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目车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70672阅读:来源:国知局
示的聚光碗4 (具体结构见中国专利CN 204240278 U),还可以选择如图6所示的聚光碗4 (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6所示)。本发明优选聚光碗4由上聚光碗41和下聚光碗43组成,上聚光碗41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80°,上聚光碗41的下边缘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所在的水平面,上聚光碗41内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为所述线段中光源I和该线段AE的左端之间的部分,即上聚光碗41内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为线段AC,如图1所示。具体的,在碗口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位于该线段的左端,即在碗口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位于该线段AE中的A点位置,在碗底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的位置与光源I的位置相对应,在碗底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的位置从左侧无限接近于光源I所在的C位置,如图1所示。
[0038]下聚光碗43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80°,下聚光碗43内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为所述线段AE中光源I和该线段的右端之间的部分,即下聚光碗43内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为线段CE,如图1所示。具体的,在该碗口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位于光源1,在该碗口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位于光源I所在的C位置,在碗底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位于该线段的右端,即在碗底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位于该线段AE中的E位置。
[0039]这样光源I发出的在光轴以上的光线经过上聚光碗41折射后将向光轴以下折射,这样原本向上发散的光线将转为向下照射,光源I发出的在光轴以下的光线经过下聚光碗43折射后将射向光轴以下更远的前方,上凸透镜2、下凸透镜3、上聚光碗41和下聚光碗43协同配合将光源I发出的光线投射到司机前方的多个区域,如本实施例中该防眩目车灯在司机前方投射出LI L2、L2 L3、L3 L4、L4 L5、L5右侧五个区域。通过调整图1中AB⑶E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精确的控制上述五个区域的宽度和光线强度。
[0040]本实施例中优选光源1、上凸透镜2和下凸透镜3均位于聚光碗4内,上凸透镜2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与下凸透镜3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的比为25:50,即DC:BC = 25:50。在碗口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与上凸透镜2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的比为75:25,即AC:DC = 75:25。在碗底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与下凸透镜3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的比为100:50,即EC:BC = 100:50。即图1中AB = 25,BC = 50,CD = 25,DE = 75,CE = 100,AC = 75,BC = 50,CD = 25。
[0041]LI L2、L2 L3、L3 L4、L4 L5、L5右侧五个区域的光线强度由强到弱的排列次序依次为L4 L5、L3 L4、L2 L3、L1 L2、L5右侧,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人眼具有近大远小的成像构造,同时司机在行车的过程中对前方的关注距离是有选择的,如司机更容易关注前方某一位置处,假设该位置距离司机200米,那么最科学的照明方式应该为前方200米左右的位置集中照射(光线最强),由司机到200米位置处光线逐渐增强,由200米到更远的前方光线再逐渐减弱,而现有的车灯的光照强度一般为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司机关注远方就必然违规使用远光灯。本发明便可以实现上述科学的照明方式,通过调整图1中ABCDE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精确的控制上述L4 L5区域的宽度位于200米左右,同时该L4 L5区域的宽度和光线强度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的调节。
[0042]由于LI L2区域的光线强度较弱而且离司机的距离最近,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近出光线过强而对本车司机产生的眩目刺激,如人在黑暗的环境和明亮环境下同时观察远方黑暗环境中明亮的物体,人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远方黑暗环境中明亮的物体会感觉更加明亮,即同样的光线强度下LI L2区域的光线弱会使司机感觉远方L4 L5区域更加明亮。同时,司机也会感觉L5右侧的亮度也被加强,使司机不会过分担心远方,减少司机习惯性的对远光灯的依赖。
[004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主权项】
1.一种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目车灯包括光源(1)、上凸透镜(2)和下凸透镜(3),光源(I)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上,上凸透镜(2)和下凸透镜(3)位于光源(I)的同侧,上凸透镜(2)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以上,下凸透镜(3)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以下,上凸透镜⑵的光心到光源(I)的距离大于上凸透镜⑵的焦距,下凸透镜⑶的光心到光源(I)的距离小于下凸透镜(3)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沿水平方向设置,上凸透镜(2)为半圆形,上凸透镜(2)的光轴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重合,上凸透镜(2)的底边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所在的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下凸透镜(3)为半圆形,下凸透镜(3)的光轴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重合,下凸透镜(3)的顶边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所在的水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上凸透镜(2)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与下凸透镜⑶的焦点到光源⑴的距离的比为25: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上凸透镜(2)的底边与下凸透镜(3)的顶边连接,上凸透镜(2)和下凸透镜(3)均为平凸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目车灯还包括聚光碗(4),所述聚光碗(4)包括碗口和碗底,聚光碗(4)内含有光反射面,该光反射面的焦点为一条线段,该线段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上,该线段的一端与所述碗口相对应,该线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碗底相对应,光源(I)位于该线段的两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聚光碗(4)包括上聚光碗(41)和下聚光碗(43),上聚光碗(41)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所在的水平面以上,下聚光碗(43)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所在的水平面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上聚光碗(41)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80°,上聚光碗(41)内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为所述线段中光源⑴和该线段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部分,在碗口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位于该线段的所述另一端,在碗底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的位置与光源⑴的位置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下聚光碗(43)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80°,下聚光碗(43)内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为所述线段中光源(I)和该线段的所述一端之间的部分,在该碗口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位于光源(I),在碗底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位于该线段的所述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目车灯,其特征在于:光源(I)、上凸透镜(2)和下凸透镜⑶均位于聚光碗⑷内,上凸透镜⑵的焦点到光源⑴的距离与下凸透镜⑶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的比为25:50,在碗口处的上光反射面(42)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与上凸透镜(2)的焦点到光源(I)的距离的比为75:25,在碗底处的下光反射面(44)的焦点到光源⑴的距离与下凸透镜⑶的焦点到光源⑴的距离的比为100:50o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目车灯,包括光源(1)、上凸透镜(2)和下凸透镜(3),光源(1)位于该防眩目车灯的光轴上,上凸透镜(2)和下凸透镜(3)位于光源(1)的同侧,上凸透镜(2)位于该光轴以上,下凸透镜(3)位于该光轴以下,上凸透镜(2)到光源(1)的距离大于上凸透镜(2)的焦距,下凸透镜(3)到光源(1)的距离小于下凸透镜(3)的焦距。该防眩目车灯不但能够降低光轴以上光线的强度,还能增强光轴以下光线的强度,更能将光轴以下光线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向分成光线强度逐渐递增的多个不同区域,从而将光线集中在驾驶员需要的远方位置。
【IPC分类】F21V5-04, F21S8-10, F21W101-10, F21V3-02, F21W101-02
【公开号】CN104791685
【申请号】CN201510219819
【发明人】杨发
【申请人】杨发, 杨旺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