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辊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0770发布日期:2019-08-03 17:2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辊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辊锻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改良辊锻机。



背景技术:

辊锻机是用于锻件的预锻,也可以用于终锻成形,也可以与其它锻造设备如:空气锤,摩擦压力机,螺旋压力机,曲柄压力机等组成锻造生产线,配上机械手或自动装置可以实现辊锻生产自动化,总体设计采用双立柱支撑机构,用两个机架支撑上,下锻辊进行旋转运动。上,下锻辊中间可以安装多付扇形辊锻模具,使工件辊压成形。锻辊中心距和锻辊角度调整机构可以调整上,下锻辊的中心距和锻辊模具的错位角度,很方便地对正和调整模具间隙和角度。

一般的辊锻机在进料口处设置有上锻辊和下锻辊,通过上锻辊和下锻辊便于使用者安装模具,但是上锻辊和下锻辊是与辊锻机固定连接的,故而不能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的间距,导致使用者在使用不同大小的模具时非常繁琐,从而需要使用者寻找不同型号的辊锻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降低了辊锻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辊锻机,旨在解决了现有的辊锻机不能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良辊锻机,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辊锻传动机箱,所述辊锻传动机箱的左侧设置有辊锻机本体,所述辊锻机本体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辊锻机本体左侧的底部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右侧贯穿辊锻机本体并延伸至辊锻机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且位于辊锻机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斜齿轮与第一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螺纹杆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且位于辊锻机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表面通过皮带与第一皮带轮的表面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表面的顶部和第一螺纹杆表面的顶部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下锻辊。

优选的,所述转盘左侧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栓,所述定位栓的右侧贯穿转盘并延伸至辊锻机本体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转杆位于辊锻机本体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轴承,所述定位轴承的左侧与辊锻机本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纹杆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内部通过固定件与第二螺纹杆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轴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辊锻机本体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辊锻机本体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栓,所述固定栓的内侧穿过通孔并延伸至滑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齿轮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齿牙,所述第二斜齿轮的表面设置有与第一齿牙配合使用的第二齿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板、辊锻传动机箱、辊锻机本体、转盘、转杆、第一斜齿轮、第一轴承、第一螺纹杆、第二斜齿轮、第一皮带轮、第二轴承、第二螺纹杆、第二皮带轮、皮带、螺纹套、升降板、移动柱、第三轴承和下锻辊的配合,使下锻辊升降与辊锻机本体的上锻辊调节间距,方便使用者安装不同的模具,从而达到了可以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辊锻机不能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问题,该改良辊锻机,具备可以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优点,使用者在使用不同大小的模具时非常便捷,从而不需要使用者寻找不同型号的辊锻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辊锻机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栓,可以对转盘进行固定,防止转盘出现晃动的现象,通过设置定位轴承,可以对转杆进行固定,防止转杆出现晃动的现象,通过设置定位块,可以对螺纹套进行限位,防止螺纹套与第一齿轮出现碰撞的现象,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可以对第三轴承进行保护,防止第三轴承与辊锻机本体出现摩擦的现象,通过设置通孔和固定栓,可以对滑块进行限位,防止滑块出现上下移动的现象,通过设置第一齿牙和第二齿牙,可以在第一斜齿轮停止转动时通过齿牙与齿牙的啮合对第二斜齿轮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底板、2辊锻传动机箱、3辊锻机本体、4转盘、5转杆、6第一斜齿轮、7第一轴承、8第一螺纹杆、9第二斜齿轮、10第一皮带轮、11第二轴承、12第二螺纹杆、13第二皮带轮、14皮带、15螺纹套、16升降板、17移动柱、18第三轴承、19下锻辊、20定位栓、21定位轴承、22定位块、23滑块、24滑槽、25通孔、26固定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改良辊锻机,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辊锻传动机箱2,辊锻传动机箱2的左侧设置有辊锻机本体3,辊锻机本体3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辊锻机本体3左侧的底部设置有转盘4,转盘4左侧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栓20,定位栓20的右侧贯穿转盘4并延伸至辊锻机本体3的内部,通过设置定位栓20,可以对转盘4进行固定,防止转盘4出现晃动的现象;

转盘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转杆5,转杆5位于辊锻机本体3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轴承21,定位轴承21的左侧与辊锻机本体3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定位轴承21,可以对转杆5进行固定,防止转杆5出现晃动的现象,转杆5的右侧贯穿辊锻机本体3并延伸至辊锻机本体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6,底板1顶部的左侧且位于辊锻机本体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7,第一轴承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8,第一螺纹杆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9,第一斜齿轮6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齿牙,第二斜齿轮9的表面设置有与第一齿牙配合使用的第二齿牙,通过设置第一齿牙和第二齿牙,可以在第一斜齿轮6停止转动时通过齿牙与齿牙的啮合对第二斜齿轮9进行固定;

第二斜齿轮9与第一斜齿轮6啮合,第一螺纹杆8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10,底板1顶部的右侧且位于辊锻机本体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11,第二轴承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2,第二螺纹杆12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块22,定位块22的内部通过固定件与第二螺纹杆1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定位块22,可以对螺纹套15进行限位,防止螺纹套15与第一齿轮6出现碰撞的现象;

第二螺纹杆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13,第二皮带轮13的表面通过皮带14与第一皮带轮10的表面传动连接,第二螺纹杆12表面的顶部和第一螺纹杆8表面的顶部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15,螺纹套1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16,升降板16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柱17,移动柱1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18,第三轴承1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23,辊锻机本体3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4,滑块23与滑槽24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滑块23和滑槽24,可以对第三轴承18进行保护,防止第三轴承18与辊锻机本体3出现摩擦的现象;

辊锻机本体3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孔25,通孔25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栓26,固定栓26的内侧穿过通孔25并延伸至滑槽24的内部,通过设置通孔25和固定栓26,可以对滑块23进行限位,防止滑块23出现上下移动的现象,第三轴承18的内侧固定连接有下锻辊19,通过设置底板1、辊锻传动机箱2、辊锻机本体3、转盘4、转杆5、第一斜齿轮6、第一轴承7、第一螺纹杆8、第二斜齿轮9、第一皮带轮10、第二轴承11、第二螺纹杆12、第二皮带轮13、皮带14、螺纹套15、升降板16、移动柱17、第三轴承18和下锻辊19的配合,使下锻辊19升降与辊锻机本体3的上锻辊调节间距,方便使用者安装不同的模具,从而达到了可以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辊锻机不能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问题,该改良辊锻机,具备可以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优点,使用者在使用不同大小的模具时非常便捷,从而不需要使用者寻找不同型号的辊锻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辊锻机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使用者转动转盘4,转盘4带动转杆5转动,第一斜齿轮6带动第二斜齿轮9转动,第二斜齿轮9带动第一螺纹杆8转动,第一螺纹杆8带动第一皮带轮10转动,第一皮带轮10通过皮带14带动第二皮带轮13转动,第二皮带轮13带动第二螺纹杆12转动,第二螺纹杆12转动和第一螺纹杆8转动通过螺纹带动螺纹套15升降,螺纹套15带动升降板16升降,升降板16带动移动柱17升降,移动柱17带动第三轴承18升降,第三轴承18带动下锻辊19升降,通过下锻辊19升降与辊锻机本体3内壁的上锻辊调节间距,从而达到了可以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方便使用者固定模具。

综上所述:该改良辊锻机,通过底板1、辊锻传动机箱2、辊锻机本体3、转盘4、转杆5、第一斜齿轮6、第一轴承7、第一螺纹杆8、第二斜齿轮9、第一皮带轮10、第二轴承11、第二螺纹杆12、第二皮带轮13、皮带14、螺纹套15、升降板16、移动柱17、第三轴承18和下锻辊19的配合,解决了现有的辊锻机不能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间距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