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组合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1321发布日期:2018-08-10 19:55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车灯,尤其涉及汽车后组合灯。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常用的灯光配置中,转向灯、倒车灯和制动灯常采用分体结构,三个灯排列装设,其整体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2641504U公开的一种机动车后组合灯,其主要特征是:在一个平面上设置多组LED灯,包括由3-5排共15-30个LED灯泡排列组合的倒车灯、由3-8排共15-48个LED灯泡排列组合的转向灯、由5-8排共25-48个LED灯泡排列组合的制动灯。其技术缺陷在于:其倒车灯、转向灯、制动灯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其光照角度单一,不能同时向车辆后方和地面配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组合灯,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既可向车辆后方配光,并且能同时向地面配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组合灯,包括底座、LED芯片、反射组件、透镜组和灯罩组件,所述LED芯片包括若干第一发光单元和若干设在第一发光单元下方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反射器包括与第一发光单元配合的第一反射器和设在第一反射器下方的第二反射器,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设在第一发光单元上方的第一反射板和设在第一发光单元下方的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器设在第二反射板背面并覆盖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反射器与第二反射板是一体的。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反射器上设有若干横向的第一凸棱。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分别呈一字型横向排布,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若干设在两个第一发光单元之间的反光棱柱,所述反光棱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对称设在所述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两端的第三反射板。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反射板上设有若干横向的第二凸棱。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上方设有第三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的数量与排布方式与第一发光单元相同;所述反射组件包括与第一反射器结构相同的第三反射器,第三反射器与第一反射器对称布置。

作为改进,所述透镜组包括若干发光单元位置对应的菲涅尔透镜,所述透镜组通过卡扣和卡槽配合镶嵌在第一反射器上。

作为改进,所述灯罩组件包括覆盖反射器组件的透光板和设在透光板周围的盖板;所述透光板背面设有密集排布的凸透镜,盖板上左右两端设有沉孔,盖板通过设在沉孔内的螺钉与基座连接;所述沉孔上设有与沉孔配合的防水卡扣。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反射器可实现向车辆后方配光;第二凸棱、反光棱柱和第三反射板使第一反射器配光均匀;第三发光单元和第三反射器可加强车辆后方的光照强度;所述第二反射器设在第二反射板背面并覆盖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反射器与第二反射板是一体的,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第二反射器可实现向地面配光;第一凸棱使第二反射器配光均匀;透镜组使后组合灯配光均匀;防水卡扣可防止沉孔进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后组合灯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一种后组合灯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反射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反射组件背面的示意图。

图5为LED芯片的立体图。

图6为透镜组的立体图。

图7为灯罩组件的分解图。

图8为灯罩组件背面的示意图。

图9为图4的A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2的B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说明书与说明书附图涉及的名词与标号包括:底座1、LED芯片2、反射组件3、透镜组4、灯罩组件5、第一发光单元6、第二发光单元7、第三发光单元8、第一反射器9、第二反射器10、第一反射板11、第二反射板12、第二凸棱13、反光棱柱14、第三反射板15、第三反射器16、第一凸棱17、透光板18、盖板19、沉孔20和防水卡扣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后组合灯,包括底座1、LED芯片2、反射组件3、透镜组4和灯罩组件5。

如图5所示,LED芯片2包括若干第一发光单元6和若干设在第一发光单元6下方的第二发光单元7,第一发光单元6和第二发光单元7分别呈一字型横向排布,第一发光单元6的上方设有第三发光单元8,第三发光单元8的数量与排布方式与第一发光单元6相同。

如图2、3、4和10所示,反射器包括与第一发光单元6配合的第一反射器9和设在第一反射器9下方的第二反射器10,第一反射器9包括设在第一发光单元6上方的第一反射板11和设在第一发光单元6下方的第二反射板12,使第一反射器9可实现向车辆后方配光。第一反射板11上设有若干横向的第二凸棱13,第一反射器9包括若干设在两个第一发光单元6之间的反光棱柱14,反光棱柱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反射板11和第二反射板12连接,第一反射器9包括对称设在第一反射板11和第二反射板12两端的第三反射板15,使第一反射器9配光均匀。

如图2至4所示,反射组件3包括与第一反射器9结构相同的第三反射器16,第三反射器16与第一反射器9对称布置,可加强车辆后方的光照强度。

如图2、3、4和9所示,第二反射器10设在第二反射板12背面并覆盖第二发光单元7,第二反射器10与第二反射板12是一体的,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第二反射器10可实现向地面配光。第二反射器10上设有若干横向的第一凸棱17,使第二反射器10配光均匀。

如图6所示,透镜组4包括若干与第一发光单元6和第二发光单元7位置对应的菲涅尔透镜,透镜组4通过卡扣和卡槽配合镶嵌在第一反射器9上,使后组合灯配光均匀。

如图7和8所示,灯罩组件5包括覆盖反射器组件的透光板18和设在透光板18周围的盖板19。透光板18背面设有密集排布的凸透镜,盖板19上左右两端设有沉孔20,盖板19通过设在沉孔20内的螺钉与基座连接。沉孔20上设有与沉孔20配合的防水卡扣21,可防止沉孔20进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