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5505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镀反射器在商用灯具里应用非常广,例如在筒灯、射灯、天棚灯、户外灯具等照明灯具中的应用。电镀反射器主要起到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二次配光的作用。电镀反射器一般包括镀有一层金属膜的反射面,但由于镀膜材料本身对光线的吸收率较高,比如,镀银膜的损失率为5%,镀金膜的损失率为9%,镀铝膜的损失率更是高达12%左右,使得应用电镀反射器的灯具出光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出光效率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体、与所述灯体连接的光学元件、收容于所述灯体内的光源组件和用于为所述光源组件二次配光的反射装置、及与所述光源组件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源组件,所述反射装置具有入光口、出光口及位于所述入光口和出光口之间的反射壁,所述反射壁为透明的,所述反射壁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

所述内表面包括多个连续排布的锯齿结构,每个所述锯齿结构包括相交的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每个所述锯齿结构的两端分别向所述入光口及所述出光口延伸,

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反射装置的入光口。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装置呈环状,且所述反射装置的厚度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射面和所述第二折射面之间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壁的外表面为光滑壁面且为全反射面。

进一步的,所述入光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出光口的直径,所述锯齿结构的两端延伸至所述入光口和/或所述出光口。

进一步的,所述锯齿结构的第一折射面和第二折射面相交具有棱线,所述棱线为直线或弧线。

进一步的,所述棱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与所述入光口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A,所述A为40°。

进一步的,当所述反射壁的材料为PC时A等于38°,当所述反射壁的材料为亚克力时A等于30°。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壁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每个所述反射壁呈平板状。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射壁之间的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收容在所述灯体内的散热件,所述光源组件和驱动电源组件均收容在所述散热件内。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件的上下端面和/或表面抵接在所述光学元件和所述灯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组件和驱动电源组件为一体式设置或分体式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源组件与所述光源组件分体式设置,所述驱动电源组件包括环形的电源板及位于电源板一侧的驱动电源,所述光源组件位于所述电源板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板及位于所述光源板上的若干发光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灯体外围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灯体和所述光学元件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光学元件包括面环和位于面环内侧的匀光板。

进一步的,所述面环包括竖直圆环状的本体及与所述本体一体式连接的呈水平圆环状的环面,所述本体分别与所述灯体和光学元件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两个卡簧,所述卡簧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灯体连接的驱动电源盒,所述驱动电源组件收容于所述驱动电源盒内。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第一级反射器及第二级反射器,所述反射装置为第一级反射器,所述光学元件为第二级反射器,呈反射罩构型。

进一步的,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匀光板,所述匀光板覆盖在所述反射装置的出光口,所述反射罩位于所述匀光板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光学元件包括位于所述反射罩外侧的面环,所述面环与所述灯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入光口、出光口和反射装置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光学空间,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部分经内表面折射进入反射壁,由所述反射壁反射进入所述光学空间,并通过所述出光口射出,部分直接通过所述光学空间并从所述出光口射出。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其内反射装置的内表面包括多个连续排布的锯齿结构,内表面同时作为入光面及出光面,外表面作为反射面,如此设计使得由内表面入射的光线都能以全反射的光学效果出射,在不需要进行电镀处理的情况下,提高出光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照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照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照明装置内的反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沿图1内的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照明装置内的反射装置的棱线与光源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以单个锯齿结构为例的竖直方向的光路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以单个锯齿结构为例的水平方向的光路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照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照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沿图9内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照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照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沿图13内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照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100a,其为一种射灯。具体的,照明装置100a包括灯体1a、与灯体1a连接的光学元件2a、收容在灯体1a内的散热件6a、收容在散热件6a内的驱动电源组件4a、光源组件3a和用于为光源组件3a二次配光的反射装置5a,其中,光源组件3a设置在反射装置5a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反射装置5a呈环状且透明,光源组件3a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经光学元件2a出射,部分经过反射装置5a的反射后由光学元件2a出射。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a内的各个元件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灯体1a呈圆柱状,灯体1a和光学元件2a连接形成收容腔10a,光源组件3a、驱动电源组件4a、反射装置5a及散热件6a均收容在收容腔10a内。具体的,灯体1a包括底壁11a和侧壁12a,侧壁12a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凸起121a,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其还可以是凹槽。灯体1a可以由铝等导热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导热塑胶或塑包铝材料一体成型,因此灯体1a具有高导热性能,当位于收容腔10a内的光源组件3a产生热量时,热量可以通过灯体1a迅速散去,从而避免收容腔10a内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光源组件3a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光学元件2a呈圆形,其与灯体1a之间卡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2a起到匀光的作用。具体的,光学元件2a包括圆形的顶壁21a和由顶壁21a向下延伸的若干个卡持结构22a和抵接结构23a。其中,凸起121a收容在卡持结构22a中,实现灯体1a和光学元件2a之间的卡接。抵接结构23a用于将散热件6a抵压在灯体1a内。

散热件6a为罩状,光源组件3a和驱动电源组件4a均收容在散热件6a内。在本实施例中,散热件6a抵接在灯体1a和光学元件2a之间,具体的,散热件6a的下表面与灯体1a的底壁11a贴合,散热件6a的上端面与光学元件2a 的抵接结构23a的端面相抵接。散热件6a可以由铝等导热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塑包铝材料一体成型。

如图2和图3所示,光源组件3a包括光源板31a及位于光源板31a上的发光单元32a。具体的,发光单元32a设置在光源板31a的中部,即设置在反射装置5a的一端开口的中部。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2a为LED光源,发光单元32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发光单元32a的数量为多个时,需要将发光单元32a集中设置在反射装置5a的入光口55a的中心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板31a固定在散热件6a的内部,且通过灯体1a上设置的定位面(未标示)进行定位。

驱动电源组件4a包括环形的电源板41a及位于电源板41a一侧的LED驱动电源42a。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板41a位于光源板31a的外侧且位于光源板31a的上方。LED驱动电源42a包括若干元器件,包括但不限于LED驱动控制器芯片、整流芯片、电阻器、电容器、保险丝和线圈等。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a还包括电源线7a,电源线7a延伸进入灯体1a并焊接至电源板41a,电源板41a将外部电源传输给LED驱动电源42a,LED驱动电源42a进一步驱动LED光源32a发光。

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例中,LED光源32a及LED驱动电源42a也可以通过插入式封装技术(Through Hole Technology,THT)或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集成于同一块基板(未图示)上。LED驱动电源42a:可以是部分贴片在基板设置有LED光源32a的一侧,基板的另一侧设置有降低成本的插件式驱动电源的元器件;还可以是基板设置有LED光源32a的一侧全部贴片,或者在另一侧全部插件或部分贴片部分插件。

如图2至图5所示,反射装置5a以透镜作为反射壁50a,其呈环形且厚度均匀,反射壁50a围成一光学空间501a。这样的结构类似现有的反光杯,只是材质采用了透明材料,外观通透,且易于和现有的反光杯进行替换。具体地,该反射壁50a具有内表面51a、外表面52a、第一端面53a及第二端面54a,反射装置5a的入光口55a位于第一端面53a,出光口56a位于第二端面54a,即反射壁50a位于入光口55a和出光口56a之间。入光口55a和出光口56a与光学空间501a连通,光源板31a封闭入光口55a,入光口55a的直径小于出光口56a的直径。内表面51a为反射装置5a的入光面,且同时也是反射装置5a的出光面。具体的,内表面51a由一圈连续排列的锯齿结构510a构成。每个锯齿结构510a包括相交的第一折射面511a和第二折射面512a,第一折射面511a和第二折射面512a相互垂直,且相交具有棱线,该棱线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弧线。每个锯齿结构510a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端面53a和第二端面54a。外表面52a为光滑壁面,且为全反射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面511a和第二折射面512a的夹角也可以不呈90°,即可以小于或大于90°,该反射装置5a的光效在锯齿结构510a的夹角为90°的情况下最佳,出射光可沿入射光方向发生镜面全反射。锯齿结构510a的夹角小于或大于90°,都将改变原母线可反射而成的出射角,降低光效。

该反射装置5a由透明塑料或玻璃材料一体制成,其中塑料材料可选用PMMA、PC等。反射装置5a的厚度最薄可制成2毫米(mm),因此,反射装置5a的结构尺寸很大时,可以节约材料成本和成型难度。

我们知道要在透镜内部实现全反射,光线和反射面之间的入射角必须足够大,否则光线将会透射出去,这个角度会根据透镜的材质而有所不同。为使射入反射装置5a的光线都能在外表面52a发生全反射,有必要对光线和外表面52a的角度进行规划,图8中的入射角度明显是不够形成全反射的52a的入射角度明显是不够形成全反射的,这里之所以可以反射,是因为还存在一个垂直分量上的角度,如图5和图6所示,这样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叠加入射角就足够大了,因此竖直方向的入射角必须大于一定的角度才能实现全反射。竖直方向的入射角大于一定的角度,也就是第一折射面511a和第二折射面512a相交形成的棱线与光源板31a所在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α需要小于一个特定的角度A,如果光线从第一折射面511a或第二折射面512a入射会发生折射,这样光线在外表面的入射角会增大,而如果光线从棱线位置入射水平方向几乎没有角度,最难实现全反射,因此我们考虑整个反射壁50a全反射面的设计都是以棱线位置的光路来计算A的值的。这个夹角α与反射壁50a的折射率相关,在本实施例中,选用PC材料,A为38°,如果采用折射率更高的材料A可以为40°,当选用PMMA时,A为30°。对于本实施例的反射装置5a,由于棱线为弧线时,棱线上每一点的切线和光源板所在平面的夹角α应符合上面的限制条件,即其值小于A。所以在满足夹角α小于上述不同材质对应的角度A(A为上述不同材质对应的角度),该反射装置5a满足全反射条件。在其它不需要透镜全反射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不用满足夹角α小于A的条件,即可以采用0-90°之间任意的夹角,这样会在外表面52a形成一种半透半反的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模具设计或成型时,由于加工精度的问题,会在反射装置5a的第一折射面511a和第二折射面512a的交线处形成圆角,入射到圆角上的光线将折射而出形成杂散光,圆角越大,中心光强越小,杂散光越多,但现有的加工精度所形成的圆角对反射装置5a的总光效、光束角影响不大,因此我们还是认为反射装置5a为一个全反射透镜。

以下针对发光单元32a发出光线进入反射装置5a的内表面51a后的光线走向进行具体说明。

结合图4至图8所示,发光单元32a发出的光线从入光口55a进入,部分直接从出光口56a出射至光学元件2a后射出,部分经反射装置5a反射后再从出光口56a出射,最后由光学元件2a射出。具体的光路如下:

光线入射在反射壁50a的内表面51a上,经内表面511a上的锯齿结构510a的第一折射面511a折射到外表面512a,经外表面512a全反射到内表面51a,经内表面51a折射后进入光学空间501a,再由出光口56a向外射出,最后由光学元件2a出射。图8显示了光线进入锯齿结构110’内的一种走向,光线经外表面52a全反射到内表面51a的第二折射面512a后出射。发光组件32a发出的其它光线(未图示),一部分经外表面52a反射到内表面51a的第一折射面511a后出射,一部分经外表面52a反射到第一折射面511a和第二折射面512a相交的棱线,然后出射。结合图6所示,只要棱线与光源板32a所在平面的夹角α满足上述不同材料对应的角度范围,入射在反射壁50a上的光线都可以发生全反射,由内表面51a出射。

实施例2

如图9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100b,其为一种筒灯。具体的,照明装置100b包括灯体1b、连接在灯体1b前端的光学元件2b、套设在灯体1b外围的连接件6b、连接在连接件6b上的两个卡簧8b、连接在灯体1b后端的驱动电源盒7b、收容在灯体1b内的光源组件3b和用于为光源组件3b二次配光的反射装置5b、及收容在驱动电源盒7b内且与光源组件3b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源组件4b,其中,光源组件3b设置在反射装置5b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反射装置5b呈环状且透明,光源组件3b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经光学元件2b出射,部分经过反射装置5b的反射后由光学元件2b出射。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b内的各个元件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具体说明。

如图10至图12所示,灯体1b呈圆柱状,其包括底壁11b和侧壁12b,底壁11b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11b,侧壁12b的上端延伸有一个环形的连接面面120b,连接面120b上设有若干个缺口121b。在本实施例中,缺口121b的形状为半圆形。灯体1b可以由铝等导热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导热塑胶制成,因此灯体1b具有高导热性能,当位于灯体1b内的光源组件3b产生热量时,热量可以通过灯体1b迅速散去,从而避免灯体1b内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光源组件3b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

如图10至图12所示,光学元件2b具有匀光的作用,具体的,其包括面环21b和位于面环21b内侧的匀光板22b,在本实施例中,匀光板22b抵接在面环21b和反射装置5b之间,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匀光板22b可采用其它的固定方式固定在照明装置100b内。面环21b可以由金属材料或者塑料制成,包括竖直圆环状的本体211b及与本体211b一体式连接的呈水平圆环状的环面212b。具体的,本体211b的内表面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结构2110b,第一连接结构2110b包括一个凸块2111b和位于凸块2111b两侧的卡条2112b,卡条2112b沿本体211b的轴向延伸。本体211b上设有若干个定位柱2113b,定位柱2113b沿轴向延伸且定位柱211b的端面超过本体211b的端面。

连接件6b呈圆环形,连接件6b的外侧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二连接结构610b和第三连接结构620b。具体的,第二连接结构610b包括一个卡持块611b和位于卡持块611b两侧的定位槽612b,定位槽612b沿连接件6b的轴向延伸。第三连接结构620b包括设有第二通孔6211b的连接板(未标示)和卡簧安装部6212b。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2110b和第二连接结构610b连接,实现连接件6b与面环22b之间的连接,具体的,卡条2112b收容于定位槽612b实现连接件6b和面环21b之间的定位,凸块2111b卡接于卡持块611b的下表面,实现连接件6b与面环22b之间的连接。同时,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b还包括螺丝(未图示),螺丝穿过第二通孔6211b收容在定位柱2113b内,进一步地加固连接件6b与面环22b之间的连接,并且,连接面120b上下表面抵接在面环22b和连接件6b的之间,定位柱2113b定位在缺口121b的外侧,将灯体1b固定在面环22b和连接件6b之间。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件6b,直接将光学元件2b与灯体1b连接,将卡簧8b连接在光学元件2b上。

在本实施例中,卡簧8b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卡接于卡簧安装部6212b内。

如图10至图12所示,驱动电源盒7b,其包括罩状的下盖71b和板状的上盖72b,下盖71b和上盖72b之间卡扣连接。上盖72b的外表面凸设有若干个连接柱721b,连接柱721b穿过第一通孔111b与光源组件3b连接。下盖71b包括第一盖体711b和第二盖体712b,第一盖体711b与上盖72b之间卡扣连接。第二盖体712b与第一盖体711b之间可拆卸组配。

驱动电源组件4b连接在上盖72b的内表面,具体的,驱动电源组件4a包括环形的电源板41b及位于电源板41b一侧的LED驱动电源42b,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板41b与上盖72b之间卡扣连接。LED驱动电源42b包括若干元器件,包括但不限于LED驱动控制器芯片、整流芯片、电阻器、电容器、保险丝和线圈等。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b还包括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延伸进入下盖71b并焊接至电源板41b,电源板41b将外部电源传输给LED驱动电源42b,LED驱动电源42b进一步驱动光源组件3b发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712b和电源板41b之间通过螺丝(未图示)固定连接,从而将下盖71b与电源板41b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712b插接于第一盖体711b,使得第一盖体711b和第二盖体712b在上下方向上不可相对移动,进一步第二盖体712b和电源板41b之间通过螺丝(未图示)可拆卸固定。

如图10至图12所示,光源组件3b包括光源板31b及位于光源板31b上的发光单元32b。具体地,发光单元32b设置在光源板31b的中部,即设置在反射装置5b的一端开口的中部。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2b为LED光源,发光单元32b设置有多个,在光源板31b上阵列排布。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例中,驱动电源组件4b也是可以直接集成在光源基板31b上,驱动电源盒7b可以保留但只是外形和现有的灯体1b匹配,其里面可以是空的。

如图10至图14所示,反射装置5b以透镜作为反射壁50b,其呈环形且厚度均匀,反射壁50b围成一光学空间501b。其结构及光路与实施例中的反射装置5a的相似,具体的,反射装置5b包括内表面51b、外表面52b、入光口55b和出光口56b,内表面51b包括锯齿结构510b,入光口55b和出光口56b与光学空间501b连通,光源板31b封闭入光口55b。反射装置5b和反射装置5b的不同点在于两个反射装置的入光口和出光口的口径不同。

并且,为使得反射壁50b全反射,第一折射面511b和第二折射面512b相交形成的棱线与光源板31b所在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α同样需要小于一个特定的角度A。在本实施例中,选用PC材料,A为38°,如果采用折射率更高的材料A可以为40°,当选用PMMA时,A为30°。

实施例3

如图13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100c,其包括灯体1c、连接在灯体1c前端的光学元件2c、用于连接灯体1c和光学元件2c的面环6c、收容在灯体1c内的光源组件3c和用于为光源组件3c二次配光的反射装置5c、及覆盖反射装置5c出光口的匀光板4c,其中,光源组件3c设置在反射装置5c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反射装置5c呈环状且透明,光源组件3c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经匀光板4c出射,部分经过反射装置5c的反射,再经匀光板4c匀光后,最终由光学元件2c出射。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c为二级反射式筒灯,反射装置5c为第一级反射器,光学元件2c为第二级反射器,呈反射罩构型。该照明装置100c具有较高的光效,不存在大角度的杂散光。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c内的各个元件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具体说明。

如图13至图16所示,灯体1c呈罩状,其包括底壁11c和侧壁12c,侧壁12c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收容柱121c和第二收容柱122c。灯体1c可以由铝等导热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导热塑胶制成,灯体1c的侧壁12c外表面设有散热鳍片,因此灯体1c具有高导热性能,当位于灯体1c内的光源组件3c产生热量时,热量可以通过灯体1c迅速散去,从而避免灯体1c内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光源组件3c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

如图13至图16所示,光源组件3c包括光源板31c及位于光源板31c上的发光单元32c。具体地,光源板31c通过螺丝(未图示)固定在灯体1c的底壁11c上,发光单元32c设置在光源板31c的中部,即设置在反射装置5c的一端开口的中部。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2c为LED光源,发光单元32c设置有多个,在光源板31c上圆周阵列排布。驱动电源组件(未图示)设置在灯体1c的外部,与驱动电源组件连接的供电导线7c连接至光源板31c,进一步驱动发光单元32c发光。

如图14至图16所示,反射装置5c以透镜作为反射壁50c,其呈环形且厚度均匀,反射壁50c围成一光学空间501c。其主要结构及光路与实施例1中的反射装置5a的相似,具体的,反射装置5c包括内表面51c、外表面52c、入光口55c和出光口56c,内表面51c包括锯齿结构510c,入光口55c和出光口56c与光学空间501c连通,光源板31c封闭入光口55c。反射装置5c和反射装置5a的不同点在于,反射装置5c的出光口56c那端一体式连接有一个水平环面57c,且两个反射装置的入光口和出光口的口径不同。具体的,水平环面57c上凸出设置有若干个卡持结构571c,用于将匀光板4c固定;环面57c上还设有若干个第三通孔572c,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c还包括螺丝(未图示),通过螺丝穿过第三通孔572c收容在第一收容柱121c内,实现反射装置5c和灯体1c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匀光板4c卡扣于反射装置5c上,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匀光板4c可采用其它的固定方式固定在照明装置100c内。

如图14至图16所示,面环6c可以由金属材料或者塑料制成,包括竖直圆环状的本体61c及与本体61c一体式连接的呈水平圆环状的环面62c。具体的,本体61c向内侧延伸形成一个连接板610c,连接板610c上下贯穿有若干个第四通孔611c。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c还包括螺丝(未图示),通过螺丝穿过第四通孔611c收容在第二收容柱122c内,实现面环6c与灯体1c之间的连接。连接板610c上还设置有第一卡持结构612c和第二卡持结构613c,第一卡持结构612c为一个凹陷槽,第二卡持结构613c包括一个卡持槽。

光学元件2c为第二级反射器,呈罩状,其位于面环6c的内侧且与面环6c连接。光学元件2c可以起到遮光角,以消除大角度的杂散光的作用。光学元件2c包括电镀或喷漆的侧壁21c,侧壁21c仅具有反射功能。侧壁21c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凸起结构211c和第二凸起结构212c,第一凸起结构211c与第一卡持结构212c卡扣连接,第二凸起结构212c与第二卡持结构212c卡扣连接,实现光学元件2c与面环6c之间的连接。

实施例4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100d,其呈长方形,包括灯体1d、与灯体1d连接的光学元件2d、收容在灯体1d内的驱动电源组件4d、光源组件3d和用于为光源组件3d二次配光的反射装置5d,其中,光源组件3d设置在反射装置5d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光源组件3d发出的光线部分直接经光学元件2d出射,部分经过反射装置5d的反射后由光学元件2d出射。该照明装置100d可应用于天棚灯、生鲜灯、户外灯等照明灯具内。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装置5d以两个相对设置的透镜作为反射壁50d,并在两个反射壁50d之间设置连接板58d,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装置。连接板58d可以如图18中所示和反射壁50d一起围成一个光学空间501d,连接板58d也可以设置在底面,即图中光源组件3d的位置,和反射壁50d形成一个底部连接顶部敞开的结构。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采用连接板,以四块或更多的反射壁50d形成一个方形或多边形的反射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发光组件32d发出的部分光线经过反射壁50d的折射、反射、再次折射后由反射壁50d的内表面51d直接出射后从出光口出射,还有一部分经连接板58d的反射后由连接板58d的内表面(未标示)经出光口直接出射。

反射壁50d的结构及光路与实施例1中的反射装置5a的反射壁50a相似,不同点仅在于反射壁50d为板状,反射壁50a为环状。反射壁50d的棱线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弧线。

连接板58d也为平板状,其两侧与反射壁50d的侧面贴合,其上下端面与反射壁50d的上下端面齐平,以此将发光组件32d围设在反射壁50d和连接板58d构成的光学空间501d内。该连接板58d的内表面为全反射面,为了形成全反射面,连接板58d可以由具有全反射功能的材料制成,如塑料、金属,也可以通过表面处理来实现,如表面抛光、镀膜处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其内以透镜作为一种反射装置,其外表面包括多个连续排布的锯齿结构,内表面同时作为入光面及出光面,外表面包括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面,如此设计使得由内表面入射的光线都能以全反射的光学效果出射,在不需要进行电镀处理的情况下,提高出光效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