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塑复合管端面封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706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塑复合管端面封口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对钢塑复合钢的端头进行封口的设备。
背景技术
钢塑复合管,即采用钢板打孔、卷曲成型、氩弧焊接成穿孔钢管,穿孔钢管内外复塑,且内外塑联体、一次成型的工艺技术,使得钢塑结合紧密、不易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了钢塑分离的技术难题。
钢塑复合管具备塑料管道卫生不结垢、耐腐蚀、不生锈的特点,同时具备钢管承压高、耐冲击的优点。但是,连续成型的钢塑复合管,在按一定长度截断之后,其两端头上的钢管是暴露在外的,为了保证钢塑复合管的使用性能,必须对其端头进行封口,即将端头的钢管可靠地封入塑层内。但是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钢塑复合管端面端面封口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在工作台上,同轴设置一对支架,包括顶杆支架和钢塑管支架,钢塑管夹持在所述钢塑管支架中,可沿轴向移动的顶杆以螺纹配合在顶杆支架上,顶杆上朝向钢塑管的一端固定设置加热模板,在所述加热模板上,对应于钢塑管的端面位置,为一环形可容钢塑管管端紧配合插入的凹槽,凹槽断面为“U”形。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在所述“U”形凹槽的圆弧形底部,放置有熔融后与钢塑管塑层相接合的塑圈。
本实用新型采用“U”凹槽,该“U”凹槽的设置使得插入在凹槽中的钢塑管的内外塑层都呈现为熔融状态,经冷却之后,在钢塑管的端部形成完整的“U”塑封端。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其结构简单、封口牢固,“U”形端头在与管件的承插式配合中易于装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封口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1手柄、2顶杆支架、3加热圈、4电热丝、5电源插头、6顶杆、7加热模板、8外层垫圈、9内层垫圈、10塑圈、11钢塑管、12钢塑管支架、13工作台、1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是在工作台13上,同轴设置一对支架,包括顶杆支架2和钢塑管支架12,钢塑管11夹持在钢塑管支架12中,可沿轴向移动的顶杆6以螺纹配合在顶杆支架2上,顶杆6上朝向钢塑管11的一端固定设置加热模板7,在加热模板7上,对应于钢塑管11的端面位置,为一环形、并可容钢塑管11的管端紧配合插入其中的凹槽14,凹槽14断面为“U”形。
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电热方式,在加热模板7的背部设置加热圈3,加热圈3中设置有电热丝4,电热丝4的电源接线在电源插头5上引出。
为了增加钢塑复合管端面封口塑层的厚度,提高封口可靠性,可以在“U”形凹槽14的圆弧底部,放置有熔融后与钢塑管11的塑层相接合的塑圈10。
为了避免熔融的塑料自“U”形凹槽14的槽口处溢出,可以在“U”型凹槽14的内、外圈分别设置内层垫圈9和外层垫圈8,内层垫圈9和外层垫圈8为聚四氟乙烯材质。为了便于操作,在顶杆6的尾部装有旋转手柄1。
封口作业时,根据对于钢塑复合管端面封口塑层厚度的需要,选择使用或不使用塑圈10。若需要使用塑圈10,则首先将塑圈10放入在“U”型凹槽14中,将钢塑管11夹持在钢塑管支架12上,即成图1所示。转动旋转手柄1,使顶杆6带动加热模板7向钢塑管11方向靠拢,直至钢塑管11的管端插入加热模板7上的“U”形凹槽14中。随着加热模板7的不断升温,塑圈10和钢塑钢11上塑层都逐渐呈熔融态,于此同时,转动旋转手柄1,使顶杆6向钢塑管11所在侧进一步推进,直至有料液自加热模板7背部的溢流孔流出,停止顶杆6的推进,此时呈图2所示。停止加热之后,对加热模板7连同钢塑管11进行冷却,完成定型后出模即可。
权利要求1.钢塑复合管端面封口机,其特征是在工作台(13)上,同轴设置一对支架,包括顶杆支架(2)和钢塑管支架(12),钢塑管(11)夹持在所述钢塑管支架(12)中,可沿轴向移动的顶杆(6)以螺纹配合在顶杆支架(2)上,顶杆(6)上朝向钢塑管(11)的一端固定设置加热模板(7),在所述加热模板(7)上,对应于钢塑管(11)的端面位置,为一环形可容钢塑管(11)的管端紧配合插入的凹槽(14),凹槽(14)的断面为“U”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塑复合管端面封口机,其特征是在所述“U”形凹槽(14)的圆弧形底部,放置有熔融后与钢塑管(11)的塑层相接合的塑圈(10)。
专利摘要钢塑复合管端面封口机,其特征是在工作台上,同轴设置一对支架,包括顶杆支架和钢塑管支架,钢塑管夹持在所述钢塑管支架中,可沿轴向移动的顶杆以螺纹配合在顶杆支架上,顶杆上朝向钢塑管的一端固定设置加热模板,在所述加热模板上,对应于钢塑管的端面位置,为一环形可容钢塑管管端紧配合插入的凹槽,凹槽断面为“U”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封口牢固,“U”形端头在与管件的承插式配合中易于装配。
文档编号B21D41/00GK2744439SQ20042008090
公开日2005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日
发明者汪兆钧 申请人:汪兆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