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片式成像镜头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63702阅读:来源:国知局
D12在光轴上从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
[0048] D23在光轴上从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
[0049] D45在光轴上从第四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
[0050] TL在光轴上从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至成像面的距离
[0051] OL在光轴上从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距离
[0052] Rl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0053] R2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0054] R3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0055] R4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0056] R5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0057] RlO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0058] Rll第六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
[0059] Σ (CT)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中心厚 度的总和
[0060] f光学影像擷取镜头的焦距
[0061] Π 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0062]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0063]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f6第六透镜的焦距
[0064] 101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 102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
[0065] 201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 202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
[0066] 301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 302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
[0067] 401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 402第四透镜的像侧光学面
[0068] 501第五透镜的物侧光学面 502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
[0069] 601第六透镜的物侧光学面 602第六透镜的像侧光学面
[0070] 100固定光阑 16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
[0071] 170成像面 180电子感光组件
[0072] 10第一透镜 20第二透镜
[0073] 30第三透镜 40第四透镜
[0074] 50第五透镜 60第六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于此使用的词汇"与/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条列项目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 当"…中的至少一个"的叙述后缀于组件列表时,是修饰整个列表组件而非修饰列表中的个 别组件。
[0076] 请参阅图1A,图IA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六片式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如 图IA所示,本发明包括光学影像擷取镜头,所述光学影像擷取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 依序包括: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第五透镜50及第六透镜 60 〇
[0077] 第一透镜10在靠近光轴处具有正屈光力且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102为凸面。第 二透镜20在靠近光轴处具有负屈光力且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201为凸面,第二透镜的物 侧光学面201及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202中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30在靠近光 轴处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302为凹面,且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301及第三 透镜的像侧光学面302中至少有一面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inflection point)。
[0078] 第四透镜40在靠近光轴处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401及第四透镜的 像侧光学面402中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或是在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401及第四透镜的 像侧光学面402中至少有一面设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第五透镜50在靠近光轴处具有正屈光 力,第五透镜的物侧光学面501及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502在靠近光轴处均为凸面,且第 五透镜的物侧光学面501及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502中至少有一面设有至少一个反曲 点,第六透镜的物侧光学面601及第六透镜的像侧光学面602在靠近光轴处均为凹面,且第 六透镜的物侧光学面601及第六透镜的像侧光学面602中至少有一面设有至少一个反曲 点。第一实施例是以第六透镜60具正屈光力来举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还可以使第六透 镜60具负屈光力来加以实施。
[0079] 本发明中使用非球面的光学面可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以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 并用以消减像差,进而提供更好的解像力以及镜片间的紧凑性并有效降低镜头的总长度。
[0080] 本发明的六片式成像镜头组还包括固定光阑100与红外线滤除滤光片(也可称为 滤镜片)160,固定光阑100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10之间。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设置 在第六透镜60与成像面170之间,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通常由平板光学材料所制成,不 影响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0081] 六片式成像镜头组还包括电子感光组件180,设置于成像面170上,可对被摄物进 行成像。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及第三透镜30包含塑料材质或玻璃材质,第四透镜40、 第五透镜50及第六透镜60包含塑料材质。本发明的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0082] [数学式1]
[0084]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常度 量,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B、C、D、E、F、G、H以及J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0085] 在所述光轴上从第一透镜10的物侧光学面至第六透镜60的像侧光学面的距离为 0L,所述六片式成像镜头组的入瞳直径为EPD,所述0L、EH)满足以下关系式:
[0086] I. 5〈0L/EPD〈2. 5。
[0087] 第二透镜20的阿贝数为vd2,所述vd2满足下列关系式:
[0088] vd2 彡 30。
[0089] 在所述光轴上从第二透镜20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三透镜30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为 D23,在所述光轴上从第四透镜40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五透镜50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为D45, 所述D23、D45满足下列关系式:
[0090] 3. 5〈D23/D45〈10。
[0091] 在所述光轴上从第一透镜10的物侧光学面至所述成像面的距离为TL,第一透镜 10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TURl满足下列关系式:
[0092] KTL/RK2. 5〇
[0093] 在所述光轴上从第一透镜10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二透镜20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为 D12,第一透镜10的焦距为Π ,所述D12、fl满足下列关系式:
[0094] 0· 015〈D12/fl〈0· 04。
[0095] 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第五透镜50与第六透镜60 的中心厚度的总和为Σ (CT),所述光学影像擷取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Σ (CT)、f满足下列 关系式:
[0096] 0· 6〈Σ (CT)/f〈l。
[0097] 第一透镜10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20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 径为R3,第五透镜50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60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 径为Rll,所述R2、R3、RKKRll满足下列关系式:
[0098] 0. 3< (R2-R3) / (R10+R11) <2. 5 〇
[0099] 第二透镜20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三透镜30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 径为R5,所述R4、R5满足以下关系式:
[0100] R5 - R4〈0. 5mm。
[0101] 所述六片式成像镜头组的入瞳直径为EPD,所述Ero满足下列关系式:
[0102] I. 2mm<EPD<2. 0mm。
[0103] 第一透镜10的阿贝数为vdl,第二透镜20的阿贝数为vd2,所述vdl、vd2满足下 列关系式:
[0104] 25<vdl-vd2<35〇
[0105]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如表一所示,其中,第一透镜10至第六透镜60的物侧光 学面与像侧光学面均使用式(1)的非球面方程式所构成,其非球面系数如表二所示,且其 参考波长为d线587nm,其中,在光轴上从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L为 4. 59mm,在光轴上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距离OL为 3. 439mm,光学影像擷取镜头的焦距f为3. 519mm,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l为 2. 036mm,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2为-10. 000mm,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 率半径R3为10. 000mm,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4为I. 976mm,第三透镜的物侧 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5为2. 125mm,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lO为-4. 321mm,第 六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ll为-4. 046mm。
[0106] 在光轴上从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D12为 0. 115mm,在光轴上从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D23为 0. 2 5 3mm,在光轴上从第四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距离D4 5为 0. 027mm,六片式成像镜头组的入瞳直径EH)为I. 738mm,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 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中心的厚度总和Σ (CT)为2. 426mm,第一透镜的焦距Π 为 3. 218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3. 894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4. 950mm,第四透镜的焦距 f4为4. 171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4. 950mm,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为-1. 765mm,第一透镜 的阿贝数 vdl 为 55. 7,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