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229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控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控制器(英文名称:controller)是指按照预定顺序改变主电路或控制电路的接线和改变电路中电阻值来控制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和反向的主令装置。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组成,它是发布命令的“决策机构”,即完成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

在现代生活中,用到的节能灯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更不能实现定时控制,这在很多场合需要的时候,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使其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包括控制器本体,所述控制器本体的左壁安装有外接面板,所述外接面板的表壁设有线接孔,所述线接孔的下方设有触片,控制器本体的前壁一侧设有散热孔,且控制器本体的前壁另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外壁一侧设有触控屏,所述触控屏的另一侧设有按钮开关,所述按钮开关的下方设有信号灯,控制器本体的前壁一侧下方设有时间传感器,且控制器本体的上下两端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心处设有固定孔,且固定板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在控制器本体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控制器本体的内部一侧设有二极管,且控制器本体的另一侧安装有变压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固定板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固定板对称安装在控制器本体的上下两端处,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按钮开关的输出端与触控屏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线接孔的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四个线接孔间隔均匀竖直设置,且每个线接孔的下方均设有触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控制器本体截面呈方形,外壳由铝质材料包裹。

本实用新型中,该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其上设置了线孔,用以将控制器与外接灯具直接相连,通过其上的触控屏来对灯具实行控制,其上还设置有时间传感器,具有延时功能,能够对灯具的亮灭进行定时控制,该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控制新颖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表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外接面板、2触片、3线接孔、4散热孔、5固定板、6固定孔、7固定螺母、8控制器本体、9控制面板、10按钮开关、11触控屏、12信号灯、13时间传感器、14二极管、15变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节能灯的控制器,包括控制器本体8,控制器本体8的左壁安装有外接面板1,外接面板1的表壁设有线接孔3,用以连接外接灯具设备,线接孔3的下方设有触片2,控制器本体8的前壁一侧设有散热孔4,可以通过其实时给控制器散热,且控制器本体8的前壁另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9,控制面板9的外壁一侧设有可以触控控制的触控屏11,触控屏11的另一侧设有按钮开关10,按钮开关10的下方设有信号灯12,控制器本体8的前壁一侧下方设有具有延时功能的时间传感器13,且控制器本体8的上下两端连接有固定板5,固定板5的中心处设有固定孔6,且固定板5通过固定螺母7固定在控制器本体8上,控制器本体8的内部一侧设有二极管14,且控制器本体8的另一侧安装有变压装置15,用以改变电压,固定板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固定板5对称安装在控制器本体8的上下两端处,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按钮开关10的输出端与触控屏1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线接孔3的数量设置为四个,且四个线接孔3间隔均匀竖直设置,且每个线接孔3的下方均设有触片2,控制器本体8截面呈方形,外壳由铝质材料包裹。

固定板5为一种立体弯折型钢结构,其上设有螺孔,用以固定,按钮开关10的输出端与时间传感器1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该控制器通过线接孔3直接与外接节能灯相连,通电按下按钮开关10开始使用,通过其上设置的触控屏11来控制节能灯的亮灭,而其上设置的时间传感器13,具有延时功能,可以实现定时控制节能灯工作的效果,这样便能够迎合人们的需求,使得其使用范围更广,而又设置有变压装置15,这样又可以稳定其控制器内部的电压,从而使得整个控制器工作更加的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