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光反射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7651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增光反射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增光器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增光反射罩。



背景技术:

路灯,或者其他照明灯都是为了夜晚人们更加方便活动而设置的照明器具,降低我们在夜间活动受环境的限制,而为了增加照明灯的效果,为了让灯源的光线有效利用,在我们不需要照明的部位,将光线反射至需要光照的地方,以此让需要光照的位置更加光亮,让光线更加充分的利用。

如图10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反光罩由一个呈弧面的壳体1构成,壳体1上设有若干连接座17,壳体1的口上设有抵接环2,同时壳体1上还有用于安装灯源的安装孔16,壳体1内表面设置呈反光镜面,让光线大幅度的聚集,从而达到需要照明位置光线强度增高的目的,这种反光的镜面一般是通过涂一层反光涂料,这种结构的反光罩光线仅经过内表面的一次反射就投射出去,光源在反射后,其照射比较光亮的面积比较小,而其与散射出去的光线又比较弱,使得光只聚集在投射位置小范围,不能大范围的进行照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光反射罩,其在于解决目前反光罩在灯源投射时光线集中而造成投射部分亮度较高,而其周向光线稀少而亮度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光反射罩,包括壳体以及置于壳体内表面的反射层,所述壳体包括弧形基体以及安装在弧形部两侧并且对称设置的侧板,所述侧板倾斜设置,所述弧形基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由弧形基体上安装灯源位置向四周延伸的第一反射区以及置于第一反射区两端并且向弧形基体的边缘延伸的第二反射区,所述第二反射区采用若干反射条排布构成,所述反射条与壳体的开口所在平面平行设置,所述侧板上设有第三反射区,所述第三反射区分别与第一反射区以及第二反射区接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反射区将灯源朝向非需要照明的背后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对光线进行聚拢,而第二反射区是将往前照射的光线进行反射,由于将第二反射区设置成多个反射条,光线照射在反射条上,会将光线进行反射,因此反射条接收到的光线角度不一,此时会将光线无规则的像投射区域的位置进行反射,从而投射区域的光线分布比较均匀,并且,不会存在成像,能够扩大照明范围以及光线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侧板与弧形基体的连接位置的切线角度为α,且α在8-30度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第一反射区采用凸块排布构成,所述凸块呈弧面设置,且凸块由四周向中间凸起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反射条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呈钝角设置,且第一反射面与壳体切面的角度为β,且β为100-145度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第三反射区与第一反射区结构相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弧面结构的设置可以让光线在经过弧面的反射之后,变得较为杂乱松散,因此让光线分布更为均匀。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投射光影由中间向四周亮度逐渐减小的缺陷,与反射条的配合让光线变得更加均匀,投射亮度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弧形基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灯源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连接有用于固定灯源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安装孔之间形成台阶,所述固定座上设有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与台阶配合对灯源进行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孔能够将灯源的灯管穿过壳体而进入到其内部,从而将光线投射到内表面上,而固定座对灯源的供电部位进行径向限位,从而不会让灯管左右摆动,而台阶与固定组件的配合能够让供电的部位轴向也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固定灯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锁紧结构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第一固定件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件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件让灯源存在一定的震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回复到原位,达到减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柱、限制片以及螺栓,所述螺栓穿过限制片与第一固定柱螺纹连接,所述弹性件采用弹性丝构成且呈U型设置,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座耳,所述座耳、第一固定柱、限制片以及螺栓之间形成供弹性丝穿过的通道,所述弹性丝的封闭端置于通道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柱、卡接片以及螺栓,所述卡接片包括片体和连接体,所述螺栓穿过连接体将卡接片固定于第二固定柱上,所述片体上开设有卡口,所述弹性丝与卡口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卡口,让弹性件能够卡入卡口内,从而实现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进行配合的目的,而且,一端铰接,另外一端采用卡接能够让其轻易脱开和卡合,进而在更换灯源变得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的壳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置于壳体四周,且连接座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螺丝钉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连接座能够将壳体进行固定,进而将整个反光罩进行固定,这样,方便其安装,同时,四周均设置连接座,可以让其连接更加稳定。而通孔能够方便螺栓穿过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反射条原理图;

图5为侧板与弧形基体结构展示图;

图6为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施例的背面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卡接片的结构图;

图10为现有技术结构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弧形基体;12、侧板;13、第一反射区;131、凸块;14、第二反射区;141、反射条;142、第一反射面;143、第二反射面;15、第三反射区;16、安装孔;17、连接座;171、连接板;172、防护板;173、通孔;2、抵接环;31、固定座;311、座耳;32、第一固定件;33、第二固定件;34、弹性件;341、环形部;35、台阶;36、限制片;37、螺栓;38、卡接片;381、片体;382、连接体;383、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增光反射罩,包括壳体1以及置于壳体1内表面的反射层,壳体1包括弧形基体11以及安装在弧形部两侧并且对称设置的侧板12,侧板12倾斜设置,弧形基体1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由弧形基体11上安装灯源位置向四周延伸的第一反射区13以及置于第一反射区13两端并且向弧形基体11的边缘延伸的第二反射区14。设置第一反射区13,将灯源朝向非需要照明的背后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对光线进行聚拢,提高灯源光线的利用率。在壳体1的光线射出的出口设置有一圈抵接环2,这种抵接环2可以链接一些密封件和减震件,让整个反射着的防震和密封性能提高。

第二反射区14采用若干反射条141排布构成,反射条141与壳体1的开口所在平面平行设置,侧板12上设有第三反射区15,第三反射区15分别与第一反射区13以及第二反射区14接驳。第二反射区14和第三反射区15是将往前照射的光线进行反射,光线照射在反射条141上,会将光线进行反射,因此其反射条141接收到的光线角度不一,会将光线无规则的像投射区域的位置进行反射,从而投射区域的光线分布比较均匀,并且,不会存在成像,能够扩大照明范围以及光线的利用率。

侧板12与弧形基体11的连接位置的切线角度为α(其结构展示如图5所示),且α在8-30度之间。一般为了控制光源散开的宽度,这个角度一般控制在10-15度内,一般取15度,这样,这种反射罩安装在路灯上时,两相邻路灯之间不会有光线接触,同时又可以让两路灯的光照强度足够照亮两路灯范围内的环境,而一般在制造时都采用15度作为通用的角度。第一反射区13采用凸块131排布构成,凸块131呈弧面设置,且凸块131由四周向中间凸起设置。

反射条141包括第一反射面142和第二反射面143(其结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反射面142与第二反射面143之间呈钝角设置,且第一反射面142与壳体1切面的角度为β,且β为100-145度之间。第三反射区15与第一反射区13结构相同设置。也采用凸块131排布。采用弧面结构的设置可以让光线在经过弧面的反射之后,变得较为杂乱松散(如图4的光线分布图所示),因此让光线分布更为均匀。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投射光影由中间向四周亮度逐渐减小的缺陷,与反射条141的配合让光线变得更加均匀,投射亮度更加均匀。

如图1和图7所示,弧形基体11上设有用于安装灯源的安装孔16,安装孔16上连接有用于固定灯源的固定座31。安装孔16能够将灯源的灯管穿过壳体1而进入到其内部,从而将光线投射到内表面上。具体结构可以结合参照图8的放大图,固定座31与安装孔16之间形成台阶35,固定座31上设有锁紧结构,锁紧结构与台阶35配合对灯源进行限制。而固定座31对灯源的供电部位进行径向限位,从而不会让灯管左右摆动,而台阶35与固定组件的配合能够让供电的部位轴向也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固定灯源的目的。

如图8所示,锁紧结构包括第一固定件32、第二固定件33以及弹性件34,弹性件34一端与第一固定件3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件33卡接。通过弹性件34让灯源存在一定的震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回复到原位,达到减震的效果。

第一固定件32包括第一固定柱、限制片36以及螺栓37,螺栓37穿过限制片36与第一固定柱螺纹连接,弹性件34采用弹性丝构成且呈U型设置,固定座31上设有座耳311,座耳311、第一固定柱、限制片36以及螺栓37之间形成供弹性丝穿过的通道,弹性丝的封闭端置于通道内。

第二固定件33包括第二固定柱、卡接片38以及螺栓37,卡接片38包括片体381和连接体382,螺栓37穿过连接体382将卡接片38固定于第二固定柱上,片体381上开设有卡口383,弹性丝与卡口383配合。设置卡口383,让弹性件34能够卡入卡口383内,从而实现弹性件34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32和第二固定件33进行配合的目的,而且,一端铰接,另外一端采用卡接能够让其轻易脱开和卡合,进而在更换灯源变得更加方便。

一般弹性丝开口的一端存在向外的张力,为了防止被碰撞而使得弹性丝从卡口383脱出而造成对灯源固定的失效,进而让灯源掉落损坏。为了防止这个问题的出现,将卡口383设置呈L型的结构,并且其向外侧延伸,如图9所示,这样,通过竖直段的卡口383让弹性丝进入,到底后,通过弹性丝向外的张力,使得弹性丝进入到卡口383的平行段内,从而弹性丝得以固定。另外,为了方便弹性件34(弹性丝)在打开时的碰触,在弹性丝的开口端的两端设置环形部341,如图8所示,这样在取出之时,弹性丝与手的接触面积通过环形部341而增大,从而取出时更加方便。

壳体1的外表面设有若干连接座17,连接座17置于壳体1四周,且连接座17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螺丝钉的通孔173。设置连接座17能够将壳体1进行固定,进而将整个反光罩进行固定,这样,方便其安装,同时,四周均设置连接座17,可以让其连接更加稳定。连接座17由连接板171和防护板172构成,通孔173开设在连接板171上,防护板172设置在连接板171上的两侧,其结构如图7所示。而通孔173能够方便螺栓37穿过进行固定。连接座17可以由一块板构成,并且在板周围设置保护墙。为了让整个壳体1与其他灯的外壳进行连接,在壳体1的开口位置设置有限制环,限制环与连接座17之间存在用于卡接其他部件外壳的间隙。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中的大体结构相同,其不同点在于第三反射区15的设置。其结构如图6所示,第三反射区15可以设置呈与第二反射区14相同的反射条141,通过反射条141进行排布,这样,第二反射区14与第一反射区13的反射条141可以进行直接对接,从而让且连接位置出现无缝结构,这样,在其缝隙位置就不会由于接驳位置的缝隙而会导致光线比较弱,而造成光照强度比较小的情况,从而可以防止弱光线光圈的产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