖动校正时,优选减小抖动校 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缩窄移动范围)。为了减小移动量,优选将透镜径更小的透镜组(透 镜)作为抖动校正透镜组。通过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采用容易减 小抖动校正透镜组的透镜径的光学设计,是优选的。
[0300] 因此,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并且在比抖动校 正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 光力。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 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动校正。
[0301] 另外,由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而产生慧差。因此,当将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抖 动校正透镜组更靠像侧时,针对该慧差的校正效果由于对焦而大幅变动。由此,将对焦透镜 组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像侧是不优选的。
[0302] 并且,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是配置在比对焦 透镜组更靠像侧的正透镜组。这样,当使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和 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共通化时,能够简化后侧透镜组的光学设计。
[0303] 并且,通过将构成后侧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组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能够使 后侧透镜组更加小径化。
[0304] 并且,对焦时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和轴上色差。为了减轻对焦性能的劣化,需要 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因此,优选对焦透镜组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进而,对焦透镜 组中产生的像差通过配置在对焦透镜组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之间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被转 换。由此,优选该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也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0305] 并且,产生抖动时所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差。为了减轻相对 于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需要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这里,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由于 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大(屈光力较大),所以容易产生像差。
[0306] 因此,抖动校正透镜组由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构成。而且,通过使多个透镜具有符 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相同的屈光力,能够减轻球差和像面弯曲的产生。进而,通过 使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0307] 另外,优选设多个透镜为负透镜、规定透镜为正透镜,至少具有1枚正透镜和2枚 负透镜。
[0308] 并且,优选对焦透镜组由2枚透镜构成,配置在对焦透镜组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之 间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透镜构成,抖动校正透镜组由3枚透镜构成。由此,能 够得到透镜枚数较少、对焦性能和针对抖动的校正性能良好的镜头系统。
[030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的抖动校正 透镜组。
[0310] 0. 8<|MGIsbackX(MGIS-1) | <5. 0 (15)
[0311]其中,
[0312]MGIS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横倍率,
[0313]MGIsbadt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抖动校正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 率。
[0314] 当低于条件式(15)的下限值时,无法充分得到通过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而实 现的抖动校正的效果。当高于条件式(15)的上限值时,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 比例增大,所以,针对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增大。
[031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0316] 1. 5< | (MGfoback)2X{(MGf0) 2-1} | <8. 0 (16)
[0317]其中,
[0318]MGf。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倍率,
[0319]MGf()bac;k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对焦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0320] 当低于条件式(16)的下限值时,由于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过大,所以,难以缩短 镜头系统的全长。当高于条件式(16)的上限值时,由于难以进行对焦透镜组的位置控制, 所以无法进行准确的对焦。
[032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由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构 成。
[0322] 为了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以包含长焦结构的方式构成镜头系统,并且需要加强 长焦结构发挥的作用。为了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在最靠物体侧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在 其像侧配置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即可。由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 要能够进行球差、慧差和像散的校正。
[0323] 这里,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 第2透镜组构成。由此,由于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要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慧差和像散。
[032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开口光圈配置在比后侧透镜组中的任意 一个透镜都靠物体侧。
[0325] 由此,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
[032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开口光圈紧前面 的正透镜组。
[0327] 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开口光圈的开口径。
[032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中的配置在开口光圈紧前面 的正透镜组是单透镜。
[0329] 由此,能够使透镜组轻量化,并且,还能够使光圈单元轻量化。
[033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0331] 〇<MGG2 (17)
[0332] 其中,
[0333] MGm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的横倍率。
[0334] 当低于条件式(17)的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增大,所以,难以进行球差和 像散的校正。并且,由于使从第2透镜组出射的光束发散,所以,后侧透镜组中的透镜径增 大。因此,难以实现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小型化。
[033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8)。
[0336] 0. 4<DGlimg/f<l. 3 (18)
[0337] 其中,
[0338] 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第1透镜组的物体侧透镜面到像面的沿着光轴上 的距离,
[0339]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0340] 条件式(18)确定镜头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与镜头系统的全长(从镜头系统的最 靠物体侧的入射面到像面的距离)的优选的比。满足条件式(18)有利于同时实现镜头系 统的小型化和良好的成像性能的确保。满足条件式(18)时,特别是镜头系统构成为全视角 为28°以下、进而为20°以下的望远镜头系统时,镜头系统的结构成为同时实现小型化和 成像性能的确保的更加优选的结构。
[0341] 低于条件式(18)的下限值意味着镜头系统的进一步缩短。当镜头系统进一步缩 短时,为了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必须增加镜头系统的总透镜枚数或使用特殊的玻璃材料。 由此,当低于条件式(18)的下限值时,难以减少要使用的透镜并且难以降低玻璃材料成 本。
[0342] 当高于条件式(18)的上限值时,相对于镜头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镜头系统的全 长较长,所以,镜头系统的重量容易增大。
[034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后侧透镜组具 有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0344] 当考虑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时,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屈光力 为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由于这样进一步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 以,能够有效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采用这种结构时,由于能够在光线逐渐会聚的位 置配置对焦透镜组,所以,在对焦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对焦单 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345] 并且,采用这种结构时,即使增大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也能够减少穿过对焦透镜 组后的光线的发散。由此,能够提高对焦灵敏度,并且能够使后侧透镜组整体小径化。而且, 通过实现后侧透镜组整体的小径化并进一步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能够进一 步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346] 并且,通过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正透镜组,能够更加容易地提高对焦灵 敏度。
[034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对焦透镜 组具有负屈光力。
[0348]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 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 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0349]并且,通过使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加强使主点更加靠近物体侧 的作用。其结果,更加容易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035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不具有透镜。
[0351] 由此,能够减小前侧透镜组与后侧透镜组之间的制造误差(倾斜/移动)的影响。
[035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配置在后侧透镜组的最靠物体 侧。
[0353]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 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 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0354] 这里,开口光圈可以视为构成后侧透镜组的要素之一,或视为独立于前侧透镜组 和后侧透镜组的要素。在后者的情况下,开口光圈成为构成光圈单元的要素。
[0355] 因此,在设光圈单元为独立的结构物的情况下,优选光圈单元配置在后侧透镜组 的最靠物体侧。或者,优选光圈单元配置在前侧透镜组的紧后面。由此,在比光圈单元(开 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径小径化。
[0356]并且,这样,光圈单元配置在前侧透镜组与后侧透镜组之间。该情况下,由于开口 光圈配置在前侧透镜组与后侧透镜组之间,所以,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 使透镜径小径化。
[0357]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仅在比开口光圈位置更靠物体 侧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接近开口光圈来配置。
[0358] 如上所述,在光圈单元不具有透镜组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前侧透镜组与后侧透镜 组之间的制造误差(倾斜/移动)的影响。与此相对,通过使光圈单元在开口光圈的物体 侧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能够进一步减小开口光圈的开口径。
[0359] 进而,优选正屈光力的组由1枚正透镜构成。由此,能够使透镜组轻量化。
[0360]另外,单焦距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 组和包含开口光圈的后侧透镜组,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后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的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并且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 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前侧透镜组不包含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后侧透镜组不 包含在对焦时以外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满足上述条件式(1)、(3)。
[0361]另外,单焦距镜头系统也可以构成为,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包含 开口光圈的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后侧透镜组具有负屈 光力的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并且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 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前侧透镜组不包含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而且,在该 结构中,根据需要,可以具有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且,可以满足条件式。
[036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开口光圈配置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
[0363] 由此,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型化。
[036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像侧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036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对焦透镜组紧前 面的开口光圈。
[0366] 由此,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
[036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像侧透镜组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
[036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比后侧透镜组中 的任意一个透镜都靠物体侧的开口光圈。
[0369]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开口光圈和配置在开口 光圈紧前面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
[0370] 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开口光圈的开口径。
[037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中的配置在开口光圈紧前面 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由1个单透镜构成。
[037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配置在光圈单元紧后面。
[037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对焦透 镜组配置在光圈单元紧后面。
[0374] 并且,通过将对焦透镜组配置在光圈单元的紧靠像侧,容易提高对焦透镜组的倍 率,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焦灵敏度。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037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配置在后侧透镜组的最靠物体 侦k或者,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配置在前侧透镜组紧后面。
[037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0377] 0 ^ |f/rG2b|<7. 0 (19)
[0378]其中,
[0379]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0380]re2b是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0381] 当高于条件式(19)的上限值时,在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中,球差 和慧差的产生量增加。由于针对这些像差的校正的影响涉及到对焦透镜组,所以,无法在对 焦时确保稳定的成像性能。另外,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是比对焦透镜组更 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并且是最接近对焦透镜组的透镜面。
[038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
[0383] 0. 5 ^ 〇f0/〇La ^ 〇? 92 (20)
[0384]其中,
[0385] 。是构成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
[0386] 是单焦距镜头系统中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中的最大有效口径。
[0387] 当高于条件式(20)的下限值时,能够抑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增大,能够减少构 成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枚数。其结果,能够使对焦透镜组轻量化。当低于条件式(20)的上 限值时,能够抑制对焦透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