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品封闭端折斜铲角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1711阅读:1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产品封闭端折斜铲角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具体是一种产品封闭端折斜铲角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对预涂板的加工工艺一般包括修边冲孔、折四边和弯u,这种钣金冲压工艺的缺点在于,当第二序先把端边折弯以后,如果再弯u时,由于材料流动,使得u形圆角端折外凸(简称“外凸”),严重影响产品外观要求;预涂板成型后再不做任何处理而是直接送到组装线装配,所以绝对不允许端面有擦伤或波浪等现象,而造成圆角部位端面擦伤的主要因素是铲弯过程中凸凹模间隙太小,但如果间隙大的话,端面会产生波浪,影响装配,造成与相关件离缝,严重影响外观,而现有技术还没有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因此,现有相关的模具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消除工件上u形圆角端折外凸,能有效避免工件表面擦伤和产生波浪,工件脱模方便快捷,工件脱模时端折面拼接完整平齐的产品封闭端折斜铲角模具。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产品封闭端折斜铲角模具,包括上下对应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压紧机构和端折机构;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驱动凸模、侧压凸模、侧压板、滑板、第一上斜楔和第一下斜楔;驱动凸模相对固定在滑板上,并随滑板沿x轴滑动在下模组件上;侧压凸模沿与y轴成一定角度的方向滑动在下模组件上,侧压板沿y轴滑动在上模组件上;第一上斜楔相对固定在上模组件上,第一下斜楔相对固定在滑板上,且第一上斜楔与第一下斜楔上下对应;合模时,第一上斜楔通过第一下斜楔驱动滑板滑动,驱动凸模随动并作用侧压凸模滑动,侧压凸模与侧压板相互靠拢,驱动凸模端面与侧压凸模端面组成第一平齐面;

所述端折机构包括弯边凹模、弯角凹模、包角凹模、第二上斜楔和第三上斜楔;弯边凹模和弯角凹模分别相对沿z轴滑动在上模组件上,此外,弯角凹模又相对弯边凹模斜向滑动,弯边凹模侧面与弯角凹模侧面组成第二平齐面;第二上斜楔和第三上斜楔分别固定在上模组件上,包角凹模相对斜向滑动在下模组件上;合模时,弯边凹模和弯角凹模首先下压,随后第二斜楔作用包角凹模斜向滑动,最后第三上斜楔作用弯角凹模斜向滑动;

合模时,第一平齐面与第二平齐面相互对应,且间隙配合。

所述驱动凸模与侧压凸模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楔形导向结构,驱动凸模的x轴滑动通过楔形导向结构转换成侧压凸模的侧向滑动;驱动凸模和侧压凸模分别相对弹性复位滑动在下模组件上。

所述下模组件上设置有第二下斜楔,侧压板与第二下斜楔上下对应,且彼此之间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楔形面,合模时,第二下斜楔通过彼此间的楔形面作用侧压板向侧压凸模方向滑动。

所述上模组件上设置有载板,载板上下弹性复位滑动,弯边凹模固定于载板上,弯角凹模斜向复位滑动在载板上;第二上斜楔与包角凹模之间分别设有相互匹配且上下对应的楔形面;第三上斜楔与弯角凹模之间分别设有相互匹配且上下对应的楔形面;合模时,第二上斜楔通过彼此之间的楔形面作用包角凹模斜向上滑动,第三上斜楔通过彼此之间的楔形面作用弯角凹模斜向上滑动。

所述弯角凹模上设有第一梯形引导部和/或第二梯形引导部,载板对应第一梯形引导部设有与其匹配的第一梯形引导槽,对应第二梯形引导部设有与其匹配的第二梯形引导槽,使弯角凹模定向滑动在载板上;所述载板上固定有受力块,受力块与弯角凹模之间设置有弯角复位弹簧,弯角复位弹簧作用弯角凹模在载板上弹性复位滑动。

所述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侧拍机构;该侧拍机构包括固定于上模组件上的侧拍斜楔,及设置于侧拍斜楔与载板之间的侧拍驱动块;侧拍驱动块固接载板,且两者相对上模组件沿x轴滑动设置;侧拍斜楔与侧拍驱动块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间隙无级可变结构;合模时,侧拍斜楔的z轴滑动通过间隙无级可变结构转化成侧拍驱动块的x轴滑动,载板随动,使第一平齐面与第二平齐面的间隙缩小。

所述下模组件上固定有包角定位板和包角导向板,包角凹模斜向上滑动在包角导向板上,包角定位板与包角凹模之间设置有包角复位弹簧,以使包角凹模向包角定位板复位滑动,合模时,第二上斜楔推开包角凹模,并插设于包角定位板与包角凹模之间。

所述上模组件上设置有压料组件,压料组件与由驱动凸模和侧压凸模组成的凸模组件上下对应,压料组件整体上下弹性复位滑动,合模时,压料组件按压在凸模组件上。

所述下模组件上固定有侧压定位板,侧压定位板上设置有侧压复位弹簧,侧压复位弹簧直接或间接作用侧压凸模弹性复位滑动。

为了避免侧压凸模的尖角在复位过程中顶伤工件,因此所述侧压凸模沿与y轴成1°-5°的方向滑动,优选5°;弯角凹模相对下模组件斜向45°滑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消除外凸:前序先弯好u形后,本序一次性成型端折封闭面,由于弯角凹模沿45°角方向向里面运动,这样就使得多余的材料向里流动,完全避免了因大圆弧角部材料向外挤压造成的u形圆角端折外凸的现象;

2)消除擦伤和波浪:第一平齐面与第二平齐面之间的间隙最初是两倍料厚,从而可以避免擦伤,本结构通过设置间隙无级可变结构,使其在开始铲弯过程中,当工件边缘完全翻起来后,第一平齐面与第二平齐面之间的间隙变成一倍料厚,有效避免了波浪现象;

3)工件脱模方便快捷;由于端折面是封闭形,所以既要保证闭模状态时端折面拼接完整平齐,又要保证在开模状态下,成型凸模能够复位缩小,从而能很方便地拿走工件;本结构通过把凸模组件分成三块,分别是驱动凸模和两侧压凸模,中间的驱动凸模沿纵向运动,两侧压凸模沿与y轴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运动,有效避免两侧压凸模的尖角在复位过程中顶伤工件;两侧压凸模的驱动是靠其与驱动凸模之间的楔形导向结构借力来撑开,并靠凸模复位弹簧来复位;而驱动凸模的驱动是靠第一上斜楔通过相应的传动结构来推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模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模组件的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下模组件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下模组件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压紧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端折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端折机构的局部分解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端折机构开模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端折机构合模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压机构、端折机构和侧拍机构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拍机构初始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拍机构工作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模组件开模状态时与工件配合的侧视图;

图1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模组件开模状态时与工件配合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模组件开模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模组件合模状态时与工件配合的俯视图;

图2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模组件合模状态时与工件配合的俯视图;

图2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模组件合模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端折机构开模状态时与工件配合的侧视图;

图2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端折机构合模状态时与工件配合的侧视图;

图2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完成端折铲角加工的工件的立体图;

图26为图25中h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26,本产品封闭端折斜铲角模具主要用于加工冰箱门面板,具体是对冰箱门面板端部边缘进行折弯加工,以生成翻边d1、第一角边d2和第二角边d3。本模具包括上下对应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压紧机构和端折机构;具体结构分别如下:

压紧机构包括驱动凸模17、两侧压凸模18、两侧压板1、滑板22、第一上斜楔6和第一下斜楔23,两侧压凸模18分别设置于驱动凸模17两侧,两侧压板1分别与相应的侧压凸模18对应设置;驱动凸模17相对固定在滑板22上,并随滑板22沿x轴滑动在下模组件上;两侧压凸模18沿与y轴成5°的方向滑动在下模组件上,两侧压凸模18的滑动方向互逆,侧压板1沿y轴滑动在上模组件上;第一上斜楔6相对固定在上模组件上,第一下斜楔23相对固定在滑板22上,且第一上斜楔6与第一下斜楔23上下对应;合模时,第一上斜楔6通过第一下斜楔23驱动滑板22滑动,驱动凸模17随动并作用侧压凸模18滑动,侧压凸模18与侧压板1相互靠拢,驱动凸模17端面与侧压凸模18端面组成第一平齐面a;驱动凸模17的x轴方向滑动既能驱动两侧的侧压凸模18沿指定反向滑动,实现对工件d侧部压紧,又能最终与两侧的侧压凸模18组成第一平齐面a(即加工面),有效提高工件d的加工质量;

端折机构包括弯边凹模8(由两模块组成)、两弯角凹模9、两包角凹模26、第二上斜楔10和第三上斜楔11;弯边凹模8和弯角凹模9分别相对沿z轴滑动在上模组件上,此外,弯角凹模9又相对弯边凹模8斜向45°滑动,弯边凹模8侧面与弯角凹模9侧面组成第二平齐面b;第二上斜楔10和第三上斜楔11分别固定在上模组件上,包角凹模26相对斜向滑动在下模组件上;合模时,弯边凹模8和弯角凹模9首先下压,随后第二斜楔作用包角凹模26斜向滑动,最后第三上斜楔11作用弯角凹模9斜向滑动;对于两角边,第一角边d2首先被包角凹模26加工而成,随后第二角边d3由弯角凹模9加工而成,该结构顺序能有效提高加工质量;

合模时,第一平齐面a与第二平齐面b相互对应,且间隙配合,彼此之间的间隙用于容纳工件d的折弯边,并通过间隙无级可变的结构,有效避免折弯边擦伤和波浪。

进一步地,驱动凸模17与侧压凸模18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楔形导向结构c,驱动凸模17的x轴滑动通过楔形导向结构c转换成侧压凸模18的侧向滑动;驱动凸模17和侧压凸模18分别相对弹性复位滑动在下模组件上;其中,楔形导向结构c为相互匹配的斜面,分别设置于驱动凸模17和侧压凸模18上相应的位置。

进一步地,下模组件上设置有第二下斜楔19,侧压板1与第二下斜楔19上下对应,且彼此之间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楔形面,合模时,第二下斜楔19通过彼此间的楔形面作用侧压板1向侧压凸模18方向滑动。侧压板1与侧压凸模18的相互靠拢滑动能有效的对工件d侧边进行夹紧,使工件d定位加工,确保加工质量。

进一步地,上模组件上设置有载板2,载板2上下弹性复位滑动,弯边凹模8固定于载板2侧部,两弯角凹模9斜向45°复位滑动在载板2两端;第二上斜楔10与包角凹模26之间分别设有相互匹配且上下对应的楔形面;第三上斜楔11与弯角凹模9之间分别设有相互匹配且上下对应的楔形面;合模时,第二上斜楔10通过彼此之间的楔形面作用包角凹模26斜向上滑动,第三上斜楔11通过彼此之间的楔形面作用弯角凹模9斜向上滑动。弯边凹模8用于折弯工件d端部边缘以形成翻边d1,包角凹模26用于折弯工件d端部底角以形成第一角边d2,弯角凹模9用于折弯工件d端部顶角以形成第二角边d3。

进一步地,弯角凹模9的端面设有第一梯形引导部901,侧面设有第二梯形引导部902,载板2对应第一梯形引导部901设有与其匹配的第一梯形引导槽201,对应第二梯形引导部902设有与其匹配的第二梯形引导槽202,使弯角凹模9定向滑动在载板2上,使整体结构紧凑可靠,而且装配方便;载板2上对应弯角凹模9固定有受力块12,受力块12与弯角凹模9之间设置有弯角复位弹簧14,弯角复位弹簧14作用弯角凹模9在载板2上弹性复位滑动,弯角凹模9的复位能实现连续加工,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侧拍机构;该侧拍机构包括固定于上模组件上的侧拍斜楔3和侧拍定位板5,及设置于侧拍斜楔3与载板2之间的侧拍驱动块4;侧拍驱动块4固接载板2,且两者相对上模组件可沿x轴滑动设置;侧拍斜楔3与侧拍驱动块4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间隙无级可变结构e,该间隙无级可变结构e为侧拍斜楔3侧面上两处阶梯状配合的楔形面,及侧拍驱动块4侧面上两处与其匹配的楔形面;合模时,侧拍斜楔3随上模组件产生的z轴滑动通过间隙无级可变结构e转化成侧拍驱动块4的x轴滑动,载板2随动,使第一平齐面a与第二平齐面b的间隙由两倍料厚缩小至一倍料厚,有效防止产生波浪;侧拍定位板5与侧拍驱动块4之间设置有相应的复位弹簧,使侧拍驱动块4向侧拍斜楔3复位,以便侧拍驱动块4开模恢复初始状态。

进一步地,下模组件上固定有包角定位板27和包角导向板25,包角凹模26斜向上滑动在包角导向板25上,包角定位板27与包角凹模26之间设置有包角复位弹簧28,以使包角凹模26向包角定位板27复位滑动,合模时,第二上斜楔10推开包角凹模26,并插设于包角定位板27与包角凹模26之间。

进一步地,上模组件上设置有压料组件7,压料组件7与由驱动凸模17和侧压凸模18组成的凸模组件上下对应,压料组件7整体上下弹性复位滑动,合模时,压料组件7按压在凸模组件上。

进一步地,下模组件上固定有侧压定位板15,侧压定位板15上设置有侧压复位弹簧,侧压复位弹簧直接或间接作用侧压凸模18弹性复位滑动。

工作原理:

1.开模:机床滑块上行至上止点,第一上斜楔6完全脱开第一下斜楔23,在相应的复位弹簧作用下驱动凸模17和侧压凸模18分别复位,回到开模状态;同时,压料组件7在氮气弹簧32的力作用下浮起,侧拍斜楔3脱开侧拍驱动块4,侧拍驱动块4在相应的复位弹簧作用下带动载板2移动,弯边凹模8和弯角凹模9分别随载板2移动,且移动行程为一倍料厚,有效的保证工件d端面翻边时处于大间隙状态,从而避免工件d角部擦伤;

2.合模:放入工件d,机床滑块带动上模组件下行,第一上斜楔6作用第一下斜楔23,而第一下斜楔23又带动固定在滑板22上的驱动凸模17沿x轴滑动,两侧的侧压凸模18分别在相应的楔形导向结构c作用下自动侧向滑动打开,处于合模状态的位置;上模组件继续下行,压料组件7和两侧压板1共同实现压紧工件d的三面,确保工件d的稳固性;上模组件继续下行,第二上斜楔10驱动包角凹模26运动,并先与侧压凸模18作用来成型第一角边d2的特征;上模组件继续下行,弯边凹模8成型翻边d1的特征,弯角凹模9成型第二角边d3的特征,其中,弯边凹模8是沿z轴做直线运动,弯角凹模9是沿45°角做斜向运动,只有沿不同的方向同时运动,才能把封闭的环形端折面翻出了;模具再继续下行,这时侧拍斜楔3通过间隙无级可变结构e作用侧拍驱动块4沿x轴移动,使弯边凹模8弯角凹模9组成的第二平齐面b向驱动凸模17与侧压凸模18组成的第一平齐面a接近至一倍料厚,这样工件d的侧面完全被挤压,使得工件d侧面非常平整;至此,一个循环运动完成。

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