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8723发布日期:2019-01-18 20:16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机具,特别涉及一种折弯机。



背景技术:

折弯机是钣金加工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设备,具有将各种板材折弯成相应角度的效果,精度颇高且加工完整度良好,行业内应用十分广泛。

授权公告号为CN206567367U的中国专利文件中提出了一种数控折弯机,包括折弯机本体,本体包括有上折弯部和下折弯部,本体上还安装有输料台,输料台上设置有输送带机构,输料台上还设置有进料驱动装置,从而实现了自动输送和自动进料的效果,节省人力,提高工效。

但是,上述方案中的数控折弯机和市场上大部分的折弯机相同,都是在折弯机本体内安装有电磁装置,通电后即可使得上折弯部和下折弯部相互吸合,断电后上折弯部又会自动复位,以此来完成对板材的折弯加工。而一般情况下,对于电磁装置的通断电控制都是通过设置在折弯机本体下方的踏板来进行,虽然操作简单,便于执行,但是对于操作人员的安全性来说,却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保障:由于踏板安装于地面上,极易触发,导致在非加工板材期间也容易启动折弯机,特别是对于非专业操作人员,会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弯机,具有提高安全性,减少误操误伤等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折弯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下折弯部和上折弯部,所述上折弯部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机体上的压板,所述下折弯部固定于所述机体上并设置有用于吸引所述压板下滑的磁线圈,所述机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磁线圈通断电的踏板开关,所述下折弯部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放置板材的折弯凹槽,所述折弯凹槽内滑动连接有至少两组用于检测所述折弯凹槽上是否放置板材的光线传感件,所述光线传感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折弯凹槽内的滑动底座,所述滑动底座上设有光照传感器,所述机体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磁线圈是否得电的控制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两组的光线传感件,能够感知一定长度范围内的光照强度的变化,进而只有在放置了板材后才会触动压板的下落,加强安全性,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安全,减少误操带来的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折弯凹槽内的光照强度并输出检测信号;

比较电路,耦接于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以接收检测信号,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后输出比较信号;

执行电路,耦接于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以比较接收信号,并控制所述磁线圈通断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折弯凹槽上放置有板材时,会导致折弯凹槽内的光照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化,此时检测电路将光照变化反应为检测信号,在通过比较电路和执行电路,从而与踏板开关之间配合,对磁线圈进行通断电的控制,从而不会在没有放置板材时也触动压板的下降,有利于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电路包括分别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滑动底座上的第一光照传感器、第二光照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光照传感器和第二光照传感器都设置在滑动底座还是上,加工不同尺寸的板材时,可以根据板材的长短而调整两个滑动底座之间的距离,减少误操产生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比较电路包括:

第一比较部,耦接于所述第一光照传感器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并输出第一比较信号;

第二比较部,耦接于所述第二光照传感器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输出第二比较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有与门Y,所述与门Y包括:

第一输入端,耦接于所述踏板开关的输出端;

第二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一比较部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

第三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二比较部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

输出端,耦接于所述执行电路的输入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与门Y将踏板开关、第一比较部和第二比较部连接,从而只有当板材放置于两个有一定距离的光照传感器上并改变光照强度、同时再踩下踏板开关后才会触动压板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折弯凹槽的底部开设有连通于所述机体内部的滑动槽,所述滑动底座的底部呈T型并滑动卡接于所述滑动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相配合的滑动槽及滑动底座,即方便滑动底座的移动,也能够防止滑动底座的掉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向所述下折弯部滑动达到最大行程时,所述压板的底端与所述折弯凹槽的底部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光线传感件的高度和至少一块板材厚度之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的底端与折弯凹槽的底面之间的间距需要大于光线传感件的高度,否则会对光线传感件造成损坏,同样的,也需要间距还能放置至少一张板材,才可以进行正常的弯折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的底端上安装有为所述折弯凹槽内部提供光照强度的光源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压板的底端上安装有光源组件,一方面为操作空间提供光源,完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为折弯凹槽内提供光照强度,从而当折弯凹槽上放置有板材时,光线传感件上能够检测到明显的关照强度的变化,有利于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设置了磁线圈的控制电路,从而磁线圈的得电需要同时满足多项要求,减少了在没有板材时的误操,同时设置的滑动底座能够调节两个光线传感件的位置和间距,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板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折弯部和折弯凹槽的界面示意图;

图3是压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机体;2、下折弯部;3、上折弯部;4、压板;41、安装槽;5、光源组件;6、踏板开关;7、折弯凹槽;8、光线传感件;9、滑动底座;10、滑动槽;11、第一光照传感器;100、控制电路;200、检测电路;300、比较电路;301、第一比较部;302、第二比较部;400、执行电路;与门Y;第一比较器A;第二比较器B;电阻1;电阻2;电阻3;电阻4;电阻5;电阻6;三极管Q;第一二极管D1;继电器线圈KM1;第一常开触头S1。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折弯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体1,机体1上安装有上折弯部3和下折弯部2,上折弯部3包括滑动连接于机体1上的压板4,下折弯部2固定于机体1上并设置有用于吸引压板4下滑的磁线圈(图中未示出),磁线圈安装于机体1内部,通电后即可产生较强的磁性,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控制磁线圈通断电的踏板开关6。

如图1和2所示,下折弯部2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放置板材的折弯凹槽7,板材放置于折弯凹槽7上表面上后,接通磁线圈,将压板4向下吸引直至抵接于板材上,根据需要折弯的角度控制压板4的行程。

如图1和2所示,折弯凹槽7内滑动连接有两组用于检测折弯凹槽7上是否放置板材的光线传感件8,光线传感件8包括滑动连接于折弯凹槽7内的滑动底座9,滑动底座9上设有光照传感器。折弯凹槽7的底部开设有连通于机体1内部的滑动槽10,滑动底座9的底部呈T型并滑动卡接于滑动槽10内,从而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板材来调节两个光线传感件8之间的间距和位置。

如图1和3所示,压板4的底面为斜面设置,能够更好的将板材折弯,为了给折弯凹槽7内部提供光照强度,在压板4的底面上开设有安装槽41,安装槽41内安装有光源组件5,光源组件5可以为常见的各种灯条。

同时,压板4向下折弯部2滑动达到最大行程时,压板4的底端与折弯凹槽7的底部之间的间隙大于光线传感件8的高度和一块板材厚度之和。

如图1和2所示,为了能够达到对磁线圈的通电更加严格的控制,减少折弯凹槽7上没有放置板材而触发压板4的误操,在机体1内还设置有控制磁线圈通断电的控制电路100。控制电路100包括检测电路200、比较电路300、与门Y和执行电路400。

如图2和2所示,检测电路200由分别安装在两个滑动底座9上的第一光照传感器11和第二光照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组成,可以及时感受到折弯凹槽7内的光照强度变化,并将其转化成对应的检测信号输出。

如图4所示,比较电路300包括第一比较部301和第二比较部302,第一比较部301包括电阻1、电阻2、第一比较器A,第二比较部302包括电阻3、电阻4、第二比较器B。第一光照传感器11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一比较器A的负相端,第一比较器A的正相端耦接于电阻1的一端,电阻1的另一端耦接直流电,电阻2的一端耦接于电阻1和第一比较器A的正相端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第二光照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二比较器B的负相端,第二比较器B的正相端耦接于电阻3的一端,电阻3的另一端耦接直流电,电阻4的一端耦接于电阻3和第二比较器B的正相端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

当第一光照传感器11感受到折弯凹槽7内光照强度的变化时,产生第一检测信号,而电阻1和电阻2构成第一预设值,发生的信号值对应于预设的光照强度,而板材放置于折弯凹槽7上时光照强度必定小于该第一预设值,从而此时第一比较器A会导通并输出高电平信号;同样的,板材遮挡了第二光照传感器的光源后,第二光照传感器输出的第二检测信号小于由电阻3和电阻4组成的第二预设值,此时第二比较器B导通并输出高电平信号。

如图4所示,与门Y具有三个输入端,分别为耦接于踏板开关6的输出端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第一比较部301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的第二输入端、耦接于第二比较部302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的第三输入端。板材放置于折弯凹槽7上时,此时第一比较部301和第二比较部302都输出高电平信号,此时再触发踏板开关6,使得与门Y的第一输入端接收高电平信号,从而与门Y导通,并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后续电路。

如图4所示,执行电路400包括电阻5、电阻6、三极管Q、第一二极管D1、继电器,继电器具有继电器线圈KM1和第一常开触头S1。电阻5的一端耦接于与门Y的输出端,另一端耦接于三极管Q的基极上,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耦接于继电器线圈KM1的一端,继电器的另一端接地;电阻6的一端耦接于电阻5和三极管Q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三极管Q的接地点,第一二极管D1并联于继电器线圈KM1上,且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三极管Q的集电极与继电器线圈KM1的连接点上;第一常开触头S1的一端耦接直流电源,另一端耦接于磁线圈的一端,磁线圈的另一端接地。

当与门Y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后,继而将三极管Q的集电极导通,此时继电器线圈KM1得电,从而将第一常开触头S1吸合,此时磁线圈得电,将压板4向折弯凹槽7内吸引,进行正常加工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