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装置及包括快门装置的摄像设备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932581阅读:来源:国知局
12所示,在C’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a,使得第一马达Ma在具有高提前角的反馈驱动模式下被顺时针驱动。在C’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b,使得对第二马达Mb保持供电。这里,保持供电是指在D’状态下维持对第二马达Mb的供电相位。因而,使快门单元20向图12所示的I状态移动。
[0137]图11是用于说明在I状态下快门单元20的状态的图。图11的(a)是用于说明第一快门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图11的(b)是用于说明第二快门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0138]如图11的(a)所示,在I状态下,第一叶片110使开孔105a关闭。如图12所示,因为第一马达Ma在从C’状态至I状态的期间被顺时针驱动,所以第一转动板107从图5的(a)所示的状态逆时针转动。在从C’状态至I状态的期间,第一转动板107中的突起部107a与第一弹簧108的左侧臂部接触,第一转动板107在对第一弹簧108加载的同时转动。也就是,第一弹簧108起到打断第一转动板107的逆时针转动的作用。在图11的(a)所示的状态下,第一弹簧108被加载,第一转动板107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第一弹簧108的施力。
[0139]如图11的(b)所示,在I状态下,第二叶片120使开孔105a打开。因为在C’状态下对第二马达Mb保持供电,所以第二马达Mb和第二转动板117维持在C’状态。也就是,图5的(b)所示的状态与图11的(b)所示的状态相同。
[0140]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快门单元20从图12所示的H状态至I状态执行第二帧拍摄操作。在第二帧拍摄操作中,第二快门驱动机构用作前叶片,第一快门驱动机构用作后叶片。在第三帧拍摄操作中,第一快门驱动机构用作前叶片,第二快门驱动机构用作后叶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三帧,通过调节对第二马达Mb保持供电的时间,使第二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的开始从第一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的开始滞后曝光时间t3。
[0141]如图12所示,在I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a,使得第一马达Ma在步进驱动模式下被逆时针驱动。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b,使得对第二马达Mb保持供电。因而,使快门单元20向图12所示的C状态移动。
[0142]此后,执行与第一帧相同的拍摄操作。
[0143](变形例)
[0144]图13是用于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当照相机100在连续拍摄模式下操作时快门单元20的操作的时序图。
[014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叶片与后叶片之间的滞后通过使用作前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开始的时刻与用作后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开始的时刻不同而产生。
[0146]相比之下,在该变形例中,前叶片与后叶片之间的滞后通过使用作前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的脉冲率(pulse rate)与用作后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的脉冲率不同而产生。也就是,将用作前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的脉冲率设定为比用作后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的脉冲率大的值。因而,即使在相同的助走区间,用作后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所需的时间也比用作前叶片的快门驱动机构中的助走驱动所需的时间长。
[0147]在该变形例中,在图13所示的A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a,使得第一马达Ma在具有低提前角的反馈驱动模式下被顺时针驱动。在图13所示的A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b,使得第二马达Mb在具有低提前角的反馈驱动模式下被顺时针驱动。因而,使快门单元20向图13所示的I状态移动。
[0148]在图13所示的I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a,使得第一马达Ma在步进驱动模式下被逆时针驱动。在图13所示的I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b,使得第二马达Mb在步进驱动模式下被逆时针驱动。因而,使快门单元20向图13所示的D状态移动。
[0149]从图13所示的D状态至G状态的情况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从图12所示的D状态至G状态的情况相同。
[0150]在图13所示的G状态下,控制回路13还控制驱动回路14a,使得第一马达Ma在具有高提前角的反馈驱动模式下被逆时针驱动。在图13所示的D状态下,控制回路13还控制驱动回路14b,使得第二马达Mb在具有高提前角的反馈驱动模式下被逆时针驱动。
[015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12所示的G状态下,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a,使得对第一马达Ma保持供电。在该变形例中,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a,使得第一马达Ma在具有高提前角的反馈驱动模式下被逆时针驱动。因此,尽管第一转动板107试图顺时针转动,但是因为第一转动板107中的突起部107a与盖板103上的止动件接触,所以阻止了第一转动板107的顺时针转动。
[0152]除了在前叶片与后叶片之间产生滞后的方式以及不执行保持供电的方面以外,该变形例中的特征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大致相同。
[0153]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16说明第一马达Ma和第二马达Mb的细节。
[0154]图14是用于说明分别用作第一马达Ma和第二马达Mb的马达I的图。为了说明的方便,图中去除了一部分组成部件。
[0155]如图14所示,转子3包括磁体2并被控制回路(控制器)13和驱动回路14可转动地控制。磁体2为圆筒形状的、具有被沿周向分割的外周面并且被以交替的方式多极磁化成不同的极。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2被分割成八个元件,即被磁化成八个极。分割的数量不限于八个。磁体2可以磁化成四个或十二个极。
[0156]第一线圈4配置在磁体2的轴向上的第一端。
[0157]第一磁轭6由软磁性材料制成并与磁体2的外周面以第一磁轭6与磁体2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相对。第一磁轭6包括从圆环状的主体部轴向地延伸并且沿第一磁轭6的周向以预定的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一磁极部6a。第一磁极部6a通过第一线圈4的通电而励磁。
[0158]第一线圈4、第一磁轭6以及与所述多个第一磁极部6a相对的磁体2构成第一定子单元。
[0159]第二线圈5配置在磁体2的轴向上的第二端,该第二端与配置有第一线圈4的第一端相反。
[0160]第二磁轭7由软磁性材料制成并与磁体2的外周面以第二磁轭7与磁体2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相对。第二磁轭7包括从圆环状的主体部轴向地延伸并且沿第二磁轭7的周向以预定的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二磁极部7a。第二磁极部7a通过第二线圈5的通电而励磁。
[0161]第二线圈5、第二磁轭7以及与多个第二磁极部7a相对的磁体2构成第二定子单元。
[0162]能够通过切换第一磁极部6a和第二磁极部7a各自的磁化极性(N极、S极)来改变施加于转子3的转矩。
[0163]第一磁传感器(第一检测元件)8、第二磁传感器(第二检测元件)9、第三磁传感器(第三检测元件HO和第四磁传感器(第四检测元件)11构成检测部件。各磁传感器均为被构造成检测磁体2的磁通量的霍尔元件,并且均固定于马达外壳12。
[0164]马达外壳12固定保持第一磁轭6和第二磁轭7,使得第一磁极部6a和第二磁极部7a相对于磁体2的磁化相位移位大约90度的电角度。
[0165]这里,电角度为在假设磁体的磁力的一个周期为360°的基础上所表示的角度。电角度Θ能够由下式表示:
[0166]θ = θ0ΧΜ/2
[0167]其中,M为转子的极数,Θ0为机械角度。
[0168]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2被磁化成八个极,90度的电角度为22.5度的机械角度。
[0169]控制回路13能够切换步进驱动和具有不同提前角量的两种反馈驱动中的驱动。在步进驱动中,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使得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的通电状态以预定的时间间隔切换。也就是,在步进驱动中,未使用第一磁传感器8、第二磁传感器9、第三磁传感器1和第四磁传感器11的输出。
[0170]以下说明控制回路13执行反馈驱动的情况。当控制回路13执行两种反馈驱动时,使用第一磁传感器8、第二磁传感器9、第三磁传感器1和第四磁传感器11的输出。
[0171]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切换通电方向时,也会通过各磁传感器相对于稍后说明的各磁轭的位置关系的配置而获得大的转动驱动力。
[0172]图15是用于说明马达I的操作的图。参照图15的(a)至图15的(i)说明马达I的实际操作。将图15的(a)的状态作为驱动时的初始状态来进行说明。
[0173](I)顺时针驱动
[0174](Ι-1)低提前角驱动(第一通电模式)
[0175]说明顺时针的低提前角驱动模式。低提前角驱动模式能够实现比稍后说明的高提前角驱动模式的转矩大的转矩。
[0176]在顺时针的低提前角驱动模式中,通过响应于第一磁传感器8的输出信号来切换各第一磁极部6a的励磁和响应于第二磁传感器9的输出信号来切换各第二磁极部7a的励磁,使转子3顺时针转动。转子3的顺时针转动的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对应。
[0177]在该驱动模式中,使用稍后说明的组合来切换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的通电方向。
[0178]当第一磁传感器8检测到磁体2的S极(从N极切换至S极)时,将第一磁传感器8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回路13。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使得第一磁极部6a被磁化成N极。当第一磁传感器8检测到磁体2的N极(从S极切换至N极)时,将第一磁传感器8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回路13。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使得第一磁极部6a被磁化成S极。
[0179]当第二磁传感器9检测到磁体2的S极(从N极切换至S极)时,将第二磁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回路13。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使得第二磁极部7a被磁化成S极。当第二磁传感器9检测到磁体2的N极(从S极切换至N极)时,将第二磁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回路13。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使得第二磁极部7a被磁化成N极。
[0180]在图15的(a)所示的状态下,第一磁传感器8和第二磁传感器9均检测到磁体2的S极。此时,控制回路13控制驱动回路14,使得第一磁极部6a被磁化成N极,第二磁极部7a被磁化成S极。这会在转子3和磁体2中产生顺时针转动力。
[0181]当转子3从图15的(a)所示的状态顺时针转动时,如图15的(b)所示,磁体2的各S极的中心Ql与对应的第一磁极部6a的中心彼此相对。
[0182]当转子3从图15的(b)所示的状态顺时针转动时,如图15的(C)所示,磁体2的S极的中心Ql和第一磁极部6a之间的距离与磁体2的N极的中心Q2和对应的第二磁极部7a之间的距离相同。
[0183]第一磁传感器8被配置成:当基于第一磁传感器8的输出来切换第一磁极部6a的磁化极性时,第一磁极部6a相对于转子3的转动位置的励磁切换时刻(excitat1n switchingtiming)与角度为O度至45度之间的电提前角对应。
[0184]在图15的(b)所示的状态与图15的(C)所示的状态之间,第一磁传感器8检测到磁体2的N极(从S极切换至N极)。此时,驱动回路14使第一线圈4通电,使得第一磁极部6a被磁化成S极。因为在图15的(b)所示的状态与图15的(c)所示的状态之间第二磁传感器9检测到磁体2的S极,所以驱动回路14使第二线圈5通电,使得第二磁极部7a被磁化成S极。这会在转子3和磁体2中产生顺时针转动力。
[0185]当转子3从图15的(c)所示的状态顺时针转动时,如图15的(d)所示,磁体2的N极的中心Q2与第二磁极部7a的中心彼此相对。
[0186]当转子3从图15的(d)所示的状态顺时针转动时,如图15的(e)所示,磁体2的N极的中心Q2和第一磁极部6a之间的距离与磁体2的N极的中心Q2和第二磁极部7a之间的距离相同。
[0187]第二磁传感器9被配置成:当基于第二磁传感器9的输出来切换第二磁极部7a的磁化极性时,第二磁极部7a相对于转子3的转动位置的励磁切换时刻与O度至45度之间的电提前角对应。
[0188]在图15的(d)所示的状态与图15的(e)所示的状态之间,第二磁传感器9检测到磁体2的N极(从S极切换至N极)。此时,驱动回路14使第二线圈5通电,使得第二磁极部7a被磁化成N极。因为在图15的(d)所示的状态与图15的(e)所示的状态之间第一磁传感器8检测到磁体2的N极,所以驱动回路14使第一线圈4通电,使得第一磁极部6a被磁化成S极。这会在转子3和磁体2中产生顺时针转动力。
[0189]如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