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以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292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照明器具以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器具以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一种照明器具:通过用荧光体将从光源(激光二极管(LD)或者发光二极管(LED))出射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转换为黄色光,从而出射白色光(例如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出于面向设置场所的多样化的应对、美观以及制造成本等的观点,存在使照明器具小型化的需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562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若激发荧光体的光的强度变高,则基于荧光体的光的颜色(波长)的转换时的发热量增大。一般来说,荧光体若放置在高温下,则会导致光的转换性能恶化。因此,要求照明器具高效地将荧光体所产生的热量向照明器具的外部散热,来抑制荧光体的温度上升并避免恶化。为了使照明器具的向外部散热的散热量增加,通常使照明器具的散热机构的表面积增大,但使散热机构的表面积增大会导致照明器具的大型化的问题,违背上述需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防止照明器具的大型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散热效率的照明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照明器具具备:基板,具有设有荧光体层的一个以上的部分,并具有透光性;导热板,被配置为与上述基板面接触,并具有配置在分别与上述一个以上的部分重叠的位置的、一个以上的第一开口部;以及散热板,被配置为与上述导热板的、和与上述基板面接触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面接触,并在与上述导热板的上述一个以上的第一开口部重叠的位置具有第二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器具,在能够防止照明器具的大型化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照明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照明装置中包含的照明器具的内部构成的剖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所具备的保持件以及荧光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所具备的保持件以及荧光部件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基板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导热板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相关技术1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相关技术2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相关技术3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的透镜的具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衍射型透镜阵列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通过实施方式中的衍射型透镜阵列的光的光路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基板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导热板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基板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导热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照明装置

10 照明器具

22、82、92 基板

22A、22B、26A、26B、82A、82B、92A、92B 面

24、24A、24B、24C、84、94A、94B 荧光体层

26、86、96 导热板

27、27A、27B、27C、29、87、97A、97B 开口部

28 散热板

40、42、42A、42B、42C、44 光

50、50B、70、70B 中心部

52、52B、72、72B 周边部

74A、74B、74C、74E、74F 导热体

F 光纤

S 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因此,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或连接方式、以及工序(步骤)或工序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主旨。由此,关于未记载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表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而说明。此外,各图是示意图,并非必须被严格地图示。

(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防止大型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散热效率的照明器具进行说明。此外,有时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也进行使用了各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轴的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照明装置1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具备光源S、光纤F、以及照明器具10。

光源S是出射光的光源,例如是激光二极管(LD)、或者发光二极管(LED)。更具体而言,光源S是出射蓝色光的LD或者LED,但光源S所出射的光的颜色并不限定于上述。

光纤F由低折射率的包覆层包覆高折射率的纤芯而成的二重构造构成。光纤F作为用于将光源S所出射的光引导到照明器具10的光的传送路发挥功能。纤芯以及包覆层均为对光来说透射率非常高的石英玻璃或者塑料。

照明器具10是通过将从光源S通过光纤F而传送的光出射到照明器具10的外部、从而将照明器具10的周围照明的照明器具。照明器具10具有将从光纤F接收的光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颜色(波长)进行转换的荧光体层。例如,荧光体层通过用树脂等密封将蓝色光转换为黄色光的黄色荧光体而成。在该情况下,照明器具10利用黄色荧光体将从光源S传送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转换为黄色光,从而生成白色光,并向照明器具10的周围出射白色光。

以下,详细说明照明器具10的构成。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照明装置1中包含的照明器具10的内部构成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照明器具10的、图1中的II-II线所示的剖面的图。

如图2所示,照明器具10具备光纤耦合器12、透镜14及30、透镜阵列15、保持件16、以及荧光部件20。

光纤耦合器12是连接于光纤F、并将从光源S通过光纤F向Z轴正方向传送的光引导到照明器具10内的光学部件。

透镜14是将通过光纤耦合器12而导入的光的光路进行变更的光学部件。

透镜阵列15是将从透镜14出射的光的光路进行变更的光学部件。具体而言,透镜阵列15将导入的光分割为分别进入多个(例如三个)光路的光,并将上述光的光路变更(分离),以使分割后的光分别到达荧光部件20上的多个位置。之后,列举具体例说明透镜阵列15的具体的构成。此外,透镜阵列15也可以配置于光纤耦合器12与荧光部件20之间的任意位置。特别是,既可以配置为与透镜14接触,另外,也可以形成为透镜14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与透镜14一体成型)。

保持件16是将照明器具10的各构成要素收容于内部的壳体。

荧光部件20是包含荧光体的部件,该荧光体接收通过了透镜阵列15的光,对接收的光的颜色进行转换,并将转换后的光出射。荧光部件20除了具有荧光体之外,还具有作为将荧光体所发出的热量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散热的散热机构的导热板以及散热板。之后详细说明它们的构成。

透镜30是调整将荧光部件20所出射的光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Z轴正方向)出射时的配光特性的光学部件。透镜30基于透镜30的形状,使上述配光特性为窄角配光或广角配光。透镜30根据照明器具10的用途,可采用具有适当的配光特性的透镜。

之后,说明照明器具10的荧光部件20等的详细的构成。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所具备的保持件16以及荧光部件2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所具备的保持件16以及荧光部件20的剖面图。图4所示的剖面图是图2所示的剖面图的、放大了保持件16以及荧光部件20附近的放大图。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荧光部件20具备基板22、荧光体层24、导热板26、以及散热板28。

基板22是具有透光性的基板。来自光源S的光通过光纤F照射到基板22。基板22具有设有荧光体层24的部分,该荧光体层24将从光源S通过光纤F接收的光的颜色进行转换。关于荧光体层24,以通过涂覆于基板22而设置在基板22上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将荧光体层24设于基板22上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此外,这里,也将具有涂覆有荧光体层24的部分的面称作第一面,将与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称作第二面。另外,以从第二面侧照射来自光纤F的光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基板22例如是蓝宝石基板。

作为形成基板22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玻璃、塑料等任意的材料。这里,作为玻璃,例如能够使用钠玻璃、无碱玻璃等。另外,作为塑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基板22若由没有光的吸收而是透明、换言之是消光系数几乎为0的材料形成,则能够增多透过基板22的光的量,结果,具有能够增多从照明器具10周围出射的光的量的优点。

荧光体层24是通过光纤F以及光纤耦合器12接收从光源S入射的光、并利用荧光体粒子将接收的光的颜色(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材料。荧光体层24在转换光的颜色时产生热量。

具体而言,荧光体层24包含接收来自光源S的蓝色光并出射黄色光的黄色荧光体粒子、例如钇铝石榴石(YAG)类的荧光体粒子,通过用硅或者环氧等的树脂密封该荧光体粒子而形成。荧光体层24生成将利用荧光体粒子转换来自光源S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而成的黄色光、以及上述蓝色光的剩余部分进行混色而得的白色光,并向Z轴正方向出射。荧光体层24通常若放置在高温下则转换光的颜色的效率降低(恶化)。因此,照明器具10利用作为散热机构的导热板26以及散热板28,将荧光体层24所发出的热量适当地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散热,从而避免荧光体层24的高温化。此外,也可以通过在形成荧光体层24的树脂中混合热传导率较高的材料、例如ZnO等的无机氧化物,从而提高散热性。

导热板26是将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板28的板状的导热体。导热板26被配置为与基板22面接触,将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经由基板22而传递,进而将该热量传递到散热板28,从而抑制荧光体层24的高温化。另外,导热板26在直接与荧光体层24接触的部分,直接地、换句话说是不经由基板22地传递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由此,也抑制了荧光体层24的高温化。导热板26由热传导率相对较高的金属(例如铝或者铜等)、除此之外是热传导率相对较高的材料(陶瓷或者树脂等)构成。也将导热板26中的、与散热板28接触的面称作第一面,将与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并且是与基板22接触的面称作第二面。导热板26被配置为以第二面面接触于基板22的涂覆有荧光体层24的面,并在第二面上的与涂覆有荧光体层24的部分重叠的位置具有开口部27。

开口部27是用于使透过荧光体层24或者荧光体层24所出射的光向Z方向正侧通过的开口。更具体而言,开口部27配置在荧光体层24所接收的蓝色光的光路的延长线上,并使白色光通过,该白色光是通过荧光体层24接收的蓝色光、以及由荧光体层24的转换产生的黄色光而生成的。此外,开口部27相当于第一开口部。

散热板28是被配置为与导热板26的第一面面接触、并在与导热板26的开口部27重叠的位置具有开口部29的散热部件。散热板28是将从荧光体层24经由导热板26传递的热量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散热的散热部件。此外,也可以在散热板28的表面形成用于增大表面积来提高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散热的效率的凹凸形状。

开口部29是用于使透过荧光体层24或者荧光体层24所出射的光、换句话说是通过开口部27的光向Z方向正侧通过、从而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出射的开口。更具体而言,开口部29配置在光路的延长线上,使通过导热板26的开口部27的白色光朝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通过。此外,开口部29相当于第二开口部。

此外,荧光体层24的Z方向上的厚度构成为导热板26的Z方向的厚度以下。另外,荧光体层24也可以构成为,Z方向的厚度与导热板26的Z方向的厚度实际相等,换句话说是荧光体层24与散热板28的界面和导热板26与散热板28的界面成为一个面。这样,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直接地、换句话说是不经由基板22以及导热板26地传递到散热板28,能够使热量的传递量更多。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22的立体图。在图5中,将基板22的第一面表示为面22A,将第二面表示为面22B。

如图5所示,基板22在面22A上具有涂覆有相当于上述的荧光体层24的荧光体层24A、24B以及24C(之后,也表述为荧光体层24A等)的部分。从光纤F以及光纤耦合器12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并通过透镜阵列15的光42A、42B以及42C(之后,也表述为光42A等)从面22B侧分别照射到荧光体层24A等。在图5中,分别将光42A等所照射的区域表示为区域62A、62B以及62C。涂覆有荧光体层24的部分例如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基板22在从该圆形形状的中心部50朝向周边部52的线上,具有未涂覆有荧光体层24的部分54A、54B以及54C。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热板26的立体图。在图6中,将导热板26的第一面表示为面26A,将第二面表示为面26B。

如图6所示,导热板26具备多个开口部27A、27B以及27C(之后,也表述为开口部27A等)。开口部27A具有分别与等图5的荧光体层24A等相同的形状。由此,若使基板22与导热板26重合,则荧光体层24A等与开口部27A等重合,透过荧光体层24A等或者荧光体层24A所出射的向Z轴正方向的光通过开口部27A等。

另外,也可以是,开口部27A等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导热板26具有划分开口部27A等的导热体74A、74B以及74C(之后,也表述为导热体74A等)。这样,导热体74A等将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传向导热板26的周边部52,从而能够将上述热量适当地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散热。

另外,导热体74A等也可以从上述圆形形状的中心部70向周边部72延伸地配置。更具体而言,导热体74A等可以从上述圆形形状的中心部70向周边部72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地配置,换句话说是呈放射状配置。由于来自透镜阵列15的光照射到距基板22的中心部50相对较近的位置,而且从中心部50向周边部52的热流路径相对较长,因此荧光体层24所发出的热量容易滞留于基板22的中心部50的附近。因此,如上述那样配置的导热体74A等将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从中心部50传向周边部52,从而能够将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适当地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散热。

此外,导热体74A等也可以以中心部70为中心,等角度间隔地配置。这样,能够减小从基板22的中心部50向周边部52的热流的方向的偏倚,能够使荧光体层24的温度降低。

对关于以上那样构成的照明器具10内的热量的传递性的模拟评价的结果进行说明。

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的剖面图。具体而言,图7是表示照明器具10的、图1中的VII-VII线所示的剖面的图。

在图7所示的剖面图中,示出了照明器具10所具备的保持件16、基板22、荧光体层24、导热板26、散热板28、以及透镜30。之后,示出进行照明器具10的照明时的、该剖面中的上述各构成要素的温度的分布、以及荧光体层24的温度的分布。另外,也示出了作为与照明器具10相关的三个技术的相关技术1、2以及3中的相同的温度分布,一边比较它们与照明器具10,一边进行说明。这里,相关技术1是不具备照明器具10中的导热板26以及散热板28的、与照明器具有关的技术。相关技术2是不具备照明器具10中的导热板26的、与照明器具有关的技术。相关技术3是不具备照明器具10中的散热板28的、与照明器具有关的技术。

此外,以光源出射光的状态将上述各照明器具放置在温度30度C的环境下,通过照明器具的各部位的温度实际为恒定值的稳定状态(换句话说是各部位的温度为饱和的状态)下的荧光体层的温度的评价来进行模拟评价。

图8是分别表示相关技术1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的温度分布、以及荧光体层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图9是分别表示相关技术2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的温度分布、以及荧光体层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图10是分别表示相关技术3中的照明器具的剖面的温度分布、以及荧光体层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图11是分别表示照明器具10的剖面的温度分布、以及荧光体层24的温度分布的说明图。

模拟评价的结果,相关技术1、2以及3、和照明器具10中的荧光体层的温度的最高值分别为159.6度C、146.9度C、152.7度C、144.7度C。

这样,在作为上述模拟评价的对象的四个照明器具中的、如相关技术1那样不具备导热板26以及散热板28的情况下,荧光体层的温度最高,换句话说,可获得散热效率降低的评价结果。另外,在具备导热板26以及散热板28的某一方的情况下(相关技术2以及3),相对于相关技术1的情况,散热效率改善了一定的程度。而且,照明器具10具备导热板26以及散热板28,由此能够使荧光体层24所发出的热量高效地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散热,可获得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荧光体层的温度这一评价结果。

之后,说明透镜阵列15的具体的构成。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的透镜阵列15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的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的剖面图。

透镜阵列15配置于光纤耦合器12与荧光部件20之间,将从光源S通过光纤F以及光纤耦合器12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的光分割并且分离,使其朝向荧光部件20而出射。透镜阵列15例如是微透镜阵列的一个例子,例如像图12所示,具备基材141和衍射型透镜阵列142。

基材141是微透镜阵列的基材。在基材141上形成有衍射型透镜阵列142。此外,作为形成基材141的材料,与基板22相同,能够使用玻璃、塑料等任意的材料。

衍射型透镜阵列142将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的光分割并且分离,使其朝向荧光部件20而出射。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与荧光部件20的入射面垂直的面的剖面形状为锯齿状。另外,衍射型透镜阵列142具有在相同区域中锯齿的排列方向相同、在不同区域中锯齿的排列方向分别不同的多个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衍射型透镜阵列142具有例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那样排列方向分别不同的三个区域即区域142A、142B以及142C(之后,也表述为区域142A等)的例子。在图12以及图13中,在三个区域142A等各自的相同区域内,具有多个呈直线状排列的透镜阵列,多个透镜阵列各自的排列方向相同。这里,在来自光源S的蓝色光的波长为例如460nm的情况下,多个透镜阵列的格子间距例如为5μm,格子高度为1μm。另外,图13的XIV-XIV线的剖面形状如图14所示那样为锯齿状。这里,XIV-XIV线所示的剖面相当于与上述的荧光部件20的入射面垂直的面。在图14中,示出了区域142A中的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剖面形状,但其他区域142B以及区域142C也同样为锯齿状。换句话说,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相当于所谓的闪耀衍射光栅。由此,衍射型透镜阵列142能够提高一次折射效率,能够减少光的损失(光学损失)。

另外,关于衍射型透镜阵列142,例如像图13所示,三个区域142A等各自的锯齿的排列方向不同。通过这样构成,即使衍射型透镜阵列142将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的光分割并且分离,使其朝向荧光部件20出射,也能够防止荧光部件20的入射面上的能量集中。

此外,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材料可通过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形成方法、耐热性、折射率选择。作为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形成方法,可列举纳米压印、印刷、光刻、EB光刻、粒子取向等。关于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材料,在通过例如纳米压印、印刷形成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情况下,只要选择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等作为UV固化树脂,选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作为热塑性树脂即可。另外,关于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材料,也可以考虑耐热性,选择玻璃、石英,通过光刻、EB光刻形成衍射型透镜阵列142。另外,衍射型透镜阵列142也可以由与基材141相同程度的折射率的材料形成,以使来自基材141的光容易入射。而且,衍射型透镜阵列142与基材141相同,优选的是没有光的吸收且透明,且优选的是由消光系数几乎为0的材料形成。

接下来,对使用上述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情况下的照明器具10内的光的光路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的衍射型透镜阵列142的光的光路的立体图。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利用衍射型透镜阵列142,将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的光40分割并且分离为三个光42A、42B以及42C(之后,也表述为光42A等),使其朝向荧光部件20出射。这样,无需将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的光40的光斑直径改变为较大,就能够将光40分割并且分离,使其入射到荧光部件20。另外,在荧光部件20中,分割并且分离后的光42A等分别入射到入射面不同的区域,因此能够防止荧光部件20的入射面上的能量集中。而且,荧光部件20能够使用入射的光42A等作出白色光44。

之后,对基板22以及导热板26的两个变形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在本变形例中,对有着仅具有一个的开口部的导热板的照明器具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0中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与照明器具10相同,具备光纤耦合器12、透镜14及30、透镜阵列15、保持件16、以及荧光部件20。另外,荧光部件20具备基板82、荧光体层24、导热板86、以及散热板28。上述各构成要素中的、除基板82以及导热板86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名称的构成要素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基板82的立体图。

基板82是仅具有一个涂覆有荧光体层84的部分、且具有透光性的基板。从光纤F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并通过透镜阵列15的光42A、42B以及42C(图5),从面82B侧照射到荧光体层84。在图16中,将该光所照射的区域分别表示为区域62A、62B以及62C。

图17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导热板86的立体图。

导热板86的第二面配置为与基板82的涂覆有荧光体层84的面面接触,在第二面上的、与涂覆有荧光体层84的一个部分重叠的位置具有一个开口部87。开口部87是用于使透过荧光体层84或者荧光体层84所出射的光向Z方向正侧通过的开口。

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能够利用导热板86,高效地将荧光体层84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板28。换句话说,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能够利用导热板86提高散热效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在本变形例中,对有着具有两个开口部的导热板的照明器具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0中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与照明器具10相同,具备光纤耦合器12、透镜14及30、透镜阵列15、保持件16、以及荧光部件20。另外,荧光部件20具备基板92、荧光体层24、导热板96、以及散热板28。上述各构成要素中的、除基板92以及导热板96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名称的构成要素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8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基板92的立体图。

基板92是具有涂覆有荧光体层94A以及94B的部分、且具有透光性的基板。从光纤F导入到照明器具10内、并通过透镜阵列15的光,从面92B侧分别照射到荧光体层94A以及94B。在图18中,将该光所照射的区域分别表示为区域62E以及62F。

图19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导热板96的立体图。

导热板96的第二面配置为与基板92的涂覆有荧光体层94A以及94B的面面接触,在第二面上的、与涂覆有荧光体层94A以及94B的部分重叠的位置具有两个开口部97A以及97B。开口部97A以及97B是用于使透过荧光体层94A以及94B或者荧光体层94A以及94B所出射的光向Z方向正侧通过的开口。

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能够利用导热板96,高效地将荧光体层94A以及94B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板28。换句话说,本变形例的照明器具能够利用导热板96提高散热效率。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10具备:基板22,具有设有荧光体层24的一个以上的部分,并具有透光性;导热板26,被配置为与基板22面接触,并具有配置在分别与一个以上的部分重叠的位置的、一个以上的开口部27;以及散热板28,被配置为与导热板26的、和与基板22面接触的面26B相反的一侧的面26A面接触,并在与导热板26的一个以上的开口部27重叠的位置具有开口部29。

据此,导热板26将荧光体层24转换光的波长时产生的热量经由基板22、以及直接地传递,将该热量进一步传递到散热板28。这样,由于存在导热板26,能够抑制荧光体层24的高温化。由此,照明器具10在能够防止照明器具的大型化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例如,基板22也可以具有作为一个以上的部分的多个部分,导热板26也可以具有作为一个以上的开口部27的多个开口部27,且该多个开口部27配置于分别与多个部分重叠的位置。

据此,导热板26即使在基板22的多个位置配置荧光体层24的情况下,也将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板28。由此,照明器具10在能够防止照明器具的大型化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例如,导热板26也可以具有从导热板26的中心部70向周边部72延伸地配置的导热体74A、74B以及74C。

据此,导热板26利用导热体,将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从导热板26的中心部70向周边部72传递,并且传递到散热板28。由此,能够防止容易被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集中的荧光体层24的中心部50的高温化。

例如,导热体74A、74B以及74C也可以以中心部70为中心,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据此,导热体74A、74B以及74C无方位的偏倚、且均等地将热量从导热板26的中心部70传递到周边部72。由此,从导热板26的中心部70观察时,能够无方位的偏倚、且均等地防止荧光体层24的高温化。

例如,荧光体层24也可以形成为,其和散热板28的界面与导热板26与散热板28的界面成为一个面。

据此,荧光体层24所产生的热量直接地、换句话说是不经由基板22以及导热板26地传递到散热板28,能够增多热量的传递量。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荧光体层24的高温化。

例如,也可以是,荧光体层24接收入射的蓝色光,将接收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转换为黄色光,导热板26的一个以上的开口部27配置在荧光体层24所接收的蓝色光的光路的延长线上,使白色光通过,该白色光是通过荧光体层24所接收的蓝色光、以及由荧光体层24的转换产生的黄色光而生成的,散热板28的开口部29配置在上述光路的延长线上,使通过导热板26的一个以上的开口部27的白色光朝向照明器具10的外部通过。

据此,照明器具10能够使用入射的蓝色光,使白色光向外部出射,并且能够防止荧光体层24的高温化。

本实施方式中的照明装置1具备上述的照明器具10、光源S、以及将光源S所出射的光引导到照明器具10的光纤F,设于照明器具10的基板22的荧光体层24接收由光纤F引导的光。

据此,照明装置1起到与照明器具10相同的效果。

(其他)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照明器具,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各实施方式施以容易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的方式、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组合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而实现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