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及其制备方法、可裁切照明装置及其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8428242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公共电极(可以是阴极或阳极连接形成)。
[0061]具体的,如图2A所示,第一电极11包括第一电极本体111以及由第一电极本体111延伸形成的第一电极连接部112和第一电极连接体113,多个发光单元10的第一电极连接体113互相电连接而形成公共连接电极114 ;如图2B所示,第二电极12包括第二电极本体121以及由第二电极本体121延伸形成的第二电极连接部122和第二电极连接体123,第二电极本体121、第二电极连接部122和第二电极连接体123分别与第一电极本体111、第一电极连接部112和第一电极连接体113对应。容易理解的是,也可以由多个发光单元10的第二电极连接体123互相电连接而形成公共连接电极,这里不做限定。
[0062]作为一种示例,图2A和图2B中,本实施例光源中光源单元I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0呈阵列排列,公共连接电极114包括行方向上多个发光单元10的第一电极本体111互相电连接形成的第一公共连接电极以及列方向上与第一公共连接电极电连接的第二公共连接电极,第一公共连接电极与第二公共连接电极在位置上互相垂直。当然,这里并不限定第一公共连接电极与第二公共连接电极在位置上互相垂直,且斜向交叉也可以,只需保证二者能够电连接即可。
[0063]作为优选,第二电极本体121的形状与第一电极本体111的形状相同,第二电极连接部122的形状与第一电极连接部112的形状相同,第二电极连接体123的形状与第一电极连接体113的形状相同。同样优选的是,第二电极本体121的面积小于等于第一电极本体111的面积,第二电极连接部122的面积小于等于第一电极连接部112的面积,第二电极连接体123的面积小于第一电极连接体113的面积。这里应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本体111与第二电极本体121的形状和面积均设置为相同是一种优选方式,因为此时较容易提高第一电极本体111与第二电极本体121相对面积的利用率,获得较大的发光层的面积,从而获得较佳的发光量。当然,根据实际需求,第一电极本体111与第二电极本体121的形状和相对面积可灵活进行设置,这里不做限定。
[0064]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一电极本体111的形状和第二电极本体121的形状为方形或圆形或蜂窝状。当然,根据客户需求,第一电极本体111的形状和第二电极本体121的形状也可以设计为其他的形状,这里不做限定。
[0065]本实施例中,绝缘层13设置于第一电极本体111与第二电极本体121之间的周边区域,发光层14设置于绝缘层13围成的封闭区域。
[0066]这里同样应该理解的是,光源对于具体的发光区域的形状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仅以方形形状作为示例(制备工艺较简单),此时第一电极本体111、发光层14和第二电极本体121的形状可形成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为不相同的形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设计。
[0067]其中,发光层14采用发光材料形成,例如采用Alq或Ba Iq形成,绝缘层13采用二氧化硅Si02或光刻胶材料形成。也即,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10可以为OLED器件,第一电极11为OLED器件的阳极,第二电极12为OLED器件的阴极,本实施例以将多个OLED器件的阴极并联连接形成共用的公共连接电极114作为示例,OLED器件的阳极和公共连接电极114分别与供电单元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上述发光单元10中,图2A虚线所示的第一电极本体111、第一电极连接部112和第一电极连接体113形成工字形形状,图2B虚线所示的第二电极本体121、第二电极连接部122和第二电极连接体123形成工字形形状。当然,由于OLED器件为电流型驱动方式,为了连接方便,多个OLED器件的阳极也可以互相连接形成共用的阳极电极,然后与供电单元2的正极连接,这里不做限定。
[0068]本实施例中,参阅图3,供电单兀2包括电源转换部件21和电源储存部件22,电源转换部件21的形状与光源单元I的形状相适。优选的是,电源转换部件21为太阳能板,电源储存部件22为可充电放电的蓄电池。通常情况下,太阳能板包括多个各自具有阳极和阴极的转换小单元,每一转换小单元均吸收太阳光进行光能到电能的转换,多个小单元串联或并联形成组件;蓄电池用于存储电源转换部件21吸收太阳能转换的电能,又用于根据不同裁切尺寸的光源单元I为其提供适当的电源,给发光单元10供电。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日趋成熟,是最具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本实施例采用包括电源转换部件21和电源储存部件22的供电单元2,使得供电单元2自身具有电源转换和充放电的功能,更便于电源的持续性使用。
[0069]根据使用情况,可以灵活设置蓄电池位置,例如,可将蓄电池设置于光源单元I和太阳能板之间,如图1A所示;或设置于光源单元I和太阳能板的侧面,如图1B所示。
[0070]本实施例中,光源单元I和供电单元2通过贴合方式组装在一起。首先利用太阳能板将太阳光转化成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然后OLED器件即可利用存储的电能发光,实现照明。
[0071]虽然太阳能光伏技术和OLED技术均已经出现,但目前尚未见太阳能运作方式/OLED运作方式结合的报道,本实施例中的光源将太阳能技术与OLED技术相结合形成光电复合体,使用太阳能转换供电、OLED发光,OLED器件实现照明发光可以直接使用蓄电池储存所得到的能量,将两种方式互取优势,以尽量减少能量损失;另外每个具有其可裁切之复合型模块分别并联,以形成新型便利的充放电、发光模块。
[0072]本实施例的光源将太阳能光伏技术与OLED照明技术结合,从而形成光源的OLED照明装置,使得太阳能产业与OLED产业结合,成为一体绿色复合器件,建筑低碳环保的固态照明新途径,符合目前低碳环保低能耗的产品要求。
[0073]实施例2:
[007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与实施例1相比,该光源中的光源单元I具有更好的出光效果,或者,电源转换部件21具有更好的导光效果,从而使得电源转换部件21具有更高的太阳能利用率。
[0075]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设置有多个微结构,和/或,供电单元2与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相离的侧面(即不直接与光源单元I接触的供电单元2的外表面,在实施例1中光源单元I和供电单元2通过贴合方式组装在一起的条件下,即供电单元2与光源单元I的非贴合面)设置多个微结构。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设置多个微结构3 (如图3所示),或者仅在供电单元2与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相离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微结构,或者在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和供电单元2与光源单元的发光侧相离的侧面均设置多个微结构3。其中,微结构3的尺寸范围为0.2-2000 μ mo
[0076]设置于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的多个微结构3,对发光单元10发出的光具有更好的出光效果;设置于供电单元2与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相离的侧面的多个微结构3,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减少能量损耗。
[0077]如图4A所示,微结构3的形状与排列方式为三角形条带阵列;如图4B所示,微结构3的形状与排列方式为微球阵列;如图4C所示,微结构3的形状与排列方式为金字塔形四面体阵列;如图4D所示,微结构3的形状与排列方式为圆锥阵列。本实施例中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或供电单元2与光源单元I的发光侧相离的侧面的微结构可以为上述微结构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中的任一种,且并不限于上述微结构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需求进行变形,这里不做限定。
[0078]本实施例中的光源具有更好的出光效果以及更高的太阳能利用率,性能更佳。
[0079]实施例3:
[008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的制备方法,该光源的制备方法用于形成实施例1中的光源。
[0081 ] 该光源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0082]步骤SI):形成光源单元I,光源单元I具有多个发光单元。
[0083]具体的,形成光源单元I包括:
[0084]步骤Sll):在基板上形成包括第一电极11的图案。如图5A所示,第一电极11包括第一电极本体以及由第一电极本体延伸形成的第一电极连接部和第一电极连接体,多个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连接体互相电连接而形成公共连接电极。
[0085]优选的是,多个发光单元呈阵列排列,公共连接电极包括行方向上多个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本体互相电连接形成的第一公共连接电极以及列方向上与第一公共连接电极电连接的第二公共连接电极,第一公共连接电极与第二公共连接电极在位置上互相垂直。
[0086]步骤S12):在第一电极11的上方形成包括绝缘层13的图案以及由绝缘层的图案限定的发光区的图案。如图5B所示,绝缘层的图案形成于第一电极本体的周边区域,其中的绝缘层13可以采用Si02或光刻胶材料形成。
[0087]步骤S13):在限定的发光区的图案内形成发光层14。如图5C所示,发光层的图案形成于绝缘层13围成的封闭区域内,其中的发光层14可以采用Alq或Balq形成。
[0088]步骤S14):在发光层14和绝缘层13的上方形成包括第二电极12的图案。如图5D所示,第二电极12包括第二电极本体以及由第二电极本体延伸形成的第二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体,第二电极本体、第二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体分别与第一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