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69244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在数码照相机、播放用照相 机、监控用照相机、电影摄影用照相机等电子照相机中所使用的变焦透镜以及具备该变焦 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将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设为记录介质的摄像机、电子静态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中所使用 的变焦透镜,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4中记载的变焦透镜。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218352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86437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0-185942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7-175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近年来,随着数码照相机、电影摄影用照相机的高精细化,要求使诸像差被良好地 补正的变焦透镜。另外,FNO.小、所谓的明亮的变焦透镜的期望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 FNo.的期望,进一步大致区分而言,具有希望广角端的FNo.小的情况、希望望远端的FNo. 小的情况、要求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十分明亮且FNo.无变化的情况。另外,在作为标准变焦 透镜而使用的情况下,要求在广角端具有70度左右以上的全视场角。并且,最近,希望带有 手抖补正功能。
[0011]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焦透镜的FNo.为从4. 6到7. 2并不十分明亮。另外, 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7所记载的变焦透镜,其广角端的FNo.为2. 83足够明亮,但望远端的 FNo.为5. 64并不十分明亮。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1、2均未涉及手抖补正。
[0012] 另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变焦透镜提及了手抖补正,广角端的FNo.为1.8,望远 端的FNo.为3. 5足够明亮,但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60度较窄,不适于作为数码照相机的标 准变焦透镜来使用。
[0013] 另外,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变焦透镜也提及了手抖补正,广角端的FNo.为2. 76足 够明亮,但望远端的FNo.为5. 17并不十分明亮。另外,与广角端的焦距相比全长较长的问 题存在。另外,用于手抖补正的透镜群的光焦度弱,手抖补正时的移动量大的问题存在。
[0014]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透镜以及具备该透 镜的摄像装置,该变焦透镜具有手抖补正功能、并且FNo.小、诸像差被良好地补正、全长 短、在广角端的全视场角大。
[0015]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6]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群、具 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群、具有 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群构成,第3透镜群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1透镜群和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2透镜群构成,通过使第3-2透镜群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来进行 手抖补正,在将第5透镜群固定的状态下通过使各透镜群的间隔改变来进行变倍。
[0017]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优选为,第3-1透镜群从物体侧依次由正透镜、负透镜、 正透镜构成。
[0018] 另外,优选为,第3-2透镜群由从物体侧起依次使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和负透 镜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0019]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3-2透镜群满足下述条件式,
[0020] Np > Nn …⑴,
[0021] vp < vn... (2)
[0022] 其中,Np :构成第3-2透镜群的正透镜的折射率,Nn :构成第3-2透镜群的负透镜 的折射率,vp :构成第3-2透镜群的正透镜的阿贝数,vn :构成第3-2透镜群的负透镜的阿 贝数。
[0023] 另外,优选为,第4透镜群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1透镜群和具有负 光焦度的第4-2透镜群构成,通过使第4-2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合焦。
[0024]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4-2透镜群包含从物体侧起依次使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 镜和正透镜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
[0025] 另外,优选为,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70度以上,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26] 4. 0 < fl/fw < 6. 0- (3),
[0027] 1. 1 < fl/ft < 2. 2- (4)
[0028] 其中,
[0029] f 1 :第1透镜群的焦距,fw :在广角端的全系统的焦距,ft :在望远端的全系统的焦 距。
[0030] 另外,优选为,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70度以上,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31] -3. 0 < f3-2/fw < -1. 0- (5),
[0032] -1. 2 < f3-2/ft < -0. 3- (6)
[0033] 其中,
[0034] f3_2 :第3-2透镜群的焦距,fw :在广角端的全系统的焦距,ft :在望远端的全系统 的焦距。
[0035] 另外,优选为,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70度以上,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36] -3. 0 < f4-2/fw < -1. 0- (7),
[0037] -1. 2 < f4-2/ft < -0. 3- (8)
[0038] 其中,
[0039] f4_2 :第4-2透镜群的焦距,fw :在广角端的全系统的焦距,ft :在望远端的全系统 的焦距。
[0040] 另外,优选为,第1透镜群从物体侧依次由使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和使凸面朝 向物体侧的正透镜构成,
[0041] 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42] -3. 0 < (Rlf+Rlr)/(Rlf-Rlr) < -1. 1- (9)
[0043] 其中,
[0044] Rif :所述第1透镜群内的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Rlr :所述第1透镜群内 的正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45] 另外,优选为,第1透镜群内的负透镜与正透镜相互接合在一起。
[0046] 另外,优选为,在第3透镜群的物体侧设置有光阑。
[0047] 另外,优选为,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70度以上,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48] 4. 2 < fl/fw < 5. 8... (3-1),
[0049] 1. 4 < fl/ft < 2. 1... (4-1)。
[0050] 另外,优选为,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70度以上,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51] -2. 7 < f3_2/fw < -1. 3... (5-1),
[0052] -1. 0 < f3_2/ft < -0? 4... (6-1)。
[0053] 另外,优选为,广角端的全视场角为70度以上,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54] -2. 7 < f4_2/fw < -1. 3... (7-1),
[0055] -1. 0 < f4_2/ft < -0? 4... (8-1)。
[0056] 另外,优选为,第1透镜群从物体侧依次由使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和使凸面朝 向物体侧的正透镜构成,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0057] -2. 7 < (Rlf+RlrV(Rlf-Rlr) < -1. 3... (9-1)。
[0058]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
[0059] 发明效果
[0060]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 第2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 透镜群构成,所述第3透镜群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1透镜群和具有负光焦 度的第3-2透镜群构成,通过使所述第3-2透镜群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来进行手抖补 正,在将所述第5透镜群固定的状态下通过使各透镜群的间隔改变来进行变倍,因此能够 实现具有手抖补正功能、并且FNo.小、诸像差被良好地补正、全长短、在广角端的视场角大 的变焦透镜。
[0061]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因此能够得到明亮且高画 质的影像,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6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结构的剖 视图。
[0063]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0064]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0065]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0066]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0067]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A?L)。
[0068]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A?L)。
[0069]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A?L)。
[0070]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A?L)。
[0071]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A?L)。
[0072]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 方式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结构例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 结构相同。在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
[0074] 该变焦透镜沿着光轴Z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光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