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及其整体旋压成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4986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及其整体旋压成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曲轴硅油减震器壳体的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的整体旋压成型方法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消减曲轴的扭转振动,提高曲轴的疲劳寿命,减少整车的振动和噪音,现代的汽车都会在发动机扭振振幅最大的曲轴前端安装曲轴扭振减震器。根据降低扭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动力式、阻尼式和复合式三种,而曲轴硅油减震器就属于阻尼减震器的一种。这种硅油减震器需要良好的密封和较大的惯性体,才能保证工作可靠,达到良好的使用要求,适用于大中型船用发动机及汽车(重型车,轻型车,赛车,工程机械车等)发动机上。

常规的硅油减震器壳体轮辐部分位于底板位置,导致安装方式比较单一,且固定安装后壳体的轮辐不可移动,此外传统的加工方法一般为整体铸造、锻造机加工及拼焊的方式。整体铸造易产生缩孔、缩松等,其机械性能无法保证,密封性也很难满足要求;锻造机加工存在材料利用率较低,机加工余量大,金属流线被切断,零件的抗腐蚀性能低等缺陷。拼焊时由于焊接区的化学成分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力学性能分布不均匀,产品的动平衡差,其寿命及动态特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易出现多种质量问题。如公开号为CN 101672340A的《硅油减振器壳体及其制造方法》,虽然采用了焊接工艺,但是它的材料利用率却不高,同时由于圆筒状内筒的底部是直接焊接在盆状外筒的中部,受焊接自身缺陷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焊接缺陷,内外筒同心度也难以保证,其成型质量难以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其轮辐位置可以根据发动机各个部件的配合要求进行上下位置调节,从而使得发动机结构更加紧凑,与发动机的配合满足柔性设计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包括轮辐及设置在轮辐外围的环形凹腔,所述环形凹腔具有底板,内筒及外筒,其中内筒与轮辐的剖面结构呈工字型,所述轮辐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在内筒中心位置或非中心位置,所述轮辐设在内筒内部且与底板不在一个平面上。

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的整体旋压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落料:采用8~10mm厚的热轧厚钢板,对板材进行剪切落料获得圆形板料;

b、冲中孔:利用冲床对步骤a所获得的圆形板料进行冲中心孔,制得带中孔的圆形板料;

c、铲旋凸台:在数控旋压机上安装上下模具及两个铲旋轮,控制上下模具转速为300rpm,利用第一铲旋轮和第二铲旋轮同时对圆形板料进行铲旋操作,在圆形板料上形成凸台,控制第一铲旋轮和第二铲旋轮进给速度为3.0~4.0mm/s,进给率为0.6~0.8mm/r,铲旋深度为1.5~2.4mm,切入速度为1.0mm/s;

d、旋压折弯:在数控旋压机上安装上下模具及两个旋压轮、具体步骤为:

d1、将上模具和下模具分别安装到旋压机的通用模具位置上;

d2、将第一旋压轮及第二旋压轮安装到数控旋压机的旋压滚轮架上,其中第一旋压轮与第二旋压轮分别布置在下模具两侧,两个旋压轮连接线与下模具中心孔位于同一直线,两个旋压轮的轮轴线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45°夹角;

d3、将步骤c获得的壳体半成品送料到下模具上;

d4、将两侧旋压轮调整到圆形板料外边缘,启动旋压机,上下模具合模,控制上下模具转动速度为300rpm,两个旋压轮的轴向进给速度为3.0~4.0mm/s、进给率为0.60~0.80mm/r,使得圆形板料外边缘向下折弯至下模具上表面;

d5、控制第一旋压轮不进给,使其紧压在圆形板料外缘表面,压住圆形板料,启动第二旋压轮转动且做径向进给,控制第二旋压轮径向进给速度为2.0~3.0mm/s,进给率为0.40~0.60mm/r,随着第二旋压轮的径向进给,圆形板料凸台以外的边缘形成L型折弯,制得工字型结构的内筒,此处L型折弯的深度决定了中间轮辐的位置;

e、旋压翻边:在数控旋压机上安装上下模具及旋压轮,控制上下模具转速为300rpm,利用翻边轮对步骤d中折弯进行翻边处理,利用旋平轮进行旋压处理形成外筒,控制翻边轮的轴向进给速度为2.0~3.0mm/s,进给率为0.40~0.60mm/r,径向进给速度为1.0~1.5mm/s、进给率为0.20~0.40mm/r,旋平轮的径向进给速度为0.8~1.2mm/s,进给率为0.16~0.24mm/r;

f、机加工:对步骤e形成的半成品的端面钻安装孔,在车床上对壳体局部进行车加工,制备出成品。

所述步骤c中铲旋凸台的具体步骤为:

c1、将上模具和下模具分别安装到旋压机的通用模具位置上;

c2、将两个铲旋轮分别安装在旋压机的两个旋压滚轮架上,并调整好两个铲旋轮的位置,使其位于圆形板料两侧,且两个铲旋轮的连接线与圆形板料中心孔位于同一直线,同时两个铲旋轮的轮轴线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45°夹角;

c3、将步骤b获得的带中孔的圆形板料送料到下模具上;

c4、将第一铲旋轮及第二铲旋轮移动到距离上模具外边沿40~50mm的初始铲旋位置进行端面切入操作,启动旋压机,上下模具合模,控制上下模具转动速度为300rmp,第一铲旋轮和第二铲旋轮的进给速度同步控制为3.0~4.0mm/s,进给率0.6~0.8mm/r,铲旋深度为1.5~2.4mm,切入速度为1.0mm/s,随着模具带动圆形板料转动,铲旋轮对圆形板料在轴向施加压力作径向进给运动,由于铲旋轮与板料产生相对转动,故而两个铲旋轮逐渐切入板料中使得部分板料逐渐剥离,同时产生局部连续的塑性变形,随着铲旋轮在径向的进给,铲旋轮前端的板料堆积越来越多,逐渐向高度方向转移,在接触到上模具后,在上模具和铲旋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凸台。

所述步骤e中旋压翻边的具体步骤为:

e1、将上模具和下模具分别安装到旋压机的通用模具位置上;

e2、将翻边轮和旋平轮安装到数控旋压机的旋压滚轮架上,其中翻边轮与旋平轮对称分布在上下模具两侧,所述翻边轮的轴线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呈45°夹角,所述旋平轮轴向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平行;

e3、将步骤d获得的半成品送料到下模具上;

e4、将翻边轮调整到圆形板料翻边起始位置,启动旋压机,上下模具合模,控制上下模具转动速度为300rpm,翻边轮的径向进给速度为1.0~1.5mm/s、径向进给率为0.20~0.40mm/r,轴向进给速度为2.0~3.0mm/s,轴向进给率为0.40~0.60mm/r,通过翻边轮轴向及径向的先后进给实现对步骤d后的板坯的翻边操作;

e5、启动旋平轮对翻边后的板料进行旋平处理,控制上下模具转速为300rpm,旋平轮的径向进给速度为0.8~1.2mm/s,进给率为0.16~0.24mm/r,通过旋平轮实现对外筒外表面的压平处理,并保证外筒上下各部厚度均匀。所述步骤c1中上模具下端设有间隔8~12mm的半圆凸筋,该凸筋的半径R为0.3mm,下模具为中间凸起的圆盘结构。

所述步骤c4中第一铲旋轮铲旋角圆弧半径为2mm,第二铲旋轮铲旋角圆弧半径为3.5mm,直边尺寸为10~20mm,直边上端采用45°的斜边约束,斜边与直边采用R=2~4mm圆弧过渡,斜边水平尺寸为2~4mm。

所述步骤d4中第一旋压轮和第二旋压轮的旋压角弧度为8~10mm。

所述步骤e4中翻边轮的翻边角弧度为8~10mm,所述旋平轮外侧壁为光面结构或者根据外筒凸筋结构设有凹槽。

由于本发明中硅油曲轴减震器壳体为工字型结构,中间的轮辐与底板不在一个水平面,且轮辐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在内筒中心位置也可以位于非中心位置,这种结构使得其可以根据发动机各个部件的配合要求进行上下位置调节,从而使得发动机结构更加紧凑,与发动机的配合满足柔性设计要求,针对这种工字型结构,得常规的先加工内筒再加工外筒的工艺无法实现工字型的加工,本发明中先利用铲旋增厚工艺形成内筒凸台,然后对凸台外围的板料下弯形成L型弯折,制得工字型结构的内筒,再对弯折的部分的边缘处进行翻边形成外筒,整体采用板料一次成型,其中轮辐相对位置可以根据L型折弯深度的不同而调节。

上述具体工艺步骤中不同的位置排布,操作顺序以及控制参数对整个产品的加工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铲旋增厚工艺,两个铲旋轮对称设置在板料两侧进行铲旋,且控制两个铲旋轮的速度一样,避免了板料单侧受力造成受力不均,引起板料抖动从而造成金属流动紊乱,采用双面均匀受力使得铲旋过程中稳定性提高,避免局部加载造成金属紊乱,提高工件质量,同时控制两个铲旋轮进给速度以及进给率,确保内筒生长过程稳定,保证厚度上下均匀,且高度达到工件要求,提高工件表面精度。

对于旋压折弯工艺,将两个旋压轮对称设置其作用与铲旋轮对称设置作用相似,在此不过多解释,由于旋压折弯要形成L型结构,制得工字型结构的内筒,故而先采用下压工艺对板料边缘进行下压操作,此时两个旋压轮只做轴向进给使得圆形板料边缘下弯,折弯后通过旋压轮做径向进给沿着下压位置向凸台方向移动,随着旋压轮的进给,下弯的板料逐渐贴合下模具结构形成L型,同时旋压轮轮边挤压板料同时防止铲旋形成的凸台出现塌陷,在这步操作中两个旋压轮只有一个是做径向进给的,另一个始终不动的压住板料边缘固定板料,避免成型过程中板料翘起,确保成型的精度。

对于旋压翻边工序,先利用翻边轮的翻边角轴向进给进行翻边,再利用翻边角的直边径向进给适当贴膜,最后利用旋平轮径向进给直接贴膜及成形凸筋,确保了翻边操作的精度。

对于外筒外部具有旋齿的结构,可以在旋压翻边工序后增加旋齿操作,其可以采用旋压机配合旋齿轮实现,也可在精度要求高的前提下,采用机加工齿代替旋齿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揭示的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轮辐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上下调节,与发动机的配合下更好,其加工工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新型的加工工艺实现对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的加工,一次性成型避免了常规加工工艺中的各种不足,工艺尺寸适度改变即可适应不同尺寸要求的加工,此外加工出来的外壳其轮辐与底板错位设置,不仅使得发动机结构更加紧凑,而且与发动机的配合满足柔性设计要求,因此本发明的成形工艺还具有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高、质量易于控制、适应性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的结构剖视图;

图2~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成型方法中,各工序制得毛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2:落料冲中孔工序得到的带中孔圆形板料毛坯结构示意图;

图3:铲旋凸台工序制得的壳体凸台结构示意图;

图4:旋压折弯下压工序制得的壳体半成品示意图;

图5:旋压折弯折弯工序制得的壳体半成品示意图;

图6:旋压翻边工序制得的壳体外筒结构示意图;

图7:机加工工序制得的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铲旋凸台工序的模具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旋压折弯工序的模具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旋压翻边工序的模具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其结构包括轮辐24及设置在轮辐外围的环形凹腔,所述环形凹腔具有底板25,内筒26及外筒27,其中内筒26与轮辐24的剖面结构呈工字型,所述工字型结构可为对称型也可为非对称型(也就是说轮辐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在内筒中心位置也可以位于非中心位置),所述轮辐24设在内筒内部且与底板不在一个平面上,且所述轮辐24中心设有中孔28,所述外筒27外壁根据需要设置有凸筋29。

如图2~7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工字型硅油减震器壳体的整体旋压成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落料:采用8~10mm厚的热轧厚钢板,对板材进行剪切落料获得圆形板料(参见图2)。

b、冲中孔:利用冲床对步骤a所获得的圆形板料进行冲中心孔,制得带中孔的圆形板料(参见图2),中孔的作用便于后续工序的固定和定位。

c、铲旋凸台:在数控旋压机上利用两个铲旋轮对步骤b中的圆形板料在轴向施加压力并作径向进给运动,在圆形板料上形成具有一定壁厚和高度的凸台(参见图3),具体步骤为:

c1、将上模具和下模具分别安装到旋压机的通用模具位置上;

c2、将两个铲旋轮分别安装在旋压机的两个旋压滚轮架上,并调整好两个铲旋轮的位置,使其位于圆形板料两侧,且两个铲旋轮的连接线与圆形板料中心孔位于同一直线,同时两个铲旋轮的轮轴线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45°夹角;

c3、将步骤b获得的带中孔的圆形板料送料到下模具上;

c4、将第一铲旋轮及第二铲旋轮移动到距离上模具外边沿40~50mm的初始铲旋位置进行端面切入操作,启动旋压机,上下模具合模,控制上下模具转动速度为300rmp,第一铲旋轮和第二铲旋轮的进给速度同步控制为3.0~4.0mm/s,进给率0.6~0.8mm/r,铲旋深度为1.5~2.4mm,切入速度为1.0mm/s,随着模具带动圆形板料转动,铲旋轮对圆形板料在轴向施加压力作径向进给运动,由于铲旋轮与板料产生相对转动,故而两个铲旋轮逐渐切入板料中使得部分板料逐渐剥离,同时产生局部连续的塑性变形,随着铲旋轮在径向的进给,铲旋轮前端的板料堆积越来越多,逐渐向高度方向转移,在接触到上模具后,在上模具和铲旋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凸台。

d、旋压折弯:在数控旋压机上安装上下模具及两个旋压轮、具体步骤为:

d1、将上模具和下模具分别安装到旋压机的通用模具位置上;

d2、将第一旋压轮及第二旋压轮安装到数控旋压机的旋压滚轮架上,其中第一旋压轮与第二旋压轮分别布置在下模具两侧,两个旋压轮连接线与下模具中心孔位于同一直线,两个旋压轮的轮轴线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45°夹角;

d3、将步骤c获得的壳体半成品送料到下模具上;

d4、将两侧旋压轮调整到圆形板料外边缘,启动旋压机,上下模具合模,控制上下模具转动速度为300rpm,两个旋压轮的轴向进给速度为3.0~4.0mm/s、进给率为0.60~0.80mm/r,使得圆形板料外边缘向下折弯至下模具上表面(参见图4);

d5、控制第一旋压轮不进给,使其紧压在圆形板料外缘表面,压住圆形板料,启动第二旋压轮转动且做径向进给,控制第二旋压轮径向进给速度为2.0~3.0mm/s,进给率为0.40~0.60mm/r,随着第二旋压轮的径向进给,圆形板料凸台以外的边缘形成L型折弯(参见图5),制得工字型结构的内筒,此处L型折弯的深度决定了中间轮辐的位置。

e、旋压翻边:在数控旋压机上利用翻边轮和旋平轮对步骤d的圆形板料进行翻边旋压处理,形成与凸台同心的外筒(参见图6),具体步骤为:

e1、将上模具和下模具分别安装到旋压机的通用模具位置上;

e2、将翻边轮和旋平轮安装到数控旋压机的旋压滚轮架上,其中翻边轮与旋平轮对称分布在上下模具两侧,所述翻边轮的轴线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呈45°夹角,所述旋平轮轴向与上下模具的中心轴线平行;

e3、将步骤d获得的半成品送料到下模具上;

e4、将翻边轮调整到圆形板料翻边起始位置,启动旋压机,上下模具合模,控制上下模具转动速度为300rpm,翻边轮的轴向进给速度为2.0~3.0mm/s,轴向进给率为0.40~0.60mm/r,径向进给速度为1.0~1.5mm/s、径向进给率为0.20~0.40mm/r,通过翻边轮轴向及径向的先后进给实现对步骤d后的板坯的翻边操作;;

e5、启动旋平轮对翻边后的板料进行旋平处理,控制上下模具转速为300rpm,旋平轮的径向进给速度为0.8~1.2mm/s,进给率为0.16~0.24mm/r,通过旋平轮实现对外筒外表面的压平处理,并保证外筒上下各部厚度均匀。

f、机加工:对步骤e形成的半成品的端面钻安装孔,在车床上对壳体局部进行车加工,制备出成品(参加图7)。

还可以根据工件外轮是否有旋齿要求在机加工前进行旋齿操作,具体为:在数控旋压机上利用两个旋齿轮对步骤e中外筒外表面旋压制得齿形,控制上下模具的转速为200rpm,一个预旋齿轮的径向进给速度为1.0~1.2mm/s,进给率0.30~0.36mm/r,另一个精旋齿轮径向进给速度为0.4~0.6mm/s,进给率为0.12~0.18mm/r。

如图8所示,上述步骤c1中上模具2下端设有间隔8~12mm的半圆凸筋8,该凸筋的半径R为0.3mm,下模具4为中间凸起的圆盘结构,圆形板料3放入下模具上,由中间凸起进行定位,上模凸筋及中间凸起在上下模合模后起固定作用,可以防止铲旋过程中板料的失稳,所述第一铲旋轮1的铲旋角10圆弧半径为2mm,第二铲旋轮5的铲旋角11圆弧半径为3.5mm,直边9尺寸与内筒高度有关,为10~20mm,直边9上端采用45°的斜边6约束,斜边6与上下端直边采用R=2~4mm圆弧7过渡,斜边水平尺寸为2~4mm,在铲旋过程中由于铲旋轮结构采用局部约束,从而保证了内筒的有效高度及厚度,成形载荷与全封闭结构相比较小。

如图9所示,上模具17下端设有间隔8~12mm的半圆凸筋8,该凸筋的半径R为0.3mm,下模具18中间凸起的台阶面19上还具有凸起的限位20,圆形板料放入下模具通过凸起的限位进行位置约束,上下合模时圆形板料凸台外围部分处于悬空状态,所述第一旋压轮21及第二旋压轮22的旋压角23半径为8~10mm,随着两个步骤的操作悬空的板料部分贴合下模具凸起的台阶面形成L型折弯,从而制得工字型结构的内筒。

如图10所示,上模具13与下模具14合模,所述步骤e4中翻边轮12的翻边角弧度为8~10mm,在进行翻边操作时,随着翻边轮12的轴向进给,外筒16逐渐进行翻边操作,随着翻边轮12的径向进给,即利用翻边轮的直边适当贴膜,最后利用水平设置的旋平轮15旋压实现外筒的成型,所述旋平轮外侧壁为光面结构,也可以根据外筒凸筋结构设计凹槽,使得外筒旋平时直接形成凸筋。

由于在加工中,轮辐相对底板的位置根据要求不同而不同,针对不同位置要求的结构通过对下模具凸起台阶面高度的调节实现。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发明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发明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