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单元、光纤分支方法以及光缆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848207阅读:来源:国知局
2J这四根束材。
[0105]束材12G以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并以沿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描绘1/4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参照图9)配置。束材12H?12J也同样,以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上的方式,并以沿光纤芯线111的束的长度方向描绘1/4周大小的圆弧的方式配置。然后,在束材12G与束材12H接触的接触点,将束材12G与束材12H接合,在该接合点使束材12G以及束材12H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分别反转。另外,在束材12G与束材12 J接触的接触点,将束材12G与束材12J接合,在该接合点使束材12G以及束材12J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分别反转。这样,若着眼于束材12G,则束材12G(相当于第I束材)在与束材12H(相当于第2束材)接触的接触点J31与束材12H接合,并且在与束材12J(相当于第3束材)接触的接触点J32与束材12J接合,在接触点J31以及接触点J32使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 (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同样,其他束材(例如束材12H)也在与所邻接的束材12 (例如束材12G)接触的接触点与该束材接合,并且在与其他邻接的束材(例如束材121)接触的接触点与该束材接合,并在两个接触点(例如接触点J31、J33)使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 (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
[0106]在图12的情况下,束材12G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另一方面,束材12H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然后,在接触点J31将两者接合后,束材12G、束材12H均使卷绕方向反转。束材12G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在与束材12J接触的接触点亦即接触点J32与束材12J接合,并再次使卷绕方向反转。另一方面,束材12H在接触点J31使卷绕方向反转,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外周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在与束材I的接触点亦即接触点J33与束材I接合,并再次使卷绕方向反转。同样,束材121与束材12J在接触点J34接合后,分别使卷绕方向反转。通过反复该操作,而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
[0107]即便是第I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也在中间分支作业、终端作业中具有良好的作业性。例如,在进行中间分支作业时欲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剥离束材12的情况下,在图12中通过将束材12G?12J中的任一束材向光纤单元10的径向外侧拉动,能够将各束材简单地剥离。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也由于各个束材相对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卷绕不足一周,所以无需将束材牵引为螺旋状等,仅通过向规定的方向进行拉动便能够简单地剥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选择性地剥离四根束材12G?12J中的所希望的束材,因此无需剥离的位置的束材能够以保持原样不变的状态进行作业,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难以松散,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作业。
[0108]<使束材12形成为三根以上的情况的优点>
[0109]在如第I实施方式那样使束材12形成为三根以上的情况下,具有如下优点:不仅能够使取出光纤芯线111时的作业性提高,而且即便对束材12施加张力也能够抑制传输损失的增加。因此,首先对束材12为一根或者两根的比较例进行了说明之后,对使束材12形成为三根以上的情况的优点进行说明。
[0110]图13A?图13C是将一根束材12螺旋状地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周上的情况的比较例的说明图。图13A是对卷绕为螺旋状的一根束材12施加长度方向的拉力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B是从束材12施加于光纤芯线111的力的说明图。图13C是光纤蜿蜒的情况的说明图。
[0111]在对束材12施加了长度方向的拉力的情况下(参照图13A),使束材12以通过最短距离的方式变形,使束材12以接近直线的方式变形。换句话说,如图13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描绘圆形的轨迹的束材12朝向圆形的轨迹的中心(或者,从长度方向观察时的束材12的重心位置)变形。由此,如图13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光纤芯线111从束材12承受朝向束材12的圆形的轨迹的中心的力。其结果是,如图13C所示,光纤芯线111在长度方向蜿蜒,产生光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是,如后所述在光缆因温度变化而在长度方向收缩时,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显著。
[0112]图14A?图14C是如第I参考例那样将两根束材12以SZ状卷绕于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周上的情况的比较例的说明图。图14A是对两根束材12施加长度方向的拉力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B是从束材12施加于光纤芯线111的力的说明图。图14C是光纤蜿蜒的情况的说明图。
[0113]在对两根束材12分别施加了长度方向的拉力的情况下(图14A),也使各束材12以通过最短距离的方式变形,使束材12以接近直线的方式变形。束材12在与另一方的束材12的接触点J使卷绕方向反转,因此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束材12朝向由半圆弧状的轨迹与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围起的区域的内侧变形,并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变形。由此,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光纤芯线111从束材12承受从描绘半圆弧状的轨迹的束材12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的力。
[0114]如第I参考例那样在束材12为两根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连结一方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为与连结另一方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相同的线。因此,在对两根束材12施加了拉力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两根束材12朝向相同的线变形。另外,如图14B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以一方的接触点J朝向另一方的接触点J的方式使束材12变形。其结果是,如图14C所示,光纤芯线111在长度方向蜿蜒,产生光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是,如后所述光缆因温度变化而在长度方向收缩时,传输损失的增加特别显著。
[0115]另外,如第I参考例那样在为两根束材12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从束材12的接触点J观察在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相反的一侧不存在接触点J的(相反的一侧的接触点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不同)。因此,若一方的接触点J朝向间歇固定带芯线11的束的中心进行位移,则光纤芯线111在长度方向蜿蜒。
[0116]图15是对第I实施方式的各个束材12施加了拉力的情况的说明图。
[0117]在对第I实施方式的束材12分别施加了长度方向的拉力的情况下,使各束材12以通过最短距离的方式变形,使束材12以接近直线的方式变形。然后,束材12在接触点J使卷绕方向反转,因此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使束材12朝向由圆弧状的轨迹与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围起的区域的内侧变形,并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变形。由此,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光纤芯线111从束材12承受从描绘圆弧状的轨迹的束材12朝向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图中的点线)的力。
[0118]如第I实施方式那样在束材12为三根以上的情况下,某束材12(例如束材12G)能够配置为在与所邻接的束材(例如束材12H)的接触点、以及与其他邻接的束材(例如束材12J)的接触点使相对于多根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卷绕方向反转。若这样配置束材12,则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连结某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不与连结其他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一致,利用连结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多边形(此处为四边形)。由此,在使束材12朝向由圆弧状的轨迹与连结两个接触点J的线围起的区域的内侧变形时,束材12成为在该多边形的内侧难以变形的状态。另外,如图15所示在从长度方向观察剖面时,在以某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中的一方的接触点J朝向另一方的接触点J的方式使束材12变形时,束材12也成为在比该多边形更靠内侧的空间难以变形的状态。
[0119]应予说明,在利用连结各束材12的两个接触点J的线形成多边形(此处为四边形)的情况下,相对于光纤芯线111的束卷绕束材12的范围优选为光纤芯线111的束的外周的半周以下。换言之,从长度方向观察时的束材12的轨迹的最大角度优选为180度以下。由此,光纤芯线111的束的中心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