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5086发布日期:2019-05-31 21:3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特别是在元件搭载基板的表面设置多个发光二极管的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车辆用灯具通常能够在近光和远光之间切换。近光是以规定的发光强度照亮近处,以不对对面车辆及先行车辆造成眩光的方式确定配光规定,主要用于行驶在城市街道的情况下。另一方面,远光是以较高的发光强度照亮前方的较宽范围及远方,主要用于高速行驶在对面车辆及先行车辆较少的道路的情况下。因此,虽然在驾驶者的可视性上远光优于近光,但产生了对在车辆前方存在的车辆驾驶者及步行者造成眩光的问题。

近年来,提出一种ADB(Adaptive Driving Beam,自适应远光系统)技术,即,基于车辆周围的状态,动态地、适应性地控制远光的配光图案。ADB技术检测车辆前方的先行车辆、对面车辆及步行者的有无,使与车辆或步行者对应的区域减光等,从而降低对车辆或步行者造成的眩光。在这样的ADB技术中,有一种提案如下(例如专利文献1):在基板上呈列状地搭载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并熄灭与车辆或步行者对应区域的LED。

而且近年来,有一种提案如下:在基板上二维配置多个发光元件,通过选择性地切换发光元件的熄灭和点亮而更精细地控制远光的配光图案。在进行这样的二维的发光元件的排列的车辆用灯具中,为了更好地照射二维的配光图案,有必要提高发光元件的安装密度且提高安装位置的精度。在使用LED作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采用表面安装型的封装,采用将各个LED定位并安装于在基板上形成的焊盘的结构,从而进行高密度地安装。

图18是表示使用以往所提案的ADB技术的光源模块1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8所示,以往的光源模块1是在基板2上搭载用于与外部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3,从连接器3延长并在基板2的表面形成配线图案4,在配线图案4上搭载多个LED5。另外,在光源模块1中,预先将配线图案4的LED5搭载部分附近较宽地形成并用作将随着LED发光的发热较好地散发的散热图案。

另外,为了将LED5高密度地安装在基板2上,提出:缩小LED5之间的间隔并用金属线与配线图形4连接而供给电流。在使用金属线向LED供给电流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因相邻的金属线之间的接触而短路或金属线劣化,使用保护树脂对金属线进行封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167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封装金属线的保护树脂配置在LED5的附近,由于保护树脂的高度存在因制造误差而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使反射件与保护树脂之间的距离保有余量,以使反射件与保护树脂不干涉。若反射件与保护树脂干涉,则对保护树脂及在其内部封装的金属线施加应力,产生金属线的破损或反射件的变形,导致产生断线或配光特性恶化等问题。但是,为了高密度地安装多个LED5并高效地反射射出光,有必要使反射件的反射面接近LED5的光射出面。

在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使反射面接近发光元件也能够防止反射件与保护树脂的干涉的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其在搭载基板的表面搭载发光元件,在所述发光元件的附近配置有反射件,所述灯具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搭载基板上具备:作为向所述发光元件供电的供电线路的一部分的金属线;封装所述金属线的线保护树脂部;在所述反射件的与所述搭载基板对置的面上,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线金属保护树脂部重合的位置形成有凹部。

在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中,通过在反射件的与线金属保护树脂部重合的位置形成凹部,即使使反射面接近发光元件也能够防止反射件与保护树脂干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中,所述凹部的上端面相比于所述反射件的反射面下端位于更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中,所述线保护树脂部与所述发光元件相邻设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中,所述发光元件搭载在基座上,俯视观察时所述基座的端部与所述凹部的端部大致一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灯具具备上述任一项记载的灯具单元。

在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灯具中,通过在反射件的与线金属保护树脂部重合的位置形成凹部,即使使反射面接近发光元件也能够防止反射件与保护树脂干涉,实现较好的配光性能。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提供一种即使使反射面接近发光元件也能够防止反射件与保护树脂的干涉的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搭载基板41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搭载基板41的结构的图,图4的(a)是分解立体图,图4的(b)是剖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搭载基板41上搭载各部件的状态的光源模块40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将基座43放大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发光部搭载区域49搭载基座43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将发光部搭载区域49周围放大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支架20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件50与透镜支架20对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透镜10侧观察的在散热件50上搭载光源模块40且固定透镜支架20及透镜10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在散热件50上搭载光源模块40和反射件30且固定透镜支架20及透镜10的状态的图,图12的(a)是从侧方延伸部204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2的(b)是从固定部202c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反射件30的结构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3的(a)是从光取出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13的(b)是从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反射件30的结构的例子的图,图14的(a)是从光取出方向观察的主视图,图14的(b)是图14的(a)中A-A表示的单点划线的剖面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在光源模块40搭载反射件30的状态的图,图15的(a)是从光取出侧观察的主视图,图15的(b)是立体图。

图16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与反射件30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反射件30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7的(a)是在凹部304a形成锥形的例子,图17的(b)是凹部304a垂直形成的例子,图17的(c)是凹部304a整体以曲面形成的例子。

图18是表示使用以往所提出的ADB技术的光源模块1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灯具单元

10…透镜

20…透镜支架

30…反射件

40…光源模块

50…散热件

60…冷却扇

201…支架侧壁部

202a~202c…固定部

203…定位销

204…侧方延伸部

205a、205b…防止半嵌合部

206a、206b…防止误装部

301…基板抵接部

302a…定位孔

303…固定用孔

304…第一反射部

305…第二反射部

306…第三反射部

304a、306a…凹部

304b、306b…反射面下部

307…连接器隐蔽部

308/309…线束侧连接器

41…搭载基板

41a…金属板

41b…粘接片

41c…玻璃环氧树脂层

42…配线图案

43…基座

43a…基座基板

43b…基座配线

43c…发光元件

43d…光反射性树脂部

44a、44b…供电连接器

44a1、44b1…供电连接器搭载部

45…光吸收性树脂部

45a…金属线

46…保护层

47…光学部件搭载区域

48…光学部件固定部

49…发光部搭载区域

49b、49c…开口部

502a~502c…固定用孔

503…定位用孔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的或等同的构成要件、部件、处理标注上相同的标记,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灯具单元100具备:透镜10、透镜支架20、反射件30、光源模块40、散热件50、冷却扇60;各部件相互定位并利用未图示的固定方法固定。

透镜10是由透光性材料构成并用于将来自光源模块40的光以成为规定的配光分布的方式照射到前方的部件,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投影透镜。透镜支架20是在维持透镜10、光源模块40及反射体3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下用于保持透镜10、光源模块40及反射体30的部件。反射件30是配置在光源模块40的前方并将来自光源模块40的光反射到前方的部件,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部件。

光源模块40是对应于从灯具单元100的外部供给的电力及信号而发光的部件,详细后叙。散热件50是在光源模块40的背面与光源模块40接触并配置的热传导性良好的部件,在背面侧形成散热扇的冷却扇60是配置在散热件50的背面侧、并通过所供给的电力使空气流通的部件。

在灯具单元100中,当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及信号时,光源模块40对应于电力及信号发光,利用反射件30反射到前方的光经由透镜支架20内及透镜10照射到前方。另外,随着光源模块40发光产生的热借助散热件50散发到空气中,被来自冷却扇60的送风冷却。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的立体示意图。光源模块40具备:搭载基板41;配线图案42;基座43;供电连接器44a、44b;金属线45a;光吸收性树脂部45;保护层46;在搭载基板41上形成有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在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内形成有光学部件固定部48。

搭载基板41是由热传导性较好的材料形成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一边的表面上形成有配线图案42且搭载有多个基座43与供电连接器44a、44b。另外,以覆盖配线图案42的方式形成保护层46。虽然未限定构成搭载基板41的材料,但优选的是使用铜或铝等热传导性较好的金属。

另外,作为搭载基板41可以使用在导电性的基板上贴合绝缘性基板的复合基板,例如可举例的有在金属基板上贴合玻璃环氧树脂层的复合基板。在用金属基板构成搭载基板41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因金属材料的氧化造成的热传导率降低,优选的是在搭载基板41的背面侧形成防止氧化膜。作为防止氧化膜的形成方法,可举例的有预焊剂处理或电镀Au处理,从提升散热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电镀Au处理。

配线图案42是在搭载基板41的表面形成的导电性的图案,用于确保从供电连接器44a、44b的接线头到基座43的电连接。

基座43是搭载在搭载基板41的表面且利用金属线45a电连接于配线图案42,并且通过经由金属线45a供给电力来进行与电力相应的发光的部件。后述基座43的详细结构。

供电连接器44a、44b是搭载在搭载基板41的表面的、用于确保与外部电连接的部件,多个接线头电连接于配线图案4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部。作为供电连接器44a、44b的形状虽然在图2中表示的是大致长方形的,但只要是能够与公知的线缆线束对应连接即可,外形及接线头的形状等不作限定。

透镜支架20利用多个固定部相对于散热件50固定,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详细后述,在与供电连接器44a、44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防止误装部(在图1、图2中省略图示)。由此,能够通过供电连接器44a、44b与防止误装部的干涉防止左右误装,不管搭载LED的搭载基板41的形状如何都能够用简单的结构防止误装。

另外,在反射件30,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详细后述,形成有延伸到在从表面观察搭载基板41时与供电连接器44a、44b重合的位置并覆盖供电连接器44a、44b的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隐蔽部(在图1、图2中省略图示)。由此,能够提高部件布局的自由度且抑制太阳光的聚光对由树脂构成的部件的影响。

金属线45a是用于将设于基座43的接线头与在搭载基板41上形成的配线图案42连接的部件,是能够用公知的引线接合技术实现的金属制成的导电性部件。对构成金属线45a的材料不作限定,能够使用金、铜、铝等,优选的是使用金。

光吸收性树脂部45是在树脂基中混入了无机填充物和光吸收材料的树脂部件,覆盖金属线45a而封装,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线保护树脂部。由光吸收性树脂部进行的金属线45a的封装可以是独立地将金属线45a一一封装,但优选的是将多个金属线45a一起封装。作为光吸收性树脂部45的树脂基,优选的是具有高的耐热性、耐光性、透光性的可操作性较好的固化性树脂组成物,可举例的有环氧树脂或聚硅氧烷树脂等公知的封装材料。特别是,为了防止因热造成的光吸收性树脂部45的膨张及收缩对金属线45a施加应力而变形或破裂,作为树脂基优选的是使用固化后弹性率低的聚硅氧烷树脂。作为在树脂基中混入的光吸收材料可举例的有碳填充物。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中,通过用光吸收性树脂部45覆盖金属线45a并封装,能够防止在金属线45a上附着导电性杂物而短路。另外,由于光吸收性树脂部45中混入有光吸收材料,因此能够防止来自基座43的光到达金属线45a被反射,作为杂散光被照射到灯具单元100的外部。特别是,在使用ADB技术而选择性地点亮基座43中包含的发光元件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被金属线45a反射的杂散光到达非照射区域,能够高密度地安装发光元件同时也抑制眩光的发生。

在形成光吸收性树脂部45时,利用注胶器等将混合了无机填充物和光吸收材料的树脂基供给到金属线45a上后固化。考虑到涂覆后的成型性及对供电线的应力,混合光吸收材料之后的粘度及触变性能够通过树脂基的材料选择及调整无级填充物的添加量而任意调整。触变性由注胶器的射出性/涂覆后的成型性评估的话,在E型粘度计的23℃、旋转数0.5rpm的粘度及旋转数5rpm的粘度的条件下,从可操作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0.5rpm的粘度)/(5rpm的粘度)为2.0以上且3.5以下。当将触变性设定在该范围内时,树脂基的流动性保持适中,即使基座43的周围不被坝部件等包围,也能够防止树脂流出而金属线45a露出或金属线45a之间的间隙或在下部产生空隙。

在反射件30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上,如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详细后述,在俯视观察时与线保护树脂部即光吸收树脂部45重合的位置形成有凹部。由此,即使使反射面接近发光元件,也能够防止反射件30与光吸收树脂部45的干涉。

保护层46是在搭载基板41的表面一侧以覆盖配线图案42的方式形成的绝缘性的膜状部件。虽然对构成保护层46的材料不作限定,但为了抑制因在搭载基板41的表面与配线图案42中的光反射不同而造成的杂散光,优选的是使用光反射材料或光吸收材料,以使在形成保护层46的区域内的光反射率一致。

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是用于搭载光学部件即反射件30的、搭载基板41表面的区域,是不形成保护层46而搭载基板41的表面露出的区域。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夹持搭载基座43的区域而位于搭载基板41的两侧,通过使反射件30抵接在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能够跨过基座43而配置反射件30。

光学部件固定部48是设在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内的贯通孔。使反射件30与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抵接,从搭载基板41的表面侧将螺钉等固定部件插入到光学部件固定部48而将搭载基板41及反射件30固定在散热件50上。关于光学部件固定部48的形成位置详细后述,在两个光学部件固定部48之间排列有基座43。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搭载基板41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搭载基板41上形成有配线图案42,覆盖配线图案42而形成保护层46。如图3所示,在除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搭载基座43的发光部搭载区域49、结合金属线45a的部分、搭载供电连接器44a、44b的供电连接器搭载部44a1、44b1、连接供电连接器44a、44b的接线头的部分之外的区域上形成有保护层46。

发光部搭载区域49是如前所述的搭载多个基座43的区域,形成为能够以图中的左右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基座43排列为两列。另外,连结光学部件固定部48的中心的线L1的位置关系为沿长度方向将发光部搭载区域49的大致中央截断。

图4是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搭载基板41的结构的图,图4的(a)是分解立体图,图4的(b)是剖面示意图。如图4的(a)所示,搭载基板41由金属板41a、粘接片41b、玻璃环氧树脂层41c的层叠结构构成。在粘接片41b与玻璃环氧树脂层41c分别形成有与发光部搭载区域49对应的形状的开口部49b、49c,开口部49b、49c的位置一致。也可以在粘接片41b与玻璃环氧树脂层41c的规定区域预先形成开口部49b、49c再对位后贴合,也可以将金属板41a与玻璃环氧树脂层41c贴合在粘接片41b之后通过切削加工等一次形成开口部49b、49c。

如图4的(b)所示,粘接片41b与玻璃环氧树脂层41c层叠在发光部搭载区域49的周围,在玻璃环氧树脂层41c上形成有配线图案42及保护层46。在发光部搭载区域49的内部中,在与开口部49b、49c对应的区域金属板41a表面的一部分露出。另外,如前所述,由于未在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形成保护层46,在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中玻璃环氧树脂层41c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中,在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未形成保护层46,将光学部件即反射件30直接搭载在玻璃环氧树脂层41c上并固定。由此,能够抑制因保护层46的膜厚的偏差而产生的反射件30与基座43的位置错位,能够将光学部件与发光元件43c的相对位置关系精准地对位而以良好的配光特性照射光。另外,通过用粘贴片41b将玻璃环氧树脂层41c贴合在金属板41a,而没有必要在金属板41a上形成含有高热传导性填充物的绝缘层,从而能够实现制造工序及制造成本的减少。

图5是表示在搭载基板41上搭载了各部件的状态的光源模块40的俯视示意图。在如图4所示的搭载基板41的供电连接器搭载部44a1、44b1与接线头连接的部分涂覆焊料,通过回流焊安装表面安装型的供电连接器44a、44b。另外,用粘接剂将基座43的背面与在发光部搭载区域49内露出的金属板41a固定,沿长度方向将多个基座43排列为两列后,通过引线结合用金属线45a将基座43与配线图案42电连接。最后,相对于多个金属线45a用注塑机涂覆光吸收性树脂部45并固化。如前所述,连接光学部件固定部48的中心的线L1沿排列为两列的基座43的长度方向位于大致中央的位置。

图6是将基座43放大表示的放大立体图。就基座43而言,在基座基板43a上形成多个基座配线43b,在基座配线43b上搭载多个发光元件43c,多个发光元件43c的侧面一起被光反射性树脂部43d封装。另外,在基座基板43a上的一部分未形成光反射性树脂部43d,基座基板43a的表面及基座配线43b露出。发光元件43c在光反射性树脂部43d的内部,跨着相邻的基座配线43b被倒装安装。

基座基板43a是由绝缘性及热传导性较好的材质形成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部件,例如由Si或AIN等构成。基座配线43b是在基座基板43a的一边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性的图案,电连接于发光元件43c且与金属线45a引线接合(丝焊)。

发光元件43c是电连接于两束金属线45a,且当在金属线45a间施加电压时发光的部件,由LED芯片和荧光材料组合而构成。作为LED芯片可以使用将蓝色、紫色或紫外光的波长作为一级光射出的GaN系等公知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作为荧光材料可以使用被一级光激发而照射期望的二级光的公知的材料,还可以使用与来自LED芯片的一级光混色而得到白色的材料、或使用多种荧光材料并通过多个二级光的混色得到白色的材料。

光反射性树脂部43d是将光反射型微粒子混入树脂基中的部件,例如可举例的有混入氧化钛等微粒子的白色树脂,光反射性树脂部43d将从发光元件43c射出的光良好地反射。另外,光反射性树脂部43d被填充为包围发光元件43c并封装侧面,将从发光元件43c的侧面照射的光向发光元件43c的内部方向反射。由此,发光元件43c的发光不会从发光元件43c的侧面向侧方泄漏,从发光元件43c的上面良好地向外部照射。

如图6所示,就沿基座43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43c而言,相邻的发光元件43c之间的侧面间距为d1,发光元件43c之间的中心间距为d2。如图2所示,多个基座43排列为上下两列并构成光源部,多个基座基板43a沿长度方向延伸并相邻地配置而构成第一列,并且与第一列相邻地配置第二列的基座基板43a。

图7是表示在发光部搭载区域49搭载了基座43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用粘接剂将基座基板43a固定在发光部搭载区域49中露出的金属板41a上,基座基板43a上的发光元件43c的侧面被光反射性树脂部43d封装。在基座基板43a上的未形成光反射性树脂部43d的区域与金属线45a的一端引线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中,将多个发光元件43c搭载在基座基板43a上,相对于在基座基板43a表面形成的基座配线43b而引线接合金属线45a并供给电力。由此,相比于使用焊料将发光元件43c直接搭载在配线图案42上,利用熔点高的金属线45a能够供给大电流,能够提高光源模块40的亮度。另外,通过将基座基板43a相对于在发光部搭载区域49内露出的金属板41a搭载并用耐热温度高的粘接剂固定,相比于用焊料的发光元件43c的安装,能够设定高的耐热温度,能够进一步实现大电流的供给与高亮度化。

如图7所示,虽然在玻璃环氧树脂层41c上形成的配线图案42被保护层46覆盖,但在与金属线45a的另一端引线接合的位置未形成保护层46。金属线45a的整体被光吸收性树脂部45封装,金属线45a的两端的引线接合位置和金属线45a的上部及下部被填充。在基座基板43a的引线接合位置,与光反射性树脂部43d相邻而形成有光吸收性树脂部45。在图7中省略粘接片41b的图示。

如上所述,基座43在发光部搭载区域19内未经由玻璃环氧树脂层41c而搭载在金属板41a,基座43的发光元件的高度尺寸比玻璃环氧树脂层41c的厚度尺寸大。此处,在基座43的发光元件的高度尺寸是从基座基板43a底面到发光元件43c的上面的距离,例如为1.3mm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中,由于基座43的高度大于合计了粘接片41b、配线图案42、和保护层46的厚度,因此基座43的光取出面即发光元件43c的上面位于比玻璃环氧树脂层41c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从基座43照射的光入射到玻璃环氧树脂层41c的侧面而被遮住,能够良好地取出光并以期望的配光特性照射光。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中,用粘接片41b将金属板41a与玻璃环氧树脂层41c贴合后,从搭载基板41的背面侧通过冲孔加工形成光学部件固定部48。环氧玻璃树脂层41c的厚度尺寸为0.05mm~0.2mm,优选的是0.075mm~0.15mm,由此能够利用环氧玻璃树脂层41c抑制冲孔加工时在金属板41a产生的毛边,能够将光学部件即反射件30精准地对位并固定。

图8是将发光部搭载区域49周围放大表示的放大俯视图。如图8所示,光吸收性树脂部45一次封装多个金属线45a,覆盖从配线图案42的引线接合位置到基座43的引线接合位置,形成到与光反射性树脂部43d相邻的位置。另外,基座43沿左右方向排列有多个且沿上下方向两列相邻地配置,并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光源部。

在基座43排列为上下两列的光源部中,发光元件43c也排列为上下两列,如图8所示的线L2是表示两列发光元件43c的中间位置的发光中心线。该发光中心线L2与连结图5所示的光学部件固定部48的中心的线L1大致一致,在多个发光元件43c的发光中心线L2的延长线上固定光学部件即反射件30。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中,由于连结光学部件固定部48的中心的线L1与基座43的发光中心线L2大致一致,因此即使在搭载基板41产生卷曲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发光中心线L2上紧固反射件30而减少卷曲,并适当地设定光源部与光学部件的位置关系。另外,若包含散热件50一起将搭载基板41与反射件30紧固,则能够使发光部搭载区域49的背面侧相对于散热件紧密接触,能够得到无卷曲的搭载基板41和相同的放热性能。

配线图案42的引线接合位置沿发光部搭载区域49的图中的上下边设置,相对于图中上列的基座43从图中上方引线接合金属线45a,相对于图中下列的基座43从图中下方引线接合金属线45a。因此,第一列及第二列的发光元件43c位于与第一列连接的金属线45a和与第二列连接的金属线45a之间。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100的车辆用灯具中,从外部经由供电连接器44a、44b、配线图案42、金属线45a、基座配线43b相对于发光元件43c选择性地供给电力,点亮发光元件43c。通过点亮构成光源部的多个基座43中被选择的发光元件43c而决定光源部整体的配光分布,利用ADB技术经由反射件30及透镜10在灯具单元100前方照射二维的配光图案。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9~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省略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支架20的立体图。在图9中,表示的是从透镜支架20中搭载在散热件50的一侧观察的图。如图9所示,透镜支架20具有:支架侧壁部201、固定部202a~202c、定位销203、侧方延伸部204、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防止误装部206a、206b。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散热件50与透镜支架20对位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0所示,在散热件50的搭载面上形成有固定用孔502a~502c及定位用孔503且定位并搭载有光源模块40与反射件30。

支架侧壁部201是构成透镜支架20主体的大致筒状的部分,在一边的端部保持透镜10的光入射面侧,另一边端部与散热件50对置而配置。在散热件50侧的支架侧壁部201上一体形成有多个固定部202a~202c、定位销203、侧方延伸部204、及防止误装部206a、206b。另外,在支架侧壁部201的透镜10侧形成有用于定位并固定透镜10的结构(省略图示)。

固定部202a~202c是从支架侧壁部201朝向圆筒形上的外侧方向及散热件50方向突出而形成的螺纹孔,在与设于散热件50的固定用孔502a~502c对应的位置形成。固定部202a~202c通过向散热件50侧突出地设置,确保支架侧壁部201与散热件50之间的距离,确保光源模块40与支架侧壁部201之间的距离。

定位销203是形成在固定部202a~202c的附近的、向散热件50方向突出的销形状的部分,在与设于散热件50的定位用孔503对应的位置形成。

侧方延伸部204是从支架侧壁部201朝向圆筒形上的外侧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平板状的部分,在与光源模块40的供电连接器44a、44b大致对应的位置形成。在侧方延伸部204的散热件50侧形成有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防止误装部206a、206b。

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是垂直设置在侧方延伸部204的散热件侧的肋,在距支架侧壁部201的外周规定间距的位置、与支架侧壁部201的外周并列形成。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的向散热件侧突出的高度是在透镜支架20固定在散热件50上时能够与供电连接器44a、44b连接的线束侧连接器的外壳干涉程度的高度。另外,防止半嵌合部205a与防止半嵌合部205b的形成位置即分别距支架侧壁部201的外周的间距不同。

防止误装部206a、206b是垂直设置在侧方延伸部204的散热件侧的肋,从支架侧壁部201的外周朝向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延伸而形成。防止误装部206a、206b的向散热件侧突出的高度与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相同程度。另外,防止误装部206a、206b分别以沿着供电连接器44a、44b的外壳的位置及形状形成。

在如图2所示的例子中,供电连接器44a、44b分别具备数量不同的接线头,且相互宽度不同,在搭载基板41上的供电连接器44a、44b左右不均等不对称地配置。因此,供电连接器44a、44b相对于用于将透镜支架20固定在散热件50上的多个固定部202a~202c的配置也在不对称的位置,防止误装部206a、206b也相对于固定部202a~202c的配置被设置成不对称。此处,相对于固定部202a~202c的配置为不对称是指,相对于防止误装部206a、206b,固定部202a~202c中至少两个不在对称位置。

在如图9、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支架20中,由支架侧壁部201与固定部202a~202c的高度确保透镜10与散热件50之间的距离,确保透镜10与光源模块40之间的距离。另外,通过固定部202a~202c确保支架侧壁部201与散热件50之间的距离,光源模块40和反射件30被保持为与支架侧壁部201不干涉地相互对位。

接着,使用图11及图12对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与防止误装部206a、206b的功能进行说明。图11是从透镜10侧观察的在散热件50上搭载光源模块40且固定透镜支架20及透镜10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在散热件50上搭载光源模块40和反射件30且固定透镜支架20及透镜10的状态的图,图12的(a)是从侧方延伸部204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2的(b)是从固定部202c侧观察的侧视图。

如图11、图12所示,将定位销203嵌入散热件50的定位用孔503,将固定部202a~202c与固定用孔502a~502c对位且使用螺钉螺纹啮合而将透镜支架20固定于散热件50。另外,在供电连接器44a、44b嵌入有与各自对应的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此处,仅图示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外壳部分,省略图示用于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向外部连接的配线。

此时,由于透镜支架的支架侧壁部201利用固定部202a~202c保持距散热件50规定的间隔,因此,就搭载基板41、供电连接器44a、44b及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而言,一部分能够相比于支架侧壁部201位于外侧。另外,如图11所示的侧方延伸部204位于覆盖俯视观察时供电连接器44a、44b及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之间的位置。如上所述,供电连接器44a、44b各自的接线头数量及横向宽度不同,与此相对地,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接线头数量及横向宽度也不同。另外,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外壳部分的进深也不同,从支架侧壁部201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量也不同。

如图12的(b)所示,在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分别充分嵌入供电连接器44a、44b的嵌合状态下,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相比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外壳部分位于从支架侧壁部201更靠外侧的位置,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外侧端部之间相隔有规定距离。

另一方面,在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分别未充分嵌入供电连接器44a、44b的半嵌合状态下,由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外侧端部相比于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位于更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将透镜支架20装配在散热件50时,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外壳部分干涉,而不能实施透镜支架20的装配作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中,在将透镜支架20装配在散热件50的装配作业中,能够根据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干涉的有无确认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半嵌合状态。在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外壳部分干涉的情况下,将干涉的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按压入供电连接器44a、44b,充分嵌入而成为嵌合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保持半嵌合状态地装配灯具单元100而在使用时因振动等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从供电连接器44a、44b脱落。另外,如图12的(a)、12的(b)所示,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相比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位于外侧,其顶端比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更向散热件50侧突出。由此,能够防止因灯具单元100使用时的振动等嵌合状态松弛,并经半嵌合状态而脱落。

如图11及图12的(a)、(b)所示,防止误装部206a、206b分别设置为位于供电连接器44a、44b之间,其顶端相比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更向散热件50侧突出。由此,在将光源模块40的左右准确地搭载在散热件50的情况下,防止误装部206a、206b与供电连接器44a、44b不干涉,插入于两者之间。此时,防止误装部206a、206b的侧面可以与供电连接器44a、44b接触,也可以确保规定的间隔。

另一方面,在将光源模块40的左右错误地搭载在散热件50的情况下,由于供电连接器44a、44b的位置与正确安装位置不同,防止误装部206a、206b与供电连接器44a、44b干涉,不能实施透镜支架20的装配作业。这是由于供电连接器44a、44b相对于搭载基板41及固定部202a~202c设在不对称的位置,防止误装部206a、206b也对应地设在不对称的位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中,在将透镜支架20装配在散热件50的作业中,根据防止误装部206a、206b与供电连接器44a、44b干涉的有无,能够确认光源模块40的左右是否正确地搭载在散热件50上。在防止误装部206a、206b与供电连接器44a、44b干涉的情况下,由于光源模块40的左右错误,所以取下光源模块40并交换为正确的位置。由此,不管搭载基板41的形状如何,都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光源模块40的误装。

在图1~图12中,虽然作为连接器部以设置了两个供电连接器44a、44b为例进行表示,但不限定连接器部的形状,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在作为连接器部设置多个供电连接器44a、44b的情况下,相比于设置单个供电连接器44a的情况使平均一个连接器部的接线头数量减少,能够缩小连接器部的外壳尺寸。由此,由于用于将线束侧连接器嵌入所需要的力较小就可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灯具单元100的装配工序下的作业。

另外,在将单个供电连接器44a作为连接器部设置在搭载基板41上的情况下,重要的是供电连接器44a相对于搭载基板41及固定部202a~202c设置成不对称。这样,即使在设置单个供电连接器44a的情况下,通过在透镜支架20对应的位置设置防止误装部206a,也使供电连接器44a相对于固定部202a~202c为不对称,因此能够通过供电连接器44a与防止误装部206a的干涉防止左右的误装。

另外,作为与供电连接器44a、44b分别对应的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通过使距支架侧壁部201的侧面的距离不同,能够根据嵌合在供电连接器44a、44b的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的尺寸检查半嵌合状态。另外,在将光源模块40的左右误装的情况下,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与线束侧连接器400a、400b干涉,通过防止半嵌合部205a、205b也能够确认光源模块40的误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及使用该灯具单元100的车辆用灯具中,由于在透镜支架20,在与搭载于搭载基板41上的供电连接器44a、44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防止误装部206a、206b,因此能够通过供电连接器44a、44b与防止误装部206a、206b的干涉来防止左右的误装,不管搭载LED的基板的形状如何都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误装。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3~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省略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件30的结构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3的(a)是从光取出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13的(b)是从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件30的结构的例子的图,图14的(a)是从光取出方向观察的主视图,图14的(b)是图14的(a)中A-A表示的单点划线的剖面图。

如图13、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件30在两侧具备两个基板抵接部301,在基板抵接部301开口形成有定位孔302a、302b及固定用孔303。另外,在两个基板抵接部301之间一体形成有第一反射部304、第二反射部305、第三反射部306,第三反射部306的上端延伸而形成连接器隐蔽部307。

另外,在第一反射部304与第二反射部305之间形成有光取出用开口部308,在第二反射部305与第三反射部306之间形成有光取出用开口部309。而且,在第一反射部304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凹部304a,在第三反射部306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凹部306a。

基板抵接部301是位于反射件3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薄板状部分,对应于搭载基板41上的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的位置及形状而形成。另外,在左右的基板抵接部301之间,桥接一体形成有第一反射部304、第二反射部305、第三反射部306。基板抵接部301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平坦,并与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在大致全区域中面接触。

定位孔302a、302b是在基板抵接部301形成的贯通孔,对应于设置在散热件50的光学部件用的定位销的位置及形状而形成。光学部件用的定位销通过嵌入设置在光源模块40的贯通孔及定位孔302a、302b,对光源模块40及反射件30进行定位。定位孔302a的形状为大致长圆形,插入定位销时保有一定游隙。定位孔302b的形状为大致圆形,为插入定位销时与销精准嵌合的形状。

固定用孔301是在基板抵接部301形成的贯通孔,对应于设置在散热件50的螺纹孔及光源模块40的光学部件固定部48的位置及形状而形成。通过使反射件30抵接光学部件搭载区域47且从搭载基板41的表面一侧将螺钉等固定部件插入到固定用孔303,使反射件30及搭载基板41固定在散热件50上。

第一反射部304以桥接左右两个基板抵接部301之间的方式与第二反射部305及第三反射部306大致平行地形成,是使光取出用开口部308侧为锥形的反射面的部件。另外,在第一反射部304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凹部304a。第一反射部304的位置对应搭载基板41上的光吸收性树脂部45的位置,具有覆盖光吸收性树脂部45整体的长度和宽度。

第二反射部305以桥接左右两个基板抵接部301之间的方式与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三反射部306大致平行地形成,是使光取出用开口部308侧及光取出用开口部309侧为锥形的反射面的部件.

第三反射部306以桥接左右两个基板抵接部301之间的方式与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二反射部305大致平行地形成,是使光取出用开口部309侧作为锥形的反射面的部件。第三反射部的反射面朝向透镜10方向延长,在其顶端部连接器隐蔽部307延伸并一体形成。另外,在第三反射部306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凹部306a。第三反射部306的位置至少对应搭载基板41上的光吸收性树脂部45的位置,具有覆盖光吸收性树脂部45整体的长度和宽度。

连接器隐蔽部307是第三反射部306的反射面的顶端部沿与搭载基板41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位于比基板抵接部301更靠透镜10方向。连接器隐蔽部307的距搭载基板41的表面的距离至少比供电连接器44a、44b的外壳高度大。另外,连接器隐蔽部307的宽度为大约至少覆盖供电连接器44a、44b的一部分的宽度。

光取出用开口部308是在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二反射部305之间形成的开口部,对应于搭载在光源模块40上的多个发光元件43c的位置及形状。光取出用开口部309是在第二反射部305及第三反射部306之间形成的开口部,对应于搭载在光源模块40上的多个发光元件43c的位置及形状。

凹部304a是在第一反射部304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上跨着第一反射部304的长度方向的大致全区域而设置的凹部,从由光取出用开口部308空出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到与光取出用开口部308相反的一侧。凹部306a是在第三反射部306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上跨着第三反射部30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全区域而设置的凹部,从由光取出用开口部309空出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到与光取出用开口部309相反的一侧。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在光源模块40搭载了反射件30的状态的图,图15的(a)是从光取出侧观察的主视图,图15的(b)是立体图。在散热件50上配置光源模块40及反射件30,将散热件50的定位销插入定位孔302a、302b,将螺钉螺纹啮合于固定用孔303而固定光源模块40及反射件30。

如图15的(a)、(b)所示,在俯视观察搭载基板41时,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三反射部306分别覆盖搭载基板41上的光吸收性树脂部45,多个发光元件43c从光取出用开口部308、309露出。另外,连接器隐蔽部307延伸直到与供电连接器44a、44b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覆盖构成供电连接器44a、44b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此处,虽然以连接器隐蔽部307覆盖供电连接器44a、44b一部分并露出一部分为例进行表示,但也可以构成为覆盖供电连接器44a、44b整体。

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与如图1所示的相同,具备透镜10作为投影透镜,在透镜10的后方焦点附近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43c。当电力经由供电连接器44a、44b被供给时,光源模块40对应于供给的电力点亮,发光的光经由光取出用开口部308、309被取出。来自发光元件43c的光通过配置在发光元件43c附近的第一反射部304、第二反射部305、第三反射部306的反射面被反射,经过透镜支架20内及透镜10,以期望的配光分布照射前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如图1所示的相同,搭载基板41沿竖直方向配置,供电连接器44a、44b配置为比透镜10的光轴更靠下方。这样,由于供电连接器44a、44b的线束连接侧朝向下方,即使在灯具单元100内产生水滴,水滴也不会滞留在供电连接器44a、44b内部。另外,由于连接器隐蔽部307至少覆盖供电连接器44a、44b一部分,因此从透镜10入射的太阳光被连接器隐蔽部307遮住,能够防止太阳光聚光于供电连接器44a、44b而融损。

另外,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三反射部306具备线保护树脂部即光吸收性树脂部45,延伸到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重合的位置并覆盖一部分,具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树脂隐蔽部的功能。因此,从透镜10入射的太阳光被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三反射部306遮住,能够防止太阳光聚光于光吸收性树脂部45而融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及使用该灯具单元100的车辆用灯具中,通过在反射件30形成延伸到与供电连接器44a、44b重合的位置并覆盖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隐蔽部307,能够提高部件布局自由度的同时抑制太阳光的聚光对由树脂构成的部件的影响。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6及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省略说明与第三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图1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40与反射件30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如图16所示,在搭载基板41上搭载有多个基座43,与基座43相邻形成有光吸收性树脂部45。此处,基座4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用图6表示的相同,光吸收性树脂部4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用图8表示的相同且封装金属线45a。另外,由于光吸收性树脂部45封装整个金属线45a,因此形成比基座43的发光面高,例如高0.3mm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反射件30的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三反射部306配置为覆盖光吸收性树脂部45。另外,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三反射部306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上,俯视观察时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重合的位置形成有凹部304a、306a。凹部304a、306a的深度例如为0.2~0.5mm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与反射件30的光吸收性树脂部45重合的位置形成凹部304a、306a,能够确保凹部304a、306a的上端面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之间的余量。因此,即使在形成光吸收性树脂部45时因制造误差在高度上产生0.2mm左右的偏差,也能够防止反射件30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干涉,能够使反射件30的反射面接近发光元件43c的发光面。

另外,如图16所示,在第一反射部304及第三反射部306的反射面下端,到比凹部304a、306a更低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反射面下部304b、306b,凹部304a、306a的上端面位于比反射件30的反射面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反射面下部304b、306b比凹部304a、306a更接近基座43的发光面例如0.3~0.4mm左右,能够使反射件30的反射面相对于发光元件43c更进一步接近而减少光的损失且防止反射件30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的干涉。

而且,如图16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基座43的端部与凹部304a、306a的端部大致一致,防止凹部304a、306a形成得比所需程度宽。由此,能够确保从凹部304a、306a突出到下方的反射面下部304b、306b的宽度,能够确保反射面下部304b、306b的强度。

图1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件30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7的(a)是在凹部304a形成锥形的例子,图17的(b)是凹部304a垂直形成的例子,图17的(c)是凹部304a整体以曲面形成的例子。如图17的(a)~(c)表示的凹部304a的形状只是一个例子,对形状不作限定。另外,在第三反射部306的与搭载基板41对置的面形成的凹部306a也相同。不管凹部304a、306a的形状如何,由于凹部304a、306a的上端面都比反射面下部304b、306b更远离搭载基板41,因此能够防止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的干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0及使用该灯具单元100的车辆用灯具中,通过在反射件30的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重合的位置形成凹部304a、306a,即使使反射面接近发光元件也能够防止反射件30与光吸收性树脂部45的干涉。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表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对不同的实施方式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组合所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