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车门外板加强板零件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8588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车门外板加强板零件的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后车门外板加强板零件的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汽车的后车门外板加强板等大型车身的覆盖件进行拉延时,由于其零件型面较为复杂,存在较大的拉延深度差,很容易导致拉延时磨具上产生侧向力,进而使得冲压时,模具导向定位不稳,从而使得加强板零件成型时容易出现开裂、起皱、扭曲等问题,影响部件拉延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汽车后车门外板加强板零件的模具。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后车门外板加强板零件的模具,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所述的上模体包括上模座和设置在上模座上的拉延凹模,所述的下模体包括下模座,该下模座上还设有与拉延凹模对应的拉延凸模,在拉延凸模的边缘部分设有压边圈,所述的压边圈的边缘部分均匀分布有多个防侧向力导滑面,在上模座上设有与防侧向力导滑面对应配合的防侧向力导板。

所述的压边圈的下面还设有垫块,该垫块与固定安装在下模座上的顶杆组件连接。

所述的上模座在与对应压边圈的位置还设有压料板,在压料板上还设有拉延筋,拉延筋的一端与上模座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压料板并超出压料板的表面,所述的压边圈在与拉延筋对应的位置设有压边圈凹槽。

所述的压料板与上模座之间还设有弹性层。

所述的弹性层为弹性隔垫层。

所述的上模座上还设有成型凹模、翻边整形凹模和冲孔分离凹模,在成型凹模处还设有用于冲孔的冲头,所述的下模座上还设有与成型凹模对应的成型凸模、与翻边整形凹模对应的翻边整形凸模,以及与冲孔分离凹模对应的冲孔分离凸模。

所述的拉延凹模、成型凹模、翻边整形凹模和冲孔分离凹模按次序依次设置在上模座上。

所述的模具还包括导柱和导套,所述的导柱设置在下模座的四个顶角处,所述的导套设置在上模座的四个顶角处,合模时,导柱与导套匹配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上模座上安装防侧向力导板,在压边圈上安装与防侧向力导板匹配的防侧向力导滑面,这样,当合模时,上模座上的防侧向力导板与压边圈上的防侧向力导滑面滑动配合,从而可以有效控制上模座与压边圈在拉延成形过程中受到反作用而形成的侧向力,进而有效的保证零件在拉延过程中的定位稳定性。

(2)压料板与上模座之间的弹性层的设置可以有效的消除在拉延成形后的板料的回弹,进而可以保证拉延后的零件的成型稳定性。

(3)本发明将拉延、切边冲孔、翻边整形、冲孔分离4个动作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连续组合模,将传统的四个工序可完成的部分用一副模具来完成,中间省略了三个冲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零件生产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压边圈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座,2-拉延凹模,3-压边圈,4-冲头,5-成型凸模,6-下模座,7-垫块,8-拉延凸模,9-拉延筋,10-弹性层,11-压料板,12-防侧向力导板,13-防侧向力导滑面,14-压边圈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汽车后车门外板加强板零件的模具,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上模体包括上模座1和设置在上模座1上的拉延凹模2,下模体包括下模座6,该下模座6上还设有与拉延凹模2对应的拉延凸模8,上模座1上还设有成型凹模、翻边整形凹模和冲孔分离凹模,在成型凹模处还设有用于冲孔的冲头4,下模座6上还设有与成型凹模对应的成型凸模5、与翻边整形凹模对应的翻边整形凸模,以及与冲孔分离凹模对应的冲孔分离凸模,拉延凹模2、成型凹模、翻边整形凹模和冲孔分离凹模按次序依次设置在上模座1上。模具还包括导柱和导套,导柱设置在下模座6的四个顶角处,导套设置在上模座1的四个顶角处,合模时,导柱与导套匹配连接。

如图2所示,在拉延凸模8的边缘部分设有压边圈3,压边圈3的下面还设有垫块7,该垫块7与固定安装在下模座6上的顶杆组件连接,压边圈3的边缘部分均匀分布有多个防侧向力导滑面13,在上模座1上设有与防侧向力导滑面13对应配合的防侧向力导板12,上模座1在与对应压边圈3的位置还设有压料板11,在压料板11上还设有拉延筋9,拉延筋9的一端与上模座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压料板11并超出压料板11的表面,压边圈3在与拉延筋9对应的位置设有压边圈凹槽14,压料板11与上模座1之间还设有弹性层10,弹性层10为弹性隔垫层。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