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10369016阅读:来源:国知局
为凹凸透镜,所述情 况下,更有利于总长的缩短化。又,在第2透镜L2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情况下,可 更适宜地使总长缩短化,且可抑制相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而在每种波长下的球面像差不 同。
[0112] 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且在光轴附近为双凸形状。通过使第3透镜 L3在光轴附近为双凸形状而有利于修正球面像差。又,通过使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为双凸 形状,可使合成第1透镜Ll至第3透镜L3而成的系统的折射力更强,从而可更适宜地实现总 长的缩短化。进而,在第2透镜L2的像侧的面为凹面的情况下,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的凸 面成为对应于所述凹面的形状,因此可缩短第2透镜L2与第3透镜L3的光轴上的距离,从而 可进一步使总长缩短化。
[0113] 第4透镜L4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由此,有利于总长的缩短化。第4透镜L4优选 为在光轴附近为凹凸透镜,所述情况下,易于修正像散。在使第4透镜L4成为使凹面朝向物 体侧的凹凸透镜的情况下,更易于修正像散。
[0114] 第5透镜L5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由此,有利于总长的缩短化。又,第5透镜L5 在光轴附近使凹面朝向物体侧。通过在所述摄影透镜L中将第5透镜L5设为在光轴附近使凹 面朝向物体侧的构成,而易于修正像散。又,第5透镜L5优选为在光轴附近为使凹面朝向物 体侧的凹凸透镜,所述情况下,更易于修正像散。
[0115] 第6透镜L6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由此,有利于总长的缩短化。又,第6透镜L6 在光轴附近使凹面朝向像侧。通过在所述摄影透镜L中将第6透镜L6设为在光轴附近使凹面 朝向像侧的构成,而可适宜地实现总长的缩短化。又,第6透镜L6优选为在光轴附近为使凹 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所述情况下,有利于总长的缩短化及修正像面弯曲。
[0116] 进而,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为在光轴附近成为凹形状、且在周边部成为凸形状的 非球面形状。即,第6透镜L6的像侧的面为在有效直径内具有反曲点的非球面形状。第6透镜 L6的像侧的面"具有反曲点"是指,在包含有效直径内的光轴Zl的透镜剖面中考虑包含第6 透镜L6的像侧的面的曲线时,具有所述曲线自凸形状切换为凹形状(或自凹形状切换为凸 形状)的点。又,此处所说的周边部是指较最大有效半径的6成更靠半径方向外侧。通过将第 6透镜L6的像侧的面设为在光轴附近成为凹形状、且在周边部成为凸形状的非球面形状,尤 其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中,可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 大,从而可实现总长的缩短化,并且可抑制成像区域的周边部的受光效率的降低。
[0117] 根据所述摄影透镜L自物体侧起依序配置的使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折射力的 第1透镜LU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L2、为双凸形状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3透镜L3、具有正 折射力的第4透镜L4的构成,可适宜地使总长缩短化。进而,通过邻接于第4透镜L4的像侧而 具备具有负折射力的第5透镜L5以及第6透镜L6,可使透镜整个系统的后侧主点位于更靠近 物体侧,从而可良好地使总长缩短化。
[0118] 所述摄影透镜L为实现高性能化,适宜在第1透镜Ll至第6透镜L6的各片透镜的至 少其中一面使用非球面。
[0119] 又,构成上述摄影透镜L的第1透镜Ll至第6透镜L6优选为不为接合透镜而为单透 镜。原因在于:与使第1透镜Ll至第6透镜L6的任一个为接合透镜的情形相比,面数变多,由 此又可使非球面数变多,因此各透镜的设计自由度变高,可适宜地实现总长的缩短化。
[0120] 又,在如例如图8所示的例般以总视场角成为60度以上的方式,设定上述摄影透镜 L的第1透镜Ll至第6透镜L6的各透镜构成的情况下,可将摄影透镜L适宜地应用于近距离拍 摄的机会多的移动电话终端等。
[0121] 所述摄影透镜L优选为满足以下条件式中的任一项或任意组合。所满足的条件式 优选为根据对摄影透镜L要求的事项而适当选择。
[0122] 〇.55<f/f3<l (1)
[0123] -2.1<f/f56<-l.l (2)
[0124] 〇.6<f/fl<l (3)
[0125] -0.25<f/f23456<0.25 (4)
[0126] 0 <(R3r+R3f)/(R3r-R3f)< 0.4 (5)
[0127] -3.5 <(R4r+R4f)/(R4r-R4f)<-1.8 (6)
[0128] 1.28<f/f34<1.62 (7)
[0129]其中,设为:
[0130] f: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0131] €1: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
[0132] f3:第3透镜的焦点距离
[0133] f 34:第3透镜与第4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
[0134] f 56:第5透镜与第6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
[0135] f23456:自第2透镜至第6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
[0136] R3f: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0137] R3r:第3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0138] R4f:第4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0139] R4r:第4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0140] 以下,对上述各条件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141]条件式(1)为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3透镜L3的焦点距离f3的比的优 选数值范围的。以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确保第3透镜L3的折射力,由此可适 宜地实现总长的缩短化。以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抑制第3透镜L3的折射力, 由此可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
[0142] 通过以满足条件式(1)的方式构成,而可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并且可适宜地使透 镜系统整体的长度缩短化。为进一步提高所述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1-1),进而更优 选为满足条件式(1-2)。
[0143] 0.57<f/f3<0.9 (1-1)
[0144] 0.58<f/f3<0.8 (1-2)
[0145]条件式(2)为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5透镜L5与第6透镜L6的合成焦 点距离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的。即,条件式(2)为规定像侧的2片负透镜所合成的负合成光 学系统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的。以不成为条件式(2)的 下限以下的方式抑制上述负合成光学系统的折射力,由此可抑制轴外光线向成像面(摄影 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尤其有效抑制中间视场角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以不 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的方式确保上述负合成光学系统的折射力,由此有利于总长的 缩短化。
[0146] 通过以满足条件式(2)的方式构成,可抑制轴外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 角变大,并且可使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缩短化。为进一步提高所述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 式(2-1 ),进而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2-2)。
[0147] -2.0<f/f56<-1.2 (2-1)
[0148] -1.8<f/f56<-1.25 (2-2)
[0149] 条件式(3)为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1透镜LI的焦点距离Π 的比的优 选数值范围的。以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的方式确保第1透镜Ll的折射力,由此可适 宜地实现总长的缩短化。以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的方式抑制第1透镜Ll的折射力, 由此可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以及低视场角的像散。
[0150] 通过以满足条件式(3)的方式构成,可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以及低视场角的像散, 并且可适宜地使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缩短化。为进一步提高所述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 式(3-1 ),进而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3-2)。
[0151] 0.7<f/fl<0.95 (3-1)
[0152] 0.8<f/fl<0.9 (3-2)
[0153]条件式(4)为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自第2透镜L2至第6透镜L6的合成 焦点距离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的。即,条件式(4)为规定除第1透镜Ll以外的透镜所合成的 合成光学系统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的。以不成为条件式 (4)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设定除第1透镜Ll以外的透镜的合成光学系统的折射力,由此可良好 地修正像散。以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设定除第1透镜Ll以外的透镜的合成光 学系统的折射力,由此有利于总长的缩短化。
[0154]通过以满足条件式(4)的方式构成,而可良好地修正像散,并且可使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缩短化。为进一步提高所述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4-1),进而更优选为满足条 件式(4-2)。
[0155] -0.25<f/f23456<0 (4-1)
[0156] -0.24<f/f23456<0 (4-2)
[0157] 条件式(5)规定与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3f及第3透镜L3的像 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3r相关的优选数值范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