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85572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导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导光元件。
【背景技术】
[0002]习知车灯主要具有灯壳体及发光二极管,该灯壳体前方设置灯罩以对灯壳体内的发光二极管构成屏蔽,并使得发光二极管发射之光线可由灯罩透出以具照明或警示功效;随着发光二极管(LED)的功率不断的提升,在车用照明灯具的领域中,LED光源已有逐渐取代原有白炽灯泡之趋势。
[0003]在造型设计考虑及先进汽车大厂所带动的潮流下,目前多数的车灯多已在其灯壳体内设置多个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可排列成矩阵或其他形体以形成多光源发光效果,且又于车灯的灯壳体内设置光条,该光条位置可形成条状光形以提供令他人更易注视警示功效,且同时可提升车灯设计质感以符合市场需求。
[0004]传统习用光条主要将发光二极管设于一导光元件二端,由光线进入导光元件内形成条状光形,此设计将造成导光元件二端较亮、中央较暗,即发光不均匀的缺失;而另一种习用光条是将数量不等的发光二极管对应排列于一导光元件后侧位置,由各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直接投射入导光元件内,使得由导光元件前方透出光线以期获致较佳亮度表现效果O
[0005]类似将数量不等的发光二极管对应排列于一导光元件后侧位置的习用光条,亦可进一步在导光元件后侧正对于发光二极管的部位加工形成若干隆凸状的聚光机制,以期在导光元件的受光面形成多个聚光点,再由导光元件本身材料的光传导特性,使产生条状光形效果。
[0006]然而,此等将聚光机制设于受光面的导光元件结构,为了让每一个隆凸状的聚光机制皆可接收到所对应的光源,各聚光机制必须具有相当的尺寸及保持相当的间距,若由导光元件前方观视时,仍会明显看见对应各聚光机制位置的光点,且其发光二极管的配置间距亦必须较为紧密,始能够让光点形成连续性,相对增加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成本,以及影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效果。
[0007]尤其,发光二极管的光源经由受光面的聚光机制进入导光元件即以散发状态传导,其到达出光面的亮度效果是与其受光面至出光面的距离成反比,亦即导光元件的厚度(受光面至出光面的距离)不能太大,当所应用的照明产品必须在相对靠近灯罩的位置产生光条表现效果时,其整体光条的导光元件及发光二极管的配设位置必须相对位于灯壳体靠近灯罩的位置。
[0008]如此,将使得灯壳体的结构更趋复杂,亦增加与同一照明产品的其他光源整合难度,且整个光条的发光二极管及电路配置亦可能对同一照明产品相对位于灯壳体内侧的其他光源造成阻碍,亦较不利于产品的模块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产生较佳光形表现效果,可相对减少发光二极管配置成本,以及有利于所应用之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导光元件。
[0010]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11]一种导光元件,其是由透光性的塑料经熔融射出硬化成型;该导光元件在其两个相对应侧分别形成一受光面及一出光面,该出光面的表面具有多个隆凸部。
[0012]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于所述受光面设有一供发光二极管对应伸入的凹槽。
[0013]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于所述受光面的边侧凸设至少一装配部。
[0014]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于所述受光面设有一供发光二极管对应伸入的凹槽;且于该受光面的边侧凸设至少一装配部。
[0015]进一步,所述装配部上设有至少一装配孔。
[0016]进一步,所述隆凸部为断面呈圆弧形的凸条状,各隆凸部的圆弧半径介于0.265-0.4mm,各隆凸部的高度介于0.02-0.4mm,相邻隆凸部之间距小于0.5_。
[0017]进一步,所述隆凸部为圆弧凸点状,各隆凸部的圆弧半径介于0.2~0.4_,各隆凸部的高度系介于0.02-0.1mm,相邻隆凸部之间距介于0.2-0.5mm。
[0018]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的所述出光面上的全数隆凸部呈多列配置,各列隆凸部的列距介于0.2—0.4mm η
[0019]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为直条状。
[0020]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为弧型条状。
[0021]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为弯弧状。
[0022]进一步,所述导光元件为环圈状。
[0023]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导光元件于使用时,是采用将受光面正对于发光二极管的方式安装配置,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源经受光面进入导光元件,再由受光面另一侧的出光面射出,即可由隆凸部对所通过的光线在其所设置的出光面位置产生聚光效果,且光线通过隆凸部向外散发与相邻隆凸部所射出的光线接续。以使导光元件的整个出光面产生均亮且紧密接续的光形,不但可藉以产生较佳光形表现效果,更可相对减少发光二极管配置成本,且其用以产生条状光形的聚光位置是位于导光元件的出光面,而不至于对导光元件的厚度(受光面至出光面的距离)设计造成限制,相对较有利于所应用的产品模块化设
i+o
[0024]因此,本实用新型导光元件可产生较佳光形表现效果,尤适合与发光二极管整合成为光条、光圈,广泛应用于车辆的昼行灯、头灯、煞车灯、第三剎车灯、警示灯等商品,并可相对减少发光二极管配置成本,相对较有利于发光二极管的废热排放,纵使有部分发光二极管发生故障,亦可维持光形的连续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导光元件的外观立体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当中的出光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当中的隆凸部排列配置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导光元件的结构剖视图;
[00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导光元件的外观立体图;
[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导光元件的结构剖视图;
[0031]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当中隆凸部排列配置示意图;
[0032]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导光元件的外观立体图;
[0033]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导光元件结构剖视图。
[0034]其中:
[0035]H 高度
[0036]L 列距
[0037]P 间距
[0038]R圆弧半径
[0039]10发光二极管
[0040]20电路基板
[0041]30导光元件
[0042]31受光面
[0043]311 凹槽
[0044]32出光面
[0045]321隆凸部
[0046]33装配部
[0047]331装配孔
[0048]40光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50]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可产生较佳光形表现效果,可相对减少发光二极管配置成本,以及有利于所应用的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导光元件,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导光元件30是由透光性的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